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养密度对大杂交鲟生长性能的影响及生理应答机制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墨 李吉方 +5 位作者 温海深 步艳 倪蒙 任远源 来长青 刘传忠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5-41,共7页
为探讨放养密度对鱼类生长及生理应答机制的影响规律和作用,作者以大规格大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平均初始体质量约为243 g/尾,放养密度分别为6(SD1组)、9(SD2组)、12(... 为探讨放养密度对鱼类生长及生理应答机制的影响规律和作用,作者以大规格大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平均初始体质量约为243 g/尾,放养密度分别为6(SD1组)、9(SD2组)、12(SD3组)、15 kg/m3(SD4组)条件下,不同放养密度处理70 d后的实验鱼生长性能变化及生理应答机制。结果显示,放养密度对大杂交鲟肥满度影响不显著,SD2组鱼类具有最大的特定生长率和生长效率,随着放养密度增加,日增质量显著降低(P<0.05),特定生长率和生长效率下降。测定了血液甲状腺素(T4)、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皮质醇水平变化,发现放养密度能引起大杂交鲟3个血液生理指标发生显著改变;随着养殖时间推移,T3和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T4浓度显著下降(P<0.05)。这些结果说明神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引起大杂交鲟血液生理指标变化,进而影响实验鱼生长性能。因此,在该养殖条件下推荐的养殖密度为9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拥挤胁迫 特定生长率 肥满度 甲状腺激素 皮质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密度对流水池塘系统中俄罗斯鲟幼鱼代谢机能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宋志飞 温海深 +2 位作者 李吉方 来长青 刘传忠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3-398,共6页
为研究流水养殖系统中不同放养密度对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幼鱼血液激素、生理生化组分的影响机制,选取初始体质量为(29.70±1.32)g的俄罗斯鲟幼鱼,分别按2.5 kg/m^3(80 ind./m^2)(SD1组)、3.6 kg/m^3(115 ind./m^2)(SD... 为研究流水养殖系统中不同放养密度对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幼鱼血液激素、生理生化组分的影响机制,选取初始体质量为(29.70±1.32)g的俄罗斯鲟幼鱼,分别按2.5 kg/m^3(80 ind./m^2)(SD1组)、3.6 kg/m^3(115 ind./m^2)(SD2组)和4.7 kg/m^3(150 ind./m^2)(SD3组)3个养殖密度进行流水池塘(4.4 m×4.4 m×0.6 m)养殖,每个密度设3个重复,试验周期为90 d。结果表明:俄罗斯鲟幼鱼养殖50 d后,各密度组试验鱼皮质醇含量迅速升高,至90 d时,SD3密度组皮质醇含量显著高于SD1、SD2密度组;高养殖密度对俄罗斯鲟幼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均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血红蛋白含量与养殖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养殖密度中俄罗斯鲟幼鱼的白细胞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SD3组血液中白细胞数量较SD1、SD2组大幅增多,表明长期高密度养殖对俄罗斯鲟幼鱼免疫机能产生一定影响;各密度组血糖含量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终SD1组血糖含量显著低于SD2、SD3组(P<0.05);各密度组总胆固醇和总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SD3组血液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SD1、SD2组(P<0.05),且SD1和SD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养殖密度达到12.12 kg/m^3时,俄罗斯鲟幼鱼皮质醇含量急剧增加,加速幼鱼糖异生作用,耗能增加,试验鱼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俄罗斯鲟幼鱼能量利用顺序依次为血糖>血清蛋白>血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鲟 养殖密度 激素 血液生理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水养殖条件下养殖密度对俄罗斯鲟幼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宋志飞 温海深 +3 位作者 赵艳飞 李吉方 来长青 刘传忠 《广西科学》 CAS 2017年第4期389-395,共7页
【目的】为了给俄罗斯鲟鱼(Acipenser gueldenstaedti)养殖管理提供借鉴,研究流水养殖系统中不同养殖密度对俄罗斯鲟幼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方法】选取初始体重为(29.70±1.32)g的俄罗斯鲟幼鱼分置于2.5kg/m^3(SD1)、3.6kg/m^3(... 【目的】为了给俄罗斯鲟鱼(Acipenser gueldenstaedti)养殖管理提供借鉴,研究流水养殖系统中不同养殖密度对俄罗斯鲟幼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方法】选取初始体重为(29.70±1.32)g的俄罗斯鲟幼鱼分置于2.5kg/m^3(SD1)、3.6kg/m^3(SD2)和4.7kg/m^3(SD3)3个养殖密度进行流水池塘(4.4m×4.4m×0.45 m)养殖,每个密度设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90d。【结果】SD3组幼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低于SD1组和SD2组(P<0.05),表明较高的养殖密度打破机体抗氧化系统的平衡,抑制机体抗氧化功能的发挥。SD3组幼鱼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SD1组、SD2组(P<0.05),这是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脂质过氧化产物增多的表现。随着养殖密度增加俄罗斯鲟幼鱼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逐渐升高,肝体指数降低。SD3组俄罗斯鲟幼鱼脾脏系数显著低于SD1、SD2组水平(P<0.05),血液溶菌酶活性以及C3补体因子含量也显著降低。【结论】过分提高养殖密度,将会导致俄罗斯鲟幼鱼出现拥挤胁迫,使机体的自由基"稳态性动态平衡"遭受破坏,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肝脏和脾脏均受损,免疫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且随养殖密度增加抑制效应愈加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鲟 养殖密度 超氧化物歧化酶 代谢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