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源煤基固废充填体强度影响规律及预测
1
作者 韩磊 张继强 +4 位作者 何祥 许起 刘云龙 苏松嵘 秦宇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690-6697,共8页
抗压强度是表征充填体力学性质的重要指标,快速、精准地确定充填体抗压强度值,对于保障采场安全意义重大。为了探究多源煤基固废充填体强度影响规律,准确预测煤基固废充填体强度来指导煤矿安全、高效、绿色开采,以煤矸石为粗料,脱硫石... 抗压强度是表征充填体力学性质的重要指标,快速、精准地确定充填体抗压强度值,对于保障采场安全意义重大。为了探究多源煤基固废充填体强度影响规律,准确预测煤基固废充填体强度来指导煤矿安全、高效、绿色开采,以煤矸石为粗料,脱硫石膏、气化渣、炉底渣为细料,粉煤灰和水泥为胶凝剂。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煤基固废充填体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各试验因素与充填体抗压强度之间的关联度,采用5-11-3的三层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结构开展不同养护龄期煤基固废充填体强度预测。结果表明:浓度、气化渣和脱硫石膏掺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随养护龄期的增加逐渐增大,粉煤灰和炉底渣掺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随养护龄期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而且正交试验协同BP神经网络能减少试验次数又不失一般性,本次煤基固废充填体强度预测相关系数R为0.99987。可见,高浓度和高掺量气化渣及脱硫石膏对于要求高强度的充填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正交试验协同BP神经网络可以准确预测充填体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 煤基固废 强度预测 正交试验 充填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硫粉煤灰掺量对蒸压加气混凝土稳定性影响及其机理
2
作者 韩磊 方珏静 +4 位作者 何祥 许起 刘云龙 苏松嵘 秦宇鹏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357-362,共6页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推广,脱硫粉煤灰作为一种煤电化副产品,在改善蒸压加气混凝土(AAC)的性能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为了深入研究脱硫粉煤灰掺量对AAC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理,开展了以不同比例的脱硫粉煤灰替代普通粉...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推广,脱硫粉煤灰作为一种煤电化副产品,在改善蒸压加气混凝土(AAC)的性能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为了深入研究脱硫粉煤灰掺量对AAC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理,开展了以不同比例的脱硫粉煤灰替代普通粉煤灰的稳定性实验,通过对六组不同掺量试件的稠度、干密度进行测试,并分析了其对AAC试件抗压强度的影响趋势,结合ACC水化过程,探讨了脱硫粉煤灰从微观到宏观对AAC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阐明了脱硫粉煤灰对蒸压加气混凝土稳定性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脱硫粉煤灰的初始掺入阶段,由于其作为微细填料的功能,以及促进水化反应的作用,显著提高了AAC的干密度和初期抗压强度,在脱硫粉煤灰掺量为30%时,AAC试件强度达到阈值。然而脱硫粉煤灰掺量对AAC具有双向作用,过多的脱硫粉煤灰导致气孔增多及活性降低,进而影响试件的长期稳定性。本文研究成果对于ACC工艺的优化具有较大参考价值,为脱硫粉煤灰在蒸压加气混凝土领域的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硫粉煤灰掺量 蒸压加气混凝土 水化反应 气孔结构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覆岩离层注浆地表沉陷“四区”控制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17
3
作者 韩磊 杨科 +4 位作者 王天君 于祥 裴春敏 许起 何祥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3-35,共13页
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已被证实是一种能够满足矿井无损开采与固废减排的新方法。为了有效控制采动引起的地面构筑物沉降,以关键层理论为基础对离层注浆开采全过程进行稳态分析。首次提出了采动覆岩离层注浆地表沉陷“四区”控制模型,分别为... 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已被证实是一种能够满足矿井无损开采与固废减排的新方法。为了有效控制采动引起的地面构筑物沉降,以关键层理论为基础对离层注浆开采全过程进行稳态分析。首次提出了采动覆岩离层注浆地表沉陷“四区”控制模型,分别为常规区、过渡区、注浆区和控制区,并推导出“四区”范围的计算公式。以3501工作面控制地面焦化厂沉降为工程背景,结合相似模拟与现场实测的沉陷观测数据对提出的“四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似模拟离层注浆地表沉陷曲线呈不规则的“V”字形,工作面地表下沉量先快速增大,到达最大下沉点后,地表下沉量先快速减小,随后减小速率逐渐变缓,沉陷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四区”分布,最大下沉量为1589 mm,出现在常规区与过渡区的接触边界,过渡区与注浆区接触边界下沉量为497.94 mm,控制区内基本无下沉;基于概率积分法预测的注浆条件下采动引起的地表下沉量、水平变形、倾斜和曲率与现场实测结果相符,但明显小于未注浆条件下的预测值,确定了注浆条件下地表变形满足构筑物Ⅰ级损坏等级的要求;结合矿井的实际工程地质及实际观测数据,得到常规区范围为261.19 m,过渡区范围为246.09 m,注浆区范围为655.25 m,控制区范围为199.53 m。提出的“四区”控制模型为研究离层注浆开采沉陷问题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注浆 “四区”控制模型 关键层 地表沉陷 损坏等级 概率积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战略研究 被引量:34
4
作者 曹燕 常京萍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8期52-53,共2页
文章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首先阐述了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定义、内容和联系。其次,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如下内部审计信息化战略:制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提升内部审计信息化在企业信息化管理框架中的... 文章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首先阐述了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定义、内容和联系。其次,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如下内部审计信息化战略:制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提升内部审计信息化在企业信息化管理框架中的层次;构建功能强大的个性化内部审计网络系统;培养适当的满足审计信息化要求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审计信息化 信息化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窑破坏区残留煤资源精细复采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韩磊 董浩 陆银龙 《中国矿业》 2022年第11期89-94,122,共7页
我国早期落后的小窑开采方式残留了大量未采煤炭资源,进行残留煤资源精细复采对于有效回收煤炭资源、延长矿井服务年限、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小窑破坏区残留煤资源精细复采过程中涉及的关... 我国早期落后的小窑开采方式残留了大量未采煤炭资源,进行残留煤资源精细复采对于有效回收煤炭资源、延长矿井服务年限、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小窑破坏区残留煤资源精细复采过程中涉及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详细综述了目前我国残留煤资源开采现状及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物探与钻探相结合的方法是查明残留煤资源特征的重要途径,小窑破坏区复杂应力环境导致残留煤复采过程中存在异常矿压显现特征,合理的复采模式与围岩控制方法需与小窑破坏区煤层顶板破碎情况和冒落形态相匹配,加强小窑破坏区有害气体、积水、自燃发火等重大灾害隐患监测与治理是残留煤安全高效复采的重要保障。后续需重点加强老空区有毒有害气体探测技术、小窑破坏区异常矿压显现规律与机理、残留煤复采新模式与围岩控制新技术、残留煤复采灾害防治新方法等方面的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煤 精细复采 小窑破坏 开采方式 围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下UWB人员定位系统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张海军 孙学成 +1 位作者 赵小虎 闫坤程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34,41,共7页
针对煤矿井下复杂环境中非视距(NLOS)干扰影响无线信号传输问题,设计了一种煤矿井下超宽带(UWB)人员定位系统。该系统采用带有回传帧机制的非对称双边双向测距算法进行测距,无需时钟同步,保证了测距精度;采用区域判定策略和区域校正策... 针对煤矿井下复杂环境中非视距(NLOS)干扰影响无线信号传输问题,设计了一种煤矿井下超宽带(UWB)人员定位系统。该系统采用带有回传帧机制的非对称双边双向测距算法进行测距,无需时钟同步,保证了测距精度;采用区域判定策略和区域校正策略划分定位区域,使得标签只与自身所在定位区域内基站通信实现定位,避免了定位过程中的大量无效帧问题,提高了定位效率;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与无损卡尔曼滤波联合定位算法解算标签位置坐标,提高了定位精度;在基站中配置了备用电源,保证在断电情况下的应急供电;采用以太网与LoRa 2种通信方式,在以太网断线情况下以LoRa方式传输测距数据,保证了系统应急通信。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高的动静态定位精度,抗NLOS干扰能力较强;在基站断电或以太网断线情况下,系统能够实现一段时间内的应急通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人员定位 超宽带定位 抗非视距干扰 二维区域判别 非对称双边双向测距 加权最小二乘法 无损卡尔曼滤波 LoRa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沉陷控制导向的离层注浆量与注采比确定方法及应用
7
作者 韩磊 尹大伟 +5 位作者 薛守振 盛守前 刘喆 李建功 许起 秦宇鹏 《煤炭科学技术》 2025年第8期128-140,共13页
离层注浆充填是“三下”压煤开采中常用方法之一,注浆量和注采比是保证离层注浆充填效果的关键参数。为了合理确定注浆量和注采比,提出了一种基于地表沉陷控制导向的离层注浆最小注浆量与注采比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建立了注浆量、注采比... 离层注浆充填是“三下”压煤开采中常用方法之一,注浆量和注采比是保证离层注浆充填效果的关键参数。为了合理确定注浆量和注采比,提出了一种基于地表沉陷控制导向的离层注浆最小注浆量与注采比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建立了注浆量、注采比与地表移动变形参数的关系:首先,通过地表建(构)筑物保护等级确定最大临界变形值;其次,计算确定煤层最大允许采高和剩余采高;然后,建立离层空间体积预测模型,计算采动空间传递系数,再结合最大允许采高、剩余采高等计算确定离层空间注浆充填浆液压实体最小体积;最后,推导出最小注浆量与注采比计算式。将最小注浆量与注采比确定方法应用至霍尔辛赫煤业3801工作面加油站下压煤离层注浆充填开采,理论计算确定最小注浆量为168.07万m^(3)、注采比为0.53。考虑临近3802、3803工作面开采影响,开展了3801工作面离层注浆充填注采比0.53条件下地表沉陷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加油站区域最大倾斜变形为2.03mm/m、最大曲率变形为0.075×10^(-3)m^(-1),工作面开采后,加油站区域下沉为844.02mm、倾斜变形为2.13mm/m、曲率变形为0.034×10^(-3)m^(-1)。3801工作面离层注浆充填开采工程实践过程中,实际注浆量为217.69万m^(3)、注采比为0.68,大于理论计算值和极限注采比,这可能是由于与临近工作面之间隔离煤柱宽度较窄,部分浆液运移至3802工作面覆岩剩余离层空间。基于38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数据(3802、3803工作面未监测),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加油站区域最大水平变形为1.43mm/m,南北和东西方向最大倾斜变形分别为1.157、1.341mm/m,加油站一直处于营业状态;工作面开采结束167d后,加油站区域下沉为262.7mm,南北和东西方向水平变形分别为0.55、0.58mm/m,南北和东西方向倾斜变形分别为0.898、0.997mm/m,加油站安全稳定,综合数值模拟与工程实践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为实施离层注浆充填控制地表沉陷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陷控制 注浆量 注采比 采动空间传递系数 离层空间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