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十年中国绿色发展之路 被引量:15
1
作者 刘华军 吴倩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11,共10页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该研究基于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视角,总结回顾了新时代十年中国的绿色发展历程;从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生态环境质量、经济绿色转...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该研究基于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视角,总结回顾了新时代十年中国的绿色发展历程;从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生态环境质量、经济绿色转型、绿色低碳生活、全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出发,直观展示了新时代十年中国的绿色发展成效;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和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为导向,提出新征程上深入推动绿色发展的优化路径。绿色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懈探索下形成的全新发展模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其内涵包括经济“绿色化”和绿色“经济化”两个方面,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的十年间,中国多措并举完善治理制度、多维联动推动环境共治、科学有力实施治理手段、多管齐下提高治理效能,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新时代十年来,中国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全局性改善,经济绿色转型取得重要进展,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绿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把握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征程上继续推动绿色发展,必须切实增强系统观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形成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机制,正确处理5个重大关系,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推动中国绿色发展之路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绿色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群视角的中国经济发展南北差距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赵传松 刘华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4-142,共9页
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南北分化的新情况,南北差距日益成为新的关注点。参照传统的南北区域划分自然地理标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的新变化,文章提出以秦岭―淮河线为中国南北分界线,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19个城市群... 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南北分化的新情况,南北差距日益成为新的关注点。参照传统的南北区域划分自然地理标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的新变化,文章提出以秦岭―淮河线为中国南北分界线,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19个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以城市群中心城市位于秦岭―淮河线南北作为划分依据的南北区域划分新思路。在此基础上,分别以GDP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反映经济发展南北差距的总量指标和质量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实证研究2010—2019年中国经济发展南北差距水平,分析南北经济差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实现南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南北方经济总量均保持增长态势,但经济总量增速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南方经济总量高于北方,且南北经济总量差距逐年扩大。南北方经济发展质量及增速均波动上升,质量差距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总体上呈现收敛趋势。(2)中国南北方经济发展总量的总体差距大于经济发展质量的总体差距,但总量总体差距趋于缩小,质量总体差距趋于扩大。南方经济总量的差距高于北方,北方经济发展质量的差距高于南方。(3)南北方城市群内部差距对南北经济总量差距和质量差距的贡献均最大,其次是城市群间差距和南北间差距。(4)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过程是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创新水平、市场活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最后,围绕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驱动、人力资本投入、城市群协同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中国南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南北差距 区域协调 泰尔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统计测度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29
3
作者 胡欢欢 刘传明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10,共6页
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从新技术、新经济和新业态三个维度构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统计测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解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采用Kernel... 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从新技术、新经济和新业态三个维度构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统计测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解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采用Kernel密度估计和Moran’s I揭示其空间演变趋势及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东部地区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区域非均衡发展态势明显。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呈波动上升态势,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全国和四大地区的核密度曲线主峰位置均呈现右移态势,并存在右拖尾现象。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低-低”集聚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区域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10年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之路:历程回顾、成效评估与路径展望 被引量:31
4
作者 刘华军 张一辰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27,共12页
绿色金融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中国以完善顶层设计和建设市场体系为发展核心,以金融创新为重要手段,多措并举推进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探索出一条紧跟绿色发展实... 绿色金融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中国以完善顶层设计和建设市场体系为发展核心,以金融创新为重要手段,多措并举推进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探索出一条紧跟绿色发展实践步伐、高效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绿色金融发展之路,为推动国际绿色金融模式创新和全球绿色金融发展进程贡献了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新时代10年来,绿色信贷规模保持高速增长,绿色债券市场体量迅速扩张,绿色保险险种创新不断,绿色基金深度参与绿色投资实践,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稳中有进,中国绿色金融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全球的重大转变。面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从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法制建设、鼓励产品服务创新、完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发展金融科技等方面对新征程上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提出路径展望,以期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绿色发展 新时代10年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传明 马青山 孙淑惠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35,共10页
数字乡村建设是利用数字化技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基于信息熵指数法对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进行统计测度,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数字乡村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分解,在此基础上揭示分布动态演进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1... 数字乡村建设是利用数字化技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基于信息熵指数法对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进行统计测度,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数字乡村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分解,在此基础上揭示分布动态演进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15—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指数的基尼系数逐年下降,说明数字乡村发展的地区差异逐步缩小,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明显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当跨期为1年时,数字乡村发展呈现“阶梯式”转移特征,向较高水平发展的概率较大;当跨期为3年时,数字乡村发展呈现明显的“跨层”转移特征。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对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进行统计测度并揭示区域差异来源及分布动态演进,有助于缩小数字乡村发展的区域差异,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综合测度 区域差异 分布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6
作者 金华丽 杨骞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37,共15页
基于2014—2022年中国2136个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赋能视角考察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显著促进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这一结论在控制内生性和进行稳健... 基于2014—2022年中国2136个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赋能视角考察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显著促进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这一结论在控制内生性和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挥了管理赋能、技术赋能、产权赋能和劳动赋能功能,从而促进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赋能效应在粮食主产区、经济欠发达以及地形起伏度较低的县域表现更为显著。政府应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权保障体系与利益分配机制,强化管理赋能、加大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投入,培育和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保障粮食安全中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粮食全要素生产率 农业现代化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善乡村振兴资金投入机制的深层认识与实践方略
7
作者 杨骞 白鲁佳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6-96,共11页
完善乡村振兴资金投入机制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在阐明完善乡村振兴资金投入机制底层逻辑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在完善乡村振兴资金投入机制方面的实践进展,通过深化对完善乡... 完善乡村振兴资金投入机制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在阐明完善乡村振兴资金投入机制底层逻辑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在完善乡村振兴资金投入机制方面的实践进展,通过深化对完善乡村振兴资金投入机制的理论认识,构建完善乡村振兴资金投入机制的实践路径框架。实现乡村振兴的价值良性循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度嵌入城乡融合发展进程是完善乡村振兴资金投入机制的核心要义。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完善乡村振兴资金投入机制,要以产业化发展夯实资金投入的基础支撑、以公司化运作强化资金投入的主体建设、以金融创新放大资金投入的杠杆效应、以项目化推进强化资金投入的质量效益,最终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持续的资金投入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全面振兴 资金投入机制 体制机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韩大气污染的空间交互影响研究
8
作者 刘华军 郭立祥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72-1679,共8页
基于2015—2019年地面监测PM_(2.5)逐日时间序列数据,在信息流的视角下,采用大数据因果推断技术—转移熵方法,识别了中日韩大气污染的空间交互影响。研究发现:①中日韩大气污染存在复杂的空间交互影响,呈现出非常强的“你中有我、我中... 基于2015—2019年地面监测PM_(2.5)逐日时间序列数据,在信息流的视角下,采用大数据因果推断技术—转移熵方法,识别了中日韩大气污染的空间交互影响。研究发现:①中日韩大气污染存在复杂的空间交互影响,呈现出非常强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特征,推动大气污染合作治理成为中日韩三国在大气污染领域开展合作的迫切要求。②中日韩大气污染的空间交互影响联系日益紧密,理论上样本城市两两之间存在着870个传导关系,2015—2019年,强传导关系数量由12个增加至23个,弱传导关系数量则由662个减少至625个。③中日韩大气污染的空间交互影响强度不断攀升,由2015年的6.12 bits提高至2019年的7.66 bits。国家间大气污染的空间交互影响是主要来源,平均贡献率达到58.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空间交互影响 转移熵 信息流 中日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十年中国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被引量:25
9
作者 杨骞 金华丽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7-140,共14页
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思路。新时代十年来,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扎实成效、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提质增效、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城乡区域... 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思路。新时代十年来,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扎实成效、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提质增效、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面对新征程新任务,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脱贫质量等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在“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新征程上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 城乡关系 城乡融合发展 新时代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测算及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孙亚男 费锦华 王艺霖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97,共6页
文章在测算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四个核心产业大类的增加值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空间条件Kernel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的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布动态。研究发现: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保持... 文章在测算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四个核心产业大类的增加值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空间条件Kernel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的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布动态。研究发现: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保持快速增长,省域数字经济规模年均值为1165.07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9%。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区域差异较大,基尼系数呈现“V”型变化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存在极化现象和空间效应,东部地区省份呈现高低集聚态势,中部地区省份呈现趋同态势,西部地区省份呈现极化态势,东北地区省份则呈现高低差别化稳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域数字经济增加值 区域差异 基尼系数 空间Kernel密度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生成逻辑、内涵阐释与实现方略 被引量:21
11
作者 刘华军 张一辰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44,共13页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是实现“双碳”目标愿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立足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深刻阐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生成逻辑;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要求,系统阐释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深刻内涵;围绕协同推进减...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是实现“双碳”目标愿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立足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深刻阐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生成逻辑;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要求,系统阐释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深刻内涵;围绕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的现实挑战,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实现方略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对环境污染物和碳排放同根同源同过程特性的系统性认识、中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开展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创造了坚实的实现基础。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源自协同学理论与国际绿色低碳发展实践的结合,其核心在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以兼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解决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增加经济增长绿色动能,全面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效益。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须切实健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制度、培育拓展生态环境市场、推动减污降碳科技协同创新,建设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减污降碳 协同治理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十年中国粮食安全之路——历程回顾、成效评估与路径展望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华军 丁晓晓 《经济与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57,共14页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确保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聚焦新时代十年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阶段,围绕中国粮食安全的实践历程与重大成就,完整展现新时代十年中国粮食安全之路的发展全貌;结合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确保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聚焦新时代十年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阶段,围绕中国粮食安全的实践历程与重大成就,完整展现新时代十年中国粮食安全之路的发展全貌;结合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系统展望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可行路径。研究发现,新时代十年,中国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累计建成十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了7.9%,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以刷新千亿斤粮食新纪录并连续八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佳绩书写了新时代保障粮食安全的伟大实践。新征程上,中国应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质量监管、全力推进大豆抢种扩面、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为农业强国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夯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 新时代十年 粮食安全 农业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产能提升的源泉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骞 祝辰辉 +1 位作者 寇相涛 白鲁佳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5,共10页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背景下,聚焦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利用增长核算分析框架揭示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产能提升的源泉。研究发现:对于稻谷和小麦而...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背景下,聚焦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利用增长核算分析框架揭示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产能提升的源泉。研究发现:对于稻谷和小麦而言,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这两类作物产能提升的主要源泉,其对稻谷、小麦产能提升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5.39%、100.93%,拉动稻谷、小麦产能分别提升0.91%、2.39%。就玉米而言,党的十八大之前,土地是玉米产能提升的主要源泉,其贡献率达到64.13%,拉动玉米产能提升4.11%;党的十八大以来,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玉米产能提升的主要源泉,其贡献率达到64.38%,拉动玉米产能提升1.27%。研究结果为粮食品种结构优化及粮食产量可持续增长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能提升 粮食安全 索洛余值 全要素生产率 增长源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绩效及其要素源泉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骞 寇相涛 祝辰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7-195,共9页
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背景下,揭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绩效演进规律并深入挖掘粮食生产绩效的要素源泉,对于确保粮食产量可持续增长和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聚焦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在数据包络分析... 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背景下,揭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绩效演进规律并深入挖掘粮食生产绩效的要素源泉,对于确保粮食产量可持续增长和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聚焦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在数据包络分析框架下构建SBM方向距离函数模型,利用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度了2002—2021年中国粮食生产绩效,并从要素分解角度探究中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绩效的源泉。研究结果表明:(1)样本期内,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绩效均呈现显著提升态势,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绩效改善最为明显。稻谷、小麦和玉米生产率分别累积增长21.86%、24.35%和18.68%。(2)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绩效的增长主要源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是生产绩效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3)技术进步是推动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绩效改善的主要动力,样本期内稻谷生产的技术进步始终依赖于劳动,小麦生产的技术进步源泉由土地转向劳动,玉米生产的技术进步源泉由劳动转向资本。面向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目标,通过激发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耕地质量等措施,切实提升生产要素绩效及总体绩效,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产能提升 生产绩效 Luenberger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统计测度与时空特征 被引量:30
15
作者 刘传明 宁安宁 +1 位作者 贾蓓蓓 张丁一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3-48,共6页
文章采用熵权法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地区差异进行分解,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揭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总... 文章采用熵权法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地区差异进行分解,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揭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总体差异呈现逐年缩小趋势,这说明伴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空间协调性在逐渐加强。从区域内差异来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较大;从区域差异的贡献率来看,区域间差异是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和农民富裕富足三个维度的核密度曲线存在中心右移、主峰高度上升、从双峰向单峰过渡等现象,表明两极化逐步缓解、差距逐渐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指标体系 地区差异 时空特征 Dagum基尼系数 核密度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的中国大气污染治理之路——历程回顾、成效评估与路径展望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华军 邵明吉 郭立祥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6-79,共14页
大气污染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的十年间,中国政府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坚决向大气污染宣战,成功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尽责、公众参... 大气污染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的十年间,中国政府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坚决向大气污染宣战,成功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尽责、公众参与”的中国特色大气污染治理之路。新时代十年,从“大气国十条”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再到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中国的大气污染治理不断走向深入。新时代十年,中国的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大幅降低,空气质量达标率不断提高,区域性污染问题基本解决,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空气质量等级正逐步向高水平收敛。“十四五”及未来更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大气污染治理进入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的新阶段,亟须加快构建协同推进体制机制为新时期的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推动中国大气污染治理之路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党的二十大 大气污染 治理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