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十年针刺频次与疗程的研究现状及其量效规律
1
作者 罗钦 孙铭声 +7 位作者 田昊 徐桂兴 杨春滟 黄柳杨 李茜 刘亦琳 冀来喜 梁繁荣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6-274,共9页
目的:通过总结近10年针刺刺激量研究现状,分析针刺频次、疗程的量效规律特征,为临床针刺时间参数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3年3月至2023年3月PubMed、Embase、Scopus、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以及中... 目的:通过总结近10年针刺刺激量研究现状,分析针刺频次、疗程的量效规律特征,为临床针刺时间参数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3年3月至2023年3月PubMed、Embase、Scopus、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以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的针刺频次、疗程量效研究相关文献,按疾病类别及其临床分期对针刺优次时间剂量、起效时间剂量等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纳入62篇临床研究;“针刺频率”“疼痛”“慢性期”关注较多。针刺频率:在一定疗程内,疗效与针刺频率正相关,提高针刺频率可更快起效;低频针刺起效较缓,但同次数长疗程时疗效更优。在特定疗程,疗效可能与针刺频率(≥2次/周)无关。疾病临床分期不同,其最优针刺频率存在差异,特发性面神经炎急性期宜≥3次/周,缺血性卒中亚急性期宜≥5次/周,慢性疾病稳定期宜3~4次/周。针刺疗程、次数:慢性期针刺疗程较急性、亚急性期长;疼痛、妇科疾病多在1~2周、2~6次针刺起效,而神经受损、复杂内科疾病则需超4周、10次以上针刺起效。结论:针刺宜以中高频率快速取效,达到效应峰值后,以低频率针刺延长疗程稳固疗效;不同疾病起效、最优时间剂量存在差异,同临床分期的不同疾病最优针刺频率存在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量效规律 针刺次数 针刺频率 针刺疗程 疼痛 临床分期 文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穴位体表温度规律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蔺伟 刘晓佳 +9 位作者 周玉梅 罗廖君 郑晖 赵凌 杨春霞 常小荣 冀来喜 王瑞辉 崔瑾 梁繁荣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84-1489,共6页
目的观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穴位体表温度分布规律。方法以256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和256例健康受试者为观察对象。使用Fotric 226红外热像仪检测患者和健康受试者腧穴的温度值,每名患者每周固定时间检测1次,共检测4次,健康人检测1次,比较... 目的观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穴位体表温度分布规律。方法以256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和256例健康受试者为观察对象。使用Fotric 226红外热像仪检测患者和健康受试者腧穴的温度值,每名患者每周固定时间检测1次,共检测4次,健康人检测1次,比较患者组与健康受试者组穴位温度值的差异,比较不同时间点不同部位、经脉温度值的差异。结果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海穴、鹤顶穴、梁丘穴、曲泉穴、内膝眼穴、犊鼻穴、委阳穴、阴陵泉穴、膝关穴、阳陵泉穴、大杼穴、悬钟穴、足三里穴、命门穴、腰阳关穴温度值高于健康受试者(P <0.05);患者组胃经的4次皮温均较高(P <0.05),腰背部的4次皮温均较高(P <0.05);KOA相关腧穴4次温度值变化趋势不显著(P> 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部分腧穴皮温升高;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穴位升温现象具有规律性,与经络、部位相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相关穴位升温效应具有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 温度 膝骨性关节炎 腧穴 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