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16S rDNA测序分析生态养殖对猪粪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容敏靖 万锈琳 +4 位作者 陈洵 谭迪明 刘军 石磊 邹忠爱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858-4867,共10页
【目的】现代生态猪场养殖技术与传统技术大不相同,通过对转换养殖模式的猪群粪便细菌组成进行分析,并关注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特点,从而探究现代生态猪场养殖技术对猪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从传统猪场选取8头体重相近的... 【目的】现代生态猪场养殖技术与传统技术大不相同,通过对转换养殖模式的猪群粪便细菌组成进行分析,并关注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特点,从而探究现代生态猪场养殖技术对猪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从传统猪场选取8头体重相近的育肥猪转移至生态猪场蓄养,每隔10 d取其粪便样本,直至达出栏月龄。对每个时期的粪便混合样本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通过生物信息软件分析测序数据,以微生物16S rDNA基因序列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对其进行分类学物种注释,从而分析其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的情况与变化规律。【结果】从传统猪场转移至生态猪场后猪粪细菌群落结构产生变化,且在培育时段内其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有所提高,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为优势菌门;优势菌属为不可培养细菌、沉积物漠河杆菌(Moheibacter)等。在出栏前粪便中常见致病菌如伊丽莎白金菌(Elizabethkingia)、志贺氏埃希氏菌(Escherichia-Shigella)、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等丰度均降至较低,但益于肠道消化的细菌如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密螺旋体(Treponema)、梭菌(Clostridium)等丰度均有所提升。【结论】该猪群在现代生态猪场养殖技术培育下菌群结构发生较大改变,并形成与其他普通猪场不同的优势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猪场 16S rDNA测序 粪便 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