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佛山方竹抚育对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1
作者 余登利 安明态 +2 位作者 白旭明 余江洪 杨雪 《贵州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7-12,33,共7页
为摸清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抚育措施对金佛山方竹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采用不同地段、多样地调查方法,分别对22个抚育区、6个非抚育区共28个样地进行调查,分析抚育区和非抚育区植物群落优势物种组成及植物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 为摸清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抚育措施对金佛山方竹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采用不同地段、多样地调查方法,分别对22个抚育区、6个非抚育区共28个样地进行调查,分析抚育区和非抚育区植物群落优势物种组成及植物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1)抚育区有维管束植物72科128属169种,非抚育区有维管束植物41科62属73种。(2)抚育区群落乔木层以亮叶水青冈、半边月和梾木为主,重要值分别为26.26%、9.82%和8.39%,灌木层以金佛山方竹占主要优势,草本层没有优势物种;非抚育区群落乔木层以梾木、灯台树和亮叶水青冈为主,重要值分别为16.08%、14.44%和10.98%,灌木层以金佛山方竹占主要优势,草本层以楼梯草为优势物种。(3)抚育区和非抚育区乔灌草的多样性指数均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抚育区的物种多样性要高于非抚育区,表明金佛山方竹抚育有助于提高方竹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佛山方竹 物种多样性 抚育 宽阔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Co-γ辐射诱变创制甘蓝型油菜新种质 被引量:1
2
作者 方正 梁龙兵 +5 位作者 陈俊锟 张燕 韩宏仕 陈汁雯 李岩 向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4-665,共12页
为创制甘蓝型油菜新种质,应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处理甘蓝型油菜优良杂交品种的亲本以及优异品系的种子,分析辐射对成苗率、营养体生长及全生育期变异率的影响,确定最佳辐射剂量,并筛选突变体新种质。结果显示,随着^(60)Co-γ辐... 为创制甘蓝型油菜新种质,应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处理甘蓝型油菜优良杂交品种的亲本以及优异品系的种子,分析辐射对成苗率、营养体生长及全生育期变异率的影响,确定最佳辐射剂量,并筛选突变体新种质。结果显示,随着^(60)Co-γ辐射剂量的增大,成苗率、苗期鲜重和叶面积均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且变异率明显增大。甘蓝型油菜不同材料进行^(60)Co-γ辐射诱变的最适剂量约为1000 Gy;处理的4个材料对辐射的敏感性依次为GRD328>YY300A>YY300R>GRI1626,其中GRD328得到子叶、茎秆、花期和花朵突变体材料最多,变异频率分别达0.07%、1.18%、1.87%和0.37%;YY300R得到真叶突变体材料最多,变异频率为0.96%;YY300A得到含油率变异材料最多,变异频率为0.69%。通过优化针对田间直播油菜的辐射诱变方法,获得了早熟、多子叶、高含油率、多主茎等性状的新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60)Co-γ射线 诱变育种 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岩生鼠尾草的组培快繁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莹莹 余登利 +2 位作者 邱风进 晏融融 胡国雄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8-568,共11页
为建立濒危植物岩生鼠尾草(Salvia petrophila)的组培快繁体系,对岩生鼠尾草成熟种子消毒及萌发、基部带腋芽茎段继代增殖、无菌苗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不定芽生根、炼苗移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岩生鼠尾草种子的适宜消毒方法为... 为建立濒危植物岩生鼠尾草(Salvia petrophila)的组培快繁体系,对岩生鼠尾草成熟种子消毒及萌发、基部带腋芽茎段继代增殖、无菌苗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不定芽生根、炼苗移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岩生鼠尾草种子的适宜消毒方法为75%乙醇溶液处理30 s,5%次氯酸钠(NaClO)溶液消毒8 min,种子发芽率为40.83%。(2)种子萌发适宜培养基为MS+1.0 mg·L^(-1)6-BA+0.1 mg·L^(-1)NAA,发芽率为71.12%。(3)基部带腋芽茎段继代增殖适宜培养基为MS+1.0 mg·L^(-1)6-BA+0.1 mg·L^(-1)NAA,增殖系数为5.5。(4)无菌苗茎段愈伤组织诱导适宜培养基为MS+1.0 mg·L^(-1)6-BA+1.0 mg·L^(-1)2,4-D,诱导率高达97.10%;愈伤组织适宜分化培养基为MS+1.5 mg·L^(-1)6-BA+0.1 mg·L^(-1)NAA。(5)岩生鼠尾草不定芽生根适宜培养基为1/2MS+1.0 mg·L^(-1)NAA,生根系数高达99.11%。(6)泥炭土、珍珠岩和蛭石体积比为1∶1∶1的混合基质为适宜栽培基质,移栽成活率高达85.5%。研究结果可为岩生鼠尾草的保护和利用奠定技术基础,同时也可为鼠尾草属其他植物的繁殖技术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生鼠尾草 濒危植物 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夏种质的基因组大小及染色体数目多样性评价
4
作者 谢霆霆 常琴 +5 位作者 温美娟 刘丹丹 赵财 杨玉婷 沈奇 张明生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5年第5期1-7,共7页
半夏是我国重要的大宗中药,其染色体存在复杂的多倍化现象。为进一步探索半夏基因组大小与染色体数目多样性信息,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及染色体压片技术探究了不同地理分布的39份半夏种质。结果发现,半夏基因组大小存在较大差异,变幅为5.3... 半夏是我国重要的大宗中药,其染色体存在复杂的多倍化现象。为进一步探索半夏基因组大小与染色体数目多样性信息,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及染色体压片技术探究了不同地理分布的39份半夏种质。结果发现,半夏基因组大小存在较大差异,变幅为5.30~8.82 G,平均为6.79 G,部分种质基因组内存在基因组嵌合现象;其染色体数目变异也较大,且整倍体和非整倍体共存。相关性分析表明,半夏基因组大小与染色体数目呈弱正相关,单条染色体基因组大小与染色体数目呈中度负相关,基因组小的种质更有利于繁殖和产量形成。不同地理居群中,基因组大小及染色体数目均存在较大变异,但具有共同特征。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半夏基因组大小及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复杂性,为半夏种质资源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基因组大小 染色体数目 相关性分析 遗传多样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植杆菌Y279和食窦魏斯氏菌Y113混合发酵对鱼椒酸风味的影响
5
作者 任沿洁 石婷婷 +2 位作者 胡文康 俞珊 曾雪峰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96-103,共8页
风味不稳定是影响鱼椒酸规模化生产的显著缺陷,而使用乳酸菌发酵是提升产品品质的手段之一。为了解乳酸菌强化发酵对鱼椒酸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组成和风味物质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自然发酵样本和接种发酵样本不同发酵阶段的细菌... 风味不稳定是影响鱼椒酸规模化生产的显著缺陷,而使用乳酸菌发酵是提升产品品质的手段之一。为了解乳酸菌强化发酵对鱼椒酸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组成和风味物质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自然发酵样本和接种发酵样本不同发酵阶段的细菌组进行测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技术对样本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和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种发酵组中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和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是优势细菌。与自然发酵组相比,接种发酵组发酵早期pH值下降更快,总酸、有机酸、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增加了0.61 g/kg,0.97 mg/mL,141.12 mg/100 g。谷氨酸、天冬氨酸、乙酸作为味觉活性化合物,增强了鱼椒酸的鲜味和酸味。所有样本共检测出64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乙酸酐、对薄荷三烯等14种物质作为特征风味化合物,增强了鱼椒酸的酸味和松香味。L.plantarum和W.cibaria与多种风味物质呈显著正相关。该研究为鱼椒酸的风味靶向调控及发酵工艺优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椒酸 乳酸菌 强化发酵 细菌群落 特征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肉红朱橘种质表型性状和果实内在品质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丽丽 王贵 +3 位作者 周凤 文雅安 李蕊蕊 乔光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26,共7页
为了解牛肉红朱橘种质性状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以24份牛肉红朱橘特异种质为材料,选取37个表型性状和果实内在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牛肉红朱橘果实性状多样性较为丰富,其中果顶形状、... 为了解牛肉红朱橘种质性状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以24份牛肉红朱橘特异种质为材料,选取37个表型性状和果实内在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牛肉红朱橘果实性状多样性较为丰富,其中果顶形状、果面颜色、种子数、种子重量和单果重等性状变异程度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果实表型间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等呈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将24份牛肉红朱橘种质分为两大类,分别作为以果实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为目标性状的育种材料。主成分分析提取前5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达82.2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肉红朱橘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果实品质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古茶树种质资源基于形态特征的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牛素贞 宋勤飞 +4 位作者 安红卫 黄政 刘霞 赵德刚 陈正武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89-1699,共11页
以分布在贵州的32个分布地的古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从形态学上对144份贵州古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除树姿外,其他9个形态性状变异系数均达35%以上,10个形态性状多样性指数均达到0.85以上;前4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仅达... 以分布在贵州的32个分布地的古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从形态学上对144份贵州古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除树姿外,其他9个形态性状变异系数均达35%以上,10个形态性状多样性指数均达到0.85以上;前4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仅达到85.97%;5个生态区中,黔西南分布区的古茶树种质资源的形态遗传多样性与其他分布区相比较广泛;在欧氏距离5.60处供试材料明显分为3大类型;第Ⅰ类包括27个材料,该类材料主要来自于黔东南分布区、黔中分布区、黔西南分布区和黔北分布区,第Ⅱ类包括10个材料,主要来自黔西南分布区的晴隆县,第Ⅲ类包括107份材料,分布较为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茶树种质资源 贵州 形态特征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高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鉴定 被引量:4
8
作者 朱烈霖 丁延庆 +4 位作者 徐建霞 曹宁 徐燕 文晓鹏 张立异 《种子》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4-82,共9页
高粱地方品种蕴藏着许多重要农艺性状的优良基因资源,是高粱遗传改良的重要载体。本研究利用10个表型性状和23对SSR引物对373份贵州省高粱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调查,并筛选鉴定核心种质资源。结果表明,373份高粱种质表型调查显示较低... 高粱地方品种蕴藏着许多重要农艺性状的优良基因资源,是高粱遗传改良的重要载体。本研究利用10个表型性状和23对SSR引物对373份贵州省高粱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调查,并筛选鉴定核心种质资源。结果表明,373份高粱种质表型调查显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部分表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SSR标记扫描共获得了85个标记位点,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59,Nei's多样性指数为0.32,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29。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贵州高粱地方种质不能根据来源地聚集在一起,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利用Core hunter软件构建的贵州高粱核心种质包含111份材料,等位基因覆盖度为95.24%。核心种质和所有种质在表型性状和SSR标记的相关遗传指标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也显示,核心种质能够很好地代表全部种质的遗传变异和群体结构,可为贵州高粱的品种改良、优良基因挖掘以及种质创新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核心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大樱桃种质资源亲缘关系ISSR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彭磊 包九零 +1 位作者 乔光 文晓鹏 《种子》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11,共5页
探讨贵州大樱桃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为大樱桃种质鉴定、品种登记和遗传育种提供参考。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贵州栽培的23份大樱桃种质的亲缘关系,并构建DNA指纹图谱。结果表明,筛选出的20条ISSR引物在供试种质中共扩增出... 探讨贵州大樱桃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为大樱桃种质鉴定、品种登记和遗传育种提供参考。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贵州栽培的23份大樱桃种质的亲缘关系,并构建DNA指纹图谱。结果表明,筛选出的20条ISSR引物在供试种质中共扩增出132个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106个,多态性比率达80.3%。遗传相似系数为0.26~0.92,平均达0.61。通过UPGMA聚类,ISSR标记能将供试种质完全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樱桃 贵州 亲缘关系 I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村落野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及相关资源利用特征分析——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大寨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樊涵 耿彦飞 +3 位作者 胡国雄 粟海军 张明明 胡灿实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1年第5期48-55,共8页
传统村落作为生物多样性与传统文化高度耦合的地区,在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了解传统村落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维持机制,本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大寨为例,对传统村落的本底生物资源及... 传统村落作为生物多样性与传统文化高度耦合的地区,在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了解传统村落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维持机制,本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大寨为例,对传统村落的本底生物资源及利用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镇山村大寨分布有野生维管植物110科303种,主要优势科为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豆科(Fabaceae)、唇形科(Lamiaceae)和蔷薇科(Rosaceae),区系组成主要以热带性质科为主;其中,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野生脊椎动物43科81种,区系和分布型以东洋界和东洋型占主要地位;其中,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8种,CITES附录Ⅱ4种;(3)传统利用生物资源87种,分为食用资源、药用资源、庭院观赏资源、建筑用资源和文化习俗资源等5大类,涉及植物75种、动物12种,占本底物种多样性总数的22.66%,呈现以野生植物利用为主导的利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生物资源利用 资源保护 传统村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豆EST-SSR分子标记开发及部分种质分子身份证构建 被引量:2
11
作者 付阳云 文晓鹏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73,共11页
为开发菜豆高效新型分子标记,从分子水平解析菜豆重要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基于菜豆转录组数据,设计EST-SSR引物,建立EST-SSR标记系统.利用PCR筛选出多态性引物,结合毛细管电泳,分析81份菜豆种质的亲缘关系,并构建分子身份证.通... 为开发菜豆高效新型分子标记,从分子水平解析菜豆重要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基于菜豆转录组数据,设计EST-SSR引物,建立EST-SSR标记系统.利用PCR筛选出多态性引物,结合毛细管电泳,分析81份菜豆种质的亲缘关系,并构建分子身份证.通过MISA软件,在菜豆转录组数据85276条非冗余序列中,共挖掘出11649个EST-SSR位点.菜豆转录组SSR标记主要重复单元为1~3个碱基,其中单碱基为主要类型,占总量的56.7%;其次是三碱基重复,占总量的21.1%.从128对EST-SSR引物中筛选出18对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进行PCR扩增.供试种质的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50~0.95,平均为0.88;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15~0.65,以0.35为阈值可将81份种质分为3大类,其中贵州种质主要分布于第Ⅰ,Ⅲ类,而省外品种仅分布在第Ⅱ类.利用核心引物TDc9和TDc66可以有效区分81份菜豆种质,并构建其分子身份证.研究开发的EST-SSR标记系统,可用于菜豆种质的鉴定及亲缘关系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豆 转录组 分子标记开发 EST-SSR标记 分子身份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群落种间关系的桫椤植物保护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何琴琴 翁涛 +5 位作者 刘邦友 罗晓洪 穆君 陈进 安明态 严令斌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53-762,共10页
桫椤科(Cyatheaceae)植物是古老的孑遗植物,现存的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天然群落极为罕见,桫椤科植物分布于高温潮湿、光斑直射的生境,常以斑块状分布于常绿阔叶林林缘。现阶段,桫椤科植物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态旅游、毁林开荒... 桫椤科(Cyatheaceae)植物是古老的孑遗植物,现存的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天然群落极为罕见,桫椤科植物分布于高温潮湿、光斑直射的生境,常以斑块状分布于常绿阔叶林林缘。现阶段,桫椤科植物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态旅游、毁林开荒、环境污染、药材的违法采摘和挖掘等,这导致桫椤科植物的生境遭受干扰和破碎,桫椤科植株数量下降。对桫椤科植物的保护方式主要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桫椤科植物繁育中应用逐渐增加。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制约着桫椤科植物的分布和多样性,其中,生物因素特别是种间关系对桫椤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从种间关系的视角出发探讨桫椤科植物的保护或许不失为新时代桫椤科植物保护的有效方式。讨论了桫椤科植物相关的种间关系:桫椤科植物-微生物互作、桫椤科植物-其他植物互作、桫椤科植物-动物互作,探讨了桫椤科植物面临灭绝的因素以及近年来桫椤科植物相关的保护策略及成效,为桫椤科植物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桫椤科 生物保护 共生 生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优势种适应性评价及其资源策略研究
13
作者 刘雄 喻理飞 +3 位作者 陈进 张慧敏 严令斌 王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5,共10页
【目的】研究喀斯特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光、温、水环境资源策略及其变化规律,以期为该区域植被抚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以植物功能性状为切入点,分析... 【目的】研究喀斯特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光、温、水环境资源策略及其变化规律,以期为该区域植被抚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以植物功能性状为切入点,分析由草灌群落—灌木群落—乔灌群落阶段恢复过程中的群落优势种适应性状变化过程,结合主成分分析与隶属函数法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18个群落优势种进行光、温、水适应性评价;通过优势种适应性评价值(D)变化,阐明其资源策略,并采用K-means法划分适应功能群,揭示植被恢复过程中功能群结构变化规律及对策。【结果】群落优势种对光适应性状中,叶绿素a含量(1.213~1.851 mg/g)和叶绿素a/b(2.321~2.994)随植被恢复先降低后升高,比叶面积(125.491~215.580 cm^(2)/g)随植被恢复逐渐降低;对水适应性状中,叶干物质含量(0.272~0.386)和叶组织密度(0.060~0.151 g/cm^(3))随植被恢复逐渐增加,叶片相对含水量(0.671%~0.840%)随植被恢复先降低后升高;对温适应性状中,丙二醛含量(39.116~63.162 nmol/g)随植被恢复先降低后升高,过氧化氢酶活性[117.555~1618.869nmol/(g·min)]随植被恢复逐渐增加。主成分分析表明,D_(光)反映优势种光波长吸收的范围与光资源转换速率,D_(温)反映优势种对极端温度胁迫的耐受程度,D_(水)反映优势种在干旱环境下维持正常生长的能力;随植被恢复进行,群落优势种D_(光)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D_(水)由0.428逐渐升至0.612,D_(温)在各恢复阶段间无明显差异,群落优势种由开放型光资源获取策略转变为保守型水资源竞争策略。依据D划分出3个功能群,即FG1(低光—低温—低水适应功能群)、FG2(高光—高温—高水适应功能群)和FG3(低光—低温—高水适应功能群);随植被恢复进行,FG1的重要值占比逐渐降低,在草灌群落阶段达最高值(49.275%),在灌木群落阶段为36.931%,而乔灌群落阶段不存在该资源类型物种;FG2物种仅在草灌和乔灌群落阶段存在且重要值占比较小;FG3的重要值占比逐渐升高。【结论】低光合速率、低光资源捕捉面积、不耐水热胁迫的物种在恢复早期占据优势地位;自灌木群落阶段起,逐渐被低光合速率、低光资源捕捉面积、不耐极端温度、耐旱的物种替代。喀斯特区域植被抚育应在恢复早期保留光资源获取策略物种,且多种资源策略物种共存,恢复中后期主要保留水资源竞争策略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区域 功能性状 适应评价 功能群 资源策略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荞麦重要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分子身份证构建 被引量:2
14
作者 冷宇鑫 闵义 +3 位作者 付阳云 周奎 何颖 文晓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8-157,共10页
为精准鉴定贵州荞麦种质资源,采用SSR分子标记对60份荞麦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构建DNA分子身份证数据库。结果显示,从1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6对稳定性好、多态性丰富的引物,在60份供试种质中共扩增出174个多态性条带;Shannon’s信息... 为精准鉴定贵州荞麦种质资源,采用SSR分子标记对60份荞麦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构建DNA分子身份证数据库。结果显示,从1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6对稳定性好、多态性丰富的引物,在60份供试种质中共扩增出174个多态性条带;Shannon’s信息指数、Nei’s多样性指数、多态信息指数均值分别为0.337、0.206、0.693,引物的多态性较好,能有效揭示60份荞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在Dice遗传相似系数为0.374时,所有供试材料可聚为A、B、C三组;当Dice遗传相似系数为0.484时,将苦荞组(A组)更细分为A1、A2两个小组。采用毛细管电泳及8%的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对SSR标记扩增产物进行双验证,2种方法的聚类结果一致。结果表明,本研究开发的高效性SSR分子标记能够有效地鉴定贵州荞麦重要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且用于构建分子身份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SSR标记 毛细管电泳 遗传多样性 DNA分子身份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个葡萄品种果实不同发育时期营养物质的变化
15
作者 江旭升 魏椿 +5 位作者 王道静 杨勇胜 李庆宏 余桃 乔光 宋常美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5-151,共7页
为探究葡萄果实不同发育时期营养物质的变化情况,以5个葡萄品种为试材,采用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果实营养物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贵阳地区随着葡萄果实的生长发育,5个葡萄品种的各项品质指标均呈现不同变化趋势,... 为探究葡萄果实不同发育时期营养物质的变化情况,以5个葡萄品种为试材,采用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果实营养物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贵阳地区随着葡萄果实的生长发育,5个葡萄品种的各项品质指标均呈现不同变化趋势,其中6月25日(幼果期末期和膨大期初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期间果实的硬度、可滴定酸、多酚含量、类黄酮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处于最高值,据此精准制定养分补充计划,确保葡萄在品质形成关键期获得充足、适度的营养供应,如此可显著降低管理成本,且较好地提升果品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果实发育 营养物质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叶片横向不对称性研究进展
16
作者 李杰 许桂玲 +1 位作者 冯跃华 黄佑岗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38,共6页
水稻叶片承载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等多重生理功能,是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主要贡献者。沿主脉剖分,水稻叶片可一分为二,其两侧在宽度、厚度、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及氮含量等形态与生理特性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呈现出一... 水稻叶片承载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等多重生理功能,是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主要贡献者。沿主脉剖分,水稻叶片可一分为二,其两侧在宽度、厚度、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及氮含量等形态与生理特性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呈现出一种独特而明显的横向不对称性。在自然界中,对称和不对称性普遍存在,而生物发育过程中的不对称性被细分为波动不对称、单向不对称和双向不对称三大类。现有研究表明,水稻叶片的横向不对称性属于单向不对称,即主脉的一侧相较于另一侧更宽、更厚、更粗糙,同时SPAD值和氮含量也相对较低。此外,由于水稻植株具有分蘖的生长特性,这使得水稻叶片的横向不对称性在位置分布上呈现出特有的规律。在水稻群体中,叶片的光滑侧(即窄侧和薄侧)无论是居左还是居右,其概率均接近50%。基于此,我们可以将水稻叶片横向不对称性的位置分布特征与这一50%的理想分布概率视为一种波动不对称的表现。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水稻叶宽的部分调控基因也对叶片的横向不对称性程度产生着影响。其中,Leaf lateral symmetry 1(LSY1)是目前已知并明确报道的与水稻叶片横向不对称性相关的调控基因。本文从形态、生理和遗传等方面综述了水稻叶片横向不对称性的研究进展,并将其分为单叶、单茎、单株和群体四个层次进行深入探讨。关于水稻叶片横向不对称性在作物学和植物生理学方面的研究文献相对匮乏,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可能产生的显著影响尚需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片 不对称性 形态性状 生理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植物-凋落叶-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互作关系 被引量:80
17
作者 李明军 喻理飞 +2 位作者 杜明凤 黄宗胜 石建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7772-7781,共10页
以贵州8年、16年、28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植物-凋落叶-土壤的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探讨林龄对杉木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杉木人工林植物-凋落叶-土壤均呈高C低N... 以贵州8年、16年、28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植物-凋落叶-土壤的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探讨林龄对杉木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杉木人工林植物-凋落叶-土壤均呈高C低N、P元素格局,两两组分间差异显著(P<0.05);成熟叶C/N(38.58)、C/P(376.67)偏低,其养分利用效率较低;与成熟叶相比,凋落叶N、P偏低,C/N、C/P偏高;土壤C/P、N/P偏低,C/N较高,说明土壤P素分解较快而N保存较好,反映了凋落叶分解不利。(2)成熟叶C、P以及根、凋落叶、土壤的C、N、P、C/N、C/P、N/P均受林龄的显著影响;从8年到28年,C、N、P含量在植物体呈先增后减趋势,而在土壤中相反,呈先减后增趋势,但在凋落物中C、P显著减小,且C/P,N/P显著增加,反映杉木林早期对养分需求旺盛,随年龄增大需求减小,凋落物分解受制于P素,加剧中幼期杉木生态系统养分供需矛盾。(3)成熟叶与凋落叶N、C/N、N/P之间显著正相关,凋落叶养分源自成熟叶;成熟叶重吸收率P(0.518—0.645)>N(0.292—0.488),即对P的利用效率高于N。凋落叶与土壤C、C/N之间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C、N来源于凋落叶分解,但凋落叶分解缓慢,导致大量元素滞留于凋落叶,土壤损耗元素得不到补给,两者间养分循环缓慢。土壤与根C、P、C/N、C/P、N/P之间均显著正相关,土壤与成熟叶的C、N、P均不相关,表明土壤养分是杉木生长养分的主要来源,但土壤C、N、P含量对成熟叶C、N、P含量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植物 凋落叶 土壤 林龄 化学计量学 互作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源马尾松种质耐低磷的主成分与灰色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崔博文 乔光 +2 位作者 范付华 丁贵杰 文晓鹏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9-56,共8页
通过对不同种源马尾松在磷胁迫下多项形态和生理指标的测定,利用主成分和灰色关联分析,筛选和鉴定了耐低磷种源.以广西桐棉(GT)、福建龙岩(FL)、福建武平(FW)、江西崇义(JC)、湖南汝城(HR)、四川眉山(SM)及贵州孟关(GM)等7个种源的马尾... 通过对不同种源马尾松在磷胁迫下多项形态和生理指标的测定,利用主成分和灰色关联分析,筛选和鉴定了耐低磷种源.以广西桐棉(GT)、福建龙岩(FL)、福建武平(FW)、江西崇义(JC)、湖南汝城(HR)、四川眉山(SM)及贵州孟关(GM)等7个种源的马尾松幼苗进行盆栽试验,采用营养液培养,设置正常磷条件(KH_2PO_4 10 mg/L,对照)和低磷(2.0 mg/L)处理,测定株高、主根长、根质量、地上部鲜质量、根冠比、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丙二醛、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根系活力等15个形态生理指标,以各项指标的耐低磷系数作为耐低磷指标,通过主成分和灰色关联分析对其耐低磷进行评价.主成分分析将15个单项指标转换成4个综合指标;隶属函数法计算耐低磷能力D值为四川眉山(SM)最大;灰色关联分析表明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根系活力、丙二醛质量分数和游离脯氨酸质量分数与马尾松耐低磷性关系密切.综上,主成分和灰色关联分析能够有效用于马尾松耐低磷种质筛选,四川眉山种源较耐低磷,福建龙岩(FL)和福建武平(FW)属中等耐低磷类型,贵州孟关(GM)与江西崇义(JC),广西桐棉(GT)与湖南汝城(HR)属于较弱耐低磷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种源 耐低磷特性 主成分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区不同岩性发育的土壤上植物-枯落物-土壤系统δ13C值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9
作者 邹军 喻理飞 +1 位作者 李媛媛 黄宗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6-194,共9页
为了解喀斯特区不同岩性发育的土壤上林分碳元素循环特征,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研究贵州省喀斯特区白云岩、白云质砂岩、石灰岩3种岩性发育的土壤上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柏木(Cupressus funebris)、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 为了解喀斯特区不同岩性发育的土壤上林分碳元素循环特征,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研究贵州省喀斯特区白云岩、白云质砂岩、石灰岩3种岩性发育的土壤上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柏木(Cupressus funebris)、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桤木(Alnus cremastogyne)和圆果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6种树种为优势种构建的林分的优势种植物-枯落物-土壤系统δ13C值的变化和土壤有机质更新。结果表明:(1)部分树种在不同岩性上的δ13C存在差异,石灰岩上柏木δ13C值与其他岩性呈极显著性差异(P<0.001),桤木在石灰岩与白云岩上呈显著性差异(P=0.024);不同树种表现为猴樟、柏木、马桑3个树种相互间或与其他树种多表现出显著性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01);树种各器官δ13C值呈叶片<枝杆<根的分配格局。(2)3种岩性上,各树种林分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为植物叶片(新鲜枯落物)<枯落物分解层<枝杆<根<上层土壤<下层土壤。土壤层与植物体、枯落物之间的δ13C值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土壤层与枯落物层比较,增幅较大的是白云质砂岩上的猴樟林和柏木林,分别为11.68‰,11.10‰,增幅较小的是白云岩上的马桑林和石灰岩上的桤木林,分别为1.07‰,2.73‰。(3)土壤有机质更新率最大为白云岩上马桑林43.84%,其次为石灰岩上桤木林34.17%,最低为石灰岩上的圆果化香林1.15%。白云岩上植物群落的有机碳周转率回归方程斜率K值为3.15,石灰岩上为0.85。白云质砂岩上林分的有机碳含量与δ13C值无相关性。研究结果对揭示喀斯特地区C元素循环及迁移特征和养分迁移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值 植物-枯落物-土壤系统 优势树种 岩性 喀斯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白茶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20
作者 彭磊 杨军成 +2 位作者 佟硕秋 蒙镇托 董旋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5-73,共9页
为探明贵州不同产地白茶的化学物质差异,以贵州都匀、水城和贵阳等3个产地的白茶茶样为研究对象,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并结合感官审评分析对其非挥发性代谢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7类60种差异代谢物,包括22个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为探明贵州不同产地白茶的化学物质差异,以贵州都匀、水城和贵阳等3个产地的白茶茶样为研究对象,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并结合感官审评分析对其非挥发性代谢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7类60种差异代谢物,包括22个氨基酸及其衍生物、17个黄酮类化合物、7个糖类、6个有机酸、6个酚酸、1个生物碱和1个鞣质。其中,组间共有差异代谢物6个,包括L-苯丙氨酸、L-鸟氨酸、L-色氨酸、牡荆素-2″-O-鼠李糖苷、没食子儿茶素-4α-8-表没食子儿茶素和杨梅素-3-O-半乳糖苷,可作为区分这3个产地白茶的标志性差异代谢物。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黄酮类物质的相关合成途径是区分3个产地白茶的主要代谢通路。检测到的多种代谢物可为水城白茶、都匀白茶和贵阳白茶的品质差异分析和产地鉴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非靶向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物 通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