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欧洲人群微量元素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风险因果关系的多变量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1
作者 陈庆泳 杨佩珍 +3 位作者 林立强 邵强 吕怀庆 陈志鹏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9-365,共7页
目的利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探究15种微量元素是否影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患病风险。方法采用多变量MR分析,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 目的利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探究15种微量元素是否影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患病风险。方法采用多变量MR分析,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数据库获得15种微量元素(铜、钙、胡萝卜素、叶酸、铁、镁、钾、硒、锌、维生素A、维生素B_(12)、维生素B_(6)、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和BPPV相关数据。使用R软件和TwoSampleMR软件包进行分析。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 variance weighting,IVW)为主,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型法及加权模型法作为补充,分析微量元素与BPPV间的因果关系。通过Cochran Q检验、MR-Egger回归检验、MR多效性残差和离群值(MR-pleiotropy residual sum and outlier,MR-PRESSO)综合检验、MR-Egger截距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异质性和水平多效性,增强结果可靠性和稳定性。对MR筛选出的相关微量元素进行多变量MR分析,避免变量间干扰,分析微量元素独立效应,提高研究信度。结果叶酸与BPPV患病呈负相关(IVW:OR=0.721,95%CI:0.527~0.986,P<0.05),钙与BPPV患病呈正相关(IVW:OR=1.472,95%CI:1.016~2.133,P<0.05),硒与BPPV患病呈正相关(IVW:OR=1.074,95%CI:1.005~1.148,P<0.05),血清锌升高会增加BPPV患病风险(IVW:OR=1.077,95%CI:1.005~1.155,P<0.05)。叶酸和钙对BPPV患病风险具有独立效应(P<0.001)。叶酸、硒、锌工具变量间不存在异质性及水平多效性。留一法检验分析证实单个SNP对整体结果无显著影响。结论叶酸、钙、硒、锌与BPPV发病存在因果关联,叶酸为保护性因素,钙、硒、锌为危险因素,可为BPPV发病机制及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孟德尔随机化 叶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护士工作场所认知失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秦一心 赵晨翔 +4 位作者 吴岚 张肖 王瑞 武甜甜 王凤玲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9-13,共5页
目的调查ICU护士工作场所认知失败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管理者开展针对性培训降低ICU护士工作场所认知失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5年1-3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工作场所认知失败量表、中文版ICU医护人员感知压力源量表、工作-家庭... 目的调查ICU护士工作场所认知失败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管理者开展针对性培训降低ICU护士工作场所认知失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5年1-3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工作场所认知失败量表、中文版ICU医护人员感知压力源量表、工作-家庭支持量表、简版心理弹性量表及压力知觉量表对山东省6所三级公立综合医院的361名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ICU护士工作场所认知失败得分为(29.14±9.63)分,92.52%的ICU护士报告了至少一项认知失败体验。ICU护士工作场所认知失败与感知压力源、压力知觉呈正相关,与工作-家庭支持、心理弹性呈负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学历、感知压力源、工作-家庭支持、心理弹性、压力知觉是ICU护士工作场所认知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可解释总变异的51.8%。结论ICU护士工作场所认知失败呈现低严重程度-高普遍性特征。护理管理者需关注ICU护士工作场所认知失败状况,早期识别并准确干预,以减少ICU护士工作场所认知失败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护士 工作场所认知失败 压力源 压力知觉 心理弹性 工作-家庭支持 护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入路行单层编织结构与微孔密网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十例单中心应用经验
3
作者 徐祥鸣 毛凤君 +4 位作者 赛俊杰 梁玉 崔言森 王浩 车峰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57-565,共9页
目的探索经桡动脉入路(TRA)应用单层编织结构与微孔密网颈动脉支架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4月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TRA应用单层编织结构与微孔密网颈... 目的探索经桡动脉入路(TRA)应用单层编织结构与微孔密网颈动脉支架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4月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TRA应用单层编织结构与微孔密网颈动脉支架行CAS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病变特征、手术指标、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一般及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病变特征包括颈动脉狭窄部位、狭窄血管远端正常管腔直径、狭窄血管近端正常管腔直径、狭窄率、狭窄长度、主动脉弓型。手术指标包括导引导管到位方法、导引导管到位、支架释放、保护伞回情况及残余狭窄率。围手术期情况包括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72 h内穿刺点出血、症状性桡动脉闭塞、扩散加权成像新发脑梗死、心脑血管事件(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及术后住院天数。术后1、6个月采用mRS行电话随访,术后12个月门诊随访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检查评估颈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情况。结果(1)共纳入10例TRA应用单层编织结构与微孔密网颈动脉支架行CAS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男9例,女1例,年龄57~72岁,中位年龄70(62,71)岁,其中高血压病9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4例,其中2例表现为偏侧肢体轻瘫,1例表现为轻度构音障碍,1例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患者中术前mRS评分0、1、2分患者分别为1、2、1例。非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6例,术前mRS评分均为0分。(2)10例患者中2例为左侧颈内动脉狭窄,8例为右侧颈内动脉狭窄,狭窄率均>70%,平均狭窄率(79.9±7.1)%,平均狭窄长度(16.8±5.7)mm。狭窄血管远、近端正常管腔平均直径分别为(5.1±0.5)、(8.1±0.8)mm,Ⅰ、Ⅱ、Ⅲ型主动脉弓分别为1、8、1例。8例右侧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中,4例利用泥鳅导丝直接超选右侧颈总动脉,4例导引导管通过交换技术置入。2例左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导引导管均通过交换技术置入。所有患者导引导管均成功到位且支架释放成功,10例患者均未出现保护伞回收困难,平均残余狭窄率(21.6±6.7)%。(3)患者术后平均住院(1.8±0.9)d。10例患者均未出现穿刺点出血或症状性桡动脉闭塞;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血管事件,为脑桥穿支动脉缺血,表现为复视,左眼内收障碍,考虑为术后血压降低灌注不足所致,术后即刻mRS评分2分,术后6个月mRS评分0分。余9例患者术后即刻及术后1个月mRS评分均同术前,术后72 h内均无新发脑梗死。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均未见支架内再狭窄。结论TRA应用单层编织结构与微孔密网颈动脉支架行CAS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小样本研究,研究结果尚需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颈动脉狭窄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器官捐献协调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4
作者 秦一心 李瑞 +3 位作者 赵晨翔 主父国敏 高英 王凤玲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57-1562,共6页
对器官捐献协调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为缓解器官捐献协调员职业倦怠程度、降低协调员流失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 器官捐献 协调员 器官获取组织 职业倦怠 影响因素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探讨脑机接口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
5
作者 高云汉 侯闪闪 +1 位作者 汪鑫煜 朱崇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66-1073,共8页
目的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观察脑机接口(BCI)治疗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任务态脑区激活的变化。方法2024年4月至10月,临沂市人民医院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BCI组,每组2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 目的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观察脑机接口(BCI)治疗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任务态脑区激活的变化。方法2024年4月至10月,临沂市人民医院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BCI组,每组2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前进行低频电疗法,BCI组在常规治疗前进行BCI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价,并设计“动手腕任务”,检测任务态感兴趣区(ROI)氧合血红蛋白(HbO_(2))浓度。结果治疗后,两组MBI和FMA-UE评分均显著提高(|t|>8.904,P<0.001),且BCI组均高于对照组(|t|>2.584,P<0.05);BCI组前运动区/运动辅助区(PMC/SMA)的HbO_(2)浓度明显升高(t=-3.965,P<0.01),且明显高于对照组(t=-3.630,P<0.01)。患者治疗前后PMC/SMA脑区HbO_(2)均值差值与MBI评分差值(r=0.498,P<0.05)和FMA-UE评分差值(r=0.799,P<0.001)均相关。结论BCI可以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并提高PMC/SMA脑区的皮质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机接口 上肢 运动功能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经桡动脉入路与经股动脉入路行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梁玉 伊鑫 +2 位作者 王浩 赛俊杰 车峰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59-766,共8页
目的 比较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经桡动脉入路(TRA)与经股动脉入路(TFA)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2022年2月至2024年4月收治的129例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行血管内治... 目的 比较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经桡动脉入路(TRA)与经股动脉入路(TFA)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2022年2月至2024年4月收治的129例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行血管内治疗患者。收集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吸烟、入院血压、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术前是否静脉溶栓、核心梗死区体积、低灌注区体积、血管病变部位、卒中病因、时间指标(发病至就诊时间、就诊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麻醉方式、血管内治疗首选方法、取栓次数及术中是否入路转换。临床资料包括术后90 d mRS评分、术后24 h内穿刺点并发症、术后72 h症状性颅内出血、术中末次造影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及住院天数。根据血管内治疗的最终入路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TRA组和TFA组,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 最终纳入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行EVT患者129例,其中TRA组47例,TFA组82例。TRA组和TFA组在年龄、性别、既往史、吸烟、入院血压、入院NIHSS评分、发病前mRS评分、ASPECTS、术前静脉溶栓率、核心梗死区体积、低灌注区体积、血管病变部位、卒中病因、麻醉方式、血管内治疗首选方法、取栓次数、术中末次造影mTICI分级分布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90 d良好预后率[53.2%(25/47)比48.8%(40/82),P=0.630]、术后90 d的mRS评分分布(P=0.991)、术后90 d病死率[27.7%(13/47)比28.0%(23/82),P=1.000]、术中末次造影良好再通(mTICI分级≥2b级)率[97.9%(46/47)比95.1%(78/82),P=0.436]、术后24 h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4.3%(2/47)比12.2%(10/82),P=0.209]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TFA组相比,TRA组的就诊至穿刺时间延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2.00(95.00,153.00) min比105.00(80.25,118.00) min,Z=-2.937,P=0.030];TFA组较TRA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0(4.95,7.05) d比7.00(6.95,8.88) d,Z=-2.573,P=0.010]。结论 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TRA与TFA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无明显差异,且TRA患者住院天数更短。本研究结果仍需大型、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梗死 桡动脉 股动脉 血管内治疗 后循环大血管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