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临床-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的胶质母细胞瘤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无创鉴别模型构建及验证
1
作者 宋婷婷 洪士强 +3 位作者 祝贺 郑蕾 吴昌顺 冯虹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49,72,共10页
目的针对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影像学鉴别难题,探讨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对两者术前无创性鉴别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173例经病理或诊断... 目的针对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影像学鉴别难题,探讨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对两者术前无创性鉴别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173例经病理或诊断性放疗确诊的颅内占位患者病例(GBM 118例,PCNSL 55例),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n=121)与验证集(n=52)。收集术前临床数据(血清学指标、影像学表现)及多模态MRI序列[对比增强T1加权成像(contrast-enhanced T1-weighted imaging,CE-T1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 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T2-FLAIR)序列、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b=1000 s/mm^(2))、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勾画肿瘤核心区(排除瘤周水肿)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通过Z-score标准化后,联合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筛选关键特征,采用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分类器及10折交叉验证法建模并验证。建立临床模型、4个单一序列影像组学模型、多模态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比较以上各个模型预测效能,选出最佳模型。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评估模型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AUC差异,校准曲线评价模型拟合能力,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临床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AUC分别为0.83(95%CI:0.76~0.90)和0.74(95%CI:0.61~0.87)。影像组学模型中,多模态的T1+ADC+T2+DWI Model表现最佳,训练集和验证集AUC分别为0.93(95%CI:0.88~0.98)和0.84(95%CI:0.72~0.96)。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进一步提升诊断效能,训练集AUC 0.94(95%CI:0.90~0.98)(准确度90.2%,敏感度96.7%),验证集AUC 0.85(95%CI:0.74~0.96)(准确度88.6%,敏感度83.3%),其预测准确性及临床净获益均显著优于单一模型。结论临床-多模态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可精准区分GBM与PCNSL,其无创性诊断效能为术前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有望减少活检需求并优化诊疗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临床特征 影像组学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突变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蒋凤仙 禚孝丽 +3 位作者 赖靖江 王景亮 刘寨东 付国斌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1-205,共5页
随着基因组学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致病机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相应地,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与中医证型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亦引起了中西医学者密切关注。通过检索万方数据、中国知网、重庆维普、考克兰图书馆(Cochranc... 随着基因组学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致病机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相应地,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与中医证型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亦引起了中西医学者密切关注。通过检索万方数据、中国知网、重庆维普、考克兰图书馆(Cochrance Library)、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下属的医学图书检索系统(PubMed)、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6个数据库尚未发现有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进展综述,故该文系统梳理了肺癌主要驱动基因突变的中医证型研究,发现EGFR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中医证型主要以气阴两虚证和脾虚痰湿证最为常见;EML4-ALK融合基因、KRAS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中医证型研究较少且未达成共识;对于突变率小于5%的驱动基因BRAF、ROS1、HER2、RET、NTRK、MET阳性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型尚未有研究报道。同时,期望该文能为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突变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提供线索和在精准靶向时代拓展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驱动基因 中医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消融治疗肺部亚实性结节专家共识(2021年版) 被引量:63
3
作者 叶欣 范卫君 +54 位作者 王忠敏 王俊杰 王徽 王俊 王春堂 牛立志 方勇 古善智 田辉 刘宝东 仲楼 庄一平 池嘉昌 孙锡超 阳诺 危志刚 李肖 李晓光 李玉亮 李春海 李岩 杨霞 杨武威 杨坡 杨正强 肖越勇 宋晓明 张开贤 陈仕林 陈炜生 林征宇 林殿杰 孟志强 赵晓菁 胡凯文 柳晨 柳澄 顾春东 徐栋 黄勇 黄广慧 彭忠民 董亮 蒋磊 韩玥 曾庆师 靳勇 雷光焰 翟博 黎海亮 潘杰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肿瘤消融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消融专家委员会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05-322,共18页
局部热消融技术在肺部结节治疗领域正处在起步与发展阶段,为了肺结节热消融治疗的临床实践和规范发展,由"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肿瘤消融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 局部热消融技术在肺部结节治疗领域正处在起步与发展阶段,为了肺结节热消融治疗的临床实践和规范发展,由"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肿瘤消融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消融专家委员会"组织多学科国内有关专家,讨论制定了"热消融治疗肺部亚实性结节专家共识(2021年版)"。主要内容包括:(1)肺部亚实性结节的临床评估;(2)热消融治疗肺部亚实性结节技术操作规程、适应证、禁忌证、疗效评价和相关并发症;(3)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筛查 肺亚实性结节 肺磨玻璃结节 热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突变的CT影像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景亮 禚孝丽 +3 位作者 李叶琴 徐威 王翠艳 付国斌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97-902,共6页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非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的85%,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传统化疗效果不佳,针对特定驱动基因突变的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治疗上取得巨大突破,改写了肺癌临床治疗实践。肺癌CT影像特征与驱动基因突变的关联分析一...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非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的85%,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传统化疗效果不佳,针对特定驱动基因突变的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治疗上取得巨大突破,改写了肺癌临床治疗实践。肺癌CT影像特征与驱动基因突变的关联分析一直是肿瘤影像研究领域的热点,尤其是近年影像组学研究方法的进步给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手段和视角。本文对不同驱动基因突变(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渐变性淋巴瘤激酶、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等)和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人群的CT影像特征(肿瘤位置、直径、形态、肿瘤密度、胸膜播散、淋巴结转移等)和影像组学特征(CT衰减能量、肿瘤主方向、归一化灰阶不均匀特征、最大二维直径列等)进行总结分析,并对CT影像特征在不同驱动基因突变中的鉴别作用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驱动基因 CT影像特征 影像组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74例根治术后肠型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田春方 井海燕 +4 位作者 王潍博 王彩霞 崔言刚 陈健鹏 沙丹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59-565,共7页
目的:肠型胃癌约占中国胃癌总数的40%~45%,本研究旨在探讨根治术后肠型胃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7月至2015年7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根治性切除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肠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预后资料。Log-r... 目的:肠型胃癌约占中国胃癌总数的40%~45%,本研究旨在探讨根治术后肠型胃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7月至2015年7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根治性切除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肠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预后资料。Log-rank检验比较各临床病理特征对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因素纳入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374例患者,5年DFS率为73.4%,5年OS率为79.7%。单因素分析显示>60岁、组织学中分化、肿瘤直径>3 cm、T3~4期、淋巴结浸润、TNM分期晚、非远端胃癌、脉管癌栓、神经侵犯、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过表达和高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 phocyte ratio,PLR)与DFS和OS不佳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神经侵犯和TNM分期为D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年龄>60岁、组织学中分化、肿瘤直径>3 cm、TNM分期晚、非远端胃癌、脉管癌栓、神经侵犯、HER-2过表达和高PLR是根治术后肠型胃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年龄、神经侵犯和TNM分期是根治术后肠型胃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部肿瘤 肠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