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合并干眼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凤洁 赵灿 +7 位作者 裴力 孙吉君 李晓凤 牛梦迪 田亚宾 贺晓珍 汪金琮 王婷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3-349,共7页
目的比较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DCBE)滴眼液与0.3%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合并干眼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2年1—9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2型糖尿病合并... 目的比较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DCBE)滴眼液与0.3%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合并干眼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2年1—9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2型糖尿病合并白内障和干眼患者112例116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DCBE组49例51眼和玻璃酸钠组63例65眼,术后分别给予DCBE滴眼液和0.3%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记录并比较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干眼症状评分、角膜水肿分级、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FS)评分和泪液分泌试验Ⅰ(SⅠt)结果。结果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干眼症状评分、TBUT和SⅠt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23.202、102.771、151.876,均P<0.001),其中2个组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干眼症状评分均较术前降低,SⅠt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DCBE组术后1周和1个月TBUT均较术前延长,玻璃酸钠组术后1个月TBUT较术前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2个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CFS评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5.391,P=0.022;F时间=142.402,P<0.001),其中2个组术后1周和1个月CF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DCBE组CFS评分均低于玻璃酸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术后1周,DCBE组角膜水肿患者占5.9%(3/51),明显低于玻璃酸钠组的20.0%(1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0,P=0.029)。结论DCBE滴眼液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早期即可促进角膜修复、稳定泪膜及改善干眼不适症状,其总体效应优于0.3%玻璃酸钠滴眼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糖尿病 白内障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 玻璃酸钠滴眼液 超声乳化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溶酶体途径缺陷与糖尿病性眼表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亚尼(综述) 周庆军 谢立信(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288,共6页
自噬溶酶体途径(ALP)是维持细胞内稳态,清除细胞内未折叠的蛋白质、受损细胞器的重要降解系统,自噬过程主要包括自噬体形成、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自噬底物在成熟溶酶体内降解。干眼、睑板腺功能障碍、角膜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眼表并发症... 自噬溶酶体途径(ALP)是维持细胞内稳态,清除细胞内未折叠的蛋白质、受损细胞器的重要降解系统,自噬过程主要包括自噬体形成、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自噬底物在成熟溶酶体内降解。干眼、睑板腺功能障碍、角膜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眼表并发症,临床表现为眼睛干涩、泪液分泌减少、角膜上皮延迟愈合、神经病变(角膜敏感性降低)及内皮功能障碍。糖尿病条件下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蓄积及活性氧的过量产生引起异常基因表达、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是糖尿病性眼表病变的重要发病机制。这些发病机制均涉及自噬调控基因缺陷、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异常及多条自噬信号通路的调控,引起自噬体-溶酶体融合障碍、自噬底物累积及溶酶体功能异常等ALP缺陷,进一步加重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的释放。糖尿病性眼表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与ALP缺陷密切相关。本文就ALP缺陷与糖尿病性眼表病变关系的基础研究现状展开综述,以期为研究糖尿病性眼表病变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并发症 眼表疾病 自噬溶酶体途径 氧化应激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状玻璃体变性相关研究新进展
3
作者 林婷婷 赵灿 王婷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63-666,共4页
星状玻璃体变性是一种良性玻璃体疾病,通常对视功能影响轻微,常在常规眼底检查中被偶然发现。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在临床上,星状玻璃体变性本身通常无需特殊干预。然而,当其合并白内障时,变性物质的存在可能干扰白内障术前生... 星状玻璃体变性是一种良性玻璃体疾病,通常对视功能影响轻微,常在常规眼底检查中被偶然发现。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在临床上,星状玻璃体变性本身通常无需特殊干预。然而,当其合并白内障时,变性物质的存在可能干扰白内障术前生物学参数的测量(如眼轴长度),并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它可能导致眼轴测量误差,或在术后诱发人工晶状体钙化。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晶状体钙化现象更多见于硅胶材质的人工晶状体。本综述旨在从临床角度出发,阐述星状玻璃体变性的研究现状,重点聚焦于其发病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与白内障的相关性研究,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状玻璃体变性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钙化 星状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抗炎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葛佳佳 刘晴 +2 位作者 周金燕 单晓娜 黄钰森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6-263,共8页
目的比较2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抗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 目的比较2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抗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每组45例45眼,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并在围手术期分别点用0.1%新型双氯芬酸钠滴眼液(不含防腐剂)4次/日和0.1%溴芬酸钠滴眼液2次/日,连续用药6周。于术前及术后1 d、1周、6周对患者的客观症状进行评估,采用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检测泪液分泌量,采用干眼分析仪记录泪膜破裂时间,在裂隙灯显微镜钴蓝光照射下观察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测定前房闪辉并分级,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黄斑中央区厚度并检查有无黄斑囊样水肿;同时对视力、眼压及药物安全性和不良反应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所有受试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未发生并发症,均按要求完成治疗和随访。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术前分别为(0.47±0.73)和(0.47±0.51)分,术后1 d分别为(0.56±0.62)和(0.75±0.61)分,术后1周分别为(0.33±0.48)和(0.64±0.65)分,术后6周分别为(0.51±0.66)和(0.78±0.77)分。不同时间点2个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组别)=5.001,P=0.028;F_(时间)=2.920,P=0.035),双氯芬酸钠组术后主观症状评分较溴芬酸钠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患眼术前泪液分泌量分别为(5.87±2.37)和(7.36±2.74)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10,P=0.012),术后1周分别为(6.07±2.53)和(6.29±3.46)mm,术后6周分别为(6.29±0.25)和(5.80±2.76)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1、0.772,P=0.729、0.384)。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患者术前非接触泪膜破裂时间(NIBUT)分别为(8.00±6.28)和(6.40±5.28)s,术后1周分别为(6.68±5.24)和(4.50±2.46)s,术后6周分别为(6.17±5.00)和(5.39±5.39)s。2个组患者NIB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3.415,P=0.068);不同时间点NIBU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4.358,P=0.020)。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术后1 d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分别为(1.40±0.81)和(1.38±0.89)分,术后1周分别为(0.13±0.34)和(0.22±0.47)分,术后6周分别为(0.00±0.00)和(0.00±0.00)分。2个组患者手术后角膜上皮染色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110,P=0.741);不同时间点患者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175.054,P<0.001)。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术后1 d前房闪辉分级分别为1.13±0.51和1.02±0.34,术后1周分别为0.13±0.34和0.16±0.37,术后6周分别为0.00±0.00和0.00±0.00。2个组患者前房闪辉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045,P=0.507)。不同时间点前房闪辉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322.331,P<0.001)。2个组患者术前、术后6周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21、-0.374,均P>0.05)。2个组患者术后6周黄斑囊样水肿发生率均为0%。受试者对2种试验药物的耐受性良好。双氯芬酸钠组术后轻度眼压升高的发生率为6.67%(3/45),溴芬酸钠组为11.1%(5/45)。患者停药1周后眼压均恢复正常。结论2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用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抗炎治疗均安全、有效。新型双氯芬酸钠滴眼液舒适度较溴芬酸钠滴眼液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前房 炎症 干眼 黄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移植手术前后眼库供体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姜晓月 庄晓云 +4 位作者 杨彪 高利 高华 史伟云 李素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30-738,共9页
目的分析角膜移植手术前后眼库供体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密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于山东省眼库获取的用于穿透角膜移植术(PKP)和内皮移植术(EK)的118枚供体角膜,其中99枚(占83.90%)用... 目的分析角膜移植手术前后眼库供体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密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于山东省眼库获取的用于穿透角膜移植术(PKP)和内皮移植术(EK)的118枚供体角膜,其中99枚(占83.90%)用于PKP,19枚(占16.10%)用于EK,分析眼库捐献者基本信息及角膜质量检测结果,与角膜移植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测的内皮细胞密度(ECD)进行对比,观察手术前后内皮细胞的形态变化,分析导致角膜ECD和形态改变的因素。结果在采用PKP的99枚供体角膜中,不同年龄组术前眼库供体ECD和术后1个月植片ECD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136、5.936,均P<0.01),其中31~60岁组和>60岁组术前供体ECD和术后1个月植片ECD均低于0~30岁组,>60岁组术前供体ECD和术后1个月植片ECD均低于31~60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供体死亡原因组术前眼库供体ECD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24,P<0.01),其中外伤意外组术前眼库供体ECD均高于心脑血管疾病组、慢性器官衰竭组和恶性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死亡-取材时间≤6 h组术前眼库供体ECD为(2577.66±284.63)个/mm^(2),高于>6 h组的(2372.46±399.75)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9,P<0.05)。术后1个月,不同保存-手术时间组ECD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01,P<0.01),其中≤3 d组植片ECD均高于>3~6 d组和>6 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EK组术前供体角膜ECD明显高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0,P<0.01)。术后1个月PKP组植片ECD明显高于E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6,P<0.01)。PKP组和EK组ECD下降率分别为7.14%(0.01%,17.69%)和31.07%(22.11%,4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69,P<0.01)。与无黑区组相比,有黑区组PKP术前眼库供体ECD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89,P=0.011);术后1个月,2个组E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5,P=0.9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保存-手术时间>6 d、供体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是影响供体角膜内皮出现黑区的危险因素(OR=9.038,P=0.030;OR=6.577,P=0.018)。结论捐献者年龄越大,ECD越低;供体组织保存-手术时间的延长(>6 d)是导致角膜移植术后ECD下降的主要因素,EK术后早期ECD下降率明显高于PKP。保存-手术时间>6 d及供体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是影响供体角膜内皮出现黑区的主要危险因素,生理性角膜黑区对术后ECD可能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内皮细胞 眼库 角膜移植术 穿透角膜移植术 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健康教育对流动人口健康素养促进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辛怡 韩钊颖 +4 位作者 董乔惠 臧梦柳 董琪 张梓萱 王晓鹏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15-918,共4页
目的研究社区健康教育对流动人口健康素养促进作用。方法运用logistic和Poisson模型进行影响因素与稳健性分析,使用分组逻辑回归探讨户籍和职业的差异性问题。结果参加社区健康教育的流动人口健康素养水平高于未参加的群体(OR=2.327,95%... 目的研究社区健康教育对流动人口健康素养促进作用。方法运用logistic和Poisson模型进行影响因素与稳健性分析,使用分组逻辑回归探讨户籍和职业的差异性问题。结果参加社区健康教育的流动人口健康素养水平高于未参加的群体(OR=2.327,95%CI:1.915~2.827),社区健康教育在所有自变量中影响程度最大(Beta=0.146),结果具有稳健性。社区健康教育对流动人口健康素养的影响存在职业方面的差异性,但是不存在户籍方面的差异性。结论社区健康教育能够促进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应该根据流动人口的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受教育程度较低群体的社区健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区健康教育 健康素养促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角结膜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李素霞(综述) 史伟云(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81-486,共6页
春季角结膜炎(VKC)是一种慢性变应性角结膜炎,常见于学龄期儿童,临床上根据病变累及的组织分为睑结膜型、角膜缘型及混合型。尽管不同类型的变应性结膜炎大多数不引起视力下降,但VKC除了引起结膜病变外还可能发生角膜损害,进而导致视力... 春季角结膜炎(VKC)是一种慢性变应性角结膜炎,常见于学龄期儿童,临床上根据病变累及的组织分为睑结膜型、角膜缘型及混合型。尽管不同类型的变应性结膜炎大多数不引起视力下降,但VKC除了引起结膜病变外还可能发生角膜损害,进而导致视力下降,年龄较小的儿童一旦发生角膜损害还可能导致弱视。虽然VKC疾病名称似有季节性指向,但研究发现20%~60%的患者可能会全年发病,误诊或者不规范的治疗可引起病情迁延甚至导致眼部并发症。既往认为VKC是一种Ⅰ型和Ⅳ型超敏反应共同参与的疾病,目前发现免疫学因素、遗传因素和内分泌因素均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VKC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主观症状、角膜和结膜的特征性体征、激光共焦显微镜下组织中树突状细胞浸润和变应原检测试验。VKC的治疗以药物对症治疗为主,除了常规抗过敏、抗炎及人工泪液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成为新的趋势。本文对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角结膜炎 发病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21在眼科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孙吉君(综述) 阮庆国(审校) 史伟云(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86-991,共6页
微小RNA(miRNA)是可以调节基因表达的短链非编码RNA。miR-21是较早发现的人类miRNA之一,其作为癌基因参与转录后基因调控,在细胞增生、凋亡和分化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此外,miR-21可促进炎症反应,在免疫系统功能的调节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微小RNA(miRNA)是可以调节基因表达的短链非编码RNA。miR-21是较早发现的人类miRNA之一,其作为癌基因参与转录后基因调控,在细胞增生、凋亡和分化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此外,miR-21可促进炎症反应,在免疫系统功能的调节中也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miR-21不仅可在角膜成纤维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等细胞中检测到,也在视网膜母细胞瘤、葡萄膜肿瘤、角膜碱烧伤、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葡萄膜炎等眼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抑制miR-21可以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及由角膜新生血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视力丧失,过表达miR-21能够促进角膜上皮愈合,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视网膜变性等疾病。本文将对国内外近年来有关miR-21在眼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眼科疾病 微小RNA-21 基因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性T细胞在干眼中的免疫调控作用相关研究
9
作者 王慧凤(综述) 阮庆国 谢立信(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71-774,共4页
干眼是一种涉及眼表、泪腺及睑板腺的多因素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升高并趋向于年轻化。干眼的主要特征是泪膜不稳定和泪液高渗透压导致的眼表炎症,并且炎症与眼表的损害互为因果可形成恶性循环。在此过程中,免疫相关的炎症反应发挥... 干眼是一种涉及眼表、泪腺及睑板腺的多因素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升高并趋向于年轻化。干眼的主要特征是泪膜不稳定和泪液高渗透压导致的眼表炎症,并且炎症与眼表的损害互为因果可形成恶性循环。在此过程中,免疫相关的炎症反应发挥着关键作用。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类具有免疫负调控功能的T细胞亚群,与干眼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可以作用于抗原提呈细胞、辅助性T细胞1(Th1)/Th17从而抑制干眼的炎症反应。近年来研究表明,在干眼中Treg的数量或功能存在缺陷,并且与年龄、性别等干眼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此外,通过增加Treg的数量或促进其分化减轻干眼炎症反应为干眼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本文主要就Treg与干眼的相关性及其在干眼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中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调节性/免疫 干眼 炎症/免疫 免疫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级诊疗目标导向下DRG基础病组同病同价支付政策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超凡 刘聪慧 +1 位作者 孙铭阳 吴林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5-1051,共7页
目的比较分析实施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DRG)支付方式改革地区的基础病组同病同价支付政策,为该政策的优化与推广提供参考建议。方法检索全国省级医疗保障局网站和190个实施DRG支付方式改革城市的医疗保障局网站,收... 目的比较分析实施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DRG)支付方式改革地区的基础病组同病同价支付政策,为该政策的优化与推广提供参考建议。方法检索全国省级医疗保障局网站和190个实施DRG支付方式改革城市的医疗保障局网站,收集2019年1月1日—2024年5月31日其官网发布的DRG政策文件,应用Excel软件整理资料,采用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基础病组政策的地区覆盖、医疗机构覆盖和病组覆盖现状。结果DRG基础病组同病同价支付政策覆盖地区数量少且不均衡,共16个省、2个直辖市及3个自治区的76个地市实施了该政策,占实施DRG付费城市总数的40%,且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医疗机构覆盖面存在差异,大部分地区的基础病组政策覆盖所有级别的医疗机构,部分地区的基础病组政策主要在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实施。病组遴选标准基本一致,以常见、多发,诊疗技术成熟、难度低和医疗费用稳定且差异小为主要纳入标准。地区间基础病组数量、权重和分布不均衡,纳入的基础病组数量为3~117不等,权重区间为0.16~1.57,以内科治疗为主,哮喘和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基础病组。结论建议进一步扩展DRG基础病组同病同价支付政策覆盖的地区范围,因地制宜确定医疗机构覆盖范围,分阶段扩展病种覆盖范围,加强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分级诊疗 基础病组 同病同价 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中小胶质细胞对光感受器细胞的作用
11
作者 宋蔚林(综述) 杨柳(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8-773,共6页
小胶质细胞作为视网膜的固有免疫细胞,能够主动监测周围微环境的变化。光感受器细胞作为视网膜的一级神经元,能够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在视网膜的多种生理、病理环境中,小胶质细胞对光感受器细胞的功能或存活具有重要影响。在视网膜... 小胶质细胞作为视网膜的固有免疫细胞,能够主动监测周围微环境的变化。光感受器细胞作为视网膜的一级神经元,能够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在视网膜的多种生理、病理环境中,小胶质细胞对光感受器细胞的功能或存活具有重要影响。在视网膜发育过程中,小胶质细胞吞噬细胞碎片、促进神经发生及突触塑形。在健康视网膜环境中,小胶质细胞能够维持内环境稳定、维持神经元突触结构和功能、分泌营养因子。关于视网膜疾病的研究,既往多关注小胶质细胞的损害作用。随着研究进展发现,在视网膜急性损伤和应激(视网膜脱离、朊病毒损伤、光损伤)中,小胶质细胞对光感受器细胞的保护作用大于损害作用。在视网膜慢性炎性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免疫微环境失衡,小胶质细胞被过度激活,释放大量炎性因子,吞噬非凋亡光感受器细胞,其损害作用大于保护作用。如何发挥小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而抑制其损害作用,对视网膜疾病,尤其是慢性炎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不同视网膜条件下小胶质细胞对光感受器细胞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光感受器细胞 视网膜 视网膜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方法消毒视力检查遮眼板效果比较
12
作者 夏甜 苏文洁 景军玲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07-109,共3页
目的比较四种消毒方法清洁消毒视力检查遮眼板的效果。方法选取患者使用过的遮眼板120件,设置为A、B、C、D四组(各30件),分别采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75%乙醇、复合醇消毒湿巾、湿热消毒法进行消毒。在消毒前、消毒后5 min,消毒后4 h及... 目的比较四种消毒方法清洁消毒视力检查遮眼板的效果。方法选取患者使用过的遮眼板120件,设置为A、B、C、D四组(各30件),分别采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75%乙醇、复合醇消毒湿巾、湿热消毒法进行消毒。在消毒前、消毒后5 min,消毒后4 h及8 h分别采用微生物培养法和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检测法比较消毒合格率,并比较四种消毒方法的消毒成本。结果消毒后5 min,四组微生物培养和ATP生物荧光检测的消毒不合格率均为0;消毒后4 h,B组消毒不合格率显著高于D组(P<0.008),消毒后8 h,A组、B组和C组消毒不合格率显著高于D组(均P<0.008)。结论湿热消毒法消毒效果明显优于500 mg/L含氯消毒剂、75%乙醇及复合醇消毒湿巾,简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遮眼板 湿热消毒法 含氯消毒剂 乙醇 复合醇消毒湿巾 微生物培养 ATP荧光检测 消毒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揉眼和睡姿与圆锥角膜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13
作者 刘晓宇 郭星涵 +3 位作者 刘小雪 鲍庆东 陈彤 高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68-871,共4页
目的通过调查圆锥角膜(KC)患者的揉眼和睡姿习惯,分析KC发病与揉眼及睡姿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KC严重程度与揉眼、睡姿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到2022年6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诊疗的KC患者作为KC... 目的通过调查圆锥角膜(KC)患者的揉眼和睡姿习惯,分析KC发病与揉眼及睡姿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KC严重程度与揉眼、睡姿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到2022年6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诊疗的KC患者作为KC组,同时收集2022年2月至6月在同医院招募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近视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就揉眼和睡姿及相关习惯详细情况进行记录;按照病情严重程度(角膜曲率大小)对KC患者进行分期,比较不同分期KC患者的揉眼和睡姿情况。结果本研究共收集了406例KC患者和394例近视患者。KC组患者中揉眼占比67.98%,对照组患者揉眼占比24.87%,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KC患者睡觉时有侧卧或俯卧习惯的占比45.32%,近视患者此项占比24.87%,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下变量存在显著差异:病情分期更严重眼(以下简称即更陡眼)揉眼率更高(OR=3.547,95%CI:2.02~6.24,P<0.001)、侧卧或俯卧位睡姿(OR=10.725,95%CI:5.77~19.94,P<0.001)、睡觉时头偏向更陡眼(OR=12.171,95%CI:7.23~20.49,P<0.001)。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病情分期更严重的Ⅳ期KC患者中喜欢揉更陡眼及睡觉时头偏向更陡眼的比例明显高于前三期患者(均为P<0.001)。结论揉眼和侧卧或俯卧位睡姿是KC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揉眼 睡姿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X保存液与甘油保存液对人角膜基质透镜保存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4
14
作者 田乐 李德卫 +2 位作者 彭予苏 张飞飞 陈敏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6-132,共7页
目的比较DX保存液与甘油保存液对人角膜基质透镜的保存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2—5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中取出的中高度近视患者30例60眼的完整角膜基质透镜标本,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标... 目的比较DX保存液与甘油保存液对人角膜基质透镜的保存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2—5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中取出的中高度近视患者30例60眼的完整角膜基质透镜标本,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标本分为正常对照组、DX保存液保存1 d组、DX保存液保存1周组、甘油保存1 d组、甘油保存1周组和甘油保存2周组,每组10个标本。采用锥虫蓝染色法检测不同保存方法角膜基质透镜细胞死亡数;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角膜基质透镜形态结构的完整性;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保存的角膜基质透镜超微结构。结果DX保存液保存1 d组、DX保存液保存1周组、甘油保存1 d组、甘油保存1周组和甘油保存2周组细胞死亡数分别为(53.1±14.2)、(50.8±9.8)、(70.4±13.6)、(172.8±31.7)和(182.8±14.2)个/视野,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7,P<0.05);DX保存液保存1 d组与DX保存液保存1周组角膜基质透镜死亡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甘油保存1 d组细胞死亡数明显少于甘油保存1周组和甘油保存2周组,甘油保存1周组死亡细胞数明显多于DX保存液保存1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角膜基质透镜胶原纤维排列规则;DX保存液保存1 d组和DX保存液保存1周组角膜基质组织胶原纤维排列较整齐,细胞较完整,甘油保存1 d组角膜基质组织水肿,细胞核裸露,随着甘油保存时间的延长,组织内胶原纤维逐渐变疏松。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DX保存液保存1 d组和DX保存液保存1周组角膜基质组织紧密,胶原纤维致密,细胞核完整;甘油保存1周组细胞分布稀疏,细胞结构不完整,甘油保存2周组细胞分布明显稀疏,细胞结构破坏。结论人角膜基质透镜用DX保存液保存1周可有效保存角膜基质组织和维持细胞结构。DX保存液对角膜基质透镜的保存效果优于甘油保存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角膜手术 组织供体 角膜基质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角膜基质透镜 DX保存液 甘油保存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S-LASIK与SMILE术后角膜高阶像差变化比较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明娜 史伟云 +2 位作者 高华 李娜 陈彤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55-762,共8页
目的分析并比较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角膜高阶像差(HOA)变化。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接受FS-LASIK或SMILE矫... 目的分析并比较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角膜高阶像差(HOA)变化。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接受FS-LASIK或SMILE矫正的近视患者60例60眼,均收集右眼数据纳入分析。FS-LASIK组30例30眼,术前等效球镜度为(-5.36±1.11)D;SMILE组30例30眼,术前等效球镜度为(-4.93±1.03)D。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测定直径6 mm范围的角膜前表面、后表面和全角膜HOA,获取患者角膜总HOA、球差、彗差和三叶草像差,以均方根值(μm)表示,比较2个组不同时间点各指标差异。结果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FS-LASIK组角膜前表面HOA分别为(0.428±0.126)、(0.775±0.169)、(0.811±0.194)、(0.759±0.214)、(0.704±0.199)μm,SMILE组分别为(0.409±0.094)、(0.656±0.148)、(0.681±0.161)、(0.668±0.175)、(0.648±0.160)μm,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分组)=5.652,P=0.024;F_(时间)=107.169,P<0.01)。与SMILE组相比,FS-LASIK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前表面总HOA、球差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术眼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前表面总HOA、球差明显大于术前,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角膜前表面总HOA小于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角膜前表面球差明显小于术后1个月和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前表面彗差、三叶草像差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彗差:F_(时间)=47.848,P<0.01;三叶草像差:F_(时间)=2.497,P=0.046),其中与术前比较,2个组术眼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前表面彗差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间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全角膜总HOA、球差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HOA:F_(分组)=8.093,P=0.008;F_(时间)=125.019,P<0.01.球差:F_(分组)=4.771,P=0.037;F_(时间)=34.033,P<0.01),其中与SMILE组相比,FS-LASIK组术后各时间点全角膜总HOA、球差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术眼术后各时间点全角膜总HOA、球差明显大于术前,术后12个月全角膜球差明显小于术后1个月和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全角膜彗差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30.829,P<0.01),其中与术前比较,2个组术眼术后各时间点全角膜彗差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S-LASIK和SMILE术后均导致角膜前表面和全角膜总HOA、球差和彗差增加;相较FS-LASIK,SMILE术后引入了更少的角膜前表面、全角膜总HOA和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角膜激光手术 角膜波前像差 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高阶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DPH氧化酶4抑制剂对贝伐单抗诱导人RPE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谢超慧 郝相慧 +1 位作者 杨玲玲 徐海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07-513,共7页
目的观察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酶4(NOX4)抑制剂对贝伐单抗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将人RPE细胞系ARPE-19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贝伐单抗组、贝伐单抗+VAS2870组和贝伐单抗+GKT137831... 目的观察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酶4(NOX4)抑制剂对贝伐单抗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将人RPE细胞系ARPE-19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贝伐单抗组、贝伐单抗+VAS2870组和贝伐单抗+GKT137831组,其中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贝伐单抗组、贝伐单抗+VAS2870组和贝伐单抗+GKT137831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0.25 g/L贝伐单抗、0.25 g/L贝伐单抗+3μmol/L VAS2870、0.25 g/L贝伐单抗+20μmol/L GKT137831培养72 h,VAS2870和GKT137831均为NOX4抑制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NOX4和EMT标志物纤维连接蛋白(FN)、波形蛋白(Vimen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紧密连接相关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ZO-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验证NOX4和EMT标志物蛋白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贝伐单抗组、贝伐单抗+VAS2870组和贝伐单抗+GKT137831组细胞中FN、Vimentin、α-SMA、ZO-1和NOX4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RNA:F=97.07、195.40、722.40、38.56、70.81,均P<0.001;蛋白:F=23.09、64.58、58.19、26.97、63.19,均P<0.001),其中贝伐单抗组FN、Vimentin、α-SMA和NOX4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ZO-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贝伐单抗+VAS2870组和贝伐单抗+GKT137831组FN、Vimentin、α-SMA和NOX4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贝伐单抗组,ZO-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贝伐单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贝伐单抗组FN、Vimentin、α-SMA荧光强度强于空白对照组,ZO-1荧光强度弱于空白对照组;贝伐单抗+VAS2870组和贝伐单抗+GKT137831组FN、Vimentin、α-SMA荧光强度弱于贝伐单抗组,ZO-1荧光强度强于贝伐单抗组。结论NOX4参与了贝伐单抗诱导RPE细胞EMT的发生,NOX4抑制剂可减轻贝伐单抗诱导人RPE细胞的EMT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伐单抗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酶-4 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克酰胺对人胚胎干细胞向神经嵴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段豪云 李文静 +3 位作者 贾艳妮 赵灿 周庆军 李宗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41-1148,共8页
目的探讨尼克酰胺(NIC)在人胚胎干细胞(hE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嵴细胞过程中的作用,为hESCs进一步分化为角膜内皮细胞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取培养5~7 d的hESCs细胞系H1进行诱导,根据诱导培养基中干预组分的不同分为未添加NIC组(仅使用诱导... 目的探讨尼克酰胺(NIC)在人胚胎干细胞(hE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嵴细胞过程中的作用,为hESCs进一步分化为角膜内皮细胞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取培养5~7 d的hESCs细胞系H1进行诱导,根据诱导培养基中干预组分的不同分为未添加NIC组(仅使用诱导培养基)、NIC添加组(含10 mmol/L NIC的诱导培养基)、NIC+白藜芦醇(Res)组(含10 mmol/L NIC、10μmol/L Res的诱导培养基)和Sirtinol组(含10μmol/L Sirtinol的诱导培养基),其中Res和Sirtinol分别为SIRT1活性激动剂和抑制剂,各组连续诱导7 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诱导1、3、5、7 d hESCs及神经嵴细胞标志物mRNA相对表达量;诱导后7 d,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hESCs来源神经嵴细胞相关标志蛋白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hESCs来源神经嵴细胞表面标志物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和人自然杀伤因子1(HNK-1)阳性细胞比率,以评价NIC诱导效率及调控SIRT1对HNK-1^(+)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未添加NIC组相比,NIC添加组处理5 d后全能性基因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和同源域蛋白(NANOG)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神经嵴细胞标志物P75、HNK-1、SRY相关HMG盒9(SOX9)和SOX10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未添加NIC组神经嵴细胞标志物P75表达较弱,HNK-1仅有零星表达,转录因子激活蛋白2β(AP-2β)及成对样同源域转录因子2(PITX2)均未见阳性着色;NIC添加组细胞中P75、HNK-1、AP-2β及PITX2均呈广泛的强阳性表达。NIC添加组P75+HNK-1+和P75+细胞比率高于未添加NI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481,P=0.001;t=2.987,P=0.041)。未添加NIC组、NIC添加组、NIC+Res组和Sirtinol组HNK-1^(+)细胞比率分别为(34.267±12.522)%、(89.633±1.358)%、(64.667±6.429)%和(86.300±3.460)%,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799,P<0.001),其中,NIC+Res组HNK-1^(+)细胞比率均低于NIC添加组和Sirtin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IC可通过抑制SIRT1的活性促进HNK-1表达,提高hESCs来源神经嵴细胞的分化效率,为神经嵴细胞相关疾病的治疗,如角膜内皮移植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嵴 尼克酰胺 诱导分化 人胚胎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在糖尿病角膜病变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18
作者 万鲁芹 周庆军(综述) 谢立信(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80-684,共5页
糖尿病角膜病变是由异常代谢产物蓄积、氧化应激、异常炎症和角膜神经病变等引起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在眼外伤或手术刺激下出现角膜上皮愈合延迟、角膜敏感性下降等表现,给临床医生带来极大的挑战。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 糖尿病角膜病变是由异常代谢产物蓄积、氧化应激、异常炎症和角膜神经病变等引起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在眼外伤或手术刺激下出现角膜上皮愈合延迟、角膜敏感性下降等表现,给临床医生带来极大的挑战。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是引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因素之一,也是糖尿病伤口延迟愈合的重要影响因素。NLRP3炎症小体相关通路与角膜氧化应激、上皮延迟愈合及角膜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与糖尿病角膜病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前景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糖尿病角膜病变的机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角膜病变 炎症小体/代谢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致重症眼表损伤3例
19
作者 丛林 夏一萍 +1 位作者 董燕玲 程钧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26-928,共3页
例1,患者,男,48岁,因左眼反复发红、磨痛、视力下降2个月及热泪溢出感4 d于2017年1月13日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患者1年前因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在外院接受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术后早期出现脾脏排斥反应,应用抗排... 例1,患者,男,48岁,因左眼反复发红、磨痛、视力下降2个月及热泪溢出感4 d于2017年1月13日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患者1年前因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在外院接受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术后早期出现脾脏排斥反应,应用抗排斥药物后病情稳定,半年前停药。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矫正视力0.2,眼压17 mmHg(1 mmHg=0.133 kPa),球结膜充血,角膜上皮粗糙,晶状体密度增高,其余未见明显异常;左眼视力0.05,不能矫正,眼压T-1,球结膜明显充血,角膜中央穿孔,白色分泌物附着,角膜基质水肿,KP(-),前房浅,前房闪辉(+),瞳孔欠圆,晶状体密度增高,位置前移,眼内窥不入(图1)。左眼溪流试验(+),角膜刮片未见微生物生长。SchirmerⅡ试验:右眼3 mm/5 min,左眼4 mm/5 min。诊断:左眼角膜穿孔;双眼干眼(继发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cGVHD),入院后使用抗细菌和抗炎滴眼液及人工泪液点眼。2017年1月14日行左眼穿透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术后佩戴角膜绷带镜。病变角膜细菌培养示克氏库克菌生长,药物敏感性试验示对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氧氟沙星、夫西地酸敏感。术后全身应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150 mg静脉滴注,左眼局部应用质量分数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和眼膏、体积分数20%自体血清、质量分数0.3%玻璃酸钠滴眼液,角膜上皮修复后加用他克莫司滴眼液抑制排斥反应;右眼用0.1%氟米龙滴眼液代替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和眼膏,其他药物同左眼。出院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3,矫正视力0.6,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上皮略粗糙。左眼视力0.05,不能矫正,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植片轻度水肿,角膜上皮完整(图1)。术后1个月左眼角膜植片上皮缺损,调整局部用药后未修复,2017年3月2日再次入院。左眼视力0.04,不能矫正,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植片中央轻度混浊,上皮缺损4 mm×3 mm。SchirmerⅡ试验:右眼5 mm/5 min,左眼1 mm/5 min。角膜刮片无微生物生长。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示病灶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左眼角膜植片溃疡;左眼PKP术后;双眼干眼(继发性);cGVHD,局部用药同右眼出院前,症状无明显缓解,2017年3月3日行双眼下泪点栓塞,角膜仍无明显修复。2017年3月6日行左眼睑缘粘连术,上下睑缘中内、中外1/3做睑缘创面永久性缝合,病情稳定后出院,1周后拆除皮肤缝线,角膜上皮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膜轻度充血 左眼视力 右眼视力 球结膜充血 白色分泌物 矫正视力 眼科医院 角膜中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继发视网膜脱离影响因素分析
20
作者 吴培培 徐海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91-1097,共7页
目的分析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患者继发视网膜脱离(RD)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21年4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收治的首诊为ARN且未伴有RD患者57例64眼,其中男36例40眼,女21例24眼;平... 目的分析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患者继发视网膜脱离(RD)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21年4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收治的首诊为ARN且未伴有RD患者57例64眼,其中男36例40眼,女21例24眼;平均年龄(51.72±9.73)岁。所有患者均行抗病毒药物及抗炎药物的局部点眼及全身静脉滴注和口服,并根据患者病情及意愿行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注射剂。根据1年随访过程中是否发生RD分为RD组和无RD组,其中RD组23例23眼,占35.94%,发生时间为发病后27~160 d,平均45(30,83)d。评估前房炎症反应程度并分级,通过九方位彩色眼底照相拼图或免扩瞳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检查并结合荧光素眼底造影评估视网膜坏死灶累及范围,将视网膜出血形态分为无或仅有少许散在小片状出血、范围>1个视盘直径(PD)的视网膜片状出血和霜枝样视网膜出血3种类型。纳入基线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等;纳入眼部因素包括视力、眼压、眼前节炎症反应、视网膜出血、视网膜坏死灶侵袭程度与范围等,治疗因素包括全身抗病毒药物治疗时间,玻璃体腔注射抗病毒药物与否和频次作为自变量,RD是否发生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排除严重玻璃体混浊4眼,在其余60眼眼底图像分析中,坏死灶累及视网膜范围达到1~4个象限的眼数分别为14、9、17和20眼,坏死灶侵袭仅累及3区、2区和1区眼数分别为13、23和24眼;治疗前,26眼有霜枝样视网膜出血,占43.33%;25眼存在范围>1 PD视网膜片状出血,占41.67%。与无RD组相比,RD组病程更长,基线视力更差,坏死灶范围更大,侵袭区域接近黄斑区患眼更多,出现霜枝样视网膜出血患眼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初诊时年龄、眼压、眼前节炎症反应、静脉注射抗病毒药物治疗时间,玻璃体腔注射抗病毒药物与否及频次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霜枝样视网膜出血是RD的危险因素(比值比=9.14,95%置信区间:1.10~82.44,P=0.049)。结论霜枝样视网膜出血是ARN患眼继发RD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视网膜脱离 霜枝样视网膜出血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