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O含量对NiMo/Al_(2)O_(3)催化剂在焦炉煤气中噻吩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李姣姣 秦志峰 +4 位作者 李晓红 杜朕屹 于峰 翟志强 吴琼笑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79,共9页
焦炉煤气作为气体资源,常被用作化工原料,然而其中噻吩(C_(4)H_(4)S)等硫化物杂质的存在对催化剂具有较强毒害作用,工业上常通过二级镍钼加氢脱硫对噻吩进行深度脱除。为探究金属负载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NiO含量... 焦炉煤气作为气体资源,常被用作化工原料,然而其中噻吩(C_(4)H_(4)S)等硫化物杂质的存在对催化剂具有较强毒害作用,工业上常通过二级镍钼加氢脱硫对噻吩进行深度脱除。为探究金属负载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NiO含量(5%、10%、15%和20%,质量分数)的NiMo/Al_(2)O_(3)催化剂;在反应温度250~390℃、压力1 MPa和原料空速4500 h^(-1)条件下,对催化剂焦炉煤气噻吩加氢脱硫性能进行了测试;并通过N2吸/脱附、XRD、H_(2)-TPR和XPS等表征手段,探究了NiO含量对NiMo/Al_(2)O_(3)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70~370℃区间内,催化剂的C_(4)H_(4)S转化率从大到小依次为Ni_(5)Mo_(15)/Al_(2)O_(3)、Ni_(10)Mo_(15)/Al_(2)O_(3)、Ni_(15)Mo_(15)/Al_(2)O_(3)和Ni_(20)Mo_(15)/Al_(2)O_(3)。其中,Ni_(5)Mo_(15)/Al_(2)O_(3)催化剂,290℃时C_(4)H_(4)S转化率达到70%,330℃时达到90%,明显高于其他3种催化剂。这归因于该催化剂在预硫化过程中,生成了更多活性物种MoS2,硫化程度较高。但随着NiO含量增大,可能发生NiO包覆MoO3的现象,导致催化剂硫化程度下降,催化性能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O含量 焦炉煤气 噻吩 加氢脱硫 NiMo/Al_(2)O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载体孔结构优化:提升FeMo/Al_(2)O_(3)催化剂在焦炉煤气加氢脱硫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龙龙 秦志峰 +5 位作者 班红艳 李乃珍 杜朕屹 于峰 翟志强 吴琼笑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623-3638,共16页
探讨了Al_(2)O_(3)载体孔结构对FeMo/Al_(2)O_(3)预加氢脱硫(HDS)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孔结构的FeMo/Al_(2)O_(3)催化剂,并通过微型固定床技术对其在模拟焦炉煤气中COS、CS_(2)、C_(4)H_(4)S和C_(2)... 探讨了Al_(2)O_(3)载体孔结构对FeMo/Al_(2)O_(3)预加氢脱硫(HDS)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孔结构的FeMo/Al_(2)O_(3)催化剂,并通过微型固定床技术对其在模拟焦炉煤气中COS、CS_(2)、C_(4)H_(4)S和C_(2)H_(4)的HDS活性和选择性进行了系统评价,通过N_(2)吸附-脱附、红外碳硫、XRD、NH_(3)-TPD、H_(2)-TPR、XPS、Raman以及HRTEM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Al_(2)O_(3)载体孔结构对催化剂活性相MoS_(2)有显著影响,从而影响加氢脱硫活性和选择性,其中较大孔径的载体更有利于COS和CS_(2)的有效转化,而较小孔径的载体则更倾向于促进C_(4)H_(4)S和C_(2)H_(4)的转化;此外,具有较大孔径的催化剂不仅展现出更低的积炭倾向,还通过提高Mo物种的分散性,有效调控了MoS_(2)片晶的生长尺寸和层数,从而在COS和CS_(2)的加氢脱硫活性上显示了优异性能。研究结果为高效HDS催化剂的设计与开发开辟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载体 孔结构 FeMo/Al_(2)O_(3)催化剂 焦炉煤气 加氢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法脱除羰基硫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赵彬 常丽萍 +3 位作者 穆映州 翟志强 杜朕屹 秦志峰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75-1580,1585,共7页
胺类化学溶剂法作为一种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的羰基硫(COS)脱除方法,备受关注,对这一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首先总结了单一胺类溶剂的发展情况,并对其反应机理和动力学进行梳理。其次,拓展到复合配方型溶剂法,着重分析了不同复合溶剂... 胺类化学溶剂法作为一种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的羰基硫(COS)脱除方法,备受关注,对这一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首先总结了单一胺类溶剂的发展情况,并对其反应机理和动力学进行梳理。其次,拓展到复合配方型溶剂法,着重分析了不同复合溶剂在COS的吸收性能、反应机理和应用特点方面的差异。随后,阐述了离子液体吸收法和COS相变固定及绿色应用等技术的原理、过程及优缺点。最后,对各类溶剂进行了总体评价,并提出可以通过分子结构设计、深入研究吸收机理以及探索新型催化剂促进该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以及借鉴配方型溶剂在天然气净化领域成功应用的经验,有助于煤气脱硫技术朝着更高效、更清洁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硫脱除 化学吸收法 配方型溶剂 醇胺 N-甲基二乙醇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