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地高密度城市空间形态对冬季气溶胶格局的约束力探测——重庆中心城区案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汪洋 李帆 +4 位作者 严笑 梅言 李培 黄林 赵俊杰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6,共11页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是城市环境质量的关键性控制因素,解耦城市空间形态与大气环境质量间的约束性耦合关系,是建构城市环境高质量发展策略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多年MODIS、高精度矢量建筑等多源空间数据,通过暗像元法反演2020-2022年重庆中...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是城市环境质量的关键性控制因素,解耦城市空间形态与大气环境质量间的约束性耦合关系,是建构城市环境高质量发展策略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多年MODIS、高精度矢量建筑等多源空间数据,通过暗像元法反演2020-2022年重庆中心城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以此量化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从平面、立体、功能3个维度建立10项表征城市形态的量化指标,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各因子对冬季气溶胶的独立和叠加约束效应。研究发现:1)在中心城区全域,冬季气溶胶空间异质性显著,城市表面高程、植被覆盖度、天空开阔度、土地利用因子具有全局约束力,其他因子如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只具有局部约束效果;2)在城市建成区内部,影响气溶胶的主要单因子包括城市表面高程(q=0.574)、植被覆盖度(q=0.524)、土地利用(q=0.506)、距主要道路距离(q=0.352);其他城市形态因子的解释力相对较弱且贡献值大致相同(q=0.29);3)在城市建成区内部,各解释因子表现出明显的叠加约束效应,且叠加解释力q(Xi∩Xj)均强于独立作用,叠加q值处于0.29-0.65之间。该研究为明确城市形态与大气质量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城市规划和环境治理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高密度城市 冬季气溶胶 约束力 地理探测器 重庆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21年重庆市主要河流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范家贞 李荣荣 +3 位作者 席宁哲 赵文艳 张陶 蒲俊兵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29,共8页
重庆市地处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区,揭示其地表水水质变化特征对评估长江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其大范围、长时间尺度的地表水质特征分析还较为欠缺。基于2011~2021年重庆市主要流域中的18条河流,共44个河流... 重庆市地处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区,揭示其地表水水质变化特征对评估长江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其大范围、长时间尺度的地表水质特征分析还较为欠缺。基于2011~2021年重庆市主要流域中的18条河流,共44个河流监测断面的11 a水质数据,采用单因子分析法和水质类别比例法对水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重庆市河流水质情况整体较好,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从2012年开始逐渐上升并趋于稳定,水质状况评价均为优。②总体河流水质在汛期与非汛期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非汛期Ⅳ~劣Ⅴ类水质断面占比低于汛期,整体非汛期水质更好。③川江流域段下游水质明显好于上游,整体上自三峡水库2010年达到175.00 m蓄水位以来,川江流域的水质一直维持较好状态,水质类别多维持在Ⅱ类,实现了国定目标。④不同流域之间水质存在一定差异,水质最好的为嘉陵江流域,其次是涪江、川江和乌江流域。⑤川江、嘉陵江和涪江流域在汛期的水质状况比非汛期差,而乌江流域在两个时段水质状况变化一致。通过对重庆市地表河流进行长时间序列的水质评价,可为河流水资源保护及治理提供参考,以期提升市域水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水质 时空变化 单因子分析法 水质类别比例法 影响因素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岩溶洼地小流域泥沙来源分析——以重庆市沙坪坝青木关岩溶槽谷区为例
3
作者 蔡云丽 魏兴萍 +3 位作者 陈诗蝶 肖成芳 李慧 李良鑫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84-1694,共11页
本研究以青木关岩溶洼地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采集林地、草地、坡耕地3类泥沙源地土壤样品和洼地沉积物样品,测定磁化率、TP、TC、TN、^(137)Cs和地球化学元素等26个指标,采用3种统计分析方法选择3组不同的最佳指纹因子组,分别为Kruskal-Wa... 本研究以青木关岩溶洼地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采集林地、草地、坡耕地3类泥沙源地土壤样品和洼地沉积物样品,测定磁化率、TP、TC、TN、^(137)Cs和地球化学元素等26个指标,采用3种统计分析方法选择3组不同的最佳指纹因子组,分别为Kruskal-Wallis H检验(KW-H)与判别函数分析(DFA)相结合(KW-H+DFA)、主成分分析(PCA)与DFA相结合(PCA+DFA)、KW-H与PCA相结合(KW-H+PCA),然后利用多元混合模型对3个潜在源地的相对贡献进行估算。结果表明:KW-H+DFA估算林地、草地、坡耕地的相对贡献分别为25.17%、32.19%、42.64%;PCA+DFA估算的相对贡献分别为26.72%、29.14%、44.14%;KW-H+PCA估算的相对贡献分别为23.67%、27.36%、48.97%。基于不同统计组合的GOF、RMSE、MAE分别为94.47%、9.85、5.71;91.32%、19.95、10.08;90.11%、20.76、12.12。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统计方法会对沉积物来源的判别分析及精确度产生影响,强调在对泥沙来源进行研究时,应重视统计方法的选择,以便更准确地识别泥沙来源,进而更好地实施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来源 岩溶洼地 复合指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植被碳源/汇时空格局演化及其变异性特征
4
作者 黄林 汪洋 +3 位作者 李帆 赵俊杰 李培 张珂宁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3,共11页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定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明晰区域NEP时空演化格局对评估区域碳中和潜力和制定区域“双碳”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采用2000、2005、2010、2015...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定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明晰区域NEP时空演化格局对评估区域碳中和潜力和制定区域“双碳”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采用2000、2005、2010、2015、2020年5期遥感、气象、土地利用空间数据集,基于改进CASA和土壤呼吸模型对2000—2020年的生态系统碳汇进行估算,构建变异性指数探讨其时空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呈碳源属性,但碳源属地比例逐渐降低,上述5年碳源面积占比分别为87.2%、85.0%、75.8%、61.5%、60.5%,多年NEP均值为-53.12 gC·m^(-2)·a^(-1);2)NEP的整体空间格局表现为“边缘高、中间低”,内部呈现“双核多心放射状”的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地形因素伴生性和城镇化水平互斥性;3)2000—2020年NEP上升趋势显著,82.1%的区域表现为增长趋势,大-中-小幅度增加、小-中-大幅度减少的区域占比分别为33.7%、27.2%、22.3%、8.9%、5.2%、3.7%;4)NEP的变异格局与地形呈现出一定耦合特征,显著减少区域集中于平原地貌与城镇聚集交叉地带,显著增加区域集中于盆周中低山区及内部低山及中高丘陵区;地形复杂程度整体与变异幅度呈非线性正相关,与变异趋势呈非线性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碳源/汇 空间格局演化 动态趋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遥感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狗牙根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分异及相关性
5
作者 许丽雯 张跃伟 +2 位作者 蹇陈 张媛媛 王晓锋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9-261,共13页
[目的]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是当前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群落的建群种,为研究狗牙根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关联关系,认识消落带养分循环及物种适应特征。[方法]通过对三峡消落带(巴南-秭归段)16个断面分布的狗牙根... [目的]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是当前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群落的建群种,为研究狗牙根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关联关系,认识消落带养分循环及物种适应特征。[方法]通过对三峡消落带(巴南-秭归段)16个断面分布的狗牙根及其覆盖区的土壤进行野外采样,分析植物各器官(根、茎、叶)及土壤中碳、氮、磷质量分数,探究狗牙根及其实生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分异规律及相互关系。[结果]1)消落带土壤具有明显的“贫氮富磷”特征,且养分质量分数及其计量比具有强烈的空间分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碳氮比、碳磷比等自上游向下游呈升高趋势,而氮磷比(N/P)相对稳定;2)从库区上游至下游,狗牙根各器官C质量分数均呈降低趋势,而N、P质量分数自上游至下游则呈明显增加趋势,与下游消落区沉积增强导致的土壤养分供应水平提高有关;其中,叶片N质量分数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稳定性,土壤贫N条件下狗牙根具有高效的N吸收效率并优先保障其叶片N需求的能力;3)狗牙根各器官化学计量比空间分异总体较弱,但根、茎的C/N、C/P的变异性强于叶片,表明狗牙根形成优先维持叶片生理功能稳定的适生策略;4)狗牙根与土壤的养分质量分数具有显著相关性,土壤N供应水平是制约狗牙根养分质量分数变化的关键因素;然而,二者的化学计量比相关性不显著,表明水淹和植物内稳性共同调节下,狗牙根与实生土壤间并未形成相对一致的化学计量特征;5)内稳性指数表明,消落带狗牙根内稳性总体较好,但上游向下游趋于减弱。[结论]在水淹格局变化背景下,狗牙根及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特征均呈明显的空间分异及协同关联,土壤养分的空间演化对狗牙根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重要影响;狗牙根化学计量比空间分异相对较弱,能够通过调节自身养分需求策略提高其对变异性的消落带土壤的适生能力;狗牙根与土壤化学计量比间的互馈关系在周期性水淹胁迫下可能尚未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狗牙根 生态化学计量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水库藻源性有机质来源对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矿化过程的影响
6
作者 黄思宇 蒲俊兵 +2 位作者 潘谋成 李建鸿 张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7-396,共10页
岩溶水生环境富含HCO-3,有利于内源藻类发生生物碳泵作用,形成大量藻源有机质沉积到库底。丰富的藻源性有机质在沉积物中发生矿化作用,影响有机质埋藏过程,影响岩溶水生环境碳循环过程和碳汇潜力。为探究藻源性有机质对矿化作用的影响... 岩溶水生环境富含HCO-3,有利于内源藻类发生生物碳泵作用,形成大量藻源有机质沉积到库底。丰富的藻源性有机质在沉积物中发生矿化作用,影响有机质埋藏过程,影响岩溶水生环境碳循环过程和碳汇潜力。为探究藻源性有机质对矿化作用的影响和岩溶水生环境碳循环稳定性的影响,以岩溶地下水补给型水库(广西大龙洞水库)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从上游到下游不同区域藻源有机质对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矿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龙洞水库有机质主要来源为内源藻类(20.9%~65%)和外源土壤(11.8%~53.4%)且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水库上游以土壤来源为主,下游以藻类来源为主。大龙洞水库表层沉积物矿化过程在空间上呈现上游潜在矿化量高于下游潜在矿化量,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在岩溶高溶解无机碳水环境中,藻源性有机碳对微生物矿化过程具有抑制性,降低矿化强度。在生物碳泵作用和无机碳保护下,以藻源性来源为主的岩溶水库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潜在埋藏总量略高于岩溶区土壤的潜在埋藏总量,表明岩溶水库沉积物有着稳定的有机成分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库 藻源性有机质 矿化过程 无机碳保护 碳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导因素约束的典型西南山地乡村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孔祥媛 汪洋 +4 位作者 李帆 张培华 陈墨多 梅言 张洪睿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2,共11页
为厘清山地乡村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和约束因素,本研究以四川省汉源县为例,基于DEM、LUCC等多源空间数据以及行政村统计数据,通过聚落承载力、粮食承载力和产业承载力分析,构建“聚地产”三元约束视角下土地承载力测评算法,定量分... 为厘清山地乡村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和约束因素,本研究以四川省汉源县为例,基于DEM、LUCC等多源空间数据以及行政村统计数据,通过聚落承载力、粮食承载力和产业承载力分析,构建“聚地产”三元约束视角下土地承载力测评算法,定量分析了案例区域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结果表明:聚落承载力总体处于盈余状态,盈余村庄139个,占68%,过载村庄64个,占32%。聚落承载力盈余区集中于中部河谷,超载区集中分布在北部中高山区。粮食承载力总体处于临界过载状态,过载村庄116个,占57%,盈余村庄87个,占43%。粮食承载力盈余区分布零散,过载区集中分布在中部河谷区。产业承载力总体处于过载状态,盈余村庄63个,仅占31%,过载村庄140个,占69%。产业承载力盈余区集中在北部,过载区域集中于中部及南部。乡村综合土地承载力呈现过载状态,综合承载指数表明,过载村庄共计180个,占89%,严重超载村庄93个,占46%。承载力受限的基础性自然约束因素集中于地貌条件,各子因素的约束力排序为平均高程(r=-0.58)>起伏度(r=-0.42)>坡度25°以上面积占比(r=-0.40)>局部高差(r=-0.37)。汉源县乡村“聚地产”耦合协调水平高,高耦合阶段的村庄约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1%、村庄数量的68%。处于协调水平的村庄占总数的81%,其中高水平协调的村庄占总数的29%。研究表明,西南山地乡村土地资源承载力受聚落、粮食、产业要素综合影响,针对承载力结果和不同耦合协调影响模式制定相应发展规划,有利于乡村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 粮食 产业 山地乡村 三元耦合约束 四川省 汉源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溶蚀试片法计算溶蚀速率公式的一点认识
8
作者 彭郭智 蒲俊兵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23,共11页
测算碳酸盐岩的溶蚀速率对研究岩溶发育规律和提高岩溶碳汇估算精度至关重要。溶蚀试片法是得到广泛认可和使用的计算研究区碳酸盐岩溶蚀速率的方法,但目前利用其计算溶蚀速率的公式却并不统一,还存在日溶蚀量和年溶蚀量计算错误、时间... 测算碳酸盐岩的溶蚀速率对研究岩溶发育规律和提高岩溶碳汇估算精度至关重要。溶蚀试片法是得到广泛认可和使用的计算研究区碳酸盐岩溶蚀速率的方法,但目前利用其计算溶蚀速率的公式却并不统一,还存在日溶蚀量和年溶蚀量计算错误、时间尺度外推过大、单位不统一等问题。文章对溶蚀试片法的起源与方法原理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就当前利用溶蚀试片法测算溶蚀速率的部分已发表公式进行了分析,发现相关公式存在忽略试验时间长度、日溶蚀量与年溶蚀量转换系数(方法)错误、短期试验结果进行了长时间尺度外推等问题,导致溶蚀速率测算误差较大,区域间无法进行对比。基于溶蚀试片法的基本原理,本文提出了用溶蚀试片法测算溶蚀速率的建议公式,以期进一步提高就溶蚀试片法测算溶蚀速率的规范性及结果的可对比性,从而为提高岩溶碳汇估算精度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溶蚀试片法 溶蚀速率 岩溶 问题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位变动背景下三峡库区内、外水体新陈代谢过程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9
作者 范家贞 张陶 蒲俊兵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202-7219,共18页
三峡水库水位的反季节变化使流域水环境发生巨大改变。为探究水位变动背景下的水体新陈代谢过程对水环境变化的响应及相关水体碳吸收与碳排放情况,选取三峡库区干流上,受水库不同蓄水程度影响的两个库内断面(寸滩(受水库高水位影响,处... 三峡水库水位的反季节变化使流域水环境发生巨大改变。为探究水位变动背景下的水体新陈代谢过程对水环境变化的响应及相关水体碳吸收与碳排放情况,选取三峡库区干流上,受水库不同蓄水程度影响的两个库内断面(寸滩(受水库高水位影响,处于变动回水区)、晒网坝(常年受库区蓄水影响))及未受蓄水影响的库外断面(朱沱(自然河流))进行对比研究。根据各断面2023年相关水文水化学高频率监测数据,基于单站明渠法计算水体新陈代谢量,并利用分子扩散模型计算水体碳通量,同时使用随机森林模型对影响净初级生产力(NEP)的环境因子进行重要度排序。结果表明:①水体初级生产力(GPP)为寸滩>朱沱>晒网坝断面,而呼吸效率(ER)为晒网坝>朱沱>寸滩断面。受库区蓄水影响,晒网坝断面在三个断面中光合效率最小,而呼吸效率最大;②驱动各断面NEP变化的环境因子相似,其中溶解氧(DO)、水温、水体二氧化碳分压(pCO_(2))、光合有效辐射(PAR)和pH为主要贡献因子;③晒网坝断面水位与NEP变化无明显相关规律,朱沱断面水位与NEP变化为相反趋势,寸滩断面在汛期与蓄水初期水位与NEP变化为相反趋势,而在蓄水末期、高水位期及消落初期无明显规律;④寸滩断面在春季为自养系统,碳汇效应显著,在其余季节为异养系统;朱沱与晒网坝断面在各季节都为净异养生态系统,碳源效应显著。上述研究成果有助于揭示大型水库水位变动驱动的水环境和碳循环变化机制,对水库水环境保护和碳循环过程揭示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新陈代谢过程 水体CO_(2) 水位变动 环境影响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淹胁迫对三峡库区秋华柳和垂柳根系性状和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0
作者 王喻迪 邓蓓 +1 位作者 王晓锋 廖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634-7644,共11页
水淹胁迫是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系统中植物-环境协同演变的关键驱动力。探究秋华柳和垂柳在水淹胁迫下的根系性状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对全面理解柳属植物在水淹胁迫下的适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三峡库区消落带反季节水位波动驱使... 水淹胁迫是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系统中植物-环境协同演变的关键驱动力。探究秋华柳和垂柳在水淹胁迫下的根系性状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对全面理解柳属植物在水淹胁迫下的适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三峡库区消落带反季节水位波动驱使下柳树根系性状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以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秋华柳和垂柳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土培方法进行水淹(根部以上2cm)和对照(无水淹)处理,揭示水淹胁迫对秋华柳和垂柳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及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淹胁迫下两种柳树的根表面积及根体积均显著增加110.92%和168.48%,表明两种柳属植物通过加快自身根系生长,增强吸收养分的面积和能力响应水淹胁迫;(2)水淹胁迫使两种柳树根系的CAT活性显著下降69.31%,POD和SOD活性变化不显著,表明两种柳树通过协调这3种酶活性的稳定以达到一种新的动态平衡状态,从而增强其耐淹能力;(3)水淹后垂柳根际土壤SCAT和SSC活性增加了41.73%和58.6%,秋华柳根际土壤URE活性却降低了47.89%,显示出两种柳树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有种间差异,且垂柳具有使土壤生物活性更强的能力;(4)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柳树根系形态与根际土壤SCAT活性密切相关,根系SOD与根际土壤SSC和SCAT活性呈正相关,根系CAT与根际土壤SCAT呈负相关,反映出根系形态与根际土壤微环境联系密切。上述结果表明两种柳属植物根系能有效调整根系形态及生理特征以适应水淹胁迫,且其根系对库区消落带土壤均具有一定的改良潜力,其中垂柳根系改良土壤质量等作用优于秋华柳,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 根际土壤酶活性 抗氧化酶系统 水淹胁迫 三峡消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硒含量及其赋存形态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响应
11
作者 刘永林 刘丁慧 +5 位作者 肖慧娴 钟明洋 赵家宇 刘怡 邓晓蓉 袁余洋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2-700,共9页
为研究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硒含量及其赋存形态的影响,以近20年“退耕还林”历史的重庆江津区为例,分别采集旱地、水田和林地(天然林和次生林)表层土壤各40份、10份和40份,室内测试分析土壤p H、有机质、常量元素、总硒及其5种硒赋存形... 为研究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硒含量及其赋存形态的影响,以近20年“退耕还林”历史的重庆江津区为例,分别采集旱地、水田和林地(天然林和次生林)表层土壤各40份、10份和40份,室内测试分析土壤p H、有机质、常量元素、总硒及其5种硒赋存形态。研究结果表明:(1)林地土壤总硒、水溶态硒、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和有机结合态硒均高于旱地和水田;(2)次生林地土壤总硒、水溶态硒、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和有机结合态硒均显著高于旱地;(3)天然林和次生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旱地,且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总硒、可交换态与碳酸盐结合态硒、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有机结合态硒和残渣态硒均呈显著正相关。综合结果表明土地覆被类型及其转化显著影响土壤硒含量及其赋存形态。研究可为更好地管理和开发富硒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被变化 硒形态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汉丰湖水体CO_(2)及CH_(4)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12
作者 蹇陈 杨艺 +2 位作者 刘婷婷 龚小杰 王晓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046-7062,共17页
利用漂浮箱法与顶空平衡法对汉丰湖水体CO_(2)与CH_(4)排放通量及溶存浓度进行逐月观测,探讨了其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汉丰湖水体CO_(2)排放通量为-64.3~128.4mmol/(m^(2)·d),平均值为(35.8±45.2)mmol/(m^(2)·d)... 利用漂浮箱法与顶空平衡法对汉丰湖水体CO_(2)与CH_(4)排放通量及溶存浓度进行逐月观测,探讨了其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汉丰湖水体CO_(2)排放通量为-64.3~128.4mmol/(m^(2)·d),平均值为(35.8±45.2)mmol/(m^(2)·d),远低于三峡库区其他水域的排放水平,是CO_(2)的排放弱源;CH_(4)通量平均值为(3.87±5.08)mmol/(m^(2)·d),尽管变异性强(0.43~36.93mmol/(m^(2)·d)),但平均水平远高于三峡其他水域,是大气CH_(4)排放的强源;汉丰湖水域每年向大气排放CO_(2)和CH_(4)总量分别为1415.48和133.54t,占汉丰湖水体碳总储量的26.86%,是一个活跃的碳代谢水域.汉丰湖CO_(2)排放通量自1~12月呈先显著降低后迅速升高的季节模式,CH_(4)呈几乎相反的季节变化,但二者季节动态均受水位调度的强烈干扰.三峡高水位期汉丰湖表现为高CO_(2)低CH_(4)排放的特征,汉丰湖水位期则呈低CO_(2)高CH_(4)排放,三峡回水扰动期CO_(2)和CH_(4)排放均较强.相关分析表明,CO_(2)排放通量主要与Chl-a、藻密度、以及pH值等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水体藻类繁殖导致初级生产的变化是主导CO_(2)排放季节动态的关键,导致水体出现明显的CO_(2)源-汇转变,CH_(4)排放通量与水体TOC、DOC、TN、NO_(3)^(-)-N、藻密度等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水体养分积累以及藻类代谢共同主导了CH_(4)排放的季节动态.汉丰湖CO_(2)排放通量呈自上游向下游先降低后升高的空间分异,而CH_(4)相反,这种空间分异受到汉丰湖入库河流的汇入及水位调度的共同影响.总之,水位调度明显干扰了水环境参数与碳排放的关联关系,导致不同水位期CO_(2)和CH_(4)排放通量的关键指示因子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丰湖 双重水位调节 CO_(2)与CH_(4)排放 时空动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