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喀斯特山地城市生态空间格局演变研究——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志杰 程玉卓 +1 位作者 班先娅 刘利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55-164,共10页
黔中喀斯特山地城市具有城山镶嵌的独特景观特征,在快速城市化和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的双重影响下,优化喀斯特山地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对于科学制定国土生态空间规划,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贵阳市花溪区为研究对象,以2... 黔中喀斯特山地城市具有城山镶嵌的独特景观特征,在快速城市化和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的双重影响下,优化喀斯特山地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对于科学制定国土生态空间规划,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贵阳市花溪区为研究对象,以2008年、2013年和2018年Landsat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空间信息技术和方法,系统分析花溪区近10年生态用地的时空演变和梯度特征.结果表明:2008-2018年,花溪区生态用地数量快速增加,已由2008年耕地为主的农业用地主导型格局,演变为2018年以林地占优的生态用地主导型格局;10年间,花溪区土地利用从经济建设转型为生态建设,2008-2013年为土地利用发展期,注重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2013-2018年为土地利用快速调整期,以生态建设为主.花溪区基本形成“生态用地环抱城市”型生态用地空间格局,不同方位上呈现“北部城市化、南部生态化”的趋势和“跳跃式与外延型耦合”的喀斯特山地城市化扩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空间转移图谱 生态空间格局 喀斯特山地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脱氮中工程纳米颗粒的毒害作用及减毒措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漫漫 何腾霞 +2 位作者 丁晨雨 陈梦苹 吴启凤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7-236,共10页
氮化合物在生命代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过多的无机氮会导致水体恶化进而影响人类健康,生物脱氮技术可高效去除环境中的无机氮且不引起二次污染。随着工程纳米颗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导致其大量释放到土壤及水体中,极大地阻碍了... 氮化合物在生命代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过多的无机氮会导致水体恶化进而影响人类健康,生物脱氮技术可高效去除环境中的无机氮且不引起二次污染。随着工程纳米颗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导致其大量释放到土壤及水体中,极大地阻碍了废水处理中的生物脱氮过程,因此,微生物脱氮过程中工程纳米颗粒的毒害作用及减毒措施成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阐述了工程纳米颗粒进入水环境的方式,系统分析了工程纳米颗粒对废水处理系统和生物脱氮过程的影响,详细说明了工程纳米颗粒对脱氮微生物的毒害作用、脱氮微生物的抵御机制及减毒措施,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旨为提高工程纳米颗粒存在条件下的脱氮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可促进工程纳米颗粒对耐冷异养硝化和好氧反硝化菌的毒害及应激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纳米颗粒 生物脱氮 毒害作用 解毒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海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志杰 柳书俊 +1 位作者 郑杰 喻理飞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438-2446,共9页
草海流域是中国特有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等珍稀鸟类的主要栖息地之一,近年来草海周边强烈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壤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生态风险加剧。为全面揭示草海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本研究以贵... 草海流域是中国特有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等珍稀鸟类的主要栖息地之一,近年来草海周边强烈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壤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生态风险加剧。为全面揭示草海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本研究以贵州省草海流域为研究对象,采集并测定75个土壤样品中Cd、Hg、As、Cu、Pb、Cr、Zn和Ni等重金属含量,采用内梅罗指数法(P)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法,对草海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估,采用生态风险预警指数(IER)法,分析生态风险预警趋势。结果表明,(1)草海流域土壤重金属除As和Cr,其他各元素均高于贵州省土壤元素背景值,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积累;各重金属元素含量超过背景值的程度为:Cd>Zn>Pb>Cu>Hg>Ni,其中Cd和Zn的超标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元素,Cd污染范围最广。(2)草海流域土壤元素中Cd属于重度污染,Zn属于中度污染,其余重金属属于轻度污染或轻微污染。土壤P平均值为3.79,总体呈现重度污染。各重金属元素单项生态风险程度为:Cd>Hg>As>Pb>Cu>Ni>Zn>Cr,其中Cd处于较强风险水平,Hg处于中等分风险水平,其他重金属元素均处于轻微风险水平。土壤RI平均值为205.25,总体呈现中等风险。土壤IER平均值为5.94,总体呈现重警状态。(3)草海流域土壤各重金属元素含量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来源主要分为3类,Cd、Cu、Pb、Zn和Ni的来源主要受矿产开采和工业污染影响,As和Cr的来源主要受农业生产和工业活动影响,Hg的来源主要受土壤地球化学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海流域 土壤重金属污染 内梅罗指数法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生态风险预警指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山地贵阳市2008-2018年土壤侵蚀时空特征与侵蚀热点变化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王志杰 柳书俊 苏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4-102,110,共10页
土壤侵蚀/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的首要生态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障碍和威胁。研究以典型喀斯特高原山地贵阳市为对象,运用RUSLE模型,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GIS)的空间自相关和Getis-Ord G i^*冷热点分析方法,评价了贵阳市200... 土壤侵蚀/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的首要生态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障碍和威胁。研究以典型喀斯特高原山地贵阳市为对象,运用RUSLE模型,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GIS)的空间自相关和Getis-Ord G i^*冷热点分析方法,评价了贵阳市2008年、2013年和2018年土壤侵蚀状况,揭示了10年间贵阳市土壤侵蚀空间演变规律和侵蚀热点的分布特征,探析了植被覆盖因子和降雨因子对土壤侵蚀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8-2018年贵阳市土壤侵蚀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从2008年的819.11 t/(km^2·a)降至2018年的70.14 t/(km^2·a),现阶段土壤侵蚀强度以微度侵蚀为主,但2013^-2018年土壤侵蚀有恶化趋势;(2)贵阳市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与演化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效应,全局Moran’s I指数介于0.125~0.280,但聚集趋势呈“总体减弱、小幅扩散”的特征;侵蚀热点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清镇市、花溪区、开阳县和修文县等县区,以及海拔1200~1300 m或坡度8°~15°的区域。(3)植被覆盖因子对贵阳市近10年土壤侵蚀面积变化的贡献约74%~92%,是土壤侵蚀变化的主导和控制因子;而降雨侵蚀力因子的贡献仅约为7.5%~26.0%。研究结果可为新时期贵阳市土壤侵蚀/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土空间优化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SLE模型 土壤侵蚀热点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喀斯特高原山地 贵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萌发对薏米淀粉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高丹 敖志超 +5 位作者 李丰羽 杨海明 潘家艳 赵锋 廖海民 满建民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7-214,共8页
萌发是一种天然、高效的淀粉改性方法。该文探究了薏米萌发过程中淀粉的性质变化规律,通过不同萌发时间处理薏米,提取萌发薏米淀粉后,分析淀粉结构和功能特性。结果表明,萌发后薏米淀粉表面出现明显孔洞,淀粉粒径减小,膨胀势、溶解度增... 萌发是一种天然、高效的淀粉改性方法。该文探究了薏米萌发过程中淀粉的性质变化规律,通过不同萌发时间处理薏米,提取萌发薏米淀粉后,分析淀粉结构和功能特性。结果表明,萌发后薏米淀粉表面出现明显孔洞,淀粉粒径减小,膨胀势、溶解度增加,支链淀粉A链比例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先增大后减小。萌发薏米淀粉均为A-型晶体。萌发后薏米淀粉的吸水性、吸油性、快消化淀粉以及淀粉凝胶的黏性增加,而糊化焓、慢消化淀粉含量、抗性淀粉含量、淀粉凝胶的硬度、内聚性以及胶着性降低。该研究表明萌发可以调控薏米淀粉的性质,改善薏米淀粉制品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米 淀粉 萌发 糊化特性 体外消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山地城市镶嵌山体斑块格局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志杰 代磊 +2 位作者 周学霞 胡嫦月 苏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7-204,共8页
喀斯特山地城市镶嵌山体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为探明喀斯特山地城市镶嵌山体斑块的时空变化,以典型喀斯特山地城市贵阳市中心城区为对象,运用2000—2020年5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 喀斯特山地城市镶嵌山体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为探明喀斯特山地城市镶嵌山体斑块的时空变化,以典型喀斯特山地城市贵阳市中心城区为对象,运用2000—2020年5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GIS空间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模型、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从规模、形态和空间分布方面,分析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山体斑块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贵阳市中心城区山体斑块数量和面积分布广泛,但20年间山体斑块数量减少30座,面积减幅达25.2%,表现出先切割打碎后吞并侵占的特征,其中大型山体规模持续减小,其他各类型山体数量和面积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2)山体斑块分维数接近1,整体形状较为规则,2000—2020年山体斑块形状指数增大近1.12倍,斑块形状总体呈现复杂化、破碎化的趋势;但大型、中大型山体斑块形状更加规则化,而其他类型山体斑块形状日趋复杂破碎。(3)山体斑块具有极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最邻近指数介于0.7669~0.8414,全局性空间聚类标准化Z值小于-2.58,以小面积山体斑块的聚集为主,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20年间,空间聚集效应减弱,高密度区逐渐萎缩,低密度区不断扩散且呈集中连片趋势;并且山体斑块的潜在生态连通性水平持续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局变化 镶嵌山体斑块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潜在生态连通性 喀斯特山地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钩藤水杨酸响应基因UrSTR4参与钩藤碱合成
7
作者 许国菊 郭飘雪 +3 位作者 朱寻然 杨兹梅 成环宇 强玮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1-503,共13页
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其活性成分钩藤碱(RIN)和异钩藤碱(IRN)具有显著药理活性。异胡豆苷合成酶(STR)是RIN和IRN合成的关键酶,但其基因家族在钩藤中的功能分化尚不明确。该研究基于遮阴、乙烯处理下钩藤转录组... 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其活性成分钩藤碱(RIN)和异钩藤碱(IRN)具有显著药理活性。异胡豆苷合成酶(STR)是RIN和IRN合成的关键酶,但其基因家族在钩藤中的功能分化尚不明确。该研究基于遮阴、乙烯处理下钩藤转录组及全长转录组数据,系统鉴定了27个钩藤STR基因家族成员(UrSTR1~UrSTR27)。进化分析表明,钩藤UrSTR基因家族显著扩张,可能通过功能分化响应不同环境信号。通过外源水杨酸(SA)处理发现,0.6 mmol·L^(-1)SA处理显著提升钩藤叶片RIN和IRN含量,并强烈诱导UrSTR4基因表达,该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提高至对照的30.6倍。多序列比对显示,UrSTR4基因编码蛋白虽缺失典型催化位点Glu-309,但与喜树CaSTR3基因编码蛋白具有相似羟基氨基酸残基。为验证其功能,首次建立基于植物活体转化系统的钩藤高效瞬时转化体系,转化最佳条件:8 kPa气压,1 min农杆菌侵染。瞬时过表达UrSTR4基因使RIN和IRN含量分别提高至对照的1.96倍和1.82倍。该研究为钩藤药用成分的代谢调控提供了新靶点,建立的瞬时转化体系为UrSTR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藤 异胡豆苷合成酶 水杨酸 瞬时转化 单萜吲哚生物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的草海流域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1
8
作者 郑杰 王志杰 +2 位作者 喻理飞 王磊 严令斌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84-792,共9页
喀斯特高原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研究,对建立生态风险预警机制、降低生态风险概率和促进喀斯特高原地区景观格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2009、2014和2017年的3个时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景观格局分析主要数据源,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喀斯特高原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研究,对建立生态风险预警机制、降低生态风险概率和促进喀斯特高原地区景观格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2009、2014和2017年的3个时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景观格局分析主要数据源,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研究了草海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变化及其空间模式.结果表明,2009—2017年间,研究区景观结构变化较大,耕地和灌草地景观类型面积均呈减少趋势,林地、沼泽地、建设用地和水域景观类型面积呈增加趋势.2009—2017年间,高和较高生态风险主要分布在流域北部、东北部,中生态风险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西南部,较低生态风险主要分布在流域南部-西部-西北部段,低生态风险主要集中在湖泊及其周围.2009—2017年间,研究区生态风险以低和较低生态风险为主,占流域面积的72.38%以上;2009—2014年间,高生态风险、较高生态风险和中生态风险的面积呈不同程度增加;2014—2017年间,高生态风险、较高生态风险和中生态风险的面积明显减少.2009—2017年期间,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高-高"和"低-低"聚集是主要的生态风险集聚模式,"低-高"或"高-低"零散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生态风险 草海流域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天然次生林主要优势树种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60
9
作者 皮发剑 袁丛军 +3 位作者 喻理飞 严令斌 吴磊 杨瑞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01-807,共7页
叶片生态化学计量是研究植物生长速度、植物氮和磷的利用效率的有效方法,采用此法研究典型植物叶片C、N、P、K养分元素及其各元素计量比特征,可为退化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演替的合理配置和适生植物的限制性养分元素诊断提供理论依据。以... 叶片生态化学计量是研究植物生长速度、植物氮和磷的利用效率的有效方法,采用此法研究典型植物叶片C、N、P、K养分元素及其各元素计量比特征,可为退化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演替的合理配置和适生植物的限制性养分元素诊断提供理论依据。以黔中喀斯特地区24种常绿、落叶优势乔木和灌木树种为研究对象,开展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叶片的碳、氮、磷和钾质量分数变幅较大,分别为(515.64±36.36)、(17.16±3.84)、(1.34±0.40)、和(12.25±3.91)mg·g-1。(2)当N/P>16时,植物生长主要受P元素的限制,当N/P<14时,受制于N元素,当14<N/P<16时,则植物受N、P的共同限制,本研究区的植物叶片N/P均值为13.13,主要受N限制;当N/K>2.1,K/P<3.4时,植物的生长受K限制;研究区的植物叶片N/K=(1.55±0.11),K/P=(9.49±0.77),整体上表现为K含量富足,而N、P养分受限。(3)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的养分吸收利用率不同,对C、N、K吸收利用率分别是:乔木树种>灌木树种,落叶树种>常绿树种、阔叶树种>针叶树种,阔叶树种>针叶树种;而对P的吸收利用率则没有差异;(4)C/P、C/K、C/N、P/K、和N/K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生理指标,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的C/P和C/N比值表现为常绿树种>落叶树种;C/K和P/K则为针叶树种>阔叶树种;乔木和灌木树种间的元素比值关系差异不显著。(5)植物叶片C、N、P和K的相关性为:C与K呈负相关(P<0.05),C与P、N均不相关(P>0.05),P与K、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K与N相关性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叶片 生态化学计量学 喀斯特森林 黔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草海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6
10
作者 郑杰 王志杰 +3 位作者 王磊 喻理飞 严令斌 柳书俊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4-211,共8页
为揭示草海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分布规律,采集了草海流域耕地、林地、灌草地和城镇用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75个表层土壤样品,测定了Hg、Cd、As、Cu、Pb、Ni、Cr和Zn共8种重金属的全量,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 为揭示草海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分布规律,采集了草海流域耕地、林地、灌草地和城镇用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75个表层土壤样品,测定了Hg、Cd、As、Cu、Pb、Ni、Cr和Zn共8种重金属的全量,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评价了重金属的污染水平,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分析了重金属的全量和潜在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Hg、Cd、As、Cu、Pb、Ni、Cr和Zn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13、2.71、19.39、39.87、62.71、45.16、91.67和169.23 mg·kg-1。其中,Cd在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均呈重度污染,Pb在城镇用地和林地中呈中度污染,Zn在城镇用地中呈中度污染,其余情况均属于轻度污染或无污染。(2) 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仅对Cd和Zn含量有显著影响(P <0.05),而对Hg、As、Cu、Pb、Ni和Cr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与耕地、林地和灌草地相比,城镇用地可显著提高Cd和Zn的含量。(3)流域土壤重金属的RI平均值为204.59,属于中度风险水平。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重金属的RI平均值有所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城镇用地(243.66)、耕地(209.71)、林地(192.50)和灌草地(153.53)最低。(4) Pb、Ni、Cr、Zn、Cd和RI的高值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南部和流域东部中段区域,与研究区"土法炼锌"遗址吻合。Cu的高值积聚在东北部的城镇用地和灌草地。Hg和As在流域内均匀分布,其高值呈零星分布模式。上述研究结果能为草海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草海流域 生态风险 土地利用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唇形科苣叶鼠尾草和岩生鼠尾草营养器官的比较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罗广令 廖海民 胡国雄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8-609,共12页
以苣叶鼠尾草(Salvia sonchifolia C.Y.Wu)和岩生鼠尾草(S.petrophila G.X.Hu,E.D.Liu&Yan Liu)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两个物种营养器官的结构进行观测和比较,研究两者解剖结构特征的差异及其形态结构对环... 以苣叶鼠尾草(Salvia sonchifolia C.Y.Wu)和岩生鼠尾草(S.petrophila G.X.Hu,E.D.Liu&Yan Liu)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两个物种营养器官的结构进行观测和比较,研究两者解剖结构特征的差异及其形态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结果显示,两种鼠尾草叶片表皮均具有表皮毛和角质层,气孔仅分布于下表皮。岩生鼠尾草叶片上下表皮细胞厚度、上表皮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主脉韧皮部和木质部厚度、非腺毛的密度等解剖特征均显著大于苣叶鼠尾草。两种植物初生根的原生木质部均为二原型,其中苣叶鼠尾草无髓部,岩生鼠尾草有髓。根的次生结构均由周皮和次生维管组织构成,其中韧皮部占比较大,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茎的棱角表皮下具有发达的厚角组织,4个棱角下方维管束较大。研究结果表明,苣叶鼠尾草和岩生鼠尾草根的初生结构和叶片解剖结构存在差异,根的初生结构是否有髓、叶片栅栏组织的层数、叶片非腺毛的密度可以作为两个物种的鉴定依据,其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都具有适应旱生环境的特征。相比而言,岩生鼠尾草的耐寒性和抗旱性强于苣叶鼠尾草,但后者更适应阴生和弱光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尾草属 营养器官 解剖结构 生态适应性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喀斯特山地城市景观稳定性评价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欣 王志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5243-5254,共12页
城市景观稳定性是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对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和景观可持续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典型喀斯特山地城市贵阳市为研究对象,以2008年、2013年和2017年景观类型为主要数据。运用蔓延度指数、斑块密度和总... 城市景观稳定性是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对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和景观可持续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典型喀斯特山地城市贵阳市为研究对象,以2008年、2013年和2017年景观类型为主要数据。运用蔓延度指数、斑块密度和总边缘对比度构建景观稳定性评价模型,在分析2008—2017年景观格局变化状况的基础上评价景观稳定性时空特征。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贵阳市景观稳定性时空演变规律和冷热点特征。结果表明:(1)2008—2017年贵阳市景观格局发生剧烈变化,耕地面积大幅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但破碎化趋势有所减缓。(2)10年间,贵阳市景观稳定性水平整体较低,以不稳定和较不稳定为主,表现出“先降低、后提高,总体略有降低”的趋势。(3)贵阳市景观稳定性的空间分布与演变具有明显空间聚集效应,全局Moran′s I指数介于0.2008—0.4005之间,但聚集趋势呈“总体减弱,小幅提高”的特征;此外,景观稳定性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城镇建设用地或林地斑块相对集中连片、完整的区域。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山地城市景观空间格局优化、生态安全网络格局构建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稳定性 时空特征 景观指数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贵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GPR复合菌剂对辣椒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8
13
作者 黄文茂 易伦 +3 位作者 彭思云 黄承森 程代松 韩丽珍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5-201,共7页
为研究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菌剂在田间条件下对辣椒的促生效果及其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的影响,以前期筛选到的4株PGPR菌株制备的复合菌剂为研究对象、辣椒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试验,分别设置了100%化肥组(CK)、100%化肥+PGPR复合菌剂组... 为研究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菌剂在田间条件下对辣椒的促生效果及其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的影响,以前期筛选到的4株PGPR菌株制备的复合菌剂为研究对象、辣椒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试验,分别设置了100%化肥组(CK)、100%化肥+PGPR复合菌剂组和80%化肥+PGPR复合菌剂组共3个处理,在幼苗期、始花期和坐果期对辣椒进行灌根,测定了不同处理组辣椒的株高及茎粗、产量和根际微生物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PGPR复合菌剂能有效促进辣椒植株增高和茎粗增加,单株产量及挂果数较100%化肥组分别增加34.14%、38.62%和47.44%、52.89%,每公顷鲜椒增产约9 000~10 000 kg。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变化表现为,PGPR菌剂灌根的处理组中,微生物总量和细菌数量显著性增加、真菌数量减少,放线菌数量则表现为盛果期显著增加;溶磷、解钾及固氮菌等功能菌群的数量总体上升,增幅不一致。表明施用PGPR复合菌剂对辣椒的促生效果显著,且影响了辣椒根际的土壤微生物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GPR复合菌剂 辣椒 促生作用 根际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贵阳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预测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学霞 胡嫦月 +1 位作者 李菁 王志杰 《贵州林业科技》 2021年第4期35-41,共7页
为探索贵阳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基于多时相遥感图像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和CA-Markov模型等方法,对贵阳市中心城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未来20年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特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 为探索贵阳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基于多时相遥感图像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和CA-Markov模型等方法,对贵阳市中心城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未来20年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特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和林地的持续增加,耕地的持续减少,2005年以后进入快速城市化和生态化进程,现阶段以建设用地和林地为优势主导类型;2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转移主要发生在建设用地、林地、耕地和草地之间,以建设用地和林地的净转入,耕地和草地的净转出为特征,初步形成以老城区为中心、以西北方向为主要增长极向四周蔓延发展的城市建设用地格局,和以外围林地景观包围、内部林地景观镶嵌的生态用地格局;未来20年,贵阳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格局仍然以建设用地和林地为主导类型,但呈现出建设用地的持续增加和林地的不断减少趋势。研究可为黔中喀斯特山地城市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CA-Markov预测 贵阳市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IFN-γ酿酒酵母工程菌粉的毒性与营养分析
15
作者 刘宗 宋莉 赵德刚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5年第3期14-18,30,共6页
从感官特性、微生物和重金属含量及营养成分等方面,对具有抗禽病毒活性的Ch IFN-γ酿酒酵母工程菌粉进行毒性和营养品质分析。结果表明,Ch IFN-γ酿酒酵母工程菌粉具有酵母的正常特性,含水量低,复水后活细胞率高;其细菌、霉菌、铅和总... 从感官特性、微生物和重金属含量及营养成分等方面,对具有抗禽病毒活性的Ch IFN-γ酿酒酵母工程菌粉进行毒性和营养品质分析。结果表明,Ch IFN-γ酿酒酵母工程菌粉具有酵母的正常特性,含水量低,复水后活细胞率高;其细菌、霉菌、铅和总砷含量均符合国标卫生学要求。工程菌粉的灰分、总糖、总磷和总钙含量高于野生型菌粉,粗脂肪含量与野生型菌粉接近,但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菌粉;工程菌粉的总必需氨基酸和总非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赖氨酸、甲硫氨酸和亮氨酸3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高于野生型菌粉;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苯丙氨酸+酪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工程菌粉的蛋白模式不符合蛋白质饲料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工程菌 鸡γ干扰素 毒性 营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素添加频率模拟氮沉降对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熊露露 邓小红 +1 位作者 姬拉拉 王健健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5期28-34,共7页
为探究不同频率氮素添加模拟大气氮沉降对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采用野外固定样地观测的方法,研究1年12次氮素添加(高频率)和1年2次氮素添加(低频率),对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土壤层生物量及碳储... 为探究不同频率氮素添加模拟大气氮沉降对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采用野外固定样地观测的方法,研究1年12次氮素添加(高频率)和1年2次氮素添加(低频率),对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土壤层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影响。经过3年不同氮沉降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高频与低频施氮均能增加桤木叶、枝、皮、根、总生物量及碳储量,其中高频施氮显著增加根生物量及碳储量,较对照增加了22.98%、24.05%;而低频施氮显著增加叶、干生物量及枝、叶碳储量。(2)低频与高频施氮均显著降低了桤木林下植被生物量及碳储量,较对照分别降低67.95%、83.97%和79.73%、70.27%,对碳含量影响不显著。(3)高频与低频施氮均显著增加L层(0—20 cm)凋落物生物量及L层和F层(20—40 cm)凋落物碳储量,且高频施氮>低频施氮;低频施氮显著降低20—40 cm土壤碳储量,较对照降低20.83%,高频施氮则对土壤碳含量和土壤碳储量无显著影响。高频施氮显著增加桤木林人工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层碳储量,显著降低林下植被层碳储量,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增加;低频施氮显著降低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导致桤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降低,但两种处理影响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碳储量 土壤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对仙人掌科植物蓬莱宫中磷酸钙晶体形貌的影响
17
作者 李昌颖 秦利鸿 +3 位作者 郑登月 杜倩 陈春丽 文晓鹏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87,共5页
研究发现仙人掌科植物——蓬莱宫中存在花束状的晶体,在此基础上对蓬莱宫疣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该矿物晶体含O、Ca、P元素,该类矿物质为磷酸钙晶体,主要镶嵌于皮层细胞壁上,极少分布在细胞中,其形貌大多呈四周散开... 研究发现仙人掌科植物——蓬莱宫中存在花束状的晶体,在此基础上对蓬莱宫疣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该矿物晶体含O、Ca、P元素,该类矿物质为磷酸钙晶体,主要镶嵌于皮层细胞壁上,极少分布在细胞中,其形貌大多呈四周散开或向一个方向展开的花束状,偶然观察到有膜包裹的橄榄球状;对蓬莱宫弱光处理后观察发现,表型明显发生变化,颜色从深绿变为嫩绿,茎伸长,疣间距变宽,变细长,刺较软向四周微张;疣中晶体密度显著减少,且磷酸钙晶片小部分聚集在一起,晶体尺寸也显著缩小(P<0.001)。研究结果为对植物中磷酸钙的形貌特征及其功能的理解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矿化 蓬莱宫 磷酸钙 形貌特征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野生半夏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敏 吴诗琪 +2 位作者 潘凤 石甜 赵财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6-776,共11页
第四纪气候波动以及地理和环境隔离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植物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布格局。该研究采用分子谱系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药用植物半夏19个居群共212个个体的3个叶绿体片段psb K-psb I、atp F-atp H和trn L-F进行分析,探... 第四纪气候波动以及地理和环境隔离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植物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布格局。该研究采用分子谱系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药用植物半夏19个居群共212个个体的3个叶绿体片段psb K-psb I、atp F-atp H和trn L-F进行分析,探究半夏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地理分布格局模式及成因,并探讨其居群历史动态。结果表明:(1)半夏总单倍型多样性H d为0.882,总核苷酸多样性π为1.23×10-3,在物种水平上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2)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半夏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间,显著的遗传分化(F ST=0.909,P<0.001)和较低的种群内遗传多样性(H S=0.134);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N ST=0.913>G ST=0.855(0.01<P<0.05),表明叶绿体单倍型具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3)中性检验结果显示,Tajima s D值、Fu and Li s D值以及Fu and Li s F值均为不显著正值,Fu s Fs值为不显著负值且失配分析曲线呈双峰,表明半夏居群整体没有经历过扩张事件。(4)单倍型地理分布显示,西南地区和中-东部地区具有单倍型多样性较高,并存在特有单倍型,故推测第四纪冰期时在这两个区域存在冰期避难所。总之,通过3个叶绿体基因对不同区域半夏的分析,阐明了其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布格局,为半夏优良种源的分子筛选和保护提出了科学的建议和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地理分布格局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避难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植物-凋落叶-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互作关系 被引量:77
19
作者 李明军 喻理飞 +2 位作者 杜明凤 黄宗胜 石建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7772-7781,共10页
以贵州8年、16年、28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植物-凋落叶-土壤的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探讨林龄对杉木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杉木人工林植物-凋落叶-土壤均呈高C低N... 以贵州8年、16年、28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植物-凋落叶-土壤的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探讨林龄对杉木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杉木人工林植物-凋落叶-土壤均呈高C低N、P元素格局,两两组分间差异显著(P<0.05);成熟叶C/N(38.58)、C/P(376.67)偏低,其养分利用效率较低;与成熟叶相比,凋落叶N、P偏低,C/N、C/P偏高;土壤C/P、N/P偏低,C/N较高,说明土壤P素分解较快而N保存较好,反映了凋落叶分解不利。(2)成熟叶C、P以及根、凋落叶、土壤的C、N、P、C/N、C/P、N/P均受林龄的显著影响;从8年到28年,C、N、P含量在植物体呈先增后减趋势,而在土壤中相反,呈先减后增趋势,但在凋落物中C、P显著减小,且C/P,N/P显著增加,反映杉木林早期对养分需求旺盛,随年龄增大需求减小,凋落物分解受制于P素,加剧中幼期杉木生态系统养分供需矛盾。(3)成熟叶与凋落叶N、C/N、N/P之间显著正相关,凋落叶养分源自成熟叶;成熟叶重吸收率P(0.518—0.645)>N(0.292—0.488),即对P的利用效率高于N。凋落叶与土壤C、C/N之间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C、N来源于凋落叶分解,但凋落叶分解缓慢,导致大量元素滞留于凋落叶,土壤损耗元素得不到补给,两者间养分循环缓慢。土壤与根C、P、C/N、C/P、N/P之间均显著正相关,土壤与成熟叶的C、N、P均不相关,表明土壤养分是杉木生长养分的主要来源,但土壤C、N、P含量对成熟叶C、N、P含量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植物 凋落叶 土壤 林龄 化学计量学 互作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草海高原湿地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评价 被引量:27
20
作者 蔡国俊 周晨 +2 位作者 林艳红 喻理飞 安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9-285,共7页
由于处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浮游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群落特征、动态演替等很大程度上受到水体理化因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与水环境之间关系,对了解水生生态系统的变化、生态... 由于处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浮游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群落特征、动态演替等很大程度上受到水体理化因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与水环境之间关系,对了解水生生态系统的变化、生态过程、水质状况等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解贵州草海高原湿地浮游动物群落特征、长期变化以及水质现状,笔者于2014年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草海浮游动物和主要水质指标进行了两次调查采样,分析了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空间分布及其水质评价,并通过和以往同季的研究数据进行对比,探讨了30年来草海浮游动物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草海浮游动物种类丰富,研究共检出浮游动物83属151种,其中原生动物31属60种,轮虫26属55种,桡足类15属18种,枝角类11属18种;优势种有5种,主要的优势种为桡足类的大型中镖水蚤(Sinodiaptomus sarsi);草海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较低,年均值分别为1.14和0.47。草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明显,种类组成上,夏季110种,秋季75种,夏秋共有种有34种,季节更替率达77.5%;数量构成上,夏季丰度为1 505.53 ind·L^(-1),秋季丰度506.66 ind·L^(-1),夏季明显高于秋季。利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和浮游动物群落参数对草海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14年草海水质处于中营养-中污染水平。与历史时期相比,草海浮游动物种类变幅较小,但浮游动物丰度却大幅度降低了,优势种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可能与草海水质的剧烈变化有关,但具体的生态过程和驱动机制还需深入研究和长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水质评价 长期演替 草海 高原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