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日照市蓝色经济区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5
1
作者 朱伟 李玲 +2 位作者 杨鹏 杨崇敬 艾洪键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22,共11页
本文以山东省日照市蓝色经济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选取场地稳定性、工程地质条件、地下水条件,地形排水条件、地质灾害及其他因素6个一级评价因子,构造活动、场地土类型、建筑场地类别等13个二级评价因子,利用专... 本文以山东省日照市蓝色经济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选取场地稳定性、工程地质条件、地下水条件,地形排水条件、地质灾害及其他因素6个一级评价因子,构造活动、场地土类型、建筑场地类别等13个二级评价因子,利用专家-层次分析定权法进行区内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得到了相应工程建设评价分区图。评价结果表明,日照市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总体较好,大部分地区适宜进行高层建筑工程建设,占84.50%;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条件优越,全区多数地区属于城市地下空间建设适宜区,适宜性差及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付疃河两岸附近和海岸附近、大型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一带区域及城区;轨道交通建设适宜性良好,小部分不适宜区主要集中在付疃河下游夹仓和小古镇一带及其沿海地区。评价结果可有效地服务于该地区规划布局、建设发展和工程选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建设适宜性 专家-层次分析定权法 日照市 蓝色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五莲七宝山金铜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勘查模型——来自综合物化探的证据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双飞 黄鹂 +9 位作者 陈建 朱伟 孙丽莎 王欣 彭永和 商祥鸿 邹占春 唐名鹰 高远 赵家强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61-973,共13页
山东省胶莱盆地南缘发现了多处火山机构,随着五莲七宝山角砾岩筒型金铜多金属矿的发现,说明胶莱盆地南缘具有良好的成矿前景。但从目前发现的矿床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均与成矿条件不匹配,亟需总结该区成矿模式和勘查模型,为胶莱盆... 山东省胶莱盆地南缘发现了多处火山机构,随着五莲七宝山角砾岩筒型金铜多金属矿的发现,说明胶莱盆地南缘具有良好的成矿前景。但从目前发现的矿床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均与成矿条件不匹配,亟需总结该区成矿模式和勘查模型,为胶莱盆地南缘铜多金属矿勘查提供找矿方向及方法。本文以七宝山矿床为解剖对象,开展了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综合探测。研究发现七宝山杂岩体对应地球物理特征为高磁异常,隐爆角砾岩筒的γ能谱显示U元素、Th元素和能谱总量∑均为低异常,隐爆角砾岩筒在重力剖面上呈重力高异常。地球化学特征以Ag、Pb、Au、Cu元素异常为主,各元素异常套合好,主要元素具有明显的二、三级分带。以上物化探特征均是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七宝山地区成矿模式,建立了综合找矿勘查模型,成功预测了隐爆角砾岩筒深部延伸特征,建立了七宝山地区陆相火山热液型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勘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地球物理 找矿勘查模型 角砾岩筒 七宝山 山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日照地区不同类型含水层地下水位多年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3
作者 杨鹏 张寿川 +4 位作者 郭本力 杨崇敬 冯启原 吕有成 解露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7-979,共13页
自然条件下沿海地区地下水与海水呈现动态平衡,但地下水超采会破坏二者间平衡关系,进而引发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动态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呈现非平稳信号变化特征,传统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无法从多角度准确描述时间序列动态变化特征,... 自然条件下沿海地区地下水与海水呈现动态平衡,但地下水超采会破坏二者间平衡关系,进而引发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动态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呈现非平稳信号变化特征,传统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无法从多角度准确描述时间序列动态变化特征,基于时间域和频率域分解的小波分析方法为探究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提供了便利条件。利用山东日照地区不同类型含水层3口监测井1996—2015年间地下水位和降雨量监测数据,应用连续小波变换法和小波相干分析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含水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周期特征存在差异,荻水监测井(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地下水位呈现年际、4~5 a和11 a周期变化,莒县地震办监测井(基岩裂隙含水层)和东莞中学监测井(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含水层)地下水位均呈现11 a周期和14 a强趋势项变化,总体而言,该地区降雨量呈现年际周期、4~5 a周期、11 a周期变化以及14 a强趋势项变化;降雨量周期变化是导致不同类型含水层地下水位呈现年际周期变化和多年周期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同含水层地下水位对降雨量响应时间存在差异是造成其呈现不同周期变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动态 连续小波变换 小波相干 时滞性 日照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沭河裂谷带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群与古地理背景 被引量:20
4
作者 旷红伟 柳永清 +10 位作者 吴清资 程光锁 许克民 刘海 彭楠 许欢 陈军 王宝红 徐加林 汪明伟 章朋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5-453,共19页
山东沭河裂谷带由北至南发育8个早白垩世晚期(大盛期)的恐龙足迹群化石点,其中5处为本研究首次报道。沭河裂谷带足迹化石点多,分布广,层位多,足迹数量和造迹恐龙种类丰富。郯城新发现的单个蜥脚类巨型足迹直径近1.0m,可能仅次于前人描... 山东沭河裂谷带由北至南发育8个早白垩世晚期(大盛期)的恐龙足迹群化石点,其中5处为本研究首次报道。沭河裂谷带足迹化石点多,分布广,层位多,足迹数量和造迹恐龙种类丰富。郯城新发现的单个蜥脚类巨型足迹直径近1.0m,可能仅次于前人描述过的兰州西南盐锅峡下白垩统河口群内中国最大的蜥脚类足迹化石。沭河裂谷带的恐龙足迹产出于大盛群田家楼组,地质年代为110~100Ma,属于早白垩世晚期Ap-tian晚期—Albian期。恐龙足迹一般为凹形印痕,造迹者以蜥脚类恐龙为主,其次为鸟脚类和兽脚类。足迹多保存在发育波痕、泥裂、雨痕等沉积构造的细砂—粉砂岩沉积物层面。足迹和行迹特征显示造迹恐龙为群居和在栖息地漫步行走状态。足迹原位保存特征及赋存地层沉积学研究表明,早白垩世中晚期气候处于由温暖潮湿变得炎热干旱的过渡期,湖泊、三角洲广布,恐龙栖息于湖滨环境。沭河裂谷带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群的发现和综合研究进一步证实,中国早白垩世恐龙动物群有着更广阔的地理分布和相似的古地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沭河裂谷带 早白垩世 大盛群 恐龙足迹 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郯城和江苏东海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化石新发现及古环境 被引量:8
5
作者 汪明伟 旷红伟 +8 位作者 柳永清 彭楠 刘海 吴清资 徐加林 陈军 许欢 王宝红 章朋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9-504,共16页
首次在山东郯城早白垩世晚期地层中发现恐龙足迹化石,分属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足迹,足迹大小差异较大。通过对山东省郯城县新发现的2处恐龙足迹化石点和江苏省东海县南古寨恐龙足迹化石点的对比研究,探讨了足迹类型、大小、速度与足迹深... 首次在山东郯城早白垩世晚期地层中发现恐龙足迹化石,分属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足迹,足迹大小差异较大。通过对山东省郯城县新发现的2处恐龙足迹化石点和江苏省东海县南古寨恐龙足迹化石点的对比研究,探讨了足迹类型、大小、速度与足迹深度的关系,发现同等条件下,蜥脚类恐龙足迹通常较兽脚类足迹深,而蜥脚类恐龙足迹深度随着足迹大小的增加有变深的趋势;波痕、雨痕和泥裂等沉积构造以及足迹回填和叠覆现象对足迹化石保存形态和细节有较大影响,而构造变形对足迹形态和行迹并无明显影响,但高角度的构造变形会加速差异风化,使足迹化石更易暴露而被破坏。对研究区古环境与古生态的研究表明,早白垩世晚期研究区经历了水体逐渐变浅、气候由湿到干并伴随短暂间歇性干旱的过程,沉积环境由河湖演变为三角洲前缘、并逐渐过渡到三角洲平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动植物由兴而衰、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郯城 江苏东海 早白垩世 恐龙足迹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沂沭断裂带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特征差异性 被引量:8
6
作者 彭楠 柳永清 +10 位作者 旷红伟 吴清资 刘海 陈军 许欢 徐加林 汪明伟 王宝红 王克柏 陈树清 张艳霞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7-528,共12页
近些年来,在山东沂沭断裂带南部地区(莒南、临沭、郯城和东海)的下白垩统上部大盛群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足迹化石,而这些化石反映的足迹类型、形态大小、足迹踩踏深度等方面都存在有差异性。研究发现,在足迹类型方面,莒南地区以兽脚类和... 近些年来,在山东沂沭断裂带南部地区(莒南、临沭、郯城和东海)的下白垩统上部大盛群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足迹化石,而这些化石反映的足迹类型、形态大小、足迹踩踏深度等方面都存在有差异性。研究发现,在足迹类型方面,莒南地区以兽脚类和鸟脚类恐龙足迹为主,临沭、郯城和东海地区以蜥脚类恐龙足迹为主。足迹大小方面,莒南地区的兽脚类足迹可划分为类型Ⅰ和类型Ⅱ两种类型,而东海地区的恐龙足迹主要属于类型Ⅱ,但是莒南地区大多数足迹的趾间角要小于东海地区的,这可能是由于兽脚类恐龙属种的不同所造成的;莒南地区鸟脚类足迹绝大多数要小于临沭地区的鸟脚类足迹;郯城地区的蜥脚类足迹较小,而莒南、临沭和东海地区大多数蜥脚类足迹的大小较为相似,个别临沭和莒南地区的蜥脚类恐龙足迹较大。足迹踩踏深度方面,临沭、东海和郯城地区的足迹相比莒南地区的足迹要稍深,这与足迹形成在不同湿度、黏度、颗粒度的沉积物表面上有密切联系。基于上述研究认为,在早白垩世晚期,沂沭断裂带内生活着种类繁盛,数量庞大的恐龙动物群,联系到沂沭断裂带东部诸城地区早白垩世早期地层中也发现有大量的以兽脚类为主的恐龙足迹化石,推断在早白垩世,沂沭断裂带及胶莱盆地当时为一个理想的恐龙生存、繁衍的栖息地。同时,山东早白垩世大量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也为整个华北甚至东北亚地区晚中生代恐龙属种的分布、演化以及古地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沂沭断裂带 恐龙足迹 下白垩统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个旧锡多金属矿区地质构造研究及成矿远景预测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宝龙 毛景文 +1 位作者 陈懋弘 朱德全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09-210,共2页
个旧锡多金属矿区以其巨大的锡多金属资源储量、众多的矿床类型和悠久的开采历史而闻名中内外,形成了云英岩-石英脉型矿化、与矽卡岩化有关的锡石-硫化物型矿化、蚀变基性火山-次火山岩型矿化和与断裂有关的各种脉型矿化构成的锡多金属... 个旧锡多金属矿区以其巨大的锡多金属资源储量、众多的矿床类型和悠久的开采历史而闻名中内外,形成了云英岩-石英脉型矿化、与矽卡岩化有关的锡石-硫化物型矿化、蚀变基性火山-次火山岩型矿化和与断裂有关的各种脉型矿化构成的锡多金属成矿系统(徐启东等,2009)。研究区在区域构造上处于北西向哀牢山-红河深大断裂、南北向小江深大断裂和越北古陆(西部)环形断裂带及北东向(华夏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旧锡多金属矿 断裂构造 深大断裂 哀牢山 个旧矿区 脉型矿化 矿区地质 硫化物 红河断裂 控矿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区云母^(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8
作者 李宝龙 朱德全 +3 位作者 邢香粉 赵磊 贾丽辉 刘昱恒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15-2324,共10页
云南个旧是全球最大的锡铜多金属矿区,主要成矿作用是与燕山期花岗岩密切相关的岩浆-热液体系。矿区内铜矿的主要矿床类型为变玄武岩型层状铜矿和接触带型铜矿。赋存于花岗岩体的凹陷部位,接触带型铜矿体和氧化型矿体的精确年龄尚未有... 云南个旧是全球最大的锡铜多金属矿区,主要成矿作用是与燕山期花岗岩密切相关的岩浆-热液体系。矿区内铜矿的主要矿床类型为变玄武岩型层状铜矿和接触带型铜矿。赋存于花岗岩体的凹陷部位,接触带型铜矿体和氧化型矿体的精确年龄尚未有报道。以老厂矿田内与铜矿体同期的等粒花岗岩脉中的黑云母和与氧化矿同时形成的白云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常规^(40)Ar/^(39)Ar同位素定年方法,获得了黑云母和白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82.47±0.49Ma和76.17±0.42Ma,相应的正等时线年龄为82.38±0.48Ma和76.07±0.66Ma,反等时线年龄为82.38±0.49Ma和76.07±0.73Ma。结合野外地质接触关系和矿区内其他年代学结果认为,黑云母的^(40)Ar/^(39)Ar年龄82.38±0.48Ma可以代表接触带型铜矿体的形成年龄,也揭示了新山花岗岩体形成后的快速冷却作用过程;白云母的^(40)Ar/^(39)Ar年龄76.07±0.73Ma指示了氧化型矿体的形成年龄,也记录了矿区内与甲介山同期的南北向断裂的晚期活动时限。该年龄与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 黑云母 白云母 新山岩体 个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化石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陈军 旷红伟 +10 位作者 柳永清 吴清资 程光锁 许克民 彭楠 许欢 刘海 徐加林 汪明伟 王宝红 章朋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5-516,共12页
主要记述了山东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大盛群沉积时期)、生活于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滨浅湖环境的恐龙所留下的大规模足迹化石群。初步研究表明,这些足迹以蜥脚类恐龙足迹占绝大多数,见少量鸟脚类、兽脚类和疑似甲龙类足迹(甲龙类足迹在... 主要记述了山东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大盛群沉积时期)、生活于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滨浅湖环境的恐龙所留下的大规模足迹化石群。初步研究表明,这些足迹以蜥脚类恐龙足迹占绝大多数,见少量鸟脚类、兽脚类和疑似甲龙类足迹(甲龙类足迹在中国罕见),足迹总体行进方向以向西和南西为主。通过对其中的2条蜥脚类和1条鸟脚类行迹及其行为学的分析认为其均处于慢行状态,而鸟脚类行迹的运动速度极慢,可能处于一种特殊的慢行状态。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大盛期如此大规模足迹化石群的发现,说明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早白垩世普遍存在着以恐龙为代表的(包括鸟类在内)陆生脊椎动物群。足迹化石的研究将对进一步了解晚中生代陆地生物群的演化有着重要意义。对比其他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地层中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特征后认为,足迹的保存与当时的沉积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恐龙足迹的研究又能进一步为恢复古生态、古地理环境等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临沭 早白垩世晚期 大盛群 恐龙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土壤中元素的分布与富集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庞绪贵 祝德成 +4 位作者 代杰瑞 郭瑞朋 张帆 董健 陈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8期11363-11365,11367,共4页
[目的]研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土壤中元素的分布与富集。[方法]按1 km2采集1件表层土壤样品,4 km2组合成1件分析样品,4 km2采集1件深层土壤样品,16 km2组合成1件分析样品,测试Ag、As、Au、B、Ba、Be、Bi、Br、C等54项指标。[结果]山东... [目的]研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土壤中元素的分布与富集。[方法]按1 km2采集1件表层土壤样品,4 km2组合成1件分析样品,4 km2采集1件深层土壤样品,16 km2组合成1件分析样品,测试Ag、As、Au、B、Ba、Be、Bi、Br、C等54项指标。[结果]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是研究这些指标在表层、深层土壤中的分布规律,认为表层、深层土壤中除与金及多金属成矿作用有关的Ag、Au、Hg、Mo、S、Sb等元素和Cl、Br、I等卤族元素空间变异性大外,大部分元素分布均匀,且表层、深层土壤元素分布具有相似性。[结论]对比区内表层、深层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含量值的变化,可以看出大部分指标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继承了土壤母质,后期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较小;但是,表层土壤中SOC、N、Hg、P、S、Se等指标的富集和pH明显降低,表明表生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已对这些指标的分布分配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表层土壤 深层土壤 丰度值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地区幔源镁铁质团块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大鹏 杜杨松 +4 位作者 于学峰 秦新龙 Steve SCOTT 王树星 Filipa MARQUES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8-618,共11页
幔源岩石包体研究,是认识上地幔岩石圈物质组成、幔源岩浆演化及壳幔动力学过程的重要手段。铜陵地区小铜官山石英二长闪长岩中发育有微粒闪长质包体,并且这些微粒闪长质包体中不均匀地分布着镁铁质团块,三者的形成过程可视为铜陵地区... 幔源岩石包体研究,是认识上地幔岩石圈物质组成、幔源岩浆演化及壳幔动力学过程的重要手段。铜陵地区小铜官山石英二长闪长岩中发育有微粒闪长质包体,并且这些微粒闪长质包体中不均匀地分布着镁铁质团块,三者的形成过程可视为铜陵地区岩浆演化的缩影,为了解本区深部岩浆作用过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借助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电镜能谱和二次飞行时间离子探针(Tof-SIMS)对产于铜陵地区微粒闪长质包体中的镁铁质团块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首次获得了一套精确的矿物化学资料和元素分布图,总结了镁铁质团块的特征,并讨论了本区的深部岩浆作用过程。矿物学研究表明,镁铁质团块中的角闪石和辉石均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透闪石化和阳起石化蚀变,蚀变过程中,从镁钙闪石到镁角闪石,再到透闪石,随着Si的增加,角闪石呈现出Mg的富集和Ti、Al贫化的特点。团块中的富Cr磁铁矿、Ti磁铁矿和少量的铝直闪石指示了其具有深源性。Tof-SIMS元素分布图显示,透闪石主要由Al、Si、Ca、Sc、V、Cr、Mn、Cu和Sr元素组成,透辉石主要由Si、Mg、Ca、Cu和Rb组成。在铜陵地区,上地幔部分熔融形成一套玄武岩浆,受岩浆底侵作用影响,玄武岩浆上侵,进入下地壳深位岩浆房,与下地壳硅镁层发生同化混染作用,形成一套轻度演化的中基性(辉长质)玄武岩浆,镁铁质团块就是这类中基性玄武岩浆直接结晶形成的。后受构造作用影响,这类中基性玄武岩浆上侵到中地壳岩浆房(12-16 km),与中地壳的变质岩系发生同化混染和结晶分异作用形成一套中性闪长质岩浆,微粒闪长质包体就是这套闪长质岩浆发生结晶分异作用而形成的。镁铁质团块和微粒闪长质包体清楚地解释了铜陵地区深部岩浆作用过程,并有力地证明了铜陵地区中地壳的闪长质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的壳幔混源岩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质团块 闪长质包体 壳幔相互作用 Tof-SI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个旧卡房铜矿玄武岩K-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丹丹 李宝龙 +2 位作者 于小鸽 朱德全 范海滨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32-39,共8页
云南个旧是全球最大的锡铜多金属矿区,包括马拉格、松树脚、高松、老厂和卡房五大矿田。卡房铜矿主要的矿床类型有两类:玄武岩层与大理岩层间的似层状矿床和花岗岩与围岩的接触带型矿床。以矿区内玄武岩型铜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矿化... 云南个旧是全球最大的锡铜多金属矿区,包括马拉格、松树脚、高松、老厂和卡房五大矿田。卡房铜矿主要的矿床类型有两类:玄武岩层与大理岩层间的似层状矿床和花岗岩与围岩的接触带型矿床。以矿区内玄武岩型铜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矿化玄武岩进行同位素K-Ar定年。热史信息揭示矿区内存在一期66~68 Ma的成矿作用,表明玄武岩的冷却时间与其喷发期次和顶板高程具有极高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型铜矿 K-AR法 热演化史 个旧锡多金属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钛复配混凝剂对富藻水样的混凝效果
13
作者 刘加召 许伟颖 +3 位作者 刘大伟 彭艺媛 徐征和 刘素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03,211,共5页
为了改善混凝剂对富藻水源水的处理效果,提高混凝出水水质,利用传统铝盐、钛盐制备铝钛复配混凝剂,探讨混凝剂投加量和铝钛元素复配比例对富藻水样混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铝元素含量较高的复配混凝剂在投加量较小时对波长680 nm的光... 为了改善混凝剂对富藻水源水的处理效果,提高混凝出水水质,利用传统铝盐、钛盐制备铝钛复配混凝剂,探讨混凝剂投加量和铝钛元素复配比例对富藻水样混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铝元素含量较高的复配混凝剂在投加量较小时对波长680 nm的光密度(OD 680)降低效果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去除效果较好;当投加量大于100μmol/L时,钛元素含量高的复配混凝剂对DOC去除率较高。铝元素与钛元素物质的量比为1∶2的复配混凝剂的投加量为100μmol/L时,DOC的去除率最高达约70%,混凝絮体粒径随着复配混凝剂中钛元素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藻水源 藻类细胞 藻源有机物 混凝剂 混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大陆地壳的生长与演化:来自锆石U-Pb年代学、微量元素以及Hf-O同位素证据
14
作者 王欣 王雪 +1 位作者 陈建 孟元库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63-2478,共16页
大陆地壳的生长与演化始终是地球科学领域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华北克拉通作为全球最古老的克拉通块体之一,广泛经历了早前寒武纪的构造热事件,是探讨大陆地壳生长演化的关键地区。太古宙是地壳生长的主要时期已基本达成了共识,但是对其... 大陆地壳的生长与演化始终是地球科学领域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华北克拉通作为全球最古老的克拉通块体之一,广泛经历了早前寒武纪的构造热事件,是探讨大陆地壳生长演化的关键地区。太古宙是地壳生长的主要时期已基本达成了共识,但是对其生长机制还存在争议。本文收集整理了近些年来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公开发表的锆石U-Pb年代学、Th-U元素含量、Lu-Hf同位素以及O同位素数据,旨在探究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大陆地壳的生长与演化。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到以下结果和认识:①太古宙—古元古代,特别是新太古代的岩石在华北克拉通广泛发育。其中,中太古代之前的岩石主要分布在东部陆块,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岩石也主要集中在东部陆块和中部造山带,西部陆块多分布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岩石。②从中太古代到新太古代,锆石Hf亏损地幔模式年龄与锆石U-Pb年龄相近,说明此时以地壳生长为主;但是新太古代之后,特别是古元古代晚期,锆石的Hf亏损地幔模式年龄明显老于锆石的U-Pb年龄,说明此时地壳以再循环为主。③绘制的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大陆地壳生长曲线显示中太古代—新太古代为地壳的快速增长期,而中太古代之前和古元古代晚期地壳生长较为缓慢。④新太古代晚期和古元古代晚期锆石Th、U元素含量,Th/U比值及氧同位素的显著变化,标志着地球动力学机制的明显转变。新太古代晚期的地壳生长与板片的俯冲具有密切的关系,说明类似现代的板块构造体制已经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地壳生长 早前寒武纪 锆石地球化学特征 板块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柴胡栏子金矿富甲烷流体包裹体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宇 唐名鹰 +7 位作者 李永刚 陆丽娜 卢欣祥 朱德全 何玉良 彭翼 黄斐 王炜晓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21-1339,共19页
柴胡栏子金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金矿集区西段,是区内典型的石英脉型为主的金矿床,也是赤峰-朝阳地区首次发现的含大量单相甲烷包裹体群的金矿床。矿体呈脉状产于太古宙建平群大营子组下岩段含石墨绢云母片岩切层断裂中,金主... 柴胡栏子金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金矿集区西段,是区内典型的石英脉型为主的金矿床,也是赤峰-朝阳地区首次发现的含大量单相甲烷包裹体群的金矿床。矿体呈脉状产于太古宙建平群大营子组下岩段含石墨绢云母片岩切层断裂中,金主要产出在蚀变含石墨绢云母片岩和石英脉中。根据野外观察和包裹体测温结果,将柴胡栏子金矿流体成矿过程划分为主成矿阶段和成矿晚阶段,分别为石英脉及蚀变岩型的矿石和无矿石英-方解石脉组合。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测温结果显示,主成矿阶段包裹体以水盐两相包裹体和单相纯甲烷包裹体为主,水盐包裹体均一到液相温度为135~377℃,平均256℃,盐度为3.06%~14.04%;甲烷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7.6~-79℃,平均为-88.8℃。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水盐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以水为主,包含少量的CO_(2),极少量包裹体显示了明显的甲烷和水的峰值;甲烷包裹体中CH_(4)是唯一的成分,没有水峰的出现,少量包裹体中同时出现了CO_(2)和CH_(4)的的特征峰。流体包裹体群体亦显示主成矿阶段包裹体以水溶液包裹体为主,富甲烷包裹体明显发育,同时包裹体成分中含较多的CO_(2)和N_(2),与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一致。成矿晚阶段方解石中仅发育水盐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75~313℃,平均为250℃,盐度为1.57%~9.47%。H-O-S同位素分析显示,柴胡栏子金矿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源岩浆,成矿流体内的甲烷来自深源流体与含石墨围岩的交代反应。根据主成矿阶段水盐-甲烷包裹体共生组合的等容线相交图解,显示成矿流体的捕获温度为264~340℃,平均值为302℃,压力为102~154 MPa,平均值为128 MPa,pH-logfo_(2)图解显示成矿流体pH为4.25~5.05,logfo_(2)为-34.85~-34.54,金的络合物以Au(HS)^(2-)为主,金的溶解度为10×10^(-9)~46.6×10^(-9)。根据上述研究,认为深部含金较低的成矿流体与大营子组含石墨绢云母片岩反应,反应方程可能为2C+2H_(2)O=CH_(4)+CO_(2),生成大量甲烷和CO_(2),由于甲烷在主成矿阶段温度压力条件下溶解度较低,致使含金流体产生沸腾反应为柴胡栏子金沉淀成矿的主要机制,而CO_(2)在成矿晚阶段以方解石的形式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甲烷流体包裹体 稳定同位素 柴胡栏子金矿 华北克拉通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阿日特克山斑岩型铜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唐名鹰 朱德全 +6 位作者 丁正江 陈建 王炜晓 董振昆 高振华 苗晓军 郑成龙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25-1539,共15页
阿日特克山铜钼矿床位于柴北缘中北段,为近年来新发现的隐伏斑岩型矿床,矿体产出于海西晚期—印支期花岗闪长(斑)岩和古元古代达肯大坂岩群接触部位。为探讨该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机制,本文对矿床野外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 阿日特克山铜钼矿床位于柴北缘中北段,为近年来新发现的隐伏斑岩型矿床,矿体产出于海西晚期—印支期花岗闪长(斑)岩和古元古代达肯大坂岩群接触部位。为探讨该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机制,本文对矿床野外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不同类型矿脉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将热液成矿期次划分为成矿早期石英阶段、成矿期辉钼矿-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和成矿晚期石英-方解石阶段。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表明,阿日特克山铜钼矿床流体包裹体以Ⅰ型(富液相L+V两相水溶液包裹体)、Ⅱ型(富气相L+V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和Ⅲ型(含子矿物三相水溶液包裹体)为主。显微测温及包裹体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体系为中高温、中低盐度、中高密度的NaCl-H_(2)O体系,至成矿晚期,流体性质变化为低温、低盐度、高密度流体,矿床形成深度为0.40~4.00 km。氢氧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显示,δD_(V-SMOW)值为-92.9‰~-78.4‰,δ^(18)O_(H_(2)O)值为-7.4‰~2.0‰,表明成矿流体以混合流体为主,随着成矿流体的演化,有更多的大气降水不断混入。矿石中金属硫化物δ^(34)S值处于9.4‰~11.7‰之间,平均值为10.2‰,表现出明显的地层硫特征,为岩浆热液与围岩地层相互作用所致。综上认为,阿日特克山铜钼矿床为矽卡岩型-斑岩型矿床,形成于海西晚期—印支期俯冲碰撞构造环境,混合成矿流体强烈的不混溶作用为斑岩型铜钼矿床形成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稳定同位素 斑岩型铜钼矿床 阿日特克山 柴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赛坝沟金矿床中英云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洪彬 王炜晓 +4 位作者 郑成龙 朱德全 唐名鹰 辛真 杨震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1-113,共13页
对赛坝沟英云闪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试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英云闪长岩的形成年龄为(470.4±5.2)Ma,属中奥陶世。英云闪长岩SiO_(2)含量为62.46%~64.19%,平均为63.20%,Al_(2)O_(3)含量为14.39%~15.01%,平均... 对赛坝沟英云闪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试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英云闪长岩的形成年龄为(470.4±5.2)Ma,属中奥陶世。英云闪长岩SiO_(2)含量为62.46%~64.19%,平均为63.20%,Al_(2)O_(3)含量为14.39%~15.01%,平均为14.71%,全碱含量(K_(2)O+Na_(2)O)为2.32%~3.55%,平均为3.08%,富Na贫K,铝饱和指数A/CNK值为1.09~1.26,属低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表现出Ba、Th等元素富集,Nb、P、Ti等元素强烈亏损。英云闪长岩稀土元素总量(ΣREE)偏低,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低,Eu基本无异常,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上,呈舒缓“右倾型”。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及英云闪长岩的形成年龄,认为赛坝沟英云闪长岩为I型花岗岩,形成于消减带陆缘弧构造环境。结合赛坝沟金矿的年代学研究,认为赛坝沟金矿成矿作用与中奥陶世英云闪长岩的岩浆活动并无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地球化学特征 英云闪长岩 赛坝沟金矿床 柴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莱盆地南缘五莲地区七宝山多金属矿床硫化物Rb-S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双飞 陈建 +7 位作者 唐名鹰 朱伟 丁正江 黄鹂 邹占春 孙丽莎 彭永和 丁文洁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49-1161,共13页
胶莱盆地南缘五莲地区七宝山多金属矿床赋存于七宝山火山机构,围岩为早白垩世七宝山次火山杂岩体。因缺乏精确的成矿年代学研究,该矿床的成因争议较大。选取了7件硫化物样品进行Rb-Sr等时线年龄的测定,分析该矿床形成时代。结果表明:方... 胶莱盆地南缘五莲地区七宝山多金属矿床赋存于七宝山火山机构,围岩为早白垩世七宝山次火山杂岩体。因缺乏精确的成矿年代学研究,该矿床的成因争议较大。选取了7件硫化物样品进行Rb-Sr等时线年龄的测定,分析该矿床形成时代。结果表明: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的^(87)Rb/^(86)Sr值和^(87)Sr/^(86)Sr值分别为0.1145~3.6020和0.711231~0.716895,两者具线性关系,获得良好线性关系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13.9±2.1)Ma,成矿年龄略晚于最晚期侵入体石英闪长玢岩的年龄(124.1 Ma),说明七宝山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石英闪长玢岩有关;硫化物初始Sr同位素比值介于0.71098~0.71115,处于地壳(>0.7190)与地幔(<0.7040)之间,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壳幔混合。结合前人对胶东中生代地球动力学背景的研究,七宝山次火山杂岩体及赋存其中的七宝山多金属矿床应为华北东部中生代晚期构造体制转折和岩石圈大规模破坏、拆沉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年代学 多金属硫化物 RB-SR等时线年龄 次火山杂岩体 物源 构造演化 山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都兰县果洛龙洼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8
19
作者 文雪峰 王怀超 《黄金科学技术》 2006年第5期27-29,共3页
果洛龙洼金矿床是近年在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新发现的一处-中型金矿床,通过对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机理的分析和研究,认为该矿床由早期形成的热水沉积建造提供主要成矿物质来源,在后期动力挤压、变形、变质作用下,成矿物... 果洛龙洼金矿床是近年在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新发现的一处-中型金矿床,通过对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机理的分析和研究,认为该矿床由早期形成的热水沉积建造提供主要成矿物质来源,在后期动力挤压、变形、变质作用下,成矿物质富集,形成含金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具有典型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动力变质 韧性剪切带 果洛龙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莒县沭河盆地地下水资源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白平 朱伟 杨鹏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5年第2期65-69,共5页
通过物探、钻探手段对沭河盆地的水文地质结构、补径排条件进行研究,建立水文地质模型,并利用GMS数值模拟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地下水开采潜力及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沭河盆地含水层分布具各向异性,按含水层厚度可划分为两个富水区;... 通过物探、钻探手段对沭河盆地的水文地质结构、补径排条件进行研究,建立水文地质模型,并利用GMS数值模拟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地下水开采潜力及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沭河盆地含水层分布具各向异性,按含水层厚度可划分为两个富水区;地下水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和河流侧渗补给为主,排泄途径主要为人工开采,地下水正均衡2 312.85万m3/a;经模拟不同开采情况下地下水变化情况,确定莒县沭河盆地地下水开采潜力为6.1万m3/d;地下水水质达到Ⅲ级及以上标准的区域占总面积的71.4%,基本满足供水质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资源 含水层结构 地下水开采潜力 水资源评价 数值模拟 内梅罗综合指数法 沭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