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手术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孙洁 荆丽丽 +2 位作者 代云海 刘廷 刘立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41-1044,1048,共5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手术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青岛眼科医院就诊并行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次入院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分析患者再手术...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手术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青岛眼科医院就诊并行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次入院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分析患者再手术发生率、再手术时间以及发生原因等。结果将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手术36例(42眼)患者纳入本研究。计划外再手术占前三位的疾病分别为后发性白内障(54.76%,23/42)、继发性青光眼(21.43%,9/42)、瞳孔闭锁(14.29%,6/42);其他原因有人工晶状体异位(7.14%,3/42)、视网膜脱离(2.38%,1/42)。计划外再手术发生率在0~3个月龄组为13.29%,显著高于4~12个月龄组(3.82%)和>12个月龄组(1.9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低月龄(≤3个月)白内障手术、一期未植入人工晶状体与后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和瞳孔闭锁均高度相关(均为P<0.05)。结论后发性白内障、瞳孔闭锁和继发性青光眼为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低月龄(≤3个月)患者行白内障手术与计划外再手术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术后并发症 计划外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在三叉神经节潜伏复发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董亚慧 赵格 周庆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87-790,共4页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感染引起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是全球性的致盲性眼病。病毒在眼表发生原发感染后,转运并终生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内,反复复发引起角膜病变。在对HSV潜伏机制方面的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病毒自身和宿主...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感染引起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是全球性的致盲性眼病。病毒在眼表发生原发感染后,转运并终生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内,反复复发引起角膜病变。在对HSV潜伏机制方面的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病毒自身和宿主反应两方面共同调控了病毒的潜伏过程。近年来,嗜神经病毒的侵袭、免疫、潜伏复发等各方面的分子机制研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为HSK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将主要对HSV-1角膜初发感染后在三叉神经节内潜伏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并对目前HSK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 潜伏 分子机制 三叉神经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染色法对组织病理诊断棘阿米巴性角膜炎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杜满 亓晓琳 +1 位作者 刘廷 鹿秀海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22-1926,共5页
目的:将荧光染色技术应用于组织病理诊断棘阿米巴性角膜炎(AK),并将阅片结果与HE染色和PAS染色的阅片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这3种染色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究荧光染色技术在角膜组织活检中检测阿米巴病原体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 目的:将荧光染色技术应用于组织病理诊断棘阿米巴性角膜炎(AK),并将阅片结果与HE染色和PAS染色的阅片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这3种染色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究荧光染色技术在角膜组织活检中检测阿米巴病原体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05/2020-06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的感染性角膜炎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74例75眼。根据角膜刮片、培养和组织病理诊断结果,将感染性角膜标本分为AK组和非棘阿米巴性角膜炎(NAK)组。将连续切片的组织分别行HE染色、PAS染色和荧光染色,分析3种染色方法对AK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进一步分析在同一部位相同倍率视野下,计数三种染色方法找到棘阿米巴病原体的数量,明确荧光染色法对AK的诊断价值。结果:HE染色的敏感性为69%(27/39)、特异性为92%,PAS染色的敏感性为62%(24/39)、特异性为97%,荧光染色的敏感性为95%(37/39)、特异性为97%,3种染色方法对AK诊断的敏感性存在差异(χ^(2)=19.857,P<0.001);进行两两比较发现,HE染色、PAS染色与荧光染色诊断AK的敏感性有差异(P=0.003、<0.001),HE染色与PAS染色诊断AK的敏感性没有差异(P=0.978);AUC最大为荧光染色(0.960),其次分别为HE染色(0.804),PAS染色(0.794)。计数在同一部位相同倍率视野下,HE染色、PAS染色和荧光染色查见棘阿米巴包囊数量的中位数分别为4(0,11)、2(0,9)、12(3,33)个(χ^(2)=56.561,P<0.001);进行两两比较发现,HE染色和荧光染色、PAS染色和荧光染色找到棘阿米巴包囊的数量有差异(P<0.001),HE和PAS两种染色方法找到棘阿米巴包囊的数量没有差异(P=0.210),荧光染色的组织病理切片更容易辨别阿米巴病原体。结论:荧光染色技术应用于组织病理诊断AK的敏感性比HE染色和PAS染色高,可显著提高阿米巴病原体检测的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染色 苏木素-伊红染色 过碘酸希夫染色 棘阿米巴性角膜炎 组织病理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内镜下泪总管暴露治疗小泪囊慢性泪囊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赵璐 申文婷 +3 位作者 张明红 禚伟 杨南南 王殿强 《临床眼科杂志》 2022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暴露泪总管治疗小泪囊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效果,为提高小泪囊慢性泪囊炎手术的远期疗效提供有效的改进方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94例(106只眼)小泪囊慢性泪囊炎患者作为...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暴露泪总管治疗小泪囊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效果,为提高小泪囊慢性泪囊炎手术的远期疗效提供有效的改进方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94例(106只眼)小泪囊慢性泪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施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随机分为2组,A组44例(52只眼)施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术中暴露至泪总管;B组患者50例(54只眼)施行常规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1、3、6、12个月随访4次,检查吻合口开放情况。结果远期随访A组治愈率(98.08%)高于B组(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鼻内镜下泪总管暴露治疗小泪囊慢性泪囊炎远期成功率高,是治疗小泪囊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总管暴露 鼻内镜 泪囊鼻腔吻合术 慢性泪囊炎 小泪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界膜翻转填塞与内界膜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5
作者 阮婷 高艳 +2 位作者 陈楠 于滨 李君 《临床眼科杂志》 2021年第2期106-110,共5页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与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或翻转填塞术治疗的47例(47只眼)高度近视MHRD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与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或翻转填塞术治疗的47例(47只眼)高度近视MHRD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9只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剥除组),余18只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填塞组)。随访至少6个月。比较两组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术后高眼压情况。结果剥除组和填塞组分别各8只眼(27.6%)和13只眼(72.2%)黄斑裂孔闭合(P<0.05),各28只眼(96.6%)和17只眼(94.4%)实现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P>0.05)。术后BCVA较术前均有提高(P<0.05),但两组间术后BCVA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各6只眼(20.7%)和11只眼(61.1%)出现高眼压(P<0.05)。结论在高度近视MHRD治疗中,相对于内界膜剥除术,内界膜翻转填塞术可提高MH闭合率,降低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可能性,但在术后视力改善上本研究未发现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膜翻转填塞术 内界膜剥除术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单侧小梁切除术后对侧眼眼压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倩雯 赵灿 +2 位作者 裴力 史伟云 王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48-852,共5页
目的观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单眼行外路小梁切除术后对侧眼眼压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行单眼外路小梁切除术的37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资料,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后1 d、2 d、3 d、1周、2周、1个月和... 目的观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单眼行外路小梁切除术后对侧眼眼压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行单眼外路小梁切除术的37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资料,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后1 d、2 d、3 d、1周、2周、1个月和3个月对侧未手术眼眼压,与术前基线眼压比较。结果术后1 d、2 d、3 d及1周、2周、1个月和3个月患者对侧眼眼压分别由术前(16.38±4.25)mmHg(1 kPa=7.5 mmHg)升至(18.11±4.03)mmHg、(18.35±5.29)mmHg、(18.03±5.35)mmHg、(17.21±3.33)mmHg、(17.96±3.82)mmHg、(18.57±4.45)mmHg、(17.27±3.73)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d患者对侧眼眼压开始升高,增幅最大出现在术后1个月(3.36±4.56)mmHg(升高21%)。术后3个月患者对侧眼眼压开始回归基线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后不同时间点患者对侧眼眼压改变与年龄、性别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与术前基线眼压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术后随访期内有11例患者对侧眼眼压控制不佳(继续同术前用药,眼压≥21 mmHg)需要手术或加用降眼压药物。术后对侧眼眼压改变与术前降眼压药物使用时间相关。除术后1 d(P=0.31)外,术前持续用药患者与新用药患者术后其他时间点对侧眼眼压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单侧外路小梁切除术后,患者早期可能会出现对侧眼眼压升高,3个月后逐渐降低,恢复至术前基线水平。单侧小梁切除术后应加强未手术眼的眼压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对侧眼 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光密度值评估和指导钱币状角膜炎药物治疗的临床观察
7
作者 孙亚如 张晓玉 +5 位作者 亓晓琳 孙禹 郭星涵 李娜 刘明娜 高华 《临床眼科杂志》 2023年第4期294-298,共5页
目的分析角膜地形图光密度值在钱币状角膜炎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变化特点以及对药物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017年11月至2021年12月山东省眼科医院明确诊断的14例(21只眼)钱币状角膜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9.... 目的分析角膜地形图光密度值在钱币状角膜炎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变化特点以及对药物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017年11月至2021年12月山东省眼科医院明确诊断的14例(21只眼)钱币状角膜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9.50±3.82)个月。观察钱币状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裸眼视力、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的扫描图像特点、确诊前钱币状上皮下浸润存在时间与浸润消退所需用药时间的关系,以及钱币状角膜炎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角膜地形图光密度值的变化特点及其治疗转归。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14例患者中男性6例(6/14),女性8例(8/14);年龄17~69岁,平均(39.00±14.9)岁;单眼发病7例(7/14),双眼发病7例(7/14);14例患者角膜上皮下浸润出现前均有流行性角膜结膜炎诊断,裂隙灯下角膜病变相似,表现为角膜上皮下浅基质层内有散在或密集的圆形钱币状浸润,荧光素染色阴性;确诊时裸眼视力(UCVA)均值(0.46±0.28),治疗8个月后UCVA均值(0.64±0.30)(P<0.05),治疗后患者裸眼视力有所提高,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例(21只眼)在确诊前角膜钱币状上皮下浸润存在时间(T1)为0.5~8个月,平均(2.51±2.11)个月,角膜浸润消退治疗所需时间(T2)2.5~10个月,平均(5.93±2.17)个月,相关系数0.082(P>0.05),钱币状角膜炎上皮下浸润存在时间与浸润消退治疗时间二者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14例(21只眼)钱币状角膜炎患者治疗3个月、8个月后角膜光密度值平均值分别为(19.78±5.00)、(17.11±3.50);经治疗后,14例(21只眼)患者最终9例(13只眼)完全恢复透明(角膜光密度值<16),4例(7只眼)好转,无效1例(1只眼)。结论钱币状角膜炎是一种慢性上皮下浸润角膜炎,多为急性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的伴随体症。上皮下浸润存在时间与药物治疗消退时间二者相关性无差异统计学意义。角膜地形图光密度值可作为评估钱币状角膜炎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角膜混浊消退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币状角膜炎 角膜光密度值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角膜屈光术后继发圆锥角膜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分析
8
作者 吴跃兰 张晓玉 +4 位作者 孙禹 孙亚如 张阳阳 亓晓琳 高华 《临床眼科杂志》 2023年第4期289-293,共5页
目的分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继发圆锥角膜的发病特征和临床表现,并评估其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就诊的激光角膜屈光术后继发圆锥角膜的患者27例(54只... 目的分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继发圆锥角膜的发病特征和临床表现,并评估其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就诊的激光角膜屈光术后继发圆锥角膜的患者27例(54只眼),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5例,4例单眼发病,23例双眼发病,患者年龄为19~48岁,平均(28.6±5.9)岁。分析其发病特征、临床分期、角膜地形图的参数资料、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27例继发圆锥角膜患者术前的屈光手术方式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24例,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1例,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 PRK)1例,飞秒激光基质透镜切除术(FLEx)1例。患者接受角膜屈光手术的年龄为15~34岁,平均(19.4±3.6)岁。27例(54只眼)患者中,潜伏期4只眼,初发期16只眼,完成期34只眼。完成期患者均表现出角膜前突变薄,8只眼(24%)可见Fleischer环、7只眼(21%)可见Vogt线。角膜地形图中角膜后表面形态表现为:初发期患者以桥型递增型(38%)和桥型递减型(25%)为主,完成期患者则以岛型(64%)和不完全岛型(18%)为主。初发期患者主要采用框架眼镜(50.0%)和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31.3%)治疗,而完成期患者多数需行角膜交联术(CXL)(29.5%)或板层角膜移植术(LKP)(50.0%)手术治疗,17例接受LKP术的患者均为LASIK术后继发圆锥角膜患者。结论激光角膜屈光术后继发圆锥角膜以LASIK术后多见,初发期患者的角膜地形图后表面形态较少进展为岛型,完成期患者多数需行角膜交联术或角膜移植术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圆锥角膜 激光角膜屈光术后 临床特征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