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影像组学模型对Ⅰ期尘肺病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闫成凤 焦天宇 曾庆师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8期58-61,共4页
目的 探讨基于胸部CT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模型对Ⅰ期尘肺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例诊断为尘肺Ⅰ期和199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及胸部CT资料,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组及验证集组,使用3D-slicer软件在CT肺窗图像上勾画感兴趣区(ROI... 目的 探讨基于胸部CT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模型对Ⅰ期尘肺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例诊断为尘肺Ⅰ期和199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及胸部CT资料,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组及验证集组,使用3D-slicer软件在CT肺窗图像上勾画感兴趣区(ROI)并提取特征,利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对影像特征进行筛选,然后采用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建立CT组学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预测模型的效能和临床实用性。结果 共提取出851个特征,最终筛选出9个特征建立CT影像组学模型,该模型训练集组的AUC为0.930(95%CI 0.901~0.963),验证集组的AUC为0.820(95%CI 0.742~0.895),DCA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净收益。结论 基于CT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能有效鉴别正常和Ⅰ期尘肺,对于Ⅰ期尘肺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肺 模型构建 效能评价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梅综合征影像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均英 史浩 +1 位作者 何晓一 王会杨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12期2169-2172,共4页
目的分析发生于不同部位的卡-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特征性表现认识。方法回顾性对我院诊疗的3例卡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及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儿均为婴幼儿(2~3月龄),病灶呈多发表现,三例... 目的分析发生于不同部位的卡-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特征性表现认识。方法回顾性对我院诊疗的3例卡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及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儿均为婴幼儿(2~3月龄),病灶呈多发表现,三例均以腹部病灶为主,血小板分别为15×109/L、11×109/L、10×109/L,均有不同程度纤维蛋白原降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升高;影像学表现为巨大肿块,明显占位效应,病灶边界清楚,其中2例磁共振T 2压脂呈明显高信号,1例CT呈明显强化表现,超声检查均表现为较强回声,CDFI显示丰富血流,病灶内部及边缘见粗大血管影。结论卡-梅综合征是一组发生于婴幼儿的巨大毛细血管瘤伴有血小板计数减少及凝血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影像学具有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表现可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梅综合征 巨大血管瘤 血小板减少症 凝血功能紊乱 临床症状 影像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多序列显示肛瘘的临床诊断及扫描序列优化分析
3
作者 李晔 牟海萍 +3 位作者 张允耀 范爱娟 杨泽娟 曾庆师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109-112,117,共5页
目的比较MRI T_(1)WI+FST_(2)WI、DWI、CE-FST_(1)WI、T_(1)WI+FST_(2)WI联合DWI四组序列对肛瘘结构显示的优劣,探讨何种序列可作为无创的检查序列替代CE-FST_(1)WI。方法选取46例手术证实为肛瘘患者的资料,术前实施MRI T_(1)WI+FST_(2... 目的比较MRI T_(1)WI+FST_(2)WI、DWI、CE-FST_(1)WI、T_(1)WI+FST_(2)WI联合DWI四组序列对肛瘘结构显示的优劣,探讨何种序列可作为无创的检查序列替代CE-FST_(1)WI。方法选取46例手术证实为肛瘘患者的资料,术前实施MRI T_(1)WI+FST_(2)WI、DWI、CE-FST_(1)WI、T_(1)WI+FST_(2)WI联合DWI序列扫描,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分析T_(1)WI+FST_(2)WI、DWI、CE-FST_(1)WI、T_(1)WI+FST_(2)WI联合DWI对内口、主瘘管、分瘘管的显示情况。结果46例肛瘘患者手术发现主瘘管58支,共57个内口,其中有2支主瘘管同时开口于一个内口;15例有分瘘管共25支,15例伴脓肿形成。T_(1)WI+FST_(2)WI联合DWI及CE-FST_(1)WI都可较好地显示瘘管内口,与手术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WI+FST_(2)WI联合DWI、CE-FST_(1)WI、T_(1)WI+FST_(2)WI均可较好地显示主瘘管,与手术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序列都可较好的显示分瘘管,与手术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MRI序列应用于肛瘘诊断时,T_(1)WI+FST_(2)WI联合DWI和CE-FST_(1)WI序列均能很好地显示内口、主瘘管及分瘘管,且两者之间并无优劣之分。T_(1)WI+FST_(2)WI联合DWI序列可作为无创性评估肛瘘形态的最佳检查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瘘 诊断 联合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翻应力位摄影在踝关节外侧韧带运动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樊祥奎 马俊 +1 位作者 于洪存 董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11期2155-2158,共4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运动扭伤关节间隙变化对外侧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6例踝关节扭伤患者,对踝关节向内侧用力加压,摄取加压状态的踝关节内翻应力正位片。对每位患者的内翻片,以胫骨下端关节面和距骨滑车关节面为两直线,测量... 目的探讨踝关节运动扭伤关节间隙变化对外侧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6例踝关节扭伤患者,对踝关节向内侧用力加压,摄取加压状态的踝关节内翻应力正位片。对每位患者的内翻片,以胫骨下端关节面和距骨滑车关节面为两直线,测量两直线的夹角。每位患者都可测得加压状态的角度数值,将该状态角度数值,作为踝关节韧带损伤的的诊断系数称之为T值(以下均以度为单位),并与非应力位状态数值进行比较。将86例患者测得诊断系数T值分T1组:0°~5°,T2组:5°~10°,T3组:10°~15°,T4组:15°~20°,T5组:大于20°共5组,根据临床诊断治疗结果统计外侧韧带损伤的例数,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86例患者中T1组36例,没有明显韧带损伤;T2组25例,韧带损伤3例,占12%;T3组16例;韧带损伤4例,占25%;T4组7例,韧带损伤5例占71.4%;T5组2例,韧带损伤2例,占100%。无韧带损伤患者共计72例,占83.7%,有韧带损伤患者共计14例占16.2%,当T>10时,不同组间韧带损伤率统计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踝关节内翻应力位,当T>5.6°时,对患者韧带损伤有参考价值,起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翻应力位 外侧韧带 损伤 X线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束缚带在降低冠状动脉CTA检查中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朱振华 史浩 +6 位作者 李海文 赵心海 王立宗 吕英强 孟祥鸿 唐文 陈凤玲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12期2029-2033,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应用束缚带降低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将90例行冠状动脉CTA扫描患者随机分成A组、B组及C组,每组30例。利用束缚带限制心脏上下运动幅度,并利用钙化积分图像进行增强扫描定位。比较3组病例冠状动脉树显示的完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应用束缚带降低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将90例行冠状动脉CTA扫描患者随机分成A组、B组及C组,每组30例。利用束缚带限制心脏上下运动幅度,并利用钙化积分图像进行增强扫描定位。比较3组病例冠状动脉树显示的完整性以及辐射参数,包括辐射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辐射剂量。结果三组病例冠状动脉树显示完整性评分分别为A组(3.0±0.0)分、B组(2.9±0.2)分、C组(2.6±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C组评分低于A组及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7);三组病例辐射剂量分别为A组DLP为(621.1±59.1)mGy*cm、ED为(8.7±0.8)mSv,B组DLP为(570.8±69.4)mGy*cm、ED为(7.9±0.9)mSv,C组DLP为(516.2±68.9)mGy*cm、ED为(7.2±0.9)mSv,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比B组高约8.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B组比C组高约10.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结论利用束缚带可以降低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18F-FDG PET/MR显像联合MR增强扫描在肝癌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苏富勇 史浩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10期1742-1746,共5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MR显像联合MR增强扫描在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3月收治的肝癌患者55例,全部患者均接受^18F-FDG PET/MR显像,8例患者进行MR增强扫描,对影像学特点进行观察,并对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进行测... 目的探讨^18F-FDG PET/MR显像联合MR增强扫描在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3月收治的肝癌患者55例,全部患者均接受^18F-FDG PET/MR显像,8例患者进行MR增强扫描,对影像学特点进行观察,并对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进行测量。结果在12例小肝癌患者、18例结节型肝癌和25例巨块型肝癌患者中,病灶延迟相SUVmax较早期升高的患者分别为6例、10例和2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肝癌早期相与延迟相SUVmax并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节型肝癌早期相与延迟相SUVmax无明显差异(t=1.528,P>0.05);巨块型肝癌早期相与延迟相SUVma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623,P<0.05);小肝癌、结节型肝癌和巨块型肝癌早期相SUVma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3.651,P<0.05);小肝癌、结节型肝癌和巨块型肝癌延迟相SUVma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7.489,P<0.05);小肝癌、结节型肝癌和巨块型肝癌延迟相SUVmax较早期相升高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7.562,P<0.05)。8例患者通过MR增强扫描得到确诊。结论^18F-FDG PET/MR显像联合MR增强扫描在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可使肝癌得到有效的诊断,并使病情得到准确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正电子发射断层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