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组合赋权模型的泰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研究
1
作者 于小鸽 王舒钧 +1 位作者 李岩 钱丽丽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67,共5页
泰安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显现,迫切需要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为此,选取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指标构建以主观权重计算为主、客观权重修正为辅的G1-C-OWA-CPA组合赋权模型,使指标影响权重更具客观性,并基于获得的组合权重值,构建模糊... 泰安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显现,迫切需要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为此,选取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指标构建以主观权重计算为主、客观权重修正为辅的G1-C-OWA-CPA组合赋权模型,使指标影响权重更具客观性,并基于获得的组合权重值,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评价,最终确定泰山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等级为Ⅰ级;岱岳区、宁阳县、新泰市和肥城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等级为Ⅱ级;东平县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等级为Ⅲ级。研究结果为今后泰安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G1-C-OWA法 CPA法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AC3D数值模拟技术在煤矿开采防灾减灾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2
作者 王普 陈慧丹 +3 位作者 魏泽笙 张军 张传洋 张美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6-162,共7页
井工开采过程中,覆岩运动、应力演化及能量释放是影响安全生产的重要矿压与动力现象,但其隐蔽性、复杂性、间接性等特点给防灾减灾专业的教研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与挑战。传统教学方式受限于条件假设和不可视性,制约了学生对灾害机理的... 井工开采过程中,覆岩运动、应力演化及能量释放是影响安全生产的重要矿压与动力现象,但其隐蔽性、复杂性、间接性等特点给防灾减灾专业的教研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与挑战。传统教学方式受限于条件假设和不可视性,制约了学生对灾害机理的深度理解与应用能力。基于此,该文将FLAC3D(fast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 in 3D)数值模拟技术引入防灾减灾教学体系,阐述FLAC3D在教学中的实用价值,通过两个案例实验演示解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可视化、易接受的矿压响应特征、灾害诱因、优化防控措施,并评估教学质量的应用成效,给出优化建议。实践表明FLAC3D数值模拟技术可有效提升学生对矿山岩石力学与矿压响应特征的理解能力,培养其灾害预警与防范思维,以及工程决策能力。未来,随着具备强大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的AI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进一步与FLAC3D数值模拟基础软件深度联合,解析煤矿开采过程中复杂的数据信息,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煤矿安全+教学与战略人才培养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灾减灾 教学应用 FLAC3D数值模拟 AI技术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线盾构下穿超大型铁路编组站地表沉降控制及敏感参数分析
3
作者 李金武 邵唐砂 张聪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3-110,共8页
双线盾构隧道施工过程引起的地表沉降会对周边建(构)筑物造成损害。以郑州地铁8号线盾构隧道下穿郑州北编组站工程为背景,选用Mohr-Coulomb本构模型进行下穿施工的数值模拟,研究隧道开挖对地层竖向位移和地表沉降的影响,以有效控制下穿... 双线盾构隧道施工过程引起的地表沉降会对周边建(构)筑物造成损害。以郑州地铁8号线盾构隧道下穿郑州北编组站工程为背景,选用Mohr-Coulomb本构模型进行下穿施工的数值模拟,研究隧道开挖对地层竖向位移和地表沉降的影响,以有效控制下穿施工对编组站的影响。选取铁路路基弹性模量和盾构同步注浆浆液的弹性模量作为变量,对地层沉降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隧道中心线两侧8 m范围内地层沉降显著,最大沉降约4.46 mm。参数分析显示,浆液弹性模量从10 MPa增至20 MPa时,路基最大沉降降低14.2%,浆液弹性模量增至30 MPa时路基最大沉降减小的效果不再显著;路基弹性模量从200 MPa增至500 MPa时,地表沉降仅降低5.4%,而当路基弹性模量增至1 000 MPa后地表沉降降幅更小。浆液弹性模量为沉降控制一级敏感参数,路基弹性模量为二级敏感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下穿铁路 掘进施工 地表沉降 敏感参数 同步注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巷道围岩循环加卸载力学特性与稳定性分析
4
作者 朱明鎏 马永生 +3 位作者 秦广鹏 王思雨 韩凯月 侯心雨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60-366,共7页
在浅部煤炭开采等工程中,围岩更易受到覆岩运动、采掘扰动等影响,处于循环加卸载状态,导致力学性能劣化,易诱发次生灾害。为深入理解岩石在复杂应力循环荷载下的力学行为、能量演化及损伤特性,本文以宁夏枣泉煤矿为工程背景,针对其煤层... 在浅部煤炭开采等工程中,围岩更易受到覆岩运动、采掘扰动等影响,处于循环加卸载状态,导致力学性能劣化,易诱发次生灾害。为深入理解岩石在复杂应力循环荷载下的力学行为、能量演化及损伤特性,本文以宁夏枣泉煤矿为工程背景,针对其煤层巷道围岩主要岩性(砂岩、泥岩和煤层),开展了单轴压缩及循环加卸载试验。通过系统分析围岩的力学特性、能量演化规律,引入能量视角建立岩石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循环加卸载显著降低了煤层的强度极限(下降50.87%),砂岩次之(下降10.17%),泥岩强度变化较小;泥岩和煤层的弹性模量在循环加载后有所提高,砂岩弹性模量略有降低,表明循环加卸载对不同岩性的力学性能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煤层的力学性能劣化最为明显。从能量演化与损伤程度角度出发,砂岩在循环过程中累积耗散能最高,但损伤程度最低(6.17%),反映出其较强的抗疲劳能力;煤层的累积耗散能次之,却具有最高的损伤程度(10.85%),与煤层的脆性指数最高密切相关;泥岩因初始强度低,循环加载后损伤程度相对较高,其脆性指数最低且破坏相对温和。研究为浅部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估与支护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与量化指标,有助于优化巷道支护参数设计,保障矿产开采的安全与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煤层 循环加卸载 耗散能法 能量演化 损伤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煤区矸石巷式充填设计及充填效果数值模拟分析:以枣泉煤矿为例
5
作者 朱明鎏 马永生 +2 位作者 施振跃 王思雨 李俊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29-438,共10页
煤矿开采通常会残存一定三角煤等边角煤体,其安全高效开采一直是困扰三角煤回收的关键技术难题。本文以枣泉煤矿一分区11采区三角煤回收为工程背景,提出了矸石巷式充填设计方法。该方法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确定了煤柱合理宽度为6 m,设计了... 煤矿开采通常会残存一定三角煤等边角煤体,其安全高效开采一直是困扰三角煤回收的关键技术难题。本文以枣泉煤矿一分区11采区三角煤回收为工程背景,提出了矸石巷式充填设计方法。该方法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确定了煤柱合理宽度为6 m,设计了巷道交替掘充模式,实现了巷道掘进与充填平行作业。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了“交替”掘充与“依次”掘充的充填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交替”掘充模式下,充填体与煤柱形成联合承载结构,煤柱中部应力较未充填时降低5%,顶板沉降量减少75%,深部高应力区位移控制效率达70%以上。“交替”掘充模式应力分布更均衡,围岩变形控制效果显著优于“依次”掘充。该技术实现了矸石井下资源化利用,置换边角煤7.17万t,处理矸石5.79万t,为三角煤区安全高效开采及绿色矿山建设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煤区 矸石巷式充填 数值模拟 应力分布 位移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边孔聚能装置间隔装药在光面爆破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清标 王涛 +5 位作者 田成林 孙永 魏祥 李中辉 王旭 李悦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4,共8页
隧道光面爆破工程的周边孔需要采用间隔装药方式,而大部分间隔装药方式采用“导爆索+雷管”联合起爆技术,此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经常发生拒爆现象。如何在保证隧道掘进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光面爆破效果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从现场试... 隧道光面爆破工程的周边孔需要采用间隔装药方式,而大部分间隔装药方式采用“导爆索+雷管”联合起爆技术,此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经常发生拒爆现象。如何在保证隧道掘进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光面爆破效果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从现场试验方面开展相关研究,提出“聚能装置+数码电子雷管”新型联合起爆技术,将其应用于高原某隧道,通过与原始的“导爆索+数码电子雷管”联合起爆技术的爆破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对比原始技术,新技术炸药单耗降低了0.2 kg/m^(3),半孔留痕率提高了5%,平均装药时间由原来的1.3 h降为1.0 h,稳定循环进尺的同时极大降低了耗材费用,提高了隧道光面爆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开挖 光面爆破 间隔装药 联合起爆技术 聚能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安市蒸发量变化趋势分析与基于神经网络的预测 被引量:5
7
作者 于小鸽 王世超 +1 位作者 李岩 钱丽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984-3996,共13页
蒸发量是水文特征里的一个重要指标,为科学准确地分析及预测泰安市蒸发量的特点和走势,利用泰安市黄前水库、东周水库、大汶口和戴村坝4个代表性水文观测站1985—2021年的调查数据,通过Mann-Kendall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检测其突变特征后... 蒸发量是水文特征里的一个重要指标,为科学准确地分析及预测泰安市蒸发量的特点和走势,利用泰安市黄前水库、东周水库、大汶口和戴村坝4个代表性水文观测站1985—2021年的调查数据,通过Mann-Kendall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检测其突变特征后,使用R/S分析法预测未来蒸发量变化趋势。使用泰安站2005—2022年蒸发量日值观测数据,通过Neural-Prophet算法耦合Optuna算法建模进行蒸发量的预测,并与其他预测模型的评价指标做出比较。结果表明:泰安市年及各季的蒸发量都呈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且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大部分区域都将延续这样的发展态势。模型给出的预测数据准确率很高,符合要求,可以利用到日常生产及科研指导中,为蒸发量的预测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K突变检验 滑动t检验 R/S分析法 NeuralProphet算法 Optuna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斯隧道爆破方案优化及掌子面处瓦斯运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贺 田成林 +5 位作者 王清标 孙永 刘忠磊 魏元津 梁龙 毕元甲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7-196,共10页
为研究高瓦斯隧道在开挖爆破后的瓦斯扩散运移规律及通风对瓦斯浓度的影响,以某隧道工程为研究对象,对瓦斯条件下的隧道爆破方案进行了优化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在通风和未通风两种工况下的掌子面附近瓦斯扩散运移特征,获得了掌子面附近... 为研究高瓦斯隧道在开挖爆破后的瓦斯扩散运移规律及通风对瓦斯浓度的影响,以某隧道工程为研究对象,对瓦斯条件下的隧道爆破方案进行了优化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在通风和未通风两种工况下的掌子面附近瓦斯扩散运移特征,获得了掌子面附近的瓦斯扩散运移规律。研究表明:当爆破预计进尺为1.2 m,不耦合系数设定为0.76时,炮孔残留率和炮孔利用率均在90%以上,超挖控制效果较好;数值模拟表明,未通风条件下,隧道掌子面处拱顶和拱腰附近瓦斯积聚现象严重,瓦斯浓度接近30%,瓦斯状态稳定后距离掌子面7 m范围内瓦斯浓度较高,7 m以外的区域瓦斯浓度变化梯度较小;在通风30 s左右瓦斯浓度均可降到安全范围内,但风筒异侧的拱脚和拱腰处容易发生瓦斯积聚现象,尤其是拱脚处的瓦斯积聚现较明显,瓦斯浓度接近20%,风筒同侧的拱脚处存在通风盲区,瓦斯小范围积聚,浓度在5%左右,应该加强对上述区域的监测和防治;现场实测瓦斯浓度分布及瓦斯影响范围与模拟结果较为一致,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瓦斯隧道爆破施工及通风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隧道 爆破优化 数值模拟 瓦斯运移 通风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约束条件下聚能装置对乳化炸药引爆距离影响的研究
9
作者 刘忠磊 王旭华 +6 位作者 王应魁 李中辉 梁龙 孙永 田成林 王涛 王旭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1-178,共8页
为研究“聚能装置+乳化炸药”在隧道光面爆破中实现周边孔空气间隔装药的可行性以及聚能装置对炸药引爆距离的改良效果,在高原某地区开展了实地试验。采用无缝钢管模拟隧道周边孔进行两节及多节“乳化炸药+聚能装置”的引爆及2#岩石乳... 为研究“聚能装置+乳化炸药”在隧道光面爆破中实现周边孔空气间隔装药的可行性以及聚能装置对炸药引爆距离的改良效果,在高原某地区开展了实地试验。采用无缝钢管模拟隧道周边孔进行两节及多节“乳化炸药+聚能装置”的引爆及2#岩石乳化炸药的殉爆试验研究,通过多组实验得出最大稳定引爆及殉爆距离。试验结果表明:在无缝钢管内,长度15 cm的聚能炸药和2#岩石乳化炸药的最大稳定引爆和殉爆距离分别为230 cm和115 cm,多节聚能炸药最大稳定引爆距离达到80 cm。由于聚能装置对爆轰波的径向约束作用,同时前端的圆锥形金属药型罩爆炸所形成的聚能射流大大增加了轴向上的冲击波能量,使得乳化炸药在无缝钢管中的引爆距离显著增加,应用于隧道周边孔可代替导爆索实现空气间隔装药,增强光面爆破效果,节约成本节省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面爆破 聚能装置 引爆距离 无缝钢管 聚能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瓦斯隧道“风帘+巷道式”通风方案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辉 张廷睿 +4 位作者 周生仪 王清标 施振跃 鲍守志 田先超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306-4315,共10页
合理的通风方案设计是保证高原瓦斯隧道安全施工的基础。针对高原瓦斯隧道通风难度大、施工危险性高等难题,基于“风帘+巷道式”通风方案,采用通风网络设计计算、Fluent数值模拟计算与工程现场应用的方法,探究“风帘+巷道式”通风方案... 合理的通风方案设计是保证高原瓦斯隧道安全施工的基础。针对高原瓦斯隧道通风难度大、施工危险性高等难题,基于“风帘+巷道式”通风方案,采用通风网络设计计算、Fluent数值模拟计算与工程现场应用的方法,探究“风帘+巷道式”通风方案在高原瓦斯隧道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风帘+巷道式”通风方案不但能满足大风量通风需求,而且风帘的设计可有效解决瓦斯回流问题,保证运输安全;基于Fluent数值模拟计算,揭示了瓦斯气体具有贴壁扩散的规律,瓦斯先聚集于隧道顶部后贴壁扩散到隧道内,且回风侧的瓦斯体积分数高于风管侧,在距掌子面20 m外,所有指标均满足安全施工规范要求,各断面瓦斯平均体积分数低于0.5%,通风效果显著。研究可为类似的高原瓦斯隧道通风方案实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通风网络 数值模拟 瓦斯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矸石胶结充填二级搅拌机优化设计及仿真分析
11
作者 王壮 尉炳夫 刘锋珍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97,共7页
针对连采连充矸石胶结充填系统在长城六矿的工程应用中,二级搅拌机的出浆口时常堵塞的问题,采用Fluent欧拉多相流模型和可实现性k-ε湍流模型,运用滑移网格法对搅拌机中的固液两相流进行了瞬态模拟,并根据输出结果分析了堵塞原因,确定... 针对连采连充矸石胶结充填系统在长城六矿的工程应用中,二级搅拌机的出浆口时常堵塞的问题,采用Fluent欧拉多相流模型和可实现性k-ε湍流模型,运用滑移网格法对搅拌机中的固液两相流进行了瞬态模拟,并根据输出结果分析了堵塞原因,确定了优化指标。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转速、叶片倾角、叶轮直径和叶轮数对搅拌效果的影响,发现:提高转速、在45°以内增大叶片倾角、适当增加叶轮直径和叶轮数有助于改善搅拌效果,缓解堵塞现象,最终将二级搅拌机的优化方案确定为转速75 r/min、叶片倾角34°、叶轮直径1.3 m和5层叶轮,有效降低了罐底固液两相流的密度,提高了出浆口处灰浆的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结充填 二级搅拌机 折叶桨式叶轮 固液两相流 Fluent瞬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滕县煤田下组煤地应力特征与灰岩夹层顶板稳定性控制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杰 陈志峰 +6 位作者 高红星 张进鹏 马明 吴星辉 方庆河 张琰岽 吴继飞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3,共14页
滕县煤田锦丘煤矿16煤顶板灰岩存在弱面夹层,其厚度、破坏形态及下位坚硬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对巷道顶板整体的破裂形态产生影响,且地应力场不明,周边部分矿井存在支护设计中未考虑该因素引发的冒顶现象。本研究针对锦丘煤矿16煤162-206下... 滕县煤田锦丘煤矿16煤顶板灰岩存在弱面夹层,其厚度、破坏形态及下位坚硬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对巷道顶板整体的破裂形态产生影响,且地应力场不明,周边部分矿井存在支护设计中未考虑该因素引发的冒顶现象。本研究针对锦丘煤矿16煤162-206下轨道巷顶板破碎、两帮煤体大变形问题,通过地应力测量、顶底板力学测试、顶板钻孔窥视等综合研究方法,探究了滕县煤田16煤的地应力特征、灰层顶板力学特征及弱面位置,改进支护方案。通过数值模拟分析3种改进支护方案控制围岩的变形特征,优选最佳支护方案。通过工程监测评价最优支护方案的有效性。结果表明:16煤顶板灰岩夹层位于1~2 m深度内,特别是1.1~1.3 m和1.8~2.0 m范围;16煤最大主应力位于近水平方向,顶板受影响较两帮大,易发生较严重的剪切破坏,且顶板位移较两帮大。最大主应力以南东向为主,数值为16~20 MPa;综合控制效果、劳动强度和支护成本,选择方案2作为下轨道巷最优支护方案;工程中安装测点16~20天后,巷道围岩变形逐渐趋于稳定,顶底板和两帮的最大变形量为38和67 mm,验证了改进支护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滕县煤田下组煤 地应力特征 灰岩夹层顶板 围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CRD法和双侧壁法穿越砂层对比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郭衍敬 黄明琦 +1 位作者 陈铁林 张顶立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4-59,共6页
针对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采用交叉中隔壁法(CRD)和双侧壁法穿越砂层的适应性,运用摩尔-库仑准则和FLAC3D软件进行弹塑性数值计算,分析采用CRD法和双侧壁法2种工法时的塑性区发展及分布情况,并将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表明,采... 针对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采用交叉中隔壁法(CRD)和双侧壁法穿越砂层的适应性,运用摩尔-库仑准则和FLAC3D软件进行弹塑性数值计算,分析采用CRD法和双侧壁法2种工法时的塑性区发展及分布情况,并将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表明,采用这2种工法时引起的隧道变形相差不是很大,都能较好地控制地层的变形;采用CRD法时产生的塑性区较双侧壁法大,且向隧道侧上方发展较为明显;采用双侧壁法时产生的塑性区在隧道侧向发展较为明显,超前影响的距离也大于CRD法;采用CRD法时的塑性区在超前3-6m的范围内发展速度较快;采用双侧壁法时的塑性区在超前0-3 m的范围内发展速度较快;对于隧道穿越砂层而言,2种工法各有优势。采用CRD法时,应注重隧道的快速封闭,以减小塑性区的发展;采用双侧壁法时,应注重增加隧道水平支撑刚度,减小隧道水平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隧道 砂层 隧道施工 CRD法 双侧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顶板透水事故预测与控制技术 被引量:11
14
作者 彭林军 赵晓东 +1 位作者 宋振骐 李利岗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0-143,153,共5页
在深入研究我国煤矿顶板透水发生及其成功控制案例的基础上,对顶板透水事故发生的原因、实现的条件及其动力信息基础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顶板透水事故预测与控制的方法。针对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煤矿1122(3)工作面,分析了谢桥... 在深入研究我国煤矿顶板透水发生及其成功控制案例的基础上,对顶板透水事故发生的原因、实现的条件及其动力信息基础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顶板透水事故预测与控制的方法。针对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煤矿1122(3)工作面,分析了谢桥井田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并根据钻孔及井下资料,研究了顶板砂岩、粉砂岩运动规律。以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理论为指导,建立顶板控制信息动力决策模型,着重探讨了导水裂隙带和斑裂纹对顶板砂岩透水的影响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顶板 透水事故 预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阿尔卑斯Zermatt-Saas洋壳深俯冲超高压变质带与我国新疆西南天山超高压变质带的比较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立飞 吕增 +1 位作者 李旭平 Kurt Bucher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98-506,共9页
根据对西阿尔卑斯Zernatt-Saas带的野外地质考察及有关资料的总结,详细地介绍了西阿尔卑斯Zermatt-Saas洋壳深俯冲超高压变质带的地质概括、岩石组成和变质作用演化过程,并着重与我国新疆西南天山洋壳深俯冲超高压变质带进行了比较,探... 根据对西阿尔卑斯Zernatt-Saas带的野外地质考察及有关资料的总结,详细地介绍了西阿尔卑斯Zermatt-Saas洋壳深俯冲超高压变质带的地质概括、岩石组成和变质作用演化过程,并着重与我国新疆西南天山洋壳深俯冲超高压变质带进行了比较,探讨了这两个洋壳深俯冲超高压变质带在变质作用和地质演化方面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这两个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典型的洋壳深俯冲超高压变质带的基本地质特征是都具有保存完好的洋壳岩石组合特征和较低的地热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超高压变质带 洋壳深俯冲 西阿尔卑斯 新疆西南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度装配式车站拼装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以长春市地铁2号线西兴站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初明祥 彭传雄 +5 位作者 胡忠经 张静静 何鑫 冯圆成 董嘉莲 王清标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921-1929,共9页
为解决大跨度装配式地铁车站施工过程中预制构件自身质量大和形状特殊等因素对其拼装精度和快速定位影响大的问题,依托长春地铁2号线西兴站,首先分析大跨度地铁车站拼装工程技术重难点问题,然后叙述改进后的定位拼装平台的功能,最后从... 为解决大跨度装配式地铁车站施工过程中预制构件自身质量大和形状特殊等因素对其拼装精度和快速定位影响大的问题,依托长春地铁2号线西兴站,首先分析大跨度地铁车站拼装工程技术重难点问题,然后叙述改进后的定位拼装平台的功能,最后从拼装方法、拼装步序、定位过程控制、纠偏控制、基础平面处理和榫槽注浆方面详细阐述拼装施工技术,并运用于工程实践。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在现场运用改进后的液压三维定位拼装平台,提高了拼装平台组成构件的拼装精度;2)开发的装配式预制构件拼装技术,实现了高效、快速、准确的拼装;3)建立的装配式预制构件连接与拼装的定位技术及纠偏控制,解决了定位精确度及效率不高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车站 预制构件 拼装设备 拼装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工作面三维直流电阻率法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高卫富 翟培合 +1 位作者 肖乐乐 刘天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534-3544,共11页
本文在矿井直流电法理论基础上,推导环工作面三维直流电法测量深度公式,得到环工作面三维直流电法记录点坐标位置.基于以上理论,建立了环工作面三维直流电法异常体模型,分析了环工作面三维直流电法二极装置、三极装置、四极装置异常体... 本文在矿井直流电法理论基础上,推导环工作面三维直流电法测量深度公式,得到环工作面三维直流电法记录点坐标位置.基于以上理论,建立了环工作面三维直流电法异常体模型,分析了环工作面三维直流电法二极装置、三极装置、四极装置异常体响应特征,得出环工作面三维直流电法各装置敏感度低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必要的数据采集点.为了提高环工作面三维直流电法分辨率,最大限度增加工作面内侧的采集数据点.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提出了对角偶极装置采集模式及多装置的数据叠加反演处理方法,以增加工作面内采集数据点,提高三维勘探的精度.本文通过某矿8802工作面底板富水性探查实例,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直流电阻率法 底板突水 对角偶极装置 叠加反演 三维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岩石强度裂隙岩体约束自应力浆液加固试验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进鹏 李扬 +6 位作者 赵炜 白云 韩刚 许峻豪 贺敬平 刘立民 任喆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347-3359,共13页
基于课题组提出的裂隙岩体自应力浆液加固方法,考虑岩石强度对自应力浆液-岩体耦合效果的影响,选取井下砂岩、炭质泥岩、砂质泥岩、煤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岩石强度预制裂隙岩体的普通浆液和自应力浆液加固对比试验,分析岩石强度对注浆... 基于课题组提出的裂隙岩体自应力浆液加固方法,考虑岩石强度对自应力浆液-岩体耦合效果的影响,选取井下砂岩、炭质泥岩、砂质泥岩、煤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岩石强度预制裂隙岩体的普通浆液和自应力浆液加固对比试验,分析岩石强度对注浆加固效果的影响;多角度探索约束自应力浆液对岩体裂隙界面的复合加固作用,揭示浆液自应力的加固机理;通过多个不同岩石强度的工程围岩案例,分析自应力浆液体系对不同岩石强度工程围岩的宏观加固效果。结果表明:自应力浆液对软硬岩等不同岩石强度裂隙岩体的加固效果均大于普通浆液,随着岩石强度变弱,注浆对裂隙岩体的加固修复程度逐渐降低,注浆加固岩体试样逐渐由沿着对角线方向的剪切破坏向劈裂崩解破坏过渡;浆液自应力改善了浆-岩界面的约束受力状态,通过增大摩擦力提高了界面的抗剪强度;浆-岩2种介质的接触连接效果被提升,自应力浆-岩界面的胶结密度明显大于普通浆-岩界面;自应力浆液结石晶体颗粒分布更均匀,密实性及力学性能均明显优于普通浆液。超细硅质自应力浆液体系在破碎软岩巷道、相对硬岩巷道、松软煤帮等工程加固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岩体 岩石强度 自应力浆液 浆-岩界面 注浆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采坑烧变岩与古冲沟区域水文地质“双探三预测”技术 被引量:6
19
作者 牟义 李健 +3 位作者 丰莉 王敏 刘玉 杜明泽 《中国矿业》 2022年第3期149-157,共9页
榆林市某露天矿首采区东端帮涌水区域位于烧变岩与古冲沟区域,水资源储量巨大,穿孔时涌水明显,给采坑剥离带来巨大安全隐患。为了保证采坑安全生产,对东端帮区域进行水文地质勘查工作,采用分区物探和钻探的“双探”技术进行水文地质条... 榆林市某露天矿首采区东端帮涌水区域位于烧变岩与古冲沟区域,水资源储量巨大,穿孔时涌水明显,给采坑剥离带来巨大安全隐患。为了保证采坑安全生产,对东端帮区域进行水文地质勘查工作,采用分区物探和钻探的“双探”技术进行水文地质条件勘探,结合钻孔抽水试验工作,进行渗透系数、单位涌水量及区域涌水量的“三预测”工作。结果表明:榆林市某露天矿首采区东端帮分区物探成果中古冲沟与烧变岩区域低阻异常范围最大,异常强度极强-强趋势,推断存在导水通道,将上部含水层和下部含水层连为一体,补给来源丰富,富水强度极强。对于烧变岩和古冲沟发育区域,烧变岩含水层呈现极高渗透系数高涌水量特征,表明下方烧变岩层连通性好,为强富水性等级;混合段呈现中渗透系数高涌水量特征,表明中间混合段岩层连通性一般,动水量较丰富,混合段也为强富水性等级。采用大井法以及集水廊道法对东端帮烧变岩区域和古冲沟发育区域206 m物探强富水区域涌水量进行预计,预计涌水量为6453.78 m^(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法 高密度电法 抽水试验 单位涌水量 渗透系数 涌水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厚顶板下邻断层工作面不同推采方向应力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普 周海勇 +1 位作者 万广绪 郑朋强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3-71,共9页
采场应力场及其动态演化对煤矿动力灾害(冲击地压、矿震等)诱导影响显著,尤其是处于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的工况。考虑坚硬厚层顶板和断层赋存条件,利用UDEC(Universal Distinct Element Code)数值模拟研究硬厚顶板下邻断层工作面不同推采... 采场应力场及其动态演化对煤矿动力灾害(冲击地压、矿震等)诱导影响显著,尤其是处于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的工况。考虑坚硬厚层顶板和断层赋存条件,利用UDEC(Universal Distinct Element Code)数值模拟研究硬厚顶板下邻断层工作面不同推采方向应力分布及演化,分析推采方向对应力特征及其诱发冲击潜在危险主控区域的影响与差异。结果表明,断层切割形成断层煤柱与覆岩异形结构、断层倾向与阻隔效应,以及硬厚岩层持久悬空对采动应力及潜在冲击危险区均存在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上盘工作面开采应力显著增强区主要处于本盘剩余断层煤柱中,仅在煤柱较小(10 m)时对盘呈现明显的应力升高,而下盘开采断层煤柱仍较大(60 m)时,应力显著增强区域就已转移至对盘煤岩体内并提升对盘冲击危险性。但无论上盘或下盘开采,当断层煤柱减至一定程度时,断层附近都将承受冲击潜在危险并明确其潜在危险区域,而后采用理论模型分析和现场微震监测验证断层切割硬厚岩层对采场潜在冲击危险的影响及应避免受断层切割的硬厚顶板大面积悬顶破坏的结论。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条件下冲击地压预测及危险区域划分、工作面布设、开采顺序选取与断层煤柱留设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厚岩层 断层 采动应力 冲击地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