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微量元素对汶上芦花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血清指标的影响
1
作者 王正东 刘玮 +6 位作者 韩海霞 孙艳 刘杰 雷秋霞 刘伟 陈甫 李福伟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0-157,共8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复合微量元素对汶上芦花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240只体重和产蛋率相近的汶上芦花鸡,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Ⅰ、Ⅱ、Ⅲ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50、450、750 g/t复合微量元素...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复合微量元素对汶上芦花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240只体重和产蛋率相近的汶上芦花鸡,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Ⅰ、Ⅱ、Ⅲ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50、450、750 g/t复合微量元素。预试期2周,饲喂基础日粮,正试期8周。结果表明:1)添加150 g/t复合微量元素可显著提高产蛋率(P<0.05),显著降低不合格蛋率(P<0.05);添加450 g/t和750 g/t复合微量元素可显著提高平均蛋重、产蛋率(P<0.05),显著降低不合格蛋率(P<0.05)。2)各复合微量元素添加组显著提高了蛋壳强度、蛋壳厚度和蛋壳比例(P<0.05)。3)添加150 g/t复合微量元素有提高血清钙含量的趋势(P=0.065),可显著提高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显著提高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钙结合蛋白(S100B)、甲状旁腺激素(PTH)、骨钙素(OC)、促黄体生成素(LH)和降钙素(CT)浓度(P<0.05);添加450 g/t复合微量元素可显著提高血清钙含量,T-AOC、GSH-Px活性、SOD活性及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S100B、PTH、LH、雌二醇(E2)和CT浓度(P<0.05),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含量(P<0.05);添加750 g/t复合微量元素可显著提高血清钙含量,T-AOC、GSH-Px活性、SOD活性、IgG、IgM、S100B、LH、E2、CT浓度(P<0.05),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含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复合微量元素能显著改善汶上芦花鸡的产蛋性能、蛋壳质量、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本试验条件下适宜添加水平为450 g/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上芦花鸡 复合微量元素 生产性能 血清指标 蛋壳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防治黄曲霉菌感染的用药规律 被引量:1
2
作者 董雯雯 张玉霞 +8 位作者 孟凯 李峰 张世栋 宋华鲁 王云超 刘庆彬 朱应波 李桂明 袁小远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095-6108,共14页
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等数据挖掘方法探究中药干预黄曲霉菌感染的用药规律。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得并筛选黄曲霉菌感染潜在靶点,同时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口服生物利用度≥30%、类药性≥0.18的候选化合物及中... 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等数据挖掘方法探究中药干预黄曲霉菌感染的用药规律。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得并筛选黄曲霉菌感染潜在靶点,同时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口服生物利用度≥30%、类药性≥0.18的候选化合物及中药,随后构建关键靶点-候选化合物-候选中药网络,并通过检索各候选中药的性、味、归经等相关信息,分析出相关用药规律。结果表明:利用数据库共筛选出69个黄曲霉菌感染相关靶点,收集到54个候选化合物,筛选到275味中药。用药频次统计结果显示,防治黄曲霉菌感染的候选中药中,苦味、寒性居多,主要归肝、肺二经。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中药干预黄曲霉菌感染的小分子物质基础,归纳了一般用药规律,可为临床治疗黄曲霉菌感染等相关疾病的新药研发及中药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菌 中药 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鹦鹉绿脓杆菌的分离鉴定
3
作者 谭兴智 王云超 +2 位作者 刘庆彬 朱应波 田野 《家禽科学》 2024年第8期52-55,I0007,共5页
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又称铜绿假单胞菌,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菌体呈两端钝圆的杆状,一般单个、成对或短链状排列,可以产生绿脓菌素和荧光色素,是革兰氏阴性条件致病菌,于1882年从伤口的脓液中首次分离到[1],我... 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又称铜绿假单胞菌,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菌体呈两端钝圆的杆状,一般单个、成对或短链状排列,可以产生绿脓菌素和荧光色素,是革兰氏阴性条件致病菌,于1882年从伤口的脓液中首次分离到[1],我国于1982年首次分离。绿脓杆菌对营养要求很低,能适应大多数环境,如水、土壤、空气等自然环境,健康动物的消化道和皮肤上也可检测到。作为条件致病菌,绿脓杆菌可以与健康动物并存,不引起动物发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免疫抑制时,可引发绿脓杆菌致病性感染,一般表现为化脓性或败血性疾病症状[2],还能引起人的角膜炎、关节炎等。医院中10%~20%的感染由它引起,对抗生素有很强的耐药性,2017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危险病原体[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致病菌 链状排列 疾病症状 绿脓杆菌 败血性 免疫抑制 机体免疫力 荧光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辣木叶治疗肠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董雯雯 张玉霞 +10 位作者 袁小远 李峰 张世栋 徐怀英 李福伟 刘玮 王云超 刘庆彬 朱应波 李桂明 孟凯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053-8073,共21页
本研究旨在采取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辣木叶水溶性活性成分治疗肠炎的作用机制。通过文献检索搜集辣木叶水溶性活性成分,在PubChem数据库获取化学结构,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潜在靶点,同时检索GeneCards数据库... 本研究旨在采取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辣木叶水溶性活性成分治疗肠炎的作用机制。通过文献检索搜集辣木叶水溶性活性成分,在PubChem数据库获取化学结构,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潜在靶点,同时检索GeneCards数据库获取辣木叶活性成分与肠炎重合靶点;随后将上述重合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互作(PPI)网络,通过Cytoscape软件CytoNCA插件筛选核心靶点,随后经DAVID数据库对筛选的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运用R语言clusterProfiler程序包分析关键通路富集靶点情况,最后经Autodock-Tools软件将核心靶点以及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1)筛选出的辣木叶水溶性活性成分主要包括芥子酸、肉桂酸、山奈酚、槲皮素、柚皮素、辣木碱、niazimin A和原儿茶酸等31种,其对应的核心靶点有35个。2)PPI网络分析结果发现,SRC原癌基因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以及蛋白激酶B1(AKT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PTGS2)和热休克蛋白90α家族A类成员1(HSP90AA1)等是辣木叶治疗肠炎的关键靶点。3)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筛选的核心靶点主要参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Toll样受体(TLR)、肿瘤坏死因子(TN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NOD样受体等信号通路,并通过EGFR、MMP9、RELA原癌基因核因子-κB亚基(RELA)、SRC、AKT1、核因子-κB亚基1(NFKB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Toll样受体4(TLR4)、HSP90AA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CREB结合蛋白(CREBBP)等起到治疗肠炎的作用。4)分子对接预测结果表明,芥子酸和niazimin A与关键靶点均能稳定结合。综上可知,辣木叶活性成分可通过相应的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抗病毒作用,同时也可调节细胞分化、凋亡等生物过程,这为辣木叶在肠道性疾病中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叶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活性成分 肠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