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松群落空间结构与动态特征分析
1
作者 张乐乐 杨长志 +5 位作者 刘倩倩 马平川 王玉红 郑兆伟 邵飞 刘艳艳 《山东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20-26,共7页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松群落的空间结构与动态特征,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为制定黑松群落物种的保护策略和科学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针对黑松群落的21个典型样地进行了群落生态学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松群落的空间结构与动态特征,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为制定黑松群落物种的保护策略和科学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针对黑松群落的21个典型样地进行了群落生态学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1)所有样地的黑松为优势种,其重要值在乔木层、灌木层中均最高,同时在主林层、演替层、更新层占绝对优势;(2)黑松群落结构层次分明,主要优势种黑松在维持群落结构和稳定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群落更新潜力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松群落 空间结构 动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不同生境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
2
作者 王凯选 刘枝刚 +7 位作者 赵广明 王伟华 苏大鹏 路峰 康志强 张尧 尼鑫 赵俐红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99,共10页
为揭示黄河三角洲湿地不同生境下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黄河原流经区域——刁口故道区域湿地裸滩、养殖区、芦苇湿地、柽柳湿地、碱蓬湿地及耕地共6种生境为研究对象,测定表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碳氮磷含量... 为揭示黄河三角洲湿地不同生境下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黄河原流经区域——刁口故道区域湿地裸滩、养殖区、芦苇湿地、柽柳湿地、碱蓬湿地及耕地共6种生境为研究对象,测定表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①土壤C和N的质量分数基本表现为耕地>芦苇湿地>柽柳湿地>养殖区>裸滩,耕地的土壤C和N平均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6.1和1.1 g/kg。而6种生境中土壤P的质量分数差距不大,峰值为1.03 g/kg。②不同生境土壤C、N、P之间回归拟合程度中,相较于N和P以及C和P,C与N的拟合程度较高;③土壤生态化学计量较其他典型湿地明显减少,且N/P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④土壤环境因子对C、N和P及其计量比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中土壤C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土壤P与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土壤C/P和N/P均与密度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刁口故道区域自黄河改道以来,大面积养殖池和耕地等人工湿地的开发对湿地生态化学计量等生态特征产生了一定影响,养分含量有一定程度降低,对了解湿地不同生境的土壤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与调控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湿地 不同生境 C、N、P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黄河三角洲保护区天然柳林星天牛发生规律及其防治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乐乐 布乃滨 吴立新 《现代园艺》 2021年第3期127-128,共2页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柳林受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Forster)]为害严重,严重威胁黄河三角洲天然柳林安全和景观质量。为揭示星天牛在黄河三角洲保护区发生规律,保护天然柳林的安全,对星天牛发生情况进行了多点多...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柳林受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Forster)]为害严重,严重威胁黄河三角洲天然柳林安全和景观质量。为揭示星天牛在黄河三角洲保护区发生规律,保护天然柳林的安全,对星天牛发生情况进行了多点多次调查,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多项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柳林 星天牛 发生规律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跟踪的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适宜栖息地分布预测 被引量:2
4
作者 陈丽霞 路峰 +6 位作者 江红星 孙戈 岳修鹏 王艺璇 高彤 胡兴波 丁长青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6-56,共11页
【目的】根据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卫星跟踪位点,预测其在全国范围内夏季和冬季适宜栖息地分布,以期为东方白鹳的协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6—2022年山东黄河三角洲80只东方白鹳卫星跟踪数据,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筛选出夏季5... 【目的】根据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卫星跟踪位点,预测其在全国范围内夏季和冬季适宜栖息地分布,以期为东方白鹳的协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6—2022年山东黄河三角洲80只东方白鹳卫星跟踪数据,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筛选出夏季5283个点位,冬季4730个点位,使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夏季与冬季潜在适宜栖息地分布,并划分适宜等级。【结果】1)MaxEnt模型预测夏季和冬季AUC值分别为0.866和0.838,结果准确性好。2)海拔、等温性、距河湖距离、平均气温日较差、降水量季节性以及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夏季与冬季分布的关键环境因素。3)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夏季栖息地高适宜区面积为14.75×10^(4)km^(2)(占适宜区总面积的13.01%),主要位于松嫩平原(57.52%)、渤海湾(17.56%)、辽河平原(14.94%)等地区;栖息地类型包括湿地(35.30%)、农田(33.74%)和水域(12.43%)等。4)冬季栖息地高适宜区面积为11.63×10^(4)km^(2)(占适宜区总面积的11.62%),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49.02%)、淮河流域江苏洪泽湖(23.75%)、渤海湾(11.52%)等地区;栖息地类型主要包括湿地(40.56%)、农田(29.68%)和水域(18.45%)等。(5)夏季与冬季栖息地高适宜区的重叠面积为2.13×10^(4)km^(2)(占总重叠面积的4.11%),主要分布在渤海湾(59.81%)、山东半岛沿海(23.24%)、江苏东部沿海(9.34%)等区域。【结论】夏季适宜栖息地向北扩到东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该结果打破了东方白鹳出生后扩散的传统认知,建议加强该物种的协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最大熵(MaxEnt)模型 适宜栖息地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及科技支撑对策建议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杰 杨俊芳 +9 位作者 李忠伟 马毅 任广波 张洪亮 王安东 刘艳芬 许明明 胡亚斌 郭防铭 李晓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9-89,共11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长期以来,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相应的科技支撑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从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健康和高质量发展两个...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长期以来,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相应的科技支撑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从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健康和高质量发展两个方面综述了面临的挑战情况,并进一步总结了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存在的问题,概括为“弱”、“散”、“偏”、“缺”四个方面;基于此,提出了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主要是建议成立一个能够提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问题全套解决方案的研究平台,更有效地为黄河三角洲应用服务单位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面临挑战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滩涂贝类栖息地的时空动态遥感监测 被引量:4
6
作者 牛明香 王俊 +3 位作者 王安东 陈瑞盛 张家旭 赵亚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7-85,共9页
基于遥感和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以1986—2017年间潮位最低的6个时相的Landsat影像数据为数据源,以瞬时水边线为下边界,以围垦大堤、养殖池塘、平均高潮线和植被线为上边界,提取黄河三角洲滩涂贝类栖息地信息,分析3... 基于遥感和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以1986—2017年间潮位最低的6个时相的Landsat影像数据为数据源,以瞬时水边线为下边界,以围垦大堤、养殖池塘、平均高潮线和植被线为上边界,提取黄河三角洲滩涂贝类栖息地信息,分析30年来贝类栖息地的时空变动。结果显示,1986—2017年贝类栖息地面积呈持续下降趋势,由1986年的1188 km^(2) 减少为2017年的396 km^(2);1993—2001年和2008—2013年2个时段变化最为显著,年均减少面积均约为34 km^(2) 。空间上,以刁口段变化最为剧烈,除1986—1993年下边界略向海扩张外,其他时段上边界向海推进、下边界向陆蚀退,面积大幅减少。河口段上边界基本稳定,下边界由于黄河入海水沙变化和海洋动力侵蚀的双重作用,淤积和蚀退交替进行,但总体上面积变化不大。黄河三角洲滩涂贝类栖息地时空变动影响因素差异明显,刁口段和莱州湾段主要由于滩涂盐田、水产养殖池塘和工程建设占用,河口段主要因为黄河入海水沙变动和海洋动力侵蚀,由于港口和油田建设,东营港及邻近段栖息地功能全部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贝类 栖息地 时空动态 遥感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两种水盐生境下芦苇植被根系特征差异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田晓燕 高楠 +5 位作者 陆冠茹 杨锦媚 路峰 于君宝 王雪宏 管博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2期1-8,共8页
为了研究芦苇在黄河三角洲潮水和淡水两种生境条件下的生长差异,特别是根系生态特征差异,分别在潮水区和淡水区选取长势均匀的芦苇群落,测量不同土层电导率、pH值,芦苇株高、密度、茎叶及不同土层主根、须根生物量、离子含量等指标。结... 为了研究芦苇在黄河三角洲潮水和淡水两种生境条件下的生长差异,特别是根系生态特征差异,分别在潮水区和淡水区选取长势均匀的芦苇群落,测量不同土层电导率、pH值,芦苇株高、密度、茎叶及不同土层主根、须根生物量、离子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两个区域的表层土壤(0-10 cm)电导率均大于下层土壤,并在20-30 cm土层处电导率测得最小值,而在更深的土壤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电导率上升、pH值下降的趋势。潮水区芦苇的平均株密度和株高分别为(20.80±5.93)株·m^(-2),(35.70±16.01)cm,淡水区芦苇的平均株密度和株高分别为(309.60±39.15)株·m^(-2),(91.48±13.09)cm。在生物量分配上,潮水区芦苇的主根、须根、茎、叶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是79.70%、11.88%、6.79%和1.64%,而淡水区芦苇在这四个部位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是66.77%、8.76%、18.54%和5.92%。淡水区芦苇主根生物量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须根生物量主要集中在0-10 cm土层(68.18±38.99)g·m^(-2);潮水区芦苇主根生物量主要集中在20-30 cm土层(146.57±109.94)g·m^(-2)。离子含量结果表明,潮水区芦苇主根平均Na+和K+含量分别为(6.38±1.56)mg·g^(-1)和(1.08±0.17)mg·g^(-1),并且Na+与Cl-分布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淡水区芦苇主根这两种离子平均含量分别为(2.82±0.56)mg·g^(-1)和(3.93±1.10)mg·g^(-1)。以上结果表明芦苇能够改变株高、密度、各部位生物量分配比例以及离子分布来适应不同水盐环境,这也是芦苇能够在高盐环境下长期生存的适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潮水生境 淡水生境 电导率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2–和Na^+胁迫下黄河三角洲高潮滩芦苇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响应 被引量:3
8
作者 陈琳 张俪文 +3 位作者 刘子亭 路峰 颜坤 韩广轩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2期175-181,共7页
潮汐湿地的土壤硫含量和钠离子含量很高,然而该生境中的S2-以及S2-与Na+联合胁迫对植物生理生态影响认识不足。以黄河三角洲高潮滩芦苇为材料,进行了对比实验(S2-浓度相同处理:50 mmol·L-1 Na2S VS.50 mmol·L-1K2S处理;Na+离... 潮汐湿地的土壤硫含量和钠离子含量很高,然而该生境中的S2-以及S2-与Na+联合胁迫对植物生理生态影响认识不足。以黄河三角洲高潮滩芦苇为材料,进行了对比实验(S2-浓度相同处理:50 mmol·L-1 Na2S VS.50 mmol·L-1K2S处理;Na+离子浓度相同处理:40 mmol·L-1 Na2S VS.80 mmol·L-1 NaCl处理),研究了S2-、Na+的联合胁迫以及它们的单独胁迫对芦苇的光合作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Na2S比K2S和NaCl处理对芦苇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因此S2-和Na+的联合胁迫比它们的单独胁迫作用更强。对于抗氧化酶活性,50 mmol·L-1 Na2S处理后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显著升高,说明在抵御S2-和Na+离子胁迫时,POD和SOD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在Na2S处理下,过氧化氢酶(CAT)则呈显著下降的趋势。总之,硫和钠离子的同时存在严重抑制高潮滩芦苇的光合速率,而POD和SOD、CAT对于抵御S2-和Na+胁迫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盐胁迫 芦苇 光合作用 抗氧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降雨分配变化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优势种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周英锋 贾文丽 马澍 《山东林业科技》 2022年第3期36-42,共7页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相比固碳速度更快,被称为地球上的“蓝色碳汇”,该生态系统拥有高初级生产力及低有机质分解速度。气候改变情况下,湿地土壤的水分与盐分含量因为大气降水时间分配不均匀而发生变化,进而干扰植株代谢...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相比固碳速度更快,被称为地球上的“蓝色碳汇”,该生态系统拥有高初级生产力及低有机质分解速度。气候改变情况下,湿地土壤的水分与盐分含量因为大气降水时间分配不均匀而发生变化,进而干扰植株代谢,最终改变该地植株的生理特性。2019-2020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春季大气降水增多时,2019与2020年芦苇与白茅的生长指标(株高、株数、盖度)会增大,而碱蓬的植株高度则会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降雨分配 水盐运移 植被特征 滨海湿地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淹水深度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英锋 于洋 《山东林业科技》 2022年第1期17-23,共7页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压力,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逐渐加剧。生态补水作为修复湿地的重要措施,对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起到了促进作用。该措施会使湿地呈现不同的淹水深度,进而改变植物群落的组成、分布以及生物量。为了解不同淹...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压力,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逐渐加剧。生态补水作为修复湿地的重要措施,对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起到了促进作用。该措施会使湿地呈现不同的淹水深度,进而改变植物群落的组成、分布以及生物量。为了解不同淹水深度对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我们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模拟不同淹水深度实验(对照、淹水0 cm、淹水5 cm、淹水10 cm、淹水20 cm、淹水30 cm、淹水40 cm),发现淹水深度显著降低了物种丰富度;在淹水处理中,淹水0 cm的物种丰富度最高,而淹水5—40 cm物种丰富度无显著差异。另外,淹水深度增加了地上总生物量和地下总生物量,且地下总生物量占比显著高于地上总生物量。此外,淹水深度显著增加了粗根和细根生物量,且细根生物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以上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管理优化和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深度 物种丰富度 生物量 黄河三角洲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安峰 《山东林业科技》 2020年第2期10-16,共7页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气氮沉降模拟实验区样地采集表层(0-10 cm)和下层(10-20cm)两层土壤样本,设置NH4NO3、NH4Cl、KNO3三种氮肥类型以及5 gN·m-2·yr-1、10 gN·m-2·yr-1、20 gN·m-2·yr-13...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气氮沉降模拟实验区样地采集表层(0-10 cm)和下层(10-20cm)两层土壤样本,设置NH4NO3、NH4Cl、KNO3三种氮肥类型以及5 gN·m-2·yr-1、10 gN·m-2·yr-1、20 gN·m-2·yr-13种施氮浓度梯度,通过26 d室内恒温矿化培养试验,测定温室气体CO2释放速率和累计释放量,研究模拟氮沉降对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不同处理下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随培养时间逐渐增加,培养初始阶段的增长速率较快,前10 d土壤累积矿化量约占整个培养期内总矿化量的50%左右,而后逐渐减慢。外源氮添加促进了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上下层土壤实验处理较对照分别增加7.60%~68.60%、6.75%~67.24%,铵态氮(NH4NO3、NH4Cl)均表现为中氮组(41.39%、68.60%)>高氮组(27.02%、53.69%)>低氮组(13.78%、7.60%),硝态氮(KNO3)表现为高氮组(66.12%)>低氮组(49.05%)>中氮组(32.10%)。较高或较低氮浓度下,硝态氮对有机碳矿化的促进作用强于铵态氮,但在中氮组中NH4Cl处理组有机碳平均矿化量最高,达1411.82μg/g soil。下层土壤中,NH4Cl实验组的促进作用在不同施氮量下均最高,有机碳平均矿化量分别为666.90μg/g soil、797.28μg/g soil、834.98μg/g soil。各处理土壤表层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显著高于底层土壤(P<0.05),即表明上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滨海湿地 氮沉降 有机碳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自然保护地空间格局变化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崔晓伟 姜波 +6 位作者 陶江坤 孙书平 李云 张乐乐 姜向阳 王富海 张文昌 《山东林业科技》 2021年第1期31-36,共6页
山东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成果已于2020年底通过国家审核,为及时掌握山东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后空间格局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因素,本研究以山东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数据库为基础,从保护地内矛盾冲突、保护空缺分析、实际管控需... 山东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成果已于2020年底通过国家审核,为及时掌握山东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后空间格局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因素,本研究以山东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数据库为基础,从保护地内矛盾冲突、保护空缺分析、实际管控需求以及政策影响等方面对山东省自然保护地在平原与低山丘陵、陆海以及东西部等空间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原区域自然保护地面积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整合优化过程对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冲突问题的解决;低山丘陵区域和海域范围自然保护地面积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优化保护地边界补入新的生态空间和新建自然保护地;山东省自然保护地呈现数量上西多东少、面积上西小东大的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整合优化 空间格局变化 驱动力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保护地体系框架下的山东省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策略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邵飞 张乐乐 +4 位作者 苏娜 邢成龙 张雅萌 张鹏远 赵文太 《山东林业科技》 2023年第3期115-119,共5页
为解决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矛盾冲突、历史遗留等问题,山东省在上一轮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工作。文章系统梳理了山东省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背景、思路,提出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路径策略... 为解决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矛盾冲突、历史遗留等问题,山东省在上一轮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工作。文章系统梳理了山东省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背景、思路,提出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路径策略、方案,并对整合优化后的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提出建议,为自然保护地体系框架下的我省风景名胜区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名胜区 自然保护地 整合优化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西南侧小岛河河口天然牡蛎礁的牡蛎种群结构 被引量:2
14
作者 左涛 张贝叶 +2 位作者 王俊 左明 王安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86-3097,共12页
牡蛎礁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但退化最严重及受关注度最高的海洋生境之一,牡蛎礁修复亦成为国际海洋生态修复的热点。掌握牡蛎自然种群状况及动态变化是评估牡蛎礁修复效果的基础。目前,我国天然牡蛎礁的牡蛎种群状况相关的背景资料较... 牡蛎礁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但退化最严重及受关注度最高的海洋生境之一,牡蛎礁修复亦成为国际海洋生态修复的热点。掌握牡蛎自然种群状况及动态变化是评估牡蛎礁修复效果的基础。目前,我国天然牡蛎礁的牡蛎种群状况相关的背景资料较为缺乏。在黄河口西南侧的小岛河河口新发现天然活体牡蛎礁,但该牡蛎礁曾被大规模的商业采捕,亟需推进针对性的保护和修复研究工作。基于2021年11月对该牡蛎礁开展的牡蛎种群生态调查,分析其种类组成、年龄结构及生长特征。结果显示:该牡蛎礁分布有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牡蛎礁上以活体牡蛎为主,死亡牡蛎壳体数仅占6.1%—6.7%。活体牡蛎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811±778)个/m^(2)和(21.97±30.43)kg/m^(2),近江牡蛎较多,其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占比55.7%和76.4%。近江牡蛎和长牡蛎的年龄分别介于0+—4+龄和0+—2+龄,它们都以壳高介于30—40 mm及壳质量<5 g的0+龄个体数量居多(>80%)。近江牡蛎的壳体形态参数均值都高于同龄组长牡蛎的相应值。两种牡蛎壳体均呈负异速增长,不同龄级的壳体延展方向不同。拟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得到,近江牡蛎和长牡蛎的渐近壳高分别为286 mm和173 mm,估算的拐点年龄分别为5.47龄和2.56龄,两种牡蛎的生长曲线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以上结果表明,小岛河河口的天然牡蛎礁的牡蛎自然种群资源较丰富,具有高密度、低龄和低死亡率等特点,有较好的活力和扩张潜力,有利于被采捕后的礁体的恢复。两种牡蛎中,近江牡蛎因其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较长的生长年龄,对礁体形成和扩繁可能更为重要。建议对该天然牡蛎礁及牡蛎种群开展周期>3年的原位保护、修复和连续监测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江牡蛎 长牡蛎 种群结构 牡蛎礁 黄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幼虫群落结构季节变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左涛 李永涛 +3 位作者 左明 程兆龙 王俊 王安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56,共10页
基于2019-2020年4个季节的6个航次海上生态调查,研究黄河口邻近海域的浮游幼虫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旨在为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重要生物资源养护提供科学基础。结果显示:在黄河口邻近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幼虫16类,阶段性浮游幼... 基于2019-2020年4个季节的6个航次海上生态调查,研究黄河口邻近海域的浮游幼虫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旨在为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重要生物资源养护提供科学基础。结果显示:在黄河口邻近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幼虫16类,阶段性浮游幼虫是主要组成类群。浮游幼虫月均丰度以11月最高、1月最低。浮游幼虫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夏季(6-8月)高和秋冬季(11月至翌年1月)低。双壳类幼虫和无节幼虫是海区各季节的优势种及浮游幼虫总丰度的主要贡献者,腹足类幼虫、多毛类幼虫以及耳状幼虫、桡足幼虫等是季节性出现的优势种。春-夏间优势种组成更替率高。相对高丰度浮游幼虫主要分布于黄河口入海口附近、小清河口及莱州湾中部。基于浮游幼虫类群丰度组成的聚类分析,可将调查月和站位各分为3个不同的聚类组。月聚类组分别为春季(4月)、夏秋季(6-11月)和冬季(1月),春季、冬季聚类组的代表类群是无节幼虫,夏秋季聚类组的代表类群是双壳幼虫。3个站位聚类组的组成站位的地理分布交错,代表类群都为双壳类幼虫和无节幼虫。多元方差(MANOVA)和相似性分析(ANOSIM)检验显示,海区内浮游幼虫的多样性指数、丰度、群聚结构等都表现为月间差异显著(p<0.05),站位间差异不显著(p>0.05)。生物-环境逐步多重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浮游幼虫群聚结构的最佳环境因子组合为水温和浮游动物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幼虫 群落结构 黄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白鹳卫星跟踪时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16
作者 陈丽霞 程雅畅 +3 位作者 路峰 岳修鹏 张国钢 孙戈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0-186,共7页
【目的】利用东方白鹳卫星跟踪数据,分析不同繁殖种群、跟踪器型号、佩戴方式以及跟踪器重量对跟踪器工作时长和个体生存概率的影响,为未来鹤鹳类等大型水鸟的跟踪器设计和佩戴提供参考信息。【方法】于2014—2022年,分别在三江平原、... 【目的】利用东方白鹳卫星跟踪数据,分析不同繁殖种群、跟踪器型号、佩戴方式以及跟踪器重量对跟踪器工作时长和个体生存概率的影响,为未来鹤鹳类等大型水鸟的跟踪器设计和佩戴提供参考信息。【方法】于2014—2022年,分别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以及山东黄河三角洲,为149只东方白鹳幼鸟佩戴卫星跟踪器。跟踪器重量为相应跟踪幼鸟体重的0.76%±0.23%,均不超过跟踪个体体重的3%。利用专门针对时间-事件数据的生存率分析模型,探究不同因素对幼鸟死亡和跟踪器失效的影响。【结果】跟踪器重量占鸟体重的比例越大,个体的死亡风险越高;随着技术进步,新设备的年失败率相较上一年降低27%;不同种群、佩戴方式等因素对幼鸟的生存概率和设备故障率无显著影响。【结论】应优先选择对动物行为影响最小的跟踪器,跟踪器应朝着体积和重量更小、使用寿命更长、可定时脱落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幼鸟 生存率 跟踪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花米草入侵对黄河口湿地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刘展航 张树岩 +6 位作者 侯玉平 朱书玉 王立冬 施欣悦 李培广 韩广轩 谢宝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60-1369,共10页
互花米草入侵(Spartina alterniflora)严重威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为了探究不同入侵年限互花米草对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土层间的差异,选择黄河口盐沼互花米草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采集不... 互花米草入侵(Spartina alterniflora)严重威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为了探究不同入侵年限互花米草对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土层间的差异,选择黄河口盐沼互花米草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采集不同入侵年限互花米草湿地(SA3,2016年入侵;SA8,2011年入侵;SA13,2006年入侵)及邻近未入侵的光滩(SA0)的0—100 cm土壤,测定其总碳(TC)、总氮(TN)、总磷(TP)含量,分析互花米草入侵对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互花米草入侵显著提升了0—10 cm土壤TC和0—20 cm土壤TN含量,但对土壤TP含量影响很小;(2)SA3、SA8和SA13的0—10 cm土层TC含量分别比光滩高18.9%、27.6%和57.6%,TN含量分别比光滩高1.39、2.37和3.66倍;(3)互花米草入侵对土壤w_((C))/w_((N))的影响很小且没有明显规律,使浅层土壤的w_((C))/w_((P))和w_((N))/w_((P))增加,但降低了深层土壤的w_((C))/w_((P))和w_((N))/w_((P)),在0—10 cm土层,土壤w_((C))/w_((P))和w_((N))/w_((P))由大到小排序均依次为SA13>SA8>SA3>SA0,而在0—100 cm土层,土壤w_((C))/w_((N))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SA0>SA8>SA13>SA3,w_((C))/w_((P))依次为SA13>SA8>SA0>SA3,w_((N))/w_((P))依次为SA13>SA0>SA3>SA8。在0—100 cm土壤中,pH、电导率、容重、含水量是影响碳氮磷含量的重要环境因子,w_((C))/w_((N))与土壤环境因子没有显著相关性,而w_((C))/w_((P))和w_((N))/w_((P))受环境因子影响显著。综上,互花米草入侵改变了黄河口盐沼湿地土壤碳、氮含量,进而影响土壤养分资源配比的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黄河口 营养元素 生态化学计量 全碳 滨海湿地 入侵年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计渔业调查的黄河口西南侧潮间带渔业生物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家旭 左涛 +3 位作者 左明 王安东 王俊 牛明香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9,共10页
基于2020年黄河口须子网生计渔业和生物组成周年监测数据,开展黄河口潮间带渔业生物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研究,评价须子网生产对黄河口渔业资源补充的影响。结果显示,黄河口潮间带的渔业生物种类丰富,共鉴定记录61种生物,以鱼类和甲壳类... 基于2020年黄河口须子网生计渔业和生物组成周年监测数据,开展黄河口潮间带渔业生物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研究,评价须子网生产对黄河口渔业资源补充的影响。结果显示,黄河口潮间带的渔业生物种类丰富,共鉴定记录61种生物,以鱼类和甲壳类居多。生物多样性和优势种组成均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多样性水平以夏季7―8月较高,秋季10―11月较低;5―9月、10―11月组群分别具有较高的种类组成相似度。各类群的数量组成中,4―7月螺类数量居多,8月螺类和鱼类数量居多,9月鱼类数量居多,10―11月蟹类数量居多。鱼类是各调查月渔获的优势类群,其中,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鱼夋](Liza haematocheila)为各调查月都出现的优势种。个体大小–频数百分比分布显示,黄河口潮间带是小型渔业生物以及多种幼鱼分布的重要区域。4―9月,渔获物的主体均由个体重量<2 g的生物组成(44%~82%),鱼类以个体质量<20 g为主,优势种类组成月更替明显。研究表明,开展须子网生计渔业调查和监测是采集黄河口沿岸咸、淡水交汇区潮间带包括鱼类补充群体在内的诸多渔业生物分布资料的有效途径。研究还表明,须子网渔业生产虽为黄河口沿岸当地传统的生计渔业,但其低选择性及在迁移通道的布设方式等易对渔业资源自然补充和增殖养护群体造成破坏,建议主管部门根据幼鱼种类组成和出现季节特征,重点在夏季和初秋季对该渔业的网目和布设区域进行相应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生物多样性 须子网 潮间带 黄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首起野生天鹅H5N8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紧急调查及处置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砚涵 吕桂霞 +7 位作者 蒋康富 崔帅 王安东 高明堂 刘芳美 党安坤 陈峰 兰邹然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1年第4期1-5,共5页
2021年1月12—19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出现35只死亡的野生疣鼻天鹅。经现场调查,市级和省级实验室检测,诊断为疑似H5N8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最终确定为H5N8亚型高致病... 2021年1月12—19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出现35只死亡的野生疣鼻天鹅。经现场调查,市级和省级实验室检测,诊断为疑似H5N8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最终确定为H5N8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疫情发生后,通过现场调查、座谈及实验室检测等方式,对此次疫情开展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追溯疫情的可能来源,分析疫情的扩散风险,继而提出针对性的应急处置措施。调查发现,此次疫情由迁徙候鸟带毒引入引起的可能性较大;野生鸟类未及时开展免疫,导致体内抗体水平低下是疫情暴发的内源因素。由于迅速采取了合理的应急处理措施,此次疫情得到迅速控制,避免了疫情扩散。本次疫情警示,必须切实做好禽流感的强制免疫和监测工作,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区及其附近场所珍稀禽类的免疫,以降低疫情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致病性禽流感 H5N8 疣鼻天鹅 应急处置 紧急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闫朗 陈琳琳 +5 位作者 吕卷章 姜少玉 刘春云 李晓静 宋博 李宝泉 《广西科学》 CAS 2020年第3期231-240,共10页
为了解黄河口近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资源的现状和变化,本研究于2016年8月、11月和2017年5月、8月、11月进行拖网调查。对拖网获得的生物样品进行鉴定,并称重和计数,以获取物种组成、优势物种、生物量和丰度等指标数据。使用优势度计算方... 为了解黄河口近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资源的现状和变化,本研究于2016年8月、11月和2017年5月、8月、11月进行拖网调查。对拖网获得的生物样品进行鉴定,并称重和计数,以获取物种组成、优势物种、生物量和丰度等指标数据。使用优势度计算方法和PRIMER 6.0统计软件对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09种,其中甲壳动物37种,鱼类35种,软体动物34种,棘皮动物2种,其他动物(海葵Actiniaria sp.)1种。在该区域发现优势种19种,其中甲壳动物11种,软体动物4种,鱼类4种。黄河口近海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和总平均生物量分别为0.48 ind./m^2、1.44 g/m^2,均是软体动物贡献率最高。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分别为2.44±0.33、0.88±0.03、3.64±0.08。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标序分析表明,在40%相似性水平上,每次调查结果可以分为3-5组,各组之间差异显著。黄河口近海大型底栖动物以小个体的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低经济价值的鱼类为主,底栖物种有小型化趋势。黄河口近海底栖群落结构差异较大,总体受污染扰动情况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特征 黄河口 底拖网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