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治疗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栾智华 刘军艳 +4 位作者 魏砚明 王永辉 杜俊民 赵乐 刘珊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49-1958,共10页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治疗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的作用靶点及机制。利用网络药理学相关数据库SwissTargetPrediction、PharmMapper、GeneCards、OMIM、TTD筛选HSYA和P...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治疗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的作用靶点及机制。利用网络药理学相关数据库SwissTargetPrediction、PharmMapper、GeneCards、OMIM、TTD筛选HSYA和PF的作用靶点,取两者交集得到共同靶点,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借助DAVID数据库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以探究HSYA治疗PF可能的分子机制。采用博来霉素建立肺纤维化小鼠模型,通过HE、Masson染色对肺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并检测肺组织中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运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对小鼠肺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se B/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PI3K/AKT/mTOR)通路的相关蛋白进行检测。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出药物疾病的共同靶点132个;GO富集分析得到719个条目,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160条信号通路,主要涉及PI3K-AKT、Ras、MAPK等信号通路。IHC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SYA组肺组织中的PI3K、AKT、mTOR的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减少(P<0.01)。网络药理学分析及动物实验结果提示,HSYA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来影响PF的发病进程,为HSYA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羟基红花黄色素A 肺纤维化 PI3K/AKT/M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脑网络机制:基于格兰杰因果分析的初步探索
2
作者 高珍 崔梦洁 +3 位作者 王海军 徐成 顾倪瑄 冀来喜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78-1582,共5页
目的:基于格兰杰因果(GCA)分析探讨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部分脑网络机制。方法:招募健康受试者(HS)20例和颈椎病患者20例,选择患者阿是穴进行针刺治疗,3次/周,疗程2周。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进行疗... 目的:基于格兰杰因果(GCA)分析探讨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部分脑网络机制。方法:招募健康受试者(HS)20例和颈椎病患者20例,选择患者阿是穴进行针刺治疗,3次/周,疗程2周。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进行疗效评价;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以双侧前扣带回(ACC)为感兴趣区,基于功能连接(FC)、GCA表征患者和HS及针刺治疗前后的中枢响应特征。结果:相较于治疗前,针刺后VAS、NDI评分显著降低(P<0.001)。与HS比较,患者存在左侧ACC与右侧颞上回FC增高,右侧ACC与左侧脑岛、右侧额中回等FC增高,及右侧ACC与右侧尾状核FC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存在右侧颞上回等→右侧ACC有效连接(EC)降低;右侧中央后回等→左侧ACC EC降低;右侧ACC→左侧额中回等EC降低;左侧ACC→右侧脑岛、左侧中央后回等EC降低(P<0.05)。结论:针刺通过抑制ACC和上行疼痛传导通路中疼痛感知和情绪加工相关脑区连接,有效缓解颈痛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颈痛 颈型颈椎病 功能磁共振成像 中枢响应 脑网络分析:功能连接 格兰杰因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以痛为输”针刺对慢性颈痛患者丘脑与全脑功能连接的影响
3
作者 崔梦洁 高珍 +3 位作者 顾倪瑄 申煜 王海军 冀来喜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68-1773,共6页
目的: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针刺疗慢性颈痛的临床疗效及中枢作用机制,为针刺镇痛提供可视化依据。方法:招募42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21例);同期招募与其性别、年龄匹配的40例健康受试者。观察... 目的: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针刺疗慢性颈痛的临床疗效及中枢作用机制,为针刺镇痛提供可视化依据。方法:招募42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21例);同期招募与其性别、年龄匹配的40例健康受试者。观察组给予针刺阿是穴治疗,对照组给予针刺假穴治疗,2组均每周治疗3次,2次治疗间隔1~2 d,共治疗2周。治疗前后对比临床疗效评价指标[视觉模评分法(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以及声触诊弹性成像剪切波传播速度];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表征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大脑功能活动差异脑区,以及2组患者针刺治疗前后的中枢响应特征。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VAS、S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DI、SD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NDI、SD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TE剪切波传播速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受试者比较,颈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丘脑与左侧颞中回、右侧眶部额下等脑区之间功能连接(FC)显著减弱(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丘脑与右侧缘上回、右侧补充运动区之间FC显著增强(P<0.05),与左侧中央旁小叶之间FC显著减弱(P<0.05);对照组患者丘脑与左侧颞中回、左侧楔前叶等脑区之间FC显著增强(P<0.05)。结论:针刺治疗慢性颈痛疗效良好,慢性颈痛患者存在脑FC的异常变化,针刺能通过调节功能异常脑区发挥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型颈椎病 慢性颈痛 针刺 以痛为输 中枢机制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功能连接 丘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影像转录组学颈痛慢性化的中枢跨尺度机制研究
4
作者 高珍 崔梦洁 +1 位作者 王海军 冀来喜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3,共6页
目的基于影像转录组学探讨急性颈痛向慢性颈痛转变的中枢病理机制。材料与方法2023年3月至2024年5月于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省针灸医院招募急性颈痛患者86例,慢性颈痛患者89例。采用3.0 T MR扫描仪采集受试者基于血氧水平依赖性的静息... 目的基于影像转录组学探讨急性颈痛向慢性颈痛转变的中枢病理机制。材料与方法2023年3月至2024年5月于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省针灸医院招募急性颈痛患者86例,慢性颈痛患者89例。采用3.0 T MR扫描仪采集受试者基于血氧水平依赖性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数据,以下丘脑为种子点进行全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分析;同时,利用艾伦人脑图谱(Allen Human Brain Atlas,AHBA)转录组数据集进行影像转录组分析,采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回归探讨慢性颈痛与急性颈痛患者大脑功能活动和基因表达的区域变化,并通过Metascape分析进行基因富集分析,以揭示颈痛慢性化过程中的中枢跨尺度机制。结果与急性颈痛相比,慢性颈痛患者存在左侧下丘脑和右侧眶部额上回FC值的增高,和右侧额中回FC值的降低(体素水平P<0.01,簇水平P<0.05)。此外,本研究发现PLS1模型解释了43.43%的方差,且PLS1加权基因表达图谱与病例对照t图空间正相关(皮尔逊r=0.491,P<0.05)。富集分析显示,PLS1+基因与“谷氨酸能突触”等细胞组成和“突触信号传导”等生物过程,PLS1-基因与“中间丝细胞骨架”等细胞组成、“DNA结合转录激活活性”等分子功能和“生长激素分泌的调节”等生物过程密切相关。结论基于影像转录组学的跨尺度分析揭示了颈痛慢性化过程中大脑功能活动、基因表达和细胞组成的综合变化,提示颈痛慢性化是一个涉及从分子层面到细胞结构,再到脑网络功能的多层次、多尺度相互作用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痛 影像转录组 功能连接 疼痛慢性化 磁共振成像 跨尺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苦参膏对湿疹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范佳琪 杨思琦 +1 位作者 张红强 王颖莉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755-2761,共7页
目的:评价复方苦参膏治疗湿疹的疗效,并探讨其初步作用机制。方法:将56只雄性Kunming小鼠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空白基质组、阳性药组(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0.75 mg/cm^(2))、复方苦参膏高剂量组(500 mg/cm^(2))、中剂... 目的:评价复方苦参膏治疗湿疹的疗效,并探讨其初步作用机制。方法:将56只雄性Kunming小鼠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空白基质组、阳性药组(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0.75 mg/cm^(2))、复方苦参膏高剂量组(500 mg/cm^(2))、中剂量组(250 mg/cm^(2))以及低剂量组(125 mg/cm^(2)),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致敏,建立湿疹小鼠模型,激发当天开始给药干预,连续给药14 d,末次给药24 h后取样。对小鼠皮损部位评估打分,计算胸腺和脾脏指数,测定耳肿胀度,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肥大细胞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4(IL-4)、IL-5、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苦参膏各剂量组皮损、耳肿胀度情况均不同程度减轻,表皮厚度变薄,肥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脾脏和胸腺指数降低,湿疹症状得到缓解,血清中的IL-4、IL-5、IL-10、TNF-α、IFN-γ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复方苦参膏对湿疹小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炎症介质水平,抑制炎症反应,进而维持辅助性T细胞1(Th1)/辅助性T细胞2(Th2)稳态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苦参膏 湿疹 2 4-二硝基氯苯 肥大细胞 炎症介质 炎症反应 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念珠藻类(蓝藻)psb A基因的进化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魏爱丽 杨谢 +3 位作者 王捷 巩超彦 王清华 李艳晖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120,I0004,I0005,共9页
蓝藻psbA基因家族编码不同形式的D1蛋白,该蛋白是光系统II反应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39条念珠藻属(Nostoc)及与其同源性较高的psbA基因序列为研究对象,构建最大似然树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然后运行PAML4.9软件,使用分支模型、位点模型和分... 蓝藻psbA基因家族编码不同形式的D1蛋白,该蛋白是光系统II反应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39条念珠藻属(Nostoc)及与其同源性较高的psbA基因序列为研究对象,构建最大似然树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然后运行PAML4.9软件,使用分支模型、位点模型和分支-位点模型估测氨基酸位点ω值,进一步探讨psbA基因所受到的选择压力.结果表明:(1)系统发育树呈现出内类群中念珠藻分为2个大分支.(2)在分支-位点模型和位点模型下检测出13S,42V,75S,152R和255K为统计学上显著的正选择位点,绝大多数为负选择位点.揭示了念珠藻psbA基因所经历的正选择可能在其适应极端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藻 psb A基因 正向选择 负向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细胞自噬调节剂对自噬标记物LC3Ⅱ及p6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7
7
作者 魏砚明 任晋宏 +1 位作者 栾智华 王永辉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1-347,共7页
利用Western杂交检测自噬标记物LC3Ⅱ和p62的表达是评价细胞自噬活性的常用方法。为了比较作用于不同靶点的细胞自噬调节剂对LC3Ⅱ和p62表达的影响,分别利用以mTOR依赖或非依赖方式活化细胞自噬的雷帕霉素或海藻糖、抑制自噬起始的3-甲... 利用Western杂交检测自噬标记物LC3Ⅱ和p62的表达是评价细胞自噬活性的常用方法。为了比较作用于不同靶点的细胞自噬调节剂对LC3Ⅱ和p62表达的影响,分别利用以mTOR依赖或非依赖方式活化细胞自噬的雷帕霉素或海藻糖、抑制自噬起始的3-甲基腺嘌呤、抑制自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的巴弗洛霉素A1以及抑制溶酶体酶活性的E64d和pepstatin A处理HEK293细胞,通过Western杂交检测LC3Ⅱ和p62的表达。结果显示,雷帕霉素增强LC3I向LC3Ⅱ转化,促进p62降解,而海藻糖仅引起LC3Ⅱ表达的上调;阻断细胞自噬过程各个阶段均导致LC3Ⅱ和p62堆积,并呈现出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这些结果提示尽管LC3Ⅱ和p62均为自噬标记物,但不同的调节剂对其表达的调控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活化剂 自噬抑制剂 LC3Ⅱ p62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糖蛋白对博莱霉素诱导小鼠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1
8
作者 栾智华 任晋宏 +5 位作者 薛慧清 柴智 魏砚明 陈薛静 陈晨 刘新洁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9期2276-2280,共5页
目的:观察黄芪糖蛋白(Huang Qi Glycoprotein,HQGP)对肺纤维化小鼠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0只健康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观察组,每组20只。采用鼻腔滴入博莱霉素建立小鼠肺纤维化模型,造模次日起观察... 目的:观察黄芪糖蛋白(Huang Qi Glycoprotein,HQGP)对肺纤维化小鼠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0只健康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观察组,每组20只。采用鼻腔滴入博莱霉素建立小鼠肺纤维化模型,造模次日起观察组每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HQGP,连续14 d,模型组及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给药后第7、28天每组分别处死5只动物,取肺组织,评价HQGP对肺组织病理形态、肺系数、肺组织羟脯氨酸(Hy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第7、28天HQGP观察组小鼠的肺纤维化程度减轻,肺组织的TGF-β_1、Hyp、MDA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SOD水平及肺系数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QGP可能通过降低胶原合成,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对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起到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糖蛋白 肺纤维化 抗氧化 病理学 转化生长因子-Β1 羟脯氨酸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与网络药理学探究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癌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5
9
作者 游蓉丽 黄玉荣 +3 位作者 毛睿 海丽娜 王颖莉 王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3年第9期988-999,共12页
目的:运用血清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CKI)中生物碱类成分在治疗肺癌时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Lewis小鼠肺癌瘤株接种于C57小鼠建立肺癌模型,将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CKI组。尾静脉注射给药,... 目的:运用血清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CKI)中生物碱类成分在治疗肺癌时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Lewis小鼠肺癌瘤株接种于C57小鼠建立肺癌模型,将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CKI组。尾静脉注射给药,每日1次,连续17 d。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代谢组学技术对小鼠血清进行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结合人类代谢数据库(HMDB)等数据库和相关文献指认、鉴定差异代谢物,通过MetaboAnalyst在线工具寻找相关的代谢途径。采用网络药理学,构建CKI治疗肺癌的“成分-靶点-疾病”网络。采用分子对接法验证潜在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相互作用。将血清代谢组学与网络药理学联合分析构建“代谢物-反应-酶-基因”网络。结果:通过代谢组学技术,从血清中筛选出与肺癌相关的16种差异代谢物,与模型组相比,CKI能回调这些差异代谢物水平。代谢通路主要涉及视黄醇代谢、色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等代谢途径。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CKI治疗肺癌主要作用于STAT3、MAPK3、MAPK1等靶点蛋白,与肿瘤中的蛋白聚糖、细胞衰老、HIF-1信号通路密切相关。结论:本研究从代谢组学与网络药理学的角度阐释了CKI在治疗肺癌时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CKI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苦参注射液 肺癌 代谢组学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