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合并干眼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的随机对照研究
1
作者 李凤洁 赵灿 +7 位作者 裴力 孙吉君 李晓凤 牛梦迪 田亚宾 贺晓珍 汪金琮 王婷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3-349,共7页
目的比较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DCBE)滴眼液与0.3%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合并干眼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2年1—9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2型糖尿病合并... 目的比较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DCBE)滴眼液与0.3%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合并干眼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2年1—9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2型糖尿病合并白内障和干眼患者112例116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DCBE组49例51眼和玻璃酸钠组63例65眼,术后分别给予DCBE滴眼液和0.3%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记录并比较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干眼症状评分、角膜水肿分级、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FS)评分和泪液分泌试验Ⅰ(SⅠt)结果。结果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干眼症状评分、TBUT和SⅠt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23.202、102.771、151.876,均P<0.001),其中2个组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干眼症状评分均较术前降低,SⅠt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DCBE组术后1周和1个月TBUT均较术前延长,玻璃酸钠组术后1个月TBUT较术前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2个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CFS评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5.391,P=0.022;F时间=142.402,P<0.001),其中2个组术后1周和1个月CF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DCBE组CFS评分均低于玻璃酸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术后1周,DCBE组角膜水肿患者占5.9%(3/51),明显低于玻璃酸钠组的20.0%(1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0,P=0.029)。结论DCBE滴眼液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早期即可促进角膜修复、稳定泪膜及改善干眼不适症状,其总体效应优于0.3%玻璃酸钠滴眼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糖尿病 白内障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 玻璃酸钠滴眼液 超声乳化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状玻璃体变性相关研究新进展
2
作者 林婷婷 赵灿 王婷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63-666,共4页
星状玻璃体变性是一种良性玻璃体疾病,通常对视功能影响轻微,常在常规眼底检查中被偶然发现。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在临床上,星状玻璃体变性本身通常无需特殊干预。然而,当其合并白内障时,变性物质的存在可能干扰白内障术前生... 星状玻璃体变性是一种良性玻璃体疾病,通常对视功能影响轻微,常在常规眼底检查中被偶然发现。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在临床上,星状玻璃体变性本身通常无需特殊干预。然而,当其合并白内障时,变性物质的存在可能干扰白内障术前生物学参数的测量(如眼轴长度),并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它可能导致眼轴测量误差,或在术后诱发人工晶状体钙化。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晶状体钙化现象更多见于硅胶材质的人工晶状体。本综述旨在从临床角度出发,阐述星状玻璃体变性的研究现状,重点聚焦于其发病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与白内障的相关性研究,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状玻璃体变性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钙化 星状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口角膜保护剂与国产角膜保护黏弹剂对眼科手术患者角膜上皮的保护作用和安全性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慧琳 原公强 +3 位作者 赵灿 李凤洁 罗燕 王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4-217,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进口角膜保护剂与国产角膜保护黏弹剂对眼科手术患者角膜上皮的保护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7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拟行单眼白内障手术或眼底手术的患者52例(52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 目的对比分析进口角膜保护剂与国产角膜保护黏弹剂对眼科手术患者角膜上皮的保护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7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拟行单眼白内障手术或眼底手术的患者52例(52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眼。试验组使用国产角膜保护黏弹剂,对照组使用波兰产角膜保护剂。主要保护作用评价指标为光学清晰度保持成功率,次要保护作用评价指标包括产品在术前、术后的保护剂眼表覆盖厚度、光学清晰度保持时间及光学清晰度评分。术前和术后对患者行泪膜破裂时间(TBUT)、泪液分泌试验(SIt)检查以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CFS)评分,并对产品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光学清晰度保持成功率分别为100.00%、96.15%,率差为3.85%(95%可信区间为-3.55%~11.24%)。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保护剂眼表覆盖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光学清晰度保持时间、光学清晰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7 d的TBUT及术后7 d的SI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 d的CF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的CF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4.62%(9/26)和26.92%(7/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9)。结论国产角膜保护黏弹剂在防止术中因角膜干燥而导致的角膜上皮损伤方面安全有效,与已上市的进口角膜保护剂疗效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保护黏弹剂 角膜保护剂 临床试验 保护作用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21在眼科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孙吉君(综述) 阮庆国(审校) 史伟云(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86-991,共6页
微小RNA(miRNA)是可以调节基因表达的短链非编码RNA。miR-21是较早发现的人类miRNA之一,其作为癌基因参与转录后基因调控,在细胞增生、凋亡和分化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此外,miR-21可促进炎症反应,在免疫系统功能的调节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微小RNA(miRNA)是可以调节基因表达的短链非编码RNA。miR-21是较早发现的人类miRNA之一,其作为癌基因参与转录后基因调控,在细胞增生、凋亡和分化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此外,miR-21可促进炎症反应,在免疫系统功能的调节中也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miR-21不仅可在角膜成纤维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等细胞中检测到,也在视网膜母细胞瘤、葡萄膜肿瘤、角膜碱烧伤、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葡萄膜炎等眼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抑制miR-21可以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及由角膜新生血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视力丧失,过表达miR-21能够促进角膜上皮愈合,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视网膜变性等疾病。本文将对国内外近年来有关miR-21在眼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眼科疾病 微小RNA-21 基因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角切开术围手术期前房出血及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管理方案专家推荐意见
5
作者 张秀兰 潘晓晶 +8 位作者 柯敏 唐莉 谢琳 陶黎明 范肃洁 唐广贤 段宣初 原慧萍 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81-886,共6页
房角切开术(G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适用于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尽管GT手术的安全性较高,但前房出血和一过性眼压升高仍然是GT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然而,在处理... 房角切开术(G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适用于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尽管GT手术的安全性较高,但前房出血和一过性眼压升高仍然是GT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然而,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临床医生缺乏统一的标准化规范。这种情况不仅可能影响临床医生对手术效果的判断,还可能对手术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制定详细、完整的围手术期前房出血及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管理方案,指导临床医生合理、规范地处理并发症,推动MIGS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此国内部分青光眼治疗专家及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相关专家共同回顾既往文献,通过反复讨论,对GT围手术期前房出血和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的管理方案达成一致性推荐意见,包括围手术期前房出血的定义、高危因素、转归,术前预防出血的方法、术中减少出血的方法、术后前房出血的管理,及一过性眼压升高的定义、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处理及转归等方面,以供临床医生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治疗方案 并发症 前房出血 一过性眼压升高 微创青光眼手术 房角切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级诊疗目标导向下DRG基础病组同病同价支付政策比较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超凡 刘聪慧 +1 位作者 孙铭阳 吴林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5-1051,共7页
目的比较分析实施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DRG)支付方式改革地区的基础病组同病同价支付政策,为该政策的优化与推广提供参考建议。方法检索全国省级医疗保障局网站和190个实施DRG支付方式改革城市的医疗保障局网站,收... 目的比较分析实施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DRG)支付方式改革地区的基础病组同病同价支付政策,为该政策的优化与推广提供参考建议。方法检索全国省级医疗保障局网站和190个实施DRG支付方式改革城市的医疗保障局网站,收集2019年1月1日—2024年5月31日其官网发布的DRG政策文件,应用Excel软件整理资料,采用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基础病组政策的地区覆盖、医疗机构覆盖和病组覆盖现状。结果DRG基础病组同病同价支付政策覆盖地区数量少且不均衡,共16个省、2个直辖市及3个自治区的76个地市实施了该政策,占实施DRG付费城市总数的40%,且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医疗机构覆盖面存在差异,大部分地区的基础病组政策覆盖所有级别的医疗机构,部分地区的基础病组政策主要在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实施。病组遴选标准基本一致,以常见、多发,诊疗技术成熟、难度低和医疗费用稳定且差异小为主要纳入标准。地区间基础病组数量、权重和分布不均衡,纳入的基础病组数量为3~117不等,权重区间为0.16~1.57,以内科治疗为主,哮喘和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基础病组。结论建议进一步扩展DRG基础病组同病同价支付政策覆盖的地区范围,因地制宜确定医疗机构覆盖范围,分阶段扩展病种覆盖范围,加强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分级诊疗 基础病组 同病同价 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抗炎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葛佳佳 刘晴 +2 位作者 周金燕 单晓娜 黄钰森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6-263,共8页
目的比较2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抗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 目的比较2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抗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每组45例45眼,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并在围手术期分别点用0.1%新型双氯芬酸钠滴眼液(不含防腐剂)4次/日和0.1%溴芬酸钠滴眼液2次/日,连续用药6周。于术前及术后1 d、1周、6周对患者的客观症状进行评估,采用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检测泪液分泌量,采用干眼分析仪记录泪膜破裂时间,在裂隙灯显微镜钴蓝光照射下观察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测定前房闪辉并分级,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黄斑中央区厚度并检查有无黄斑囊样水肿;同时对视力、眼压及药物安全性和不良反应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所有受试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未发生并发症,均按要求完成治疗和随访。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术前分别为(0.47±0.73)和(0.47±0.51)分,术后1 d分别为(0.56±0.62)和(0.75±0.61)分,术后1周分别为(0.33±0.48)和(0.64±0.65)分,术后6周分别为(0.51±0.66)和(0.78±0.77)分。不同时间点2个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组别)=5.001,P=0.028;F_(时间)=2.920,P=0.035),双氯芬酸钠组术后主观症状评分较溴芬酸钠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患眼术前泪液分泌量分别为(5.87±2.37)和(7.36±2.74)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10,P=0.012),术后1周分别为(6.07±2.53)和(6.29±3.46)mm,术后6周分别为(6.29±0.25)和(5.80±2.76)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1、0.772,P=0.729、0.384)。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患者术前非接触泪膜破裂时间(NIBUT)分别为(8.00±6.28)和(6.40±5.28)s,术后1周分别为(6.68±5.24)和(4.50±2.46)s,术后6周分别为(6.17±5.00)和(5.39±5.39)s。2个组患者NIB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3.415,P=0.068);不同时间点NIBU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4.358,P=0.020)。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术后1 d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分别为(1.40±0.81)和(1.38±0.89)分,术后1周分别为(0.13±0.34)和(0.22±0.47)分,术后6周分别为(0.00±0.00)和(0.00±0.00)分。2个组患者手术后角膜上皮染色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110,P=0.741);不同时间点患者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175.054,P<0.001)。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术后1 d前房闪辉分级分别为1.13±0.51和1.02±0.34,术后1周分别为0.13±0.34和0.16±0.37,术后6周分别为0.00±0.00和0.00±0.00。2个组患者前房闪辉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045,P=0.507)。不同时间点前房闪辉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322.331,P<0.001)。2个组患者术前、术后6周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21、-0.374,均P>0.05)。2个组患者术后6周黄斑囊样水肿发生率均为0%。受试者对2种试验药物的耐受性良好。双氯芬酸钠组术后轻度眼压升高的发生率为6.67%(3/45),溴芬酸钠组为11.1%(5/45)。患者停药1周后眼压均恢复正常。结论2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用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抗炎治疗均安全、有效。新型双氯芬酸钠滴眼液舒适度较溴芬酸钠滴眼液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前房 炎症 干眼 黄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泪囊炎相关角膜溃疡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 被引量:2
8
作者 黄晴 单凤梅 +5 位作者 李洁 张晓玉 鹿秀海 王富华 高华 亓晓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2-447,共6页
目的分析慢性泪囊炎相关角膜溃疡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为临床合理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诊断为慢性泪囊炎相关角膜溃疡患者31例31眼,平均年龄(53.0±... 目的分析慢性泪囊炎相关角膜溃疡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为临床合理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诊断为慢性泪囊炎相关角膜溃疡患者31例31眼,平均年龄(53.0±10.8)岁。随访观察眼部临床特征、病原微生物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治疗及转归。结果患者慢性泪囊炎病史平均(3.6±1.9)年,角膜溃疡多位于角膜周边部,形态呈圆形,边界清晰。角膜刮片培养阳性率为74.2%(23/31),19眼查见细菌,3眼查见真菌菌丝,1眼同时查见革兰阳性球菌及真菌菌丝。微生物培养阳性率为74.2%(23/31),20眼细菌培养阳性(革兰阳性球菌16眼,革兰阴性杆菌4眼),3眼真菌培养阳性。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敏感率分别为100%(16/16)、87.5%(14/16)、81.3%(13/16)、75.0%(12/16)。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其中22眼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吻合术,7眼行泪囊摘除术,2眼行泪道探通联合置管术。角膜溃疡深度<1/3角膜厚度(CT)者9眼,其中6眼经药物治疗(10.8±3.2)d后溃疡愈合,3眼行角膜病损切除术;溃疡深度为1/3~2/3 CT者6眼,均行结膜瓣遮盖术;溃疡深度>2/3 CT者16眼,其中6眼行板层角膜移植术,8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2眼合并感染性眼内炎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结论慢性泪囊炎相关角膜溃疡多位于角膜周边部,以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最为常见。轻症患者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角膜溃疡逐渐愈合,感染严重的患者需要根据角膜溃疡的深度选择合适的手术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囊炎 角膜溃疡 细菌 药物敏感试验 治疗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角膜内皮移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贾艳妮(综述) 周庆军(审校) 史伟云(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197,共6页
由于角膜供体材料严重短缺,穿透角膜移植术及角膜内皮移植术的临床广泛开展受到严重制约,其根本原因在于健康角膜内皮的增生能力有限。随着组织工程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不断发展,组织工程角膜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体外培... 由于角膜供体材料严重短缺,穿透角膜移植术及角膜内皮移植术的临床广泛开展受到严重制约,其根本原因在于健康角膜内皮的增生能力有限。随着组织工程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不断发展,组织工程角膜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体外培养高密度、具备健康内皮功能的角膜内皮细胞进行移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组织工程角膜内皮技术研发的关键在于种子细胞、载体材料和移植方式的选择。目前,国内外大量研究的种子细胞来源包括人角膜内皮细胞、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人羊膜上皮细胞等。常见的载体材料包括羊膜、脱细胞角膜基质、后弹力层、晶状体前囊膜等。体外培养的细胞采用穿透角膜移植术、角膜内皮移植术或前房注射细胞的方式进行移植。本文从角膜内皮种子细胞来源、移植载体选择以及角膜内皮移植方法等方面就组织工程角膜内皮移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目前研究面临的问题并展望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内皮 移植 组织工程 种子细胞 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中小胶质细胞对光感受器细胞的作用
10
作者 宋蔚林(综述) 杨柳(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8-773,共6页
小胶质细胞作为视网膜的固有免疫细胞,能够主动监测周围微环境的变化。光感受器细胞作为视网膜的一级神经元,能够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在视网膜的多种生理、病理环境中,小胶质细胞对光感受器细胞的功能或存活具有重要影响。在视网膜... 小胶质细胞作为视网膜的固有免疫细胞,能够主动监测周围微环境的变化。光感受器细胞作为视网膜的一级神经元,能够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在视网膜的多种生理、病理环境中,小胶质细胞对光感受器细胞的功能或存活具有重要影响。在视网膜发育过程中,小胶质细胞吞噬细胞碎片、促进神经发生及突触塑形。在健康视网膜环境中,小胶质细胞能够维持内环境稳定、维持神经元突触结构和功能、分泌营养因子。关于视网膜疾病的研究,既往多关注小胶质细胞的损害作用。随着研究进展发现,在视网膜急性损伤和应激(视网膜脱离、朊病毒损伤、光损伤)中,小胶质细胞对光感受器细胞的保护作用大于损害作用。在视网膜慢性炎性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免疫微环境失衡,小胶质细胞被过度激活,释放大量炎性因子,吞噬非凋亡光感受器细胞,其损害作用大于保护作用。如何发挥小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而抑制其损害作用,对视网膜疾病,尤其是慢性炎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不同视网膜条件下小胶质细胞对光感受器细胞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光感受器细胞 视网膜 视网膜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茄葡柄霉致真菌性角膜溃疡诊疗1例
11
作者 李鹏 张莉 +2 位作者 李晓凤 杜满 鹿秀海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8-1119,共2页
患者男,60岁,农民,2017年10月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眼红、干涩,伴溢泪和视力下降于当地医院就诊,无视物变形等不适症状,既往诊断不详,予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遂至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 患者男,60岁,农民,2017年10月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眼红、干涩,伴溢泪和视力下降于当地医院就诊,无视物变形等不适症状,既往诊断不详,予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遂至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否认外伤史。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部检查:左眼视力手动/眼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溃疡 全身检查 左眼视力 眼部检查 眼科医院 普拉洛芬滴眼液 视物变形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方法消毒视力检查遮眼板效果比较
12
作者 夏甜 苏文洁 景军玲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07-109,共3页
目的比较四种消毒方法清洁消毒视力检查遮眼板的效果。方法选取患者使用过的遮眼板120件,设置为A、B、C、D四组(各30件),分别采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75%乙醇、复合醇消毒湿巾、湿热消毒法进行消毒。在消毒前、消毒后5 min,消毒后4 h及... 目的比较四种消毒方法清洁消毒视力检查遮眼板的效果。方法选取患者使用过的遮眼板120件,设置为A、B、C、D四组(各30件),分别采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75%乙醇、复合醇消毒湿巾、湿热消毒法进行消毒。在消毒前、消毒后5 min,消毒后4 h及8 h分别采用微生物培养法和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检测法比较消毒合格率,并比较四种消毒方法的消毒成本。结果消毒后5 min,四组微生物培养和ATP生物荧光检测的消毒不合格率均为0;消毒后4 h,B组消毒不合格率显著高于D组(P<0.008),消毒后8 h,A组、B组和C组消毒不合格率显著高于D组(均P<0.008)。结论湿热消毒法消毒效果明显优于500 mg/L含氯消毒剂、75%乙醇及复合醇消毒湿巾,简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遮眼板 湿热消毒法 含氯消毒剂 乙醇 复合醇消毒湿巾 微生物培养 ATP荧光检测 消毒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揉眼和睡姿与圆锥角膜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13
作者 刘晓宇 郭星涵 +3 位作者 刘小雪 鲍庆东 陈彤 高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68-871,共4页
目的通过调查圆锥角膜(KC)患者的揉眼和睡姿习惯,分析KC发病与揉眼及睡姿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KC严重程度与揉眼、睡姿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到2022年6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诊疗的KC患者作为KC... 目的通过调查圆锥角膜(KC)患者的揉眼和睡姿习惯,分析KC发病与揉眼及睡姿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KC严重程度与揉眼、睡姿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到2022年6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诊疗的KC患者作为KC组,同时收集2022年2月至6月在同医院招募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近视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就揉眼和睡姿及相关习惯详细情况进行记录;按照病情严重程度(角膜曲率大小)对KC患者进行分期,比较不同分期KC患者的揉眼和睡姿情况。结果本研究共收集了406例KC患者和394例近视患者。KC组患者中揉眼占比67.98%,对照组患者揉眼占比24.87%,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KC患者睡觉时有侧卧或俯卧习惯的占比45.32%,近视患者此项占比24.87%,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下变量存在显著差异:病情分期更严重眼(以下简称即更陡眼)揉眼率更高(OR=3.547,95%CI:2.02~6.24,P<0.001)、侧卧或俯卧位睡姿(OR=10.725,95%CI:5.77~19.94,P<0.001)、睡觉时头偏向更陡眼(OR=12.171,95%CI:7.23~20.49,P<0.001)。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病情分期更严重的Ⅳ期KC患者中喜欢揉更陡眼及睡觉时头偏向更陡眼的比例明显高于前三期患者(均为P<0.001)。结论揉眼和侧卧或俯卧位睡姿是KC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揉眼 睡姿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与角膜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静(综述) 周庆军(审校) 谢立信(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8-242,共5页
近年来,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系统研究的越来越深入。除了其经典的调节细胞增生和分化、增强代谢活性、抗细胞凋亡、促细胞生存的作用外,IGF系统在肿瘤生长、细胞自噬、长寿与衰老、氧化应激方面的作用更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针对IG... 近年来,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系统研究的越来越深入。除了其经典的调节细胞增生和分化、增强代谢活性、抗细胞凋亡、促细胞生存的作用外,IGF系统在肿瘤生长、细胞自噬、长寿与衰老、氧化应激方面的作用更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针对IGF信号通路中相应靶点的药物也逐渐进入试验阶段。本文简要概括了IGFs及其主要信号通路在生长发育和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对该系统成分与角膜疾病关系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胰岛素受体底物 角膜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孢霉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振 张晓玉 +3 位作者 王慧瑾 鹿秀海 亓晓琳 高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38-441,446,共5页
目的探讨无孢霉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诊断为无孢霉菌性角膜炎的患者64例(64眼),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和转归进行分析。结果64例(64眼)中... 目的探讨无孢霉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诊断为无孢霉菌性角膜炎的患者64例(64眼),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和转归进行分析。结果64例(64眼)中,15例(23.4%)为中浅基质层溃疡和浸润,20例(31.3%)为深基质层溃疡和浸润,29例(45.3%)为深基质层溃疡和全层浸润。26例(40.6%)伴有前房积脓,5例(7.8%)伴有角膜穿孔,所有患者真菌培养均未见孢子生长。9例患者行药物治疗,11例患者接受角膜病灶切除术或结膜瓣遮盖术,17例患者行板层角膜移植术(LKP),24例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3例患者行眼内容摘除术。总复发率为23.0%(14/61),其中药物治疗后复发率为22.2%(2/9),LKP后复发率为11.8%(2/17),PKP后复发率为41.7%(10/24),不同治疗方法之间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68,P<0.05;因行眼内容摘除术后无复发可能,统计中未计入眼内容摘除术患者),LKP组与PKP组患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合并穿孔的患者复发率为75.0%(3/4),高于无穿孔患者的复发率19.3%(1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积脓患者的复发率为30.4%(7/23),高于无前房积脓患者的复发率18.4%(7/38)(P>0.05)。8例患者最终感染无法控制行眼内容摘除术,总治愈率为87.5%。复发患者总体治愈率为64.3%(9/14)。结论无孢霉菌性角膜炎是一种严重的进行性感染性角膜疾病,角膜移植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孢霉菌性角膜炎 临床特征 治疗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PRK)及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后眼轴长度及角膜光密度的变化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嘉璠 吴洁 +2 位作者 刘坤 毕文娇 崔嵬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74-1179,共6页
目的观察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PRK)及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及角膜光密... 目的观察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PRK)及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及角膜光密度(corneal density,CD)的变化,并探讨二者间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IOL Master 500测量TPRK组(72眼)和FS-LASIK组(42眼)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眼轴长度,同时使用Pentacam进行角膜厚度测量及CD分析。对手术前后眼轴差与角膜消融厚度之间的差异性、相关性及一致性进行分析,同时分析IOL Master眼轴测量偏差(眼轴差与角膜消融厚度间差值)与CD变化的相关性。结果TPRK组及FS-LASIK组手术前后眼轴差分别为(0.09±0.04)mm、(0.11±0.05)mm,角膜消融厚度分别为(0.09±0.02)mm、(0.09±0.03)mm,二者之间显著正相关(r=0.486、0.494,均为P<0.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34、1.995,均为P>0.05),Bland-Altman分析显示二者一致性好。TPRK组角膜前层(120μm)及全层的CD术后低于术前,中间层及后层(60μm)的CD术后高于术前。FS-LASIK组眼轴测量偏差仅与0~2 mm前层的CD中等相关(r=0.356,P<0.05)。结论TPRK及FS-LASIK术后患者眼轴长度均较术前短,二者差值与角膜消融厚度相符。TPRK及FS-LASIK术后3个月CD略有降低,但IOL Master眼轴测量偏差与CD的变化基本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眼轴长度 角膜消融厚度 角膜光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彩照人工智能研究标准数据库的建立规范 被引量:7
17
作者 于伟泓 张潇 +25 位作者 吴婵 陈欢 杨治坤 贺峰 张枝桥 张碧磊 巩迪 王月麟 杨景元 李冰 孙燕媛 马亚静 陆慧琴 夏蔚 周伟 张东磊 潘庆敏 杨宁 王淑娜 孙晓蕾 遇颖 苏畅 万博 汪明启 王敏 陈有信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5期684-688,共5页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世界范围内对于眼底病尤其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人工智能识别研究越来越多,但不同人工智能识别软件准确度的验证与比较问题尚未解决。本文对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在建立1.5万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彩照人工...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世界范围内对于眼底病尤其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人工智能识别研究越来越多,但不同人工智能识别软件准确度的验证与比较问题尚未解决。本文对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在建立1.5万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彩照人工智能研究标准数据库的过程中所遵循的规范进行阐述,以期为后续眼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建立更多的相关数据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人工智能 标注 数据库 标准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氧在贝伐单抗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郝相慧 杨玲玲 +1 位作者 周丽 徐海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观察贝伐单抗(BEV)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抑制活性氧(ROS)在EMT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人ARPE-19细胞株,根据实验需要将ARPE-19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BEV组、BEV+NAC组和BEV+... 目的观察贝伐单抗(BEV)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抑制活性氧(ROS)在EMT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人ARPE-19细胞株,根据实验需要将ARPE-19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BEV组、BEV+NAC组和BEV+DPI组,其中空白对照组细胞不进行任何干预,BEV组用0.25 g·L-1 BEV处理细胞72 h,另外两组在BEV处理细胞24 h后分别再用ROS抑制剂NAC和NADPH氧化酶抑制剂DPI处理细胞48 h。采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染色观察各组ARPE-19细胞内ROS和H2O2的生成堆积情况;细胞免疫荧光观察各组ARPE-19细胞中EMT标志物紧密连接相关蛋白闭锁带蛋白-1(ZO-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表达情况;再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EMT标志物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DCFH-DA染色观察发现,ARPE-19细胞加入BEV继续培养后,ROS和H2O2表达均明显上调(均为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BEV组EMT指标变化显著上皮标志物ZO-1的表达降低,间质标志物α-SMA和FN的表达升高,两组间各指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BEV组相比,BEV+NAC组和BEV+DPI组中各项指标mRNA表达变化显著,ZO-1上升至0.955±0.048、1.056±0.017,而α-SMA下降至0.982±0.165、1.058±0.165,此外FN表达(0.666±0.063、0.983±0.125)也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种因子的蛋白表达变化趋势与其相应mRNA表达相一致,与单纯BEV组相比,ROS抑制剂NAC和NADPH氧化酶抑制剂DPI都显著改变了EMT标志物的表达,ZO-1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了0.195±0.010、0.770±0.175,而α-SMA下降了0.353±0.098、0.482±0.037,FN下降了0.528±0.161、0.612±0.1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ROS参与了BEV诱导的RPE细胞EMT,抑制ROS可减轻BEV诱导的人RPE细胞的EMT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贝伐单抗 活性氧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手术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孙洁 荆丽丽 +2 位作者 代云海 刘廷 刘立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41-1044,1048,共5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手术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青岛眼科医院就诊并行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次入院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分析患者再手术...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手术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青岛眼科医院就诊并行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次入院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分析患者再手术发生率、再手术时间以及发生原因等。结果将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手术36例(42眼)患者纳入本研究。计划外再手术占前三位的疾病分别为后发性白内障(54.76%,23/42)、继发性青光眼(21.43%,9/42)、瞳孔闭锁(14.29%,6/42);其他原因有人工晶状体异位(7.14%,3/42)、视网膜脱离(2.38%,1/42)。计划外再手术发生率在0~3个月龄组为13.29%,显著高于4~12个月龄组(3.82%)和>12个月龄组(1.9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低月龄(≤3个月)白内障手术、一期未植入人工晶状体与后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和瞳孔闭锁均高度相关(均为P<0.05)。结论后发性白内障、瞳孔闭锁和继发性青光眼为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低月龄(≤3个月)患者行白内障手术与计划外再手术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术后并发症 计划外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与飞秒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高度近视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6
20
作者 刘明娜 高华 +1 位作者 李娜 史伟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51-857,共7页
目的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飞秒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稳定性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山东省眼科医院接受LASEK或FS-LASIK且1年随访... 目的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飞秒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稳定性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山东省眼科医院接受LASEK或FS-LASIK且1年随访期资料完整的高度近视患者75例141眼病历资料,其中接受LASEK者28例56眼作为LASEK组,术前等效球镜度为(-8.29±1.64)D;接受FS-LASIK者47例85眼作为FS-LASIK组,术前等效球镜度为(-7.97±1.38)D。采用小数视力法记录术眼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术后裸眼视力(UCVA);采用主觉验光法测定术眼等效球镜度。评估2个组术眼术后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以及术后并发症,其中有效性指数为术眼术后UCVA与术前BCVA比值,安全性指数为术眼术后BCVA与术前BCVA比值,稳定性为术后6个月与12个月间等效球镜度差异,可预测性为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屈光度在±0.50 D以内的眼数比例。结果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LASEK组和FS-LASIK组术眼有效性指数和安全性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LASEK组术眼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8±0.30)D和(0.10±0.3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6,P>0.05);FS-LASIK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术眼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0±0.32)D和(0.01±0.3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7,P>0.05),2个组术后屈光稳定性较好。术后12个月,LASEK组和FS-LASIK组等效球镜度在±0.50 D以内者分别占91.1%(51/56)和96.4%(82/85),2个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8,P>0.05)。术后12个月LASEK组4眼出现角膜上皮下混浊,术后BCVA小于术前。结论LASEK和FS-LASIK矫治高度近视均安全、有效。角膜上皮下混浊是引起LASEK术后BCVA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飞秒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 高度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