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村地区综合医院诊治的自杀未遂病人的特征 被引量:45
1
作者 李献云 许永臣 +7 位作者 王玉萍 杨荣山 张迟 及惠郁 卞清涛 马振武 何凤生 费立鹏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81-684,共4页
目的 :我国每年至少有 2 0 0万人自杀未遂 ,但对其特征缺乏了解 ,因此难以建立并实施任何有效的干预及预防措施。为此 ,本研究着重了解主要服务于农村地区的综合医院自杀未遂病人的特征。方法 :由经过严格培训的调查员用自制调查表对 4... 目的 :我国每年至少有 2 0 0万人自杀未遂 ,但对其特征缺乏了解 ,因此难以建立并实施任何有效的干预及预防措施。为此 ,本研究着重了解主要服务于农村地区的综合医院自杀未遂病人的特征。方法 :由经过严格培训的调查员用自制调查表对 4所市县级综合医院留院观察的 3 2 6例自杀未遂病人及其家属进行调查 ,并由精神科主治医师做出精神科诊断 (以DSM -IV为诊断标准 ) ;每个案例需 2~ 3小时。结果 :被调查的自杀未遂者的特征如下 :平均年龄 3 2岁 (标准差 =13 ) ,76%为女性 ,75 %已婚 ,78%住在乡村 ,家庭经济状况与当地人经济状况相近 ;65 %自杀前发生夫妻吵架或不和 ;83 %服农药 ;77%的服毒者服用家里存放的物品 ;5 4%属于冲动性自杀 (自杀前考虑自杀的时间≤ 2小时 ) ;自杀当时 40 %患精神障碍 (以心境障碍为主 ) ,其中仅 3 0 %寻求过帮助、 16%看过精神科。结论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国内农村地区自杀未遂者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显著低 ,自杀方式以服农药为主。因此 ,我国的自杀预防及干预措施不能从国外照搬 ,为了解决我国这一巨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农村地区综合医院 临床特征 干预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心理干预对自杀未遂者的效果 被引量:19
2
作者 徐东 张学立 +6 位作者 李献云 牛雅娟 张艳萍 王绍礼 杨甫德 曹孔敬 许永臣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29,共6页
目的:对自杀未遂者实施社会心理干预,促进自杀干预工作的开展。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将某农村地区综合医院急诊室救治的115例自杀未遂者纳入研究。采用WHO健康量表、情绪稳定性量表、BECK抑郁自评量表等对115例被试评估后,将其随机... 目的:对自杀未遂者实施社会心理干预,促进自杀干预工作的开展。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将某农村地区综合医院急诊室救治的115例自杀未遂者纳入研究。采用WHO健康量表、情绪稳定性量表、BECK抑郁自评量表等对115例被试评估后,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n=58)和对照组(n=57)。对干预组实施心理社会干预,包括在院时针对自杀预防的健康教育和出院后18个月内的7次入户随访干预,而对照组仅在住院时给予必要的情绪舒缓。出院后18个月时采用入组时的测查工具,加上生活质量量表、目前感觉状态自我评价量表、应付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对两组再次进行评估并比较。结果:出院后18个月内,干预组中1例自杀未遂,对照组中4例出现自杀行为(自杀未遂2例,自杀死亡2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8个月时,干预组WHO健康量表得分增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Beck抑郁量表、情绪稳定性量表减少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出院18个月时的自我感觉评价得分,应对方式量表中的解决问题得分,社会支持量表中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自责得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对农村自杀未遂者实施社会心理干预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其精神心理活动状况,降低绝望感,从而降低再自杀行为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社会心理干预 随访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自杀未遂者两年后与社区正常对照比较 被引量:21
3
作者 王志青 王安文 +4 位作者 许永臣 薛得旺 魏立和 何凤生 费立鹏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856-858,855,共4页
目的 :分析有自杀未遂史者与社区中无自杀行为者的差异 ,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自杀的措施。方法 :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 3 63例曾经就诊于三所综合医院的自杀未遂者进行两年后的随访 ,并按性别、年龄、居住地匹配无自杀行为者进行比较... 目的 :分析有自杀未遂史者与社区中无自杀行为者的差异 ,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自杀的措施。方法 :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 3 63例曾经就诊于三所综合医院的自杀未遂者进行两年后的随访 ,并按性别、年龄、居住地匹配无自杀行为者进行比较。结果 :尽管在性别、年龄、家庭收入、婚姻状况、职业、医疗来源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但与对照组比 ,有自杀未遂史组读书年限明显偏短 ,冲动性、攻击性的人格特征极为突出 ,近两年觉得活着没意思的频率高、遭遇的负性生活事件数目和相应的心理压力大 ,近一个月的生命质量、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差 ,近一周内的抑郁程度重。结论 :有自杀未遂史者两年之后 ,仍然在许多方面与正常对照有显著的差别。提示有自杀未遂史者是较独特的人群 ,应该对该高危人群建立相应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社区 精神病学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无精神障碍自杀未遂者自杀强度和生活满意度的比较 被引量:16
4
作者 徐东 费立鹏 +4 位作者 王志青 张艳平 张学立 许永臣 曹孔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00-602,共3页
目的:对有、无精神障碍自杀未遂者自杀强度及生活满意度进行比较。方法:对急诊室救治的自杀未遂者.由精神科医生使用调查表进行询问并做出精神障碍诊断,按有、无精神障碍分组,比较自杀强度和生活满意度。结果:调查自杀未遂者120例,有精... 目的:对有、无精神障碍自杀未遂者自杀强度及生活满意度进行比较。方法:对急诊室救治的自杀未遂者.由精神科医生使用调查表进行询问并做出精神障碍诊断,按有、无精神障碍分组,比较自杀强度和生活满意度。结果:调查自杀未遂者120例,有精神障碍39例,占32.5%。与无精神障碍自杀未遂组比较,有精神障碍组自杀强度高、生活满意度低;两组自杀未遂者均认为自杀当时的生活满意度最低,而离自杀行为的时间越远生活满意度越高。结论:有精神障碍的自杀未遂者自杀强度高、生活满意度低,这或许是精神病人出现较多自杀行为或有较高自杀死亡率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自杀强度 回顾性研究 生活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与单次自杀行为者的生活满意度、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 被引量:9
5
作者 徐东 李献云 +5 位作者 张学立 王绍礼 童永胜 杨甫德 曹孔敬 许永臣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比较重复与单次自杀行为者生活满意度主观感受方面的差异,了解重复与单次自杀行为者出院后不同时期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情况,丰富自杀干预理论素材。方法:用生活满意度主观评价条目询问115例住院自杀行为者对自杀5年前、1年前、1个... 目的:比较重复与单次自杀行为者生活满意度主观感受方面的差异,了解重复与单次自杀行为者出院后不同时期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情况,丰富自杀干预理论素材。方法:用生活满意度主观评价条目询问115例住院自杀行为者对自杀5年前、1年前、1个月前、当前、自杀1个月后、1年后、5年后生活满意度,并在其出院18个月、3年、5年时,采用应对方式问卷(CS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Q)施测。将有自杀未遂史及出院后6年内再次出现自杀的列为重复自杀行为者,并与单次自杀行为者比较。结果:24例重复自杀行为者就诊住院时对不同时期生活满意度(当前满意度除外)主观评价及累加总分均低于91例单次自杀行为者[如总分(18.9±3.6)vs.(22.6±4.0);均P<0.05]。出院后3年、5年时评定,重复自杀行为者CSQ中的退避、自责、幻想得分高于单次自杀行为者,而CSQ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及SSQ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低于单次自杀行为者(均P<0.05)。将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主观满意度分别放入与精神疾病等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有精神疾病者(OR=3.39~7.68,均P<0.05)有较高的重复自杀风险,而同时将上述变量一起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变量与重复自杀的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单次自杀行为者,重复自杀者生活满意度主观评价低,应对方式不良,社会支持差,且具有持续性。精神疾病与生活满意度、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相互影响,这些因素中,精神疾病与重复自杀的联系可能更紧密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行为 生活满意度 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动性与非冲动性自杀未遂的比较 被引量:42
6
作者 李献云 费立鹏 +7 位作者 王玉萍 杨荣山 张迟 及惠郁 卞清涛 许永臣 马振武 何凤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 自杀未遂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缺乏针对性的、有效的干预措施。本研究通过比较冲动性与非冲动性自杀未遂的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奠定基础。方法 对4所市县级综合医院的306例病情较重的自杀未遂病人用自制调查表进行调... 目的 自杀未遂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缺乏针对性的、有效的干预措施。本研究通过比较冲动性与非冲动性自杀未遂的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奠定基础。方法 对4所市县级综合医院的306例病情较重的自杀未遂病人用自制调查表进行调查。按其自杀前考虑自杀时间的长短人为地分为冲动性(≤2小时,164例)和非冲动性(>2小时,142例)两组,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在许多方面有显著差异。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后,发现在自杀未遂者中,自杀前2周抑郁程度越轻、自杀意图强度越低,有急性(≤1月)负性生活事件、自杀前1个月生命质量越高、居住在乡村、越年轻越易发生冲动性自杀行为;而性别和其他因素与冲动性自杀行为的发生无关。结论 冲动性与非冲动性自杀未遂的特征明显不同,对这两种不同的自杀未遂人群是否应采取不同的预防及干预措施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动性 非冲动性 自杀未遂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杀未遂者出院后再次出现自杀行为的6年随访 被引量:25
7
作者 徐东 张学立 +7 位作者 李献云 王绍礼 杨甫德 梁红 赵丽婷 李可进 曹孔敬 许永臣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10-412,共3页
目的了解自杀未遂者再自杀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15例住院自杀未遂者出院后18个月、3年、5年、6年进行4次随访。结果 115例自杀未遂者中6年内21例再次出现自杀行为(18.3%),其中自杀死亡5例(4.3%)。21例再次自杀者平均年龄(44.2±... 目的了解自杀未遂者再自杀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15例住院自杀未遂者出院后18个月、3年、5年、6年进行4次随访。结果 115例自杀未遂者中6年内21例再次出现自杀行为(18.3%),其中自杀死亡5例(4.3%)。21例再次自杀者平均年龄(44.2±14.3)岁,13例有精神障碍(61.9%),8例既往(入院前)有自杀未遂史(38.1%),与94例无再次自杀行为者比较,两组在年龄(t=3.42)、精神疾病(2=11.20)、既往自杀未遂史(2=24.18)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仅既往自杀未遂史(P<0.01,OR=10.21,β=2.32)进入回归方程。115例自杀未遂人群总的随访时间为723.55人年,以此推算6年内该组自杀未遂者群体年人均自杀死亡率为0.7%,年人均自杀未遂率为2.2%,年人均自杀行为率为2.9%。结论部分自杀未遂者会再次出现自杀行为,而既往有自杀未遂史和有精神障碍的自杀未遂者更易再次发生自杀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再次自杀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严重自杀未遂者的特征 被引量:28
8
作者 李献云 费立鹏 +3 位作者 及惠郁 许永臣 卞清涛 何凤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2-277,共6页
目的了解乡村严重自杀未遂者的特征并通过比较乡村与非乡村严重自杀未遂者的特征来深入了解2组人群是否相对独立,为制定自杀预防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自制调查表对1所市级、3所县级综合医院诊治的326例严重自杀未遂者进行包括精... 目的了解乡村严重自杀未遂者的特征并通过比较乡村与非乡村严重自杀未遂者的特征来深入了解2组人群是否相对独立,为制定自杀预防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自制调查表对1所市级、3所县级综合医院诊治的326例严重自杀未遂者进行包括精神科检查在内的2-3小时的调查。结果278例乡村严重自杀未遂者平均年龄(32±13)岁,平均接受正规学校教育(5±3)年,女性占74%,现婚74%,14%有自杀未遂既往史,88%服用农药或鼠药自杀未遂,39%有精神障碍(主要是重性抑郁障碍),13%自杀前曾因心理问题寻求帮助,家庭纠纷和情绪低落是前两位重要的自杀原因。与48例非乡村自杀未遂者相比,乡村组受教育年限短,家庭经济状况差,男性、自杀前一直在工作或学习者、服农药自杀者所占比例高,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少,慢性心理压力小(P均小于0.05)。2组在年龄、婚姻状况、自杀意图强度、急性应激强度、自杀前1个月的生命质量、家庭关系、精神疾病患病率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结论乡村与非乡村严重自杀未遂者的不同特征提示:即使是同样的自杀预防措施,在农村与城镇实施的模式和侧重点应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特征 乡村 居住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杀未遂者出院18个月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徐东 张学立 +5 位作者 李献云 费立鹏 曹孔敬 张艳萍 杨甫德 许永臣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7-160,共4页
目的探讨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发生后18个月时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对111例自杀未遂者(自杀后18个月)及与其性别、年龄和居住地匹配的111例无自杀行为者进行调查并比较。结果自杀未遂者问题解决、求... 目的探讨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发生后18个月时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对111例自杀未遂者(自杀后18个月)及与其性别、年龄和居住地匹配的111例无自杀行为者进行调查并比较。结果自杀未遂者问题解决、求助、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退避、自责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12~6.24,P均小于0.05)。73例无精神疾病自杀未遂者问题解决、求助、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明显低于其匹配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48~5.88,P均小于0.05)。有精神疾病自杀未遂组问题解决、求助得分比无精神疾病组明显低,而退避、自责得分明显高于无精神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22~5.48,P均小于0.05),两组社会支持方面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院18个月时的自杀未遂者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系统依然不良,具有持续性。自杀干预工作应努力提高自杀未遂者的应对能力和支持感受,以减少他们再自杀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 精神疾病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自杀行为众多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徐东 王绍礼 +6 位作者 李献云 杨甫德 张亚利 梁红 张学立 曹孔敬 许永臣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3-177,共5页
目的探讨重复自杀行为者的特点及其自杀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WHO健康量表、Beck抑郁自评量表、自杀强度量表等对115例住院的自杀未遂者实施调查,并追踪随访6年,对整个病程中仅有单次自杀行为和重复自杀行为两类人群住院时人文特点及评... 目的探讨重复自杀行为者的特点及其自杀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WHO健康量表、Beck抑郁自评量表、自杀强度量表等对115例住院的自杀未遂者实施调查,并追踪随访6年,对整个病程中仅有单次自杀行为和重复自杀行为两类人群住院时人文特点及评估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15例自杀未遂者中重复自杀行为24例,占20.9%。24例重复自杀行为者就诊治疗时年龄42.6±13.2岁,WHO健康量表得分7.04±5.64,Beck抑郁自评得分26.25±17.36,自杀强度得分10.04±4.94,16例(66.7%)患有精神疾病;91例单次自杀行为者年龄32.6±13.9岁,WHO健康量表得分15.91±5.61,Beck抑郁自评得分6.82±10.51,自杀强度得分7.76±3.97,20例(22.0%)患有精神疾病。重复与单次自杀行为者比较,两组在年龄、WHO健康量表、Beck抑郁自评得分、自杀强度得分、有无精神疾病以及自杀方式、是否真的想死、是否存在困扰1年以上躯体病或残疾、未来没有希望、身体健康状况自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自杀强度得分与是否真的想死得分相加代表的自杀致死倾向(P=0.036,OR=2.85,β=1.047),WHO健康量表与身体健康自评得分相加所代表的健康心理状态(P=0.026,OR=0.320,β=-1.141)进入回归方程。结论重复自杀行为者多患有精神疾病,抑郁心境、无望、自杀强度高等。有效评估这些因素对了解或防范未遂者再次出现自杀风险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者 重复自杀行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 被引量:8
11
作者 于世鹏 李士玉 +4 位作者 程刚 高东升 陈清启 杨志寅 梁衍舜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3年第2期70-73,共4页
本文观察5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30例陈旧心肌梗塞(OMI)、34例其他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休克者和40例正常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表明,AMI可导致血液流变性异常改变,7项流变学指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0.001);除红... 本文观察5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30例陈旧心肌梗塞(OMI)、34例其他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休克者和40例正常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表明,AMI可导致血液流变性异常改变,7项流变学指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0.001);除红细胞压积(HCT)和高切全血粘度外,其余指标显著高于OMI组(P<0.05~0.001)。随病程进展,诸指标逐渐降低。AMI并发心衰、休克者全血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Fb)和红细胞刚性T_k值显著高于无并发症和其他心脏病并心衰、休克者(P<0.05~0.001);AMI和其他心脏病并休克者的红细胞T_k值无差异(P>0.05),提示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作为AMI判断病情、估计预后的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血液流变学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拴系综合征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波 刘瑞存 +1 位作者 徐林 高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01-203,共3页
目的:探讨MRI对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cordsyndrome,TCS)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患者的MRI影像进行观察,并研究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MRI可详细了解脊髓圆锥的位置、终丝... 目的:探讨MRI对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cordsyndrome,TCS)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患者的MRI影像进行观察,并研究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MRI可详细了解脊髓圆锥的位置、终丝、椎管内外脂肪瘤、脊髓脊膜以及脊柱等的各种病理变化。结论:MRI可发现TCS的病因,为TCS的诊断和手术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拴系综合征 磁共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地区农药与非农药自杀医疗费用负担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东 张学立 +2 位作者 曹孔敬 许永臣 费立鹏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8-308,共1页
关键词 自杀 农村地区 医疗费用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肺栓塞性病变的螺旋CT诊断和评价 被引量:3
14
作者 霍福涛 郭太赟 +2 位作者 周扬 李洪渠 梁衍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11期1065-1066,共2页
目的 评价螺旋CT对急性肺栓塞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急性肺栓塞性病变经螺旋CT诊断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证实的 10例病人作了回顾性分析。观察内容 :胸腔积液的有无及多少 ;肺实质病变的形态、部位及数量 ;中心及周... 目的 评价螺旋CT对急性肺栓塞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急性肺栓塞性病变经螺旋CT诊断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证实的 10例病人作了回顾性分析。观察内容 :胸腔积液的有无及多少 ;肺实质病变的形态、部位及数量 ;中心及周围肺动脉内有无充盈缺损等。结果 肺栓塞 3例 ,肺梗死 7例。除 2例混合型外 ,其余8例均为周围型 ,下叶居多。结论 肺内楔形实变影可提示急性肺栓塞性病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肺梗死 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观察对于具有磨玻璃征象的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言文 李润霞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395-397,共3页
目的:探讨具有磨玻璃征象的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和动态变化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具有磨玻璃征象的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并进行6个月-6年,(平均1年)之动态观察,分析其变化特点。结果:单纯磨玻璃密度结节转变部分磨玻璃密度... 目的:探讨具有磨玻璃征象的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和动态变化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具有磨玻璃征象的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并进行6个月-6年,(平均1年)之动态观察,分析其变化特点。结果:单纯磨玻璃密度结节转变部分磨玻璃密度结节3例。部分磨玻璃密度结节转变实性结节3例.单纯磨玻璃密度结节转变部分磨玻璃密度结节,最后完全变成实性结节2例。动态变化特点为:倍增时间明显延长,病变体积增大,密度增加,由单纯磨玻璃密度发展为部分变实或完全变实。结论:动态观察有助于鉴别诊断具有磨玻璃密度结节的周围型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玻璃征 肺癌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软组织囊虫病钙化1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春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期27-27,共1页
关键词 多发性软组织囊虫病钙化 囊虫病 X线诊断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老年期合理用药 被引量:2
17
作者 侣传勇 《医药导报》 CAS 1999年第5期364-365,共2页
关键词 老年人 合理用药 不良反应 药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管插入新方法的技巧与探讨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长殿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1期1021-1021,共1页
关键词 胃管插入 操作方法 喉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状血管瘤1例
19
作者 阮振强 王伟 +2 位作者 庄乐 蔡大幸 马伟元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97-597,共1页
患者女,58岁。因左胸部斑丘疹半年余,加重2周,于2016年9月20日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治疗。半年前患者偶然发现左胸部出现散发性红色斑疹及斑丘疹,伴轻度痛痒;近2周来皮损进行性增多,面积逐渐扩大,呈条带状簇集性分布,自觉阵发性... 患者女,58岁。因左胸部斑丘疹半年余,加重2周,于2016年9月20日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治疗。半年前患者偶然发现左胸部出现散发性红色斑疹及斑丘疹,伴轻度痛痒;近2周来皮损进行性增多,面积逐渐扩大,呈条带状簇集性分布,自觉阵发性疼痛:病程中曾就诊于多家医院,均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等治疗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状血管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T间期延长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梁衍舜 刘文德 孙瑞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2年第2期202-204,共3页
QT间期延长的重要性正逐渐被人们认识。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综述。一、QT间期延长与猝死QT间期延长的患者为一组特别高危病组可为先天性或获得性,无论何者均与猝死有关。致命性心律失常与QT间期延长的关系通过“R on T”性室性早搏(PVC)... QT间期延长的重要性正逐渐被人们认识。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综述。一、QT间期延长与猝死QT间期延长的患者为一组特别高危病组可为先天性或获得性,无论何者均与猝死有关。致命性心律失常与QT间期延长的关系通过“R on T”性室性早搏(PVC)而激发,1972年,Han提出PVC的易损指数为QT×前周期RR/联律周期RR′,若>1.4易发生心室颤动,表明了QT间期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塞(AMI)QT间期延长者猝死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 QT间期延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