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感应充电的电动车充电系统设计 被引量:5
1
作者 李赟 朱发旺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64-1365,1376,共3页
简介了电动汽车发展的经济和技术背景,结合了现在电动车充电站结构及充电方式情况,用三维建模软件设计出以太阳能为主要充电来源的充电站大致结构。依据当今电动车充电方式所存在的弊端,结合超级电容技术设计出感应充电方式的理念,介绍... 简介了电动汽车发展的经济和技术背景,结合了现在电动车充电站结构及充电方式情况,用三维建模软件设计出以太阳能为主要充电来源的充电站大致结构。依据当今电动车充电方式所存在的弊端,结合超级电容技术设计出感应充电方式的理念,介绍了太阳能充电与电力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然后,对人机交互应用等问题提出了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太阳能 超级电容 感应充电 电力系统 人机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用6061铝合金热压缩变形行为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丽凤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4-181,共8页
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了均匀化态6061铝合金的热压缩变形,研究了变形温度为390~510℃、应变速率为1~20 s^-1时6061铝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建立了热变形本构方程和热加工图,分析了变形工艺参数对合金高温压缩行为的影响机制。... 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了均匀化态6061铝合金的热压缩变形,研究了变形温度为390~510℃、应变速率为1~20 s^-1时6061铝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建立了热变形本构方程和热加工图,分析了变形工艺参数对合金高温压缩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相同应变速率下,随着变形温度升高,6061铝合金的峰值应力逐渐减小;相同变形温度下,随着应变速率增加,6061铝合金的峰值应力逐渐增大。在变形温度为390~510℃、应变速率为1和20 s^-1时建立考虑应变补偿的流变应力本构方程可以较好地对6061铝合金的流变应力进行预测;6061铝合金在变形温度460~490℃、应变速率2~6.2 s^-1范围内不会发生流变失稳,且功率耗散因子较大,为适宜的热加工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61铝合金 变形温度 应变速率 本构方程 热加工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塑积汽车钢板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丽凤 王社则 田博彤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81-188,共8页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拉伸试验机等手段研究了Nb和C含量对传统淬火-回火(Q-T)态和新型淬火-分配-回火(Q-P-T)态汽车钢板拉伸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Q-T态试样中未见明显奥氏体衍射峰存在,而Q-P-T态试样中可见衍射峰强度不...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拉伸试验机等手段研究了Nb和C含量对传统淬火-回火(Q-T)态和新型淬火-分配-回火(Q-P-T)态汽车钢板拉伸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Q-T态试样中未见明显奥氏体衍射峰存在,而Q-P-T态试样中可见衍射峰强度不等的奥氏体衍射峰;含Nb钢板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碳化物,且Q-P-T态钢板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相对较多;Nb元素的添加有助于提高Q-P-T和Q-T态汽车钢板的强度,而对塑性影响较小,适宜的Nb添加量为0.03%;Q-P-T工艺有助于同时提高含0.4%C+0.03%Nb汽车钢板的强度和塑性,此时汽车钢板具有最高的强塑积(32008 MPa·%),这主要与钢板中含有起协调变形能力的薄膜状残余奥氏体以及起第二相强化作用的含Nb碳化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配分-回火 残余奥氏体 强塑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本科教育中学生评价历史的主题变迁 被引量:1
4
作者 郭芳芳 贾婉婷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6-124,共9页
美国本科教育中学生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呈现出明显的历史性变化特征,经历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测验与测量""以学生为中心的赋权与反馈"和"以教育效能为对象的管理与改进"的主题变迁。目前,美国已在本科教育层... 美国本科教育中学生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呈现出明显的历史性变化特征,经历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测验与测量""以学生为中心的赋权与反馈"和"以教育效能为对象的管理与改进"的主题变迁。目前,美国已在本科教育层面构建起了以学生为中心,包括国家、州、院校、专业和课程等多个层面直指院校教育效能的学生评价体系,能够有效诊断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管理者决策中的问题。在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当下,借鉴美国本科教育中学生评价发展的经验,建构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本科教育 学生评价 测验与测量 赋权与反馈 管理与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间距对车用MAO层组织结构及耐蚀性的影响
5
作者 董竹林 张明 刘波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2-86,共5页
在硅酸盐电解液体系中用不同极间距制备汽车用镁合金表面微弧氧化(MAO)层。对比不同极间距(40、120、200、280、360 mm)的涂层微观结构,设计电化学试验,分析极间距对涂层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将极间距增至200mm,涂层表面平整,微孔较... 在硅酸盐电解液体系中用不同极间距制备汽车用镁合金表面微弧氧化(MAO)层。对比不同极间距(40、120、200、280、360 mm)的涂层微观结构,设计电化学试验,分析极间距对涂层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将极间距增至200mm,涂层表面平整,微孔较小,且均匀分布,缺陷数量低,致密度更高。MAO层由内部致密层与外部疏松层构成,致密层和基体结合层厚度较小。以不同极间距制备的涂层元素与物相成分基本一致。增大极间距后,涂层厚度降低,正面涂层厚度比反面大,在距离达到200 mm前,正反面涂层厚度相近。当距离达到200 mm时,腐蚀电流密度最小,涂层耐蚀性最优,涂层耐蚀能力可通过设定极间距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微弧氧化 极间距 微观结构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6L车板上激光增材WC/Fe材料组织结构及耐磨性能分析
6
作者 田振芳 张明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39-1043,共5页
选择激光增材方法处理WC与铁基粉制得WC增强铁基材料,测试了各层显微组织结构、物相与耐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结合区和热影响区之间形成了明显分界,增材和基体组织间形成紧密冶金结合状态,在增材中形成明显的胞状晶组织,在增材中形... 选择激光增材方法处理WC与铁基粉制得WC增强铁基材料,测试了各层显微组织结构、物相与耐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结合区和热影响区之间形成了明显分界,增材和基体组织间形成紧密冶金结合状态,在增材中形成明显的胞状晶组织,在增材中形成了许多鱼骨性的树枝晶组织。在增材的截面区域形成了阶梯状的显微硬度分布特征,增材截面硬度达到1026 HV。在底部增材区中发生了硬度减小,热影响区内形成了许多针形的马氏体。中层区达到了0.31 mg/mm^2的较小磨损率,与基体相比发生了明显减小。析出了尺寸更大的碳化物硬质颗粒,获得更低的摩擦系数并提高了表面硬度,由此获得了比基体组织更强的耐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增材制造 WC 第二相强化 显微组织 显微硬度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