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的营商环境优化效应: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红凤 黄璐 葛仟慧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12,共18页
当下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凸显了营商环境优化的重要作用,而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是否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尚待验证。构建综合性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我国城市营商环境发展水平,进而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营商环境的... 当下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凸显了营商环境优化的重要作用,而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是否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尚待验证。构建综合性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我国城市营商环境发展水平,进而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营商环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营商环境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政府数字化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并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结构升级提升市场服务水平,进而对营商环境产生正向作用。数字经济的营商环境优化效应在中西部、东北地区以及低行政等级城市更为突出,且主要表现为对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服务环境和法治环境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营商环境 政务服务 市场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高质量就业——基于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内涵解构与路径探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孔艳芳 冯楚蕙 +1 位作者 李宵旭 王枫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80,共15页
高质量就业是具有中国特色和丰富时代内涵的社会主义新就业体系。以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为逻辑起点,按照“共建—共享—共富—人的发展”脉络,对高质量就业的科学内涵进行系统解构。研究发现,高质量就业的根本路径在于发展。数字经济... 高质量就业是具有中国特色和丰富时代内涵的社会主义新就业体系。以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为逻辑起点,按照“共建—共享—共富—人的发展”脉络,对高质量就业的科学内涵进行系统解构。研究发现,高质量就业的根本路径在于发展。数字经济代表生产力的发展和跃迁,为高质量就业注入新动力。数字经济发展助推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资本深化,重塑劳动力流通机制和生产方式,为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高效共建和人的发展内涵提供了契机,但对共享共富内涵的实现带来负面冲击。数字经济负面效应的矫正,有赖于国有企业发展、政府法治化建设和工会力量等多元路径的协同,为高质量就业提供外部屏障。据此提出强化就业优先理念,统筹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引导经济包容性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劳动力商品 高质量就业 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市场效应 共享共富 社会主义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中国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宋小语 赵林 +2 位作者 张春霆 孙向红 刘清春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8-165,共8页
在厘清数字经济对生态福利绩效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和Super-EBM模型对2011—2023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水平和生态福利绩效进行定量测度,刻画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运用基准回归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中国生态福利绩效的... 在厘清数字经济对生态福利绩效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和Super-EBM模型对2011—2023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水平和生态福利绩效进行定量测度,刻画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运用基准回归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中国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数字经济水平空间分布非均衡性突出,形成京津、江浙沪和珠三角三极格局;生态福利绩效在省际间极差化特征明显,并存在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性。(2)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的提升,成为提高生态资源转化效率和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动力。(3)数字经济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本省数字经济发展对邻近省份生态福利绩效改善具有促进作用;数字经济的影响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特征,其对东部地区生态福利绩效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更强。应立足区域发展差异,充分激发数字经济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福祉改善方面的赋能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生态福利绩效 民生福祉 空间溢出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4
作者 金华丽 杨骞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37,共15页
基于2014—2022年中国2136个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赋能视角考察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显著促进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这一结论在控制内生性和进行稳健... 基于2014—2022年中国2136个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赋能视角考察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显著促进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这一结论在控制内生性和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挥了管理赋能、技术赋能、产权赋能和劳动赋能功能,从而促进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赋能效应在粮食主产区、经济欠发达以及地形起伏度较低的县域表现更为显著。政府应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权保障体系与利益分配机制,强化管理赋能、加大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投入,培育和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保障粮食安全中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粮食全要素生产率 农业现代化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农业结构的演变特征与区域差异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朱世英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2年第2期157-160,共4页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山东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直充当着试验和示范的重要角色,但由于在经济水平、区域优势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致使区域内7地市的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也不尽相同。通过研究区域内...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山东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直充当着试验和示范的重要角色,但由于在经济水平、区域优势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致使区域内7地市的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也不尽相同。通过研究区域内各市的农业结构变化率、农业结构相似系数和比较优势度来揭示半岛蓝色经济区农业结构的演变趋势与地域差异,并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分析各市农业部门的比较优势,以促进优化农业结构,增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农业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岛蓝色经济区 农业结构 区域差异 比较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9省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焦士兴 林璐霜 +4 位作者 王安周 刘清春 尹义星 魏凌菡 丁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0,37,共10页
研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对实现黄河流域9省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环境污染和产业结构升级指数,运用Eviews 10.0软件检验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关系,探讨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三者之... 研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对实现黄河流域9省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环境污染和产业结构升级指数,运用Eviews 10.0软件检验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关系,探讨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三者之间的关系。结论如下:(1)黄河流域9省区环境污染指数整体变化曲线呈现先升后降特征,青海、宁夏、甘肃、河南和山东5省区的环境污染指数变化曲线呈现倒“U”型,四川、内蒙古、陕西和山西4省区的环境污染指数变化曲线呈现倒“N”型;经济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较大;产业结构升级系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除青海和内蒙古外的7省区的产业结构格局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青海和内蒙古的产业结构格局稳定在“三二一”。(2)黄河流域9省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差异显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5省区经济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发展影响不显著;山西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不显著;河南和山东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促进,青海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作用和影响较小。(3)黄河流域9省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曲线均呈倒“N”型,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的演变趋势不同,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状况改善得并不明显;青海、宁夏、甘肃、河南和山东5省区产业结构升级抑制了环境污染,四川、内蒙古、陕西和山西4省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剧了环境污染。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大治污投入等,有利于实现黄河流域9省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 环境污染 黄河流域9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与现代宏观经济学 被引量:1
7
作者 龚刚 辛阳 马千里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21,共19页
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于凯恩斯和哈罗德的贡献,但由于受新古典均衡理论的影响,当代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已远远脱离了凯恩斯和哈罗德的原意,从而显得“不伦不类”和“漏洞百出”。因此,宏观经济学需要回归哈罗德、回归凯恩斯。然而,无论是... 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于凯恩斯和哈罗德的贡献,但由于受新古典均衡理论的影响,当代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已远远脱离了凯恩斯和哈罗德的原意,从而显得“不伦不类”和“漏洞百出”。因此,宏观经济学需要回归哈罗德、回归凯恩斯。然而,无论是哈罗德还是凯恩斯,他们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均传承了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哈罗德的保证增长率实际上就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下的均衡经济增长率,即积累率乘以利润率;马克思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理论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都暗含着关于产量决定的相同假设,即产量是由需求(而非供给或均衡)决定的;而现实中到处可见的“明码标价”则为马克思、凯恩斯和哈罗德的经济学理论提供了共同的交易模式。本文的研究为宏观经济学回归哈罗德、回归凯恩斯提供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产理论 有效需求理论 保证增长率 明码标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基于八大综合经济区视角 被引量:4
8
作者 陈明华 张腾文 +1 位作者 初勤儒 史楠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70,共11页
在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基础上,采用Dagum基尼系数、方差分解和地理探测器方法从空间协同、结构协同及外在驱动因素三个方面考察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协同发展状况与协同机制,并据此探究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协同发展路径。研究发现:样... 在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基础上,采用Dagum基尼系数、方差分解和地理探测器方法从空间协同、结构协同及外在驱动因素三个方面考察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协同发展状况与协同机制,并据此探究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协同发展路径。研究发现:样本期间全国整体及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均呈上升态势,但地区间分异显著;区域间差异是阻碍数字普惠金融协同发展的主要空间来源;对于全国整体来说,覆盖广度差异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协同的主要结构来源,而在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等地区,使用深度差异超过覆盖广度差异成为影响区域内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协同的主要结构来源;不论是在全国整体还是八大综合经济区,降低互联网覆盖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都是驱动数字普惠金融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且每两对因素组合都会加强各自对数字普惠金融协同发展的影响。本文基于八大综合经济区视角,揭示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协同、结构协同和外在驱动机制,为探寻数字普惠金融协同发展路径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Dagum基尼系数 结构来源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基础设施、数实融合与实体经济发展——来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证据 被引量:2
9
作者 陈保启 靳福磊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2-62,共11页
在以实体经济为发展着力点的背景下,本文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作为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22年我国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智慧城市”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基于“智慧城市”的新型基础... 在以实体经济为发展着力点的背景下,本文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作为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22年我国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智慧城市”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基于“智慧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该结论在考虑平行趋势等假设条件和其他一系列可能干扰估计结果的因素后依然稳健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中西部地区、北方地区以及中小规模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 实体经济 数实融合 “智慧城市” 数字经济 脱实向虚 挤出效应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薛暮桥的山东实践对中国式现代化早期探索的贡献研究
10
作者 陈新岗 张秀娈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5-184,共10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山东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实践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早期探索的典型案例。山东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奇迹,离不开中共山东地方党组织的英明领导和薛暮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奋斗。薛暮桥是中国式现代化早期探索的代表人物,...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山东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实践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早期探索的典型案例。山东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奇迹,离不开中共山东地方党组织的英明领导和薛暮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奋斗。薛暮桥是中国式现代化早期探索的代表人物,他在山东革命根据地经济实践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独立自主,坚持共同富裕,坚持公私兼顾,坚持国内外贸易相结合,尊重市场及各地差异。薛暮桥在山东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实践,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早期探索的重要内容,并对中国式现代化早期起步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暮桥 山东革命根据地 经济奇迹 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的节能减排效应及作用机制——基于空间关联网络溢出模式 被引量:10
11
作者 周梦雯 刘传明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0,共8页
本文将数字经济、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三者置于统一框架,构建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权重矩阵,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均呈现倒“N”型特征,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 本文将数字经济、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三者置于统一框架,构建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权重矩阵,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均呈现倒“N”型特征,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实现“节能”与“减排”双赢。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重维度的检验发现,数字产业化通过数字产业在地区间的布局和对要素吸引力改变产业集聚程度影响碳排放强度;产业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嵌入各个行业,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通过能源强度影响碳排放强度。本文为数字经济政策制定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节能减排 产业集聚 倒“N”型曲线 空间关联网络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数字经济的空间关联网络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孙亚男 王艺霖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56,共13页
本文通过测算2006—2021年我国省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利用网络分析方法揭示我国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并基于指数随机图模型实证考察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的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典型的“中... 本文通过测算2006—2021年我国省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利用网络分析方法揭示我国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并基于指数随机图模型实证考察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的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典型的“中心–边缘”结构,东部省份对中、西部省份产生虹吸效应,我国数字经济形成了以上海为代表的集聚式发展模式和以广东为代表的内生式发展模式。然而,随着数字资源不断向部分省份聚集,各地区难以自发形成空间关联关系,因此应提高数字经济规模,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人才储备,鼓励技术创新和共享,扩大居民消费,以促进我国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更好发挥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数字经济增加值 空间关联 网络分析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华军 史浩琰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4,共11页
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是加快发展未来产业、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文章深入阐释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的理论内涵,从要素理论、历史规律、实践要求三个维度揭示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建立的内在逻辑,论证了以机制建设推动未... 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是加快发展未来产业、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文章深入阐释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的理论内涵,从要素理论、历史规律、实践要求三个维度揭示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建立的内在逻辑,论证了以机制建设推动未来产业投入持续增长的必要性。通过进一步梳理我国未来产业投入机制建设历程发现,涵盖资金、人才、技术三方面投入机制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使得基础研究能力不强、人才培育滞后于产业需求、未来产业投融资风险较高,进而影响未来产业投入增长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面对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的改革任务,以建立投入增长机制为抓手加快发展未来产业,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鉴于此,文章基于机制创新视角,提出应建立以加强基础研究、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链条、降低投融资风险为核心的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此夯实未来产业投入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产业 投入增长 机制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重大战略区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逻辑、成效与展望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明华 史楠 李倩 《经济与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41,共14页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相继部署五大区域重大战略,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对重大战略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和实践历程梳理基础上,基于新发展理念内涵,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家重大战略...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相继部署五大区域重大战略,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对重大战略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和实践历程梳理基础上,基于新发展理念内涵,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立体地评估。研究发现,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平稳上升趋势但存在空间极化现象,其中,长三角、粤港澳和京津冀多极分化现象相对突出。短期来看,低、中低、中高水平城市转移趋势各异,但随着时间跨度的延长,各城市基本趋向于更高水平发展。研究认为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发展过程中应聚焦各区域高质量发展相对短板,协同提升各维度发展水平,根据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政策,进一步弱化各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重大国家战略区域 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对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的影响
15
作者 王立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7,共13页
本文基于2014年、2016年、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金融对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金融的发展可以显著缓解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第二,数字金融通过增加家庭收入、提高信贷可及性和增... 本文基于2014年、2016年、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金融对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金融的发展可以显著缓解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第二,数字金融通过增加家庭收入、提高信贷可及性和增强社会资本三个机制来减轻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第三,数字金融对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的影响会因家庭特征和城乡区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从家庭特征来看,数字金融能够显著缓解中低收入家庭和户主是低学历家庭的消费相对剥夺。从城乡区域划分来看,数字金融的发展能显著缓解农村家庭的消费相对剥夺。扩展分析结果显示,数字金融能够显著缓解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相对剥夺,家庭数字金融参与度的提高能够减轻家庭的消费相对剥夺。本文的研究发现有助于理解数字金融发展与消费不平等之间的关系,为缓解家庭消费相对剥夺提供了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消费不平等 家庭消费相对剥夺 信贷可及性 社会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黄城市群绿色创新转化效率的时空格局与驱动因素
16
作者 陈景华 刘展豪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55,共14页
提升绿色创新转化效率是黄河流域各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基于沿黄城市群70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网络SBM模型、空间核密度估计及空间分位数回归模型,可以探究沿黄城市群绿色创新转化效率的时空格局与驱动因素。研究发现... 提升绿色创新转化效率是黄河流域各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基于沿黄城市群70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网络SBM模型、空间核密度估计及空间分位数回归模型,可以探究沿黄城市群绿色创新转化效率的时空格局与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沿黄城市群绿色创新转化效率稳步提升,科技研发阶段效率波动式上升,绿色转化阶段效率较低但增长显著,呈现出以山东半岛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为引领,各城市群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沿黄城市群绿色创新转化效率的稳定性较强,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与收敛趋势,济南、青岛、西安等城市绿色创新转化高地逐步形成,并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数字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规制能显著提升绿色创新转化效率,随着分位点的提升,影响效应持续增强,一定程度上导致区域差异的形成;促进金融发展、加强市场自由度、强化政策支持在各分位点处的影响效应不一致。在空间层面,仅有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政策支持、环境规制、市场自由度、产业结构与数字技术呈现“逐底竞争”“以邻为壑”的特征,产生了负向溢出效应,需着力强化驱动因素的空间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黄城市群 绿色创新转化效率 时空格局 空间分位数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杰 陆洪阳 刘华军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将新质生产力的“新”和“质”特征与生产力要素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2011—2022年中国各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采用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识别中国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关联关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指数随机图模型... 将新质生产力的“新”和“质”特征与生产力要素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2011—2022年中国各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采用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识别中国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关联关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指数随机图模型分析了中国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1—2022年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东部沿海地区的新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在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中,东部地区省份主要扮演着“发动机”的角色,而中西部地区则主要接受来自高水平地区的空间溢出。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关系以单向传导为主,省份间“互惠互利”的协同发展局面尚未形成。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比例、市场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将有利于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关系的形成。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上的邻近关系促进了省域间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关系的传导,在新质生产力水平相近的省份间形成了内部流通子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 社会网络分析 指数随机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外兼修: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之路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艳玲 王谦 王精辉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128,共14页
构建均衡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推动县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立足县域治理视角,从内部均等和外部均衡双重维度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逻辑进行梳理,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测度评价,使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 构建均衡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推动县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立足县域治理视角,从内部均等和外部均衡双重维度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逻辑进行梳理,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测度评价,使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对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测度分解,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效果。结果发现:第一,中国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呈明显提高态势,南方增速较快,目前已超越北方,区级水平高于县级,非贫困县供给上占据优势,而贫困县的增速更为显著;第二,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存在均等化趋势,南方的均等化速度和水平均优于北方,南北差距呈缩小态势,区内供给的非均衡程度更高,但城乡差距正在减小,非贫困县的不均衡态势相对更加严峻;第三,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以及财政能力的均衡发展程度均不断提高,南方的发展态势更为优越,区级水平显著优于县级,非贫困县情况也明显优于贫困县。研究结果对于如何通过内部均等和外部均衡的双重策略在县域层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以及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治理 基本公共服务 均衡发展 南北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经济绩效的溢出效应及其分解 被引量:35
19
作者 郝国彩 徐银良 +1 位作者 张晓萌 陈明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5-83,共9页
生态文明视域下提升绿色经济绩效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3—2013年数据,使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对绿色经济绩效进行了测度,并进行了分区域比较;依据经济空间权重构建多种空间计量... 生态文明视域下提升绿色经济绩效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3—2013年数据,使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对绿色经济绩效进行了测度,并进行了分区域比较;依据经济空间权重构建多种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绩效的空间溢出效应;运用空间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对绿色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溢出效应进行了检验与分解。研究结论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绩效的空间分布并不均衡,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和空间集聚特征。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绿色经济绩效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绿色经济绩效越低,而且具有高者愈高、低者愈低的演变趋势。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绩效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内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U"型关系,即"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并不存在。资源禀赋对区域内绿色经济绩效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示范效应有助于增强绿色经济绩效的区域间正向溢出。技术进步对区域内绿色经济绩效提升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但对区域间绿色经济绩效提升却起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内、区域间绿色经济绩效提升都具有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即区域内、区域间均存在"污染天堂假说"。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充分发挥地区间、城市间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努力提升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对绿色经济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有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绩效的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绿色经济绩效 溢出效应 空间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山东省制造业时空分异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刘清春 张莹莹 李传美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1-700,共10页
利用2003~2014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制造业27个部门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山东省制造业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SDM)探讨了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山东省制造业份额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先东部集聚后向中西部扩散的规律。以2007... 利用2003~2014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制造业27个部门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山东省制造业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SDM)探讨了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山东省制造业份额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先东部集聚后向中西部扩散的规律。以2007年为转折点,制造业呈现东部沿海转出、内陆转入的特点,鲁北地区成为份额增长最快的区域。由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市场规模、交通基础设施、产业规模和人力资本水平均有助于提升本地区制造业份额。因此,应该从地区关联的角度重新审视制造业发展规律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杜宾模型 制造业 空间自相关性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