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功能评估的临床与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岳泽 周秀秀 +2 位作者 葛艳明 董鹏 范丽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8-283,共6页
肺功能评估是肺部疾病的诊断、评估及预后重要检查技术,包括肺功能检查(PFT)和一系列影像学评估方法等,能够提供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和间质性肺疾病(ILD)等肺部疾病的肺功能参数,并对肺功能参数进行空... 肺功能评估是肺部疾病的诊断、评估及预后重要检查技术,包括肺功能检查(PFT)和一系列影像学评估方法等,能够提供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和间质性肺疾病(ILD)等肺部疾病的肺功能参数,并对肺功能参数进行空间映射和量化。本文就肺功能评估的临床与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加深影像学对肺功能评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功能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肺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影像学的肺癌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AI研究
2
作者 王毅 黄文君 +2 位作者 葛艳明 董鹏 范丽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3-807,共5页
肺癌是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可通过淋巴结转移到纵隔和肺门。影像学检查因无创等优点,对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至关重要,但特异性和敏感性较低。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淋巴结鉴别和分期等方面... 肺癌是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可通过淋巴结转移到纵隔和肺门。影像学检查因无创等优点,对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至关重要,但特异性和敏感性较低。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淋巴结鉴别和分期等方面取得了相应的进展。本文重点就影像学在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评估现状及AI在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诊断、鉴别等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淋巴结 机器学习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AD及mp-MRI的联合模型对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辛建英 张文轩 +3 位作者 韩雨 巩平 徐爱霞 王锡臻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76,141,共6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density,PSAD)联合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在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clinically significant prostate cancer,csPCa)诊断中的价...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density,PSAD)联合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在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clinically significant prostate cancer,csPCa)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疑诊为PCa并取得病理结果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术前均行mp-MRI检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检测。根据病理及Gleason评分,将患者分为csPCa和非csPCa两组,比较两组间PSAD和mp-MRI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开始强化时间(T0)、短暂增强时间、流入速率(wash in rate,WIR)等参数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联合诊断模型,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参数及构建模型诊断csPCa的效能。结果csPCa组的ADC、T0低于非csPCa组,WIR、PSAD、短暂增强时间高于非csPC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AD、ADC、WIR单独诊断csPCa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0.902(0.829~0.952)、0.890(0.814~0.942)、0.812(0.724~0.882),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临床诊断界值分别为0.47 ng/(mL·cm^(3))、0.82×10-3 mm^(2)/s、50.33 s^(-1),敏感度分别为79.1%、67.4%、100.0%,特异度分别为100.0%、100.0%、54.8%。PSAD、ADC、WIR任意两参数(WIR+PSAD、ADC+PSAD、WIR+ADC)及多参数(WIR+PSAD+ADC)联合诊断csPCa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29(0.862~0.970)、83.7%、96.8%;0.940(0.877~0.977)、90.7%、91.9%;0.935(0.870~0.974)、79.1%、95.2%;0.955(0.896~0.986)、90.7%、91.9%。ROC曲线对比分析显示WIR+PSAD+ADC、ADC+PSAD、WIR+ADC联合模型与ADC、WIR单参数诊断csPCa的AUC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IR+PSAD联合模型与WIR单独诊断csPCa的AU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AD联合mp-MRI对csPCa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主要指标构建的诊断模型可用于预测csP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快速抗抑郁的效果及对大脑功能连接的影响
4
作者 左慕妍 徐芹艳 +3 位作者 李耀祖 王若国 李永祥 安建雄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3-457,共5页
目的 探索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用于难治性抑郁症(TR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2 h大脑功能连接(FC)的变化。方法 选择2023年4—12月就诊的TRD患者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龄13~60岁,BMI 18.5~30.0 kg/m^(2),ASAⅠ或Ⅱ级。记录治疗前24 h、... 目的 探索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用于难治性抑郁症(TR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2 h大脑功能连接(FC)的变化。方法 选择2023年4—12月就诊的TRD患者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龄13~60岁,BMI 18.5~30.0 kg/m^(2),ASAⅠ或Ⅱ级。记录治疗前24 h、治疗后24 h、7 d、1个月、3个月的汉密尔顿抑郁评分-17(HAMD-17),在治疗前24 h以及治疗后2 h分别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选择杏仁核、海马为种子点,进行全脑FC分析。根据治疗反应将患者分为两组: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结果 治疗后24 h有23例(85.2%)不再有自杀意念,治疗后3个月有11例(26.8%)达到缓解,21例(51.2%)有反应。以杏仁核为种子点,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h颞下回、眶部额下回、中央后回以及补充运动区FC明显减弱(P<0.05);以海马为种子点,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h豆状壳核、颞上回、楔前叶FC明显减弱(P<0.05)。与无反应组比较,有反应组的杏仁核与眶部额下回的FC减弱差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 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对TRD患者具有快速抗抑郁作用;治疗后2 h杏仁核与颞下回、眶部额下回、中央后回、补充运动区,海马与豆状壳核、颞上回、楔前叶的功能连接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难治性抑郁症 功能连接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消融技术在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现状
5
作者 王广志 张云龙 +1 位作者 李思影 伦登兴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05-1314,共10页
目的:对消融技术治疗脊柱转移瘤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临床证据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根据PRISMA声明,系统检索PubMed、Embase以及Cochrane数据库2013年1月~2023年4月期间正式发表的关于消融技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相关文献。两位研究者按纳入与... 目的:对消融技术治疗脊柱转移瘤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临床证据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根据PRISMA声明,系统检索PubMed、Embase以及Cochrane数据库2013年1月~2023年4月期间正式发表的关于消融技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相关文献。两位研究者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主要的结局指标包括脊柱转移瘤消融技术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缓解、生活质量改善、局部肿瘤控制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最终共纳入40篇研究,包括1943例患者,其中25篇研究评估了射频消融在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微波消融与冷冻消融分别为9篇和6篇。纳入研究的治疗方式主要为消融与椎体增强术的联合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在接受联合治疗后1周和1、3、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估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均较术前基线标准有显著下降,治疗后的患者在随访期内有良好的局部肿瘤控制以及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结论:消融技术治疗脊柱转移瘤是安全有效的,与椎体骨水泥增强术联合治疗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有望在脊柱转移瘤的治疗中得到进一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融技术 脊柱转移瘤 有效性 安全性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与左侧腰大肌距离影响因素CT解剖学研究
6
作者 高峻 李玉伟 +3 位作者 吴航 李飒爽 杨凯乐 董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5-600,共6页
目的基于CT图像测量不同层面腹主动脉与左侧腰大肌距离(distance between the abdominal aorta and the left psoas major,DALP),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116例正常成人CT和临床资料,测量L_(2)-L_(5)椎间盘层面DALP、左侧腰大肌径线、... 目的基于CT图像测量不同层面腹主动脉与左侧腰大肌距离(distance between the abdominal aorta and the left psoas major,DALP),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116例正常成人CT和临床资料,测量L_(2)-L_(5)椎间盘层面DALP、左侧腰大肌径线、腰大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主动脉直径,L_(2)椎体横径及面积、L_(2)和脐水平前腹壁脂肪组织厚度、L_(2)和脐水平皮下脂肪组织面积(subcutaneous fat area,SFA)及腹内脂肪组织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并计算L_(2)和脐水平VFA/SFA;测量82例患者L_(2)~5椎间盘层面左侧腰大肌放射学密度、密度标准差、放射性密度比(radiographic density ratio,RDR)。分析不同椎间盘层面DALP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DALP于L_(2)~L_(5)呈递减趋势。年龄与L_(2)~L_(5)椎间盘层面DALP呈正相关(均P<0.01)。L_(2)~L_(3)椎间盘层面DALP与该层面腰大肌CSA呈负相关(P<0.01),与L_(2)水平VFA/SFA呈正相关(P<0.05);L_(3)~L_(4)椎间盘层面DALP与腰大肌CSA呈负相关(P<0.01),与L_(2)水平VFA/SFA呈正相关(P<0.01);L_(4)~L_(5)椎间盘层面DALP与该层面腰大肌CSA呈负相关(P<0.01),与L_(2)水平VFA/SFA呈正相关(P<0.05)。结论CT图像上,腹主动脉与左侧腰大肌距离与年龄、腰大肌CSA和L_(2)水平VFA/SFA有关;术前行CT检查对OLIF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腹主动脉 腰大肌 影响因素 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