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酵工程”课程智能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1
作者 洒荣波 郝岗平 +2 位作者 潘国军 孟彩彩 张俊丽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14期130-132,共3页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工科人才及“发酵工程”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构建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等4个方面对“发酵工程”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通过雨课堂教学平台...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工科人才及“发酵工程”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构建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等4个方面对“发酵工程”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通过雨课堂教学平台和网络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将信息化和智能化教学方式融入教学过程,将课程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有机融合,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生物工程 发酵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韩泡菜中的氨基酸含量 被引量:7
2
作者 贾载凯 毛新刚 +2 位作者 苏晓岚 张云 洒荣波 《农产品加工》 2019年第20期47-50,共4页
以传统中韩泡菜为研究对象,采用异硫氰酸苯酯柱前衍生化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了中韩泡菜中的游离氨基酸种类和含量。对17种氨基酸混合标准样品检测结果可知,所有的氨基酸在35 min内全部出峰,优于文献报道的检测方法;大部... 以传统中韩泡菜为研究对象,采用异硫氰酸苯酯柱前衍生化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了中韩泡菜中的游离氨基酸种类和含量。对17种氨基酸混合标准样品检测结果可知,所有的氨基酸在35 min内全部出峰,优于文献报道的检测方法;大部分氨基酸在浓度0.02~2.50 mmol/L时均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17种氨基酸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9.5%~94.7%,检测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0.7%。从检测到的氨基酸种类来看,中国泡菜中没有酪氨酸、缬氨酸和蛋氨酸,而韩国泡菜中仅没有蛋氨酸,其他氨基酸均检测出来。从检测到的氨基酸含量来看,中国泡菜中的各种氨基酸含量均远大于韩国泡菜,其中中国泡菜中的天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和甘氨酸含量比韩国泡菜高出1倍左右,而苯丙氨酸含量比韩国泡菜高出近8倍;中国泡菜中的总氨基酸含量(12 204.19μg/g泡菜)远高于韩国泡菜中的总氨基酸含量(5 275.27μg/g泡菜),前者为后者的2.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泡菜 韩国泡菜 高效液相色谱法 氨基酸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根腐病拮抗细菌筛选、鉴定及生防机理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许乐 王子强 +3 位作者 张爽 邢倩 刘丽娜 洒荣波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47-855,共9页
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造成的根腐病是丹参主要土传病害之一。本研究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丹参植株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对根腐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内生拮抗菌株DS-R5,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多粘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 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造成的根腐病是丹参主要土传病害之一。本研究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丹参植株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对根腐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内生拮抗菌株DS-R5,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多粘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通过孢子萌发试验、光学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研究菌株DS-R5对腐皮镰刀菌的抑制机制。结果显示,菌株DS-R5抗菌活性物质粗提物对腐皮镰刀菌孢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受抑制菌丝发生畸变,菌丝缠绕、断裂,局部出现断裂;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受抑制菌丝大量断裂,有菌丝碎屑产生,菌丝粗细不一,表面粗糙,有胞内物质泄露;透射电镜观察显示,菌丝体细胞畸形,无完整细胞器存在,胞质外流,内部出现异常空洞。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菌株DS-R5对丹参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达到61.4%。综上,菌株DS-R5对丹参根腐病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具有进一步开发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内生拮抗细菌 分离鉴定 抑菌机制 盆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山黄精内生细菌的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郭晓平 刘兴飞 +3 位作者 李晓楠 吕雪茹 郤少梅 田园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8-54,共7页
分离及筛选泰山黄精中对常见植物病原菌有拮抗活性的内生细菌,为发掘生防微生物资源及泰山黄精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健康黄精根茎中进行菌种分离,平板对峙法对菌株进行筛选,依据形态、生理生化指标及16S rDNA序列测... 分离及筛选泰山黄精中对常见植物病原菌有拮抗活性的内生细菌,为发掘生防微生物资源及泰山黄精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健康黄精根茎中进行菌种分离,平板对峙法对菌株进行筛选,依据形态、生理生化指标及16S rDNA序列测定对活性最强的菌株进行鉴定。采用平板倒扣法测定菌株产生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效果,通过琼脂扩散法测定无细胞发酵液对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获得1株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内生细菌HJ-12,经鉴定为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对6种病原菌的抑制率为(18.57±0.25)%-(48.33±0.15)%。该菌株所产的挥发性物质抑菌活性相较于菌体更强,抑制率为(21.05±0.17)%-(83.53±0.19)%,且该菌株经液体培养2 d后,其无细胞发酵液上清也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该Brevibacillus brevis HJ-12菌株在植物真菌病害生物防控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山黄精 内生细菌 植物病原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OR激酶抑制剂CC-223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郭书欣 周晓 +3 位作者 潘晓璇 徐皓 郝岗平 王凤泽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4-238,共5页
目的: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激酶抑制剂CC-223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CC-223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C-223对乳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 目的: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激酶抑制剂CC-223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CC-223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C-223对乳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检测CC-223对细胞周期调控相关蛋白及细胞增殖相关蛋白c-Myc和存活蛋白(survivin)表达的影响。结果:CCK-8结果表明,CC-223能够显著抑制MCF-7细胞和MDA-MB-231细胞活力(P<0.05);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显示,CC-223能够诱导MCF-7细胞发生G 1期和G 2/M期阻滞(P<0.05);较低浓度的CC-223诱导MDA-MB-231细胞周期阻滞于G 2/M期(P<0.05),而处于G 1期的细胞数量无显著差异。CC-223处理乳腺癌细胞24 h后,细胞周期蛋白B1、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和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Cdc2)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MCF-7和MDA-MB-231细胞经CC-223作用后,c-Myc和survivin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结论:CC-223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活力,阻滞细胞周期进程,同时下调乳腺癌细胞中c-Myc与survivin的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CC-223 细胞周期 C-MYC蛋白 存活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丹参种子内生真菌ZJZD3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 被引量:4
6
作者 刘玉娇 宋乐天 +3 位作者 郭书欣 卢珊 王德才 李艳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7-73,共7页
目的:从丹参种子中分离纯化内生菌,筛选具有抑菌、抗氧化、抗凝血活性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方法:采用平板分离法从丹参种子中分离内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和滤纸片法筛选具有抑菌效果的内生菌,采用DPPH法测定内生菌抗氧化活性,兔耳缘静脉... 目的:从丹参种子中分离纯化内生菌,筛选具有抑菌、抗氧化、抗凝血活性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方法:采用平板分离法从丹参种子中分离内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和滤纸片法筛选具有抑菌效果的内生菌,采用DPPH法测定内生菌抗氧化活性,兔耳缘静脉取血测定内生菌抗凝血活性。结果:从白花丹参种子中分离出11株内生真菌和2株内生细菌,从紫花丹参种子中分离出9株内生真菌和9株内生细菌。其中,一株内生真菌ZJZD-3发酵液对丹参病原菌4和6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70.1%和59.6%;内生真菌ZJZD-3具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其0.5 mg/mL乙醇粗提液对DPPH清除率为91.44%;内生真菌ZJZD-3对于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途径都具有一定的延长作用,并且内源性凝血途径最为明显,对家兔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性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的延长率分别为48.48%、12.38%和34.44%。该菌株经鉴定为篮状菌属(Talaromyces sp.)。结论:内生真菌ZJZD-3具有很好的抗丹参病原菌、抗氧化和抗凝血能力,为丹参药效成分的工业化开发以及丹参的绿色规模化栽培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种子 植物内生菌 生物活性 抑菌 抗氧化 抗凝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菜、茵陈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活性 被引量:6
7
作者 王盈桐 李学威 +3 位作者 陆云彪 郭晓平 刘兴飞 田园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20期265-270,共6页
植物内生菌是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的微生物资源。为了充分开发苦菜、茵陈这2种菊科植物的内生菌资源,获得具有抗菌、抗氧化活性的内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茵陈、苦菜中分离内生真菌,并使用平板对峙法对内生真菌进行抗菌活性验证,并测... 植物内生菌是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的微生物资源。为了充分开发苦菜、茵陈这2种菊科植物的内生菌资源,获得具有抗菌、抗氧化活性的内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茵陈、苦菜中分离内生真菌,并使用平板对峙法对内生真菌进行抗菌活性验证,并测定内生真菌提取物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以验证内生真菌的抗氧化活性。此外,对于具有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的菌株,通过内转录间隔区(ITS)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形态学观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自苦菜的KC-G-2-3-2和分离自茵陈的YC-J-4-2对串珠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层生镰刀菌均具有拮抗作用,抑菌率在50%以上,其中KC-G-2-3-2对白绢病病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株内生真菌菌液和菌体提取物都表现出较好的DPPH·清除功效,其中YC-J-4-2的PDB培养基发酵液的菌液提取物对DPPH·的清除率超过90%。由菌株鉴定结果看出,KC-G-2-3-2为木霉属菌株,YC-J-4-2为间座壳属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菜 茵陈 内生真菌 抗菌活性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乔松素对内质网应激所致内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3
8
作者 于飞 田华 +6 位作者 卢珊 郭亚新 王晓旭 焦鹏 宗传龙 姚树桐 秦树存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06-1013,共8页
目的:探讨乔松素对内质网应激(ERS)诱导剂衣霉素(TM)所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UVECs,分别给予6. 25、12. 5和25 mg/L乔松素预处理1 h,再加入TM(10mg/L)继续培养24 h。分别采用MTT法和Annexin... 目的:探讨乔松素对内质网应激(ERS)诱导剂衣霉素(TM)所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UVECs,分别给予6. 25、12. 5和25 mg/L乔松素预处理1 h,再加入TM(10mg/L)继续培养24 h。分别采用MTT法和Annexin V-FITC/碘化丙啶(PI)双染法检测细胞活力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试剂盒测定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并采用Hoechst 33342/PI双染法检测细胞膜损伤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ERS标志分子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ERS凋亡途径关键蛋白C/EBP同源蛋白(CHOP)的表达情况,以及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和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的磷酸化水平;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活化转录因子6(ATF6)的核转位情况。结果:乔松素(12. 5和25 mg/L)预处理显著抑制TM所诱导的细胞活力降低、LDH漏出、PI阳性细胞率和凋亡率增加(P<0. 05或P<0. 01)。TM显著上调GRP78和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且促进其上游调控蛋白PERK和e IF2α磷酸化及ATF6核转位,而乔松素显著拮抗TM所致的上述变化,并呈剂量依赖性(P<0. 05或P<0. 01)。结论:乔松素可减轻ERS诱导的HUVECs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ATF6/PERK-CHOP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松素 内质网应激 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ATF6/PERK-CHOP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L-苏氨酸的测定方法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泽宇 高利 +4 位作者 车方怡 刘水永恒 洒荣波 张显忠 史仁玖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225-232,共8页
目的:比较3种测定L-苏氨酸含量的方法。方法:对三种L-苏氨酸的测定方法:纸层析法、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PITC柱前衍生法进行了比较和优化。并用以上三种方法测定10份发酵液样品中的L-苏氨酸含量及加标回收率。结果:纸层析法、薄层层析... 目的:比较3种测定L-苏氨酸含量的方法。方法:对三种L-苏氨酸的测定方法:纸层析法、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PITC柱前衍生法进行了比较和优化。并用以上三种方法测定10份发酵液样品中的L-苏氨酸含量及加标回收率。结果:纸层析法、薄层层析法和高效液相PITC柱前衍生法三种方法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938、0.9971和0.9992,检出限分别为:5、7和1.2μg/L。在每组样品的方差方面,高效液相PITC柱前衍生法方差最小,纸层析法和薄层层析法相近。三种方法平均样品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5.60%、95.10%和99.30%。三种方法用来检测样品中的L-苏氨酸含量均效果良好。在准确性方面,高效液相PITC柱前衍生法的准确性最好,纸层析法和薄层层析法次之。结论:纸层析法和薄层层析法成本低,适合部分对精确度要求不高的含量测定。高效液相PITC柱前衍生法测定精确,成本较高,速度快,适合精确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苏氨酸 纸层析法 薄层层析法 高效液相PITC柱前衍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螭霖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慧 李宇飞 +5 位作者 孟子育 郁家宝 赵永正 夏倩倩 孟超 田园 《水产养殖》 CAS 2020年第8期1-6,21,共7页
分析螭霖鱼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差异,研究其与其肠道内共生微生物的协同进化关系。提取螭霖鱼的肠道内容物及粪便微生物DNA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16S V4区域扩增子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共得到250958条序列。基于... 分析螭霖鱼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差异,研究其与其肠道内共生微生物的协同进化关系。提取螭霖鱼的肠道内容物及粪便微生物DNA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16S V4区域扩增子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共得到250958条序列。基于97%的样本相似度,样本优化聚类为1200个OTU(Operational taxonomical unit),共涉及13门24纲42目56科75属。在属水平上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44.72%)、蓝黑紫色杆菌属(Janthinobacterium)(14.08%)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9.29%)为主要优势菌群,其余菌种所占比例不大。螭霖鱼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组成较为相似,无统计学意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螭霖鱼 测序 16S 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精叶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正雨 陈美琪 +6 位作者 郑家雪 李子安 王越 梁绪康 王信行 赵文琪 田园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9期88-93,共6页
黄精是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黄精叶斑病影响了黄精的品质。为明确泰山黄精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本文采集患病黄精叶片,通过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了黄精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分析了碳源、氮源... 黄精是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黄精叶斑病影响了黄精的品质。为明确泰山黄精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本文采集患病黄精叶片,通过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了黄精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分析了碳源、氮源、pH值、温度、培养基以及病原菌的致死温度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进而研究了黄精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共从患病黄精叶片中分离获得33株真菌,具有致病能力的菌株两株,分别鉴定为Fusarium fujikuroi HJ-B-20和F.proliferatum HJ-B-32。生物研究学特性研究表明,HJ-B-20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浸膏,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值范围为6~8,最适培养基为PDA;HJ-B-32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值范围为6~8,最适培养基为P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叶斑病 病原菌 分离 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斑病对黄精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美琪 王越 +8 位作者 尹慧君 赵文琪 梁绪康 王信行 胡正雨 李子安 郑家雪 李艳玲 田园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5期94-98,103,共6页
为了探究健康和感染叶斑病害黄精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的结构差异,采用Illumina NovaSeq技术对健康和染病黄精叶片内真菌的ITS rDNA进行测序,分析两组样品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显示,染病叶片内物种多样性较健康叶片无显著变化,但物种... 为了探究健康和感染叶斑病害黄精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的结构差异,采用Illumina NovaSeq技术对健康和染病黄精叶片内真菌的ITS rDNA进行测序,分析两组样品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显示,染病叶片内物种多样性较健康叶片无显著变化,但物种丰度显著降低。染病叶片中的优势菌群为担孢酵母属、刺盘孢属、链格孢属和宙斯沸耳属,而健康叶片中的附球霉属、毛壳菌属和枝孢属的比例显著高于染病叶片。本研究发现,叶斑病害会导致染病黄精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的丰度下降,使某些有害物种优势生长。该研究可为黄精叶斑病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 叶斑病 内生真菌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