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价值要素、组织要素的“认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汪霏霏 王进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7-100,127,共5页
在梳理各个领域的认同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搭建一个对文化产业新的解释框架。文化创意产业既有产业属性又有精神文化属性,认同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生产、销售与消费中的重要价值要素和价值实现媒介,作为企业组织的管理要素,作为产业集聚中的... 在梳理各个领域的认同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搭建一个对文化产业新的解释框架。文化创意产业既有产业属性又有精神文化属性,认同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生产、销售与消费中的重要价值要素和价值实现媒介,作为企业组织的管理要素,作为产业集聚中的产业组织要素,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利用认同理论,对无法用传统经济学解释的文化产业生产消费、产业组织的一些现象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 文化创意产业 价值要素 产业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文化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43
2
作者 赵迎芳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3-120,共8页
文化扶贫在扶贫开发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它是用文化的力量打断或阻隔贫困的自然传递,从改变和提升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生存技能等综合素质入手,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能力。我国文化扶贫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文化扶贫在扶贫开发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它是用文化的力量打断或阻隔贫困的自然传递,从改变和提升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生存技能等综合素质入手,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能力。我国文化扶贫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对文化扶贫的内涵认识不到位,文化扶贫供给与需求脱节导致效能不高,文化扶贫的政策体系仍不完善,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等。文化扶贫要想取得实效,政府应建立文化扶贫的统筹协调机制,创新公共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利用数字化、产业化手段,精准发力;同时还要有长远眼光和规划,加强教育投入,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扶贫 精准扶贫 社会化 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精准扶贫 被引量:20
3
作者 赵迎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19,共8页
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文化扶贫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文化显现衰落之势,文化扶贫面临诸多难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提高文化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和系统性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 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文化扶贫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文化显现衰落之势,文化扶贫面临诸多难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提高文化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和系统性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培育文明乡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带动产业兴旺;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实现生态宜居;培养、挖掘本地人才和引进外来人才,强化人才支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文化精准扶贫 特色文化产业 公共文化 文化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16
4
作者 赵迎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1-185,共5页
受公共文化投入总量不足、机制创新不足、效率低下等因素制约,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及阶层之间非均等现象比较突出。当前应从理顺和创新管理体制、制定完善政策法规、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和管理模式、探索开展绩效评估工... 受公共文化投入总量不足、机制创新不足、效率低下等因素制约,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及阶层之间非均等现象比较突出。当前应从理顺和创新管理体制、制定完善政策法规、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和管理模式、探索开展绩效评估工作等方面入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 均等化 效率 创新 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儒学视域中的荀子“群学” 被引量:10
5
作者 涂可国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8-116,共9页
立足于社会儒学的参考框架诠释荀子群学,可以把它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人而能群的社会本质论,荀子尽管也从社会集合意义上凸显群体的本位价值和地位,尽管有时也立足于个体与群体关系维度阐发"群"的问题,可是他的着力点是根据... 立足于社会儒学的参考框架诠释荀子群学,可以把它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人而能群的社会本质论,荀子尽管也从社会集合意义上凸显群体的本位价值和地位,尽管有时也立足于个体与群体关系维度阐发"群"的问题,可是他的着力点是根据人与动物的差别强调人能群能分,创造性地提出了人"能群"的社会本质观;二是能难兼技的社会分工论,荀子社会分工论最明显的特点是将其纳入"群学"之中进行讨论,开创性地发明了能难兼技的社会分工思想,这主要体现在社会职业分工、社会角色分工和社会技能分工三方面;三是群居和一的社会理想论,荀子建构了以"群居和一"为核心内容的社会理想思想,并从合群乐群、各得其宜、救患除祸、群居和一四方面做了深刻阐发;四是明分使群的社会治理论,荀子更为强调"外王"一面,强调道统与政统的统一性,就社会治理主体而言,荀子明分使群的社会治理可以分为君子之治、先王之治和圣王之治三种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社会 儒学 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儒学视野中的儒家民说 被引量:4
6
作者 涂可国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9-67,共9页
围绕"民"范畴,传统社会儒学从人与社会双向互动角度阐发和建构了蔚为大观、层次有序、系统化的民说,它主要由四大部分构成:一是历代儒家从国家、政权角度就"民"的地位、价值、作用和情实等问题展开的论述;二是历代... 围绕"民"范畴,传统社会儒学从人与社会双向互动角度阐发和建构了蔚为大观、层次有序、系统化的民说,它主要由四大部分构成:一是历代儒家从国家、政权角度就"民"的地位、价值、作用和情实等问题展开的论述;二是历代儒家对如何治理民众、管理民众所提出的思想观念;三是历代儒家从价值取向角度对"民"的阐释;四是就民众自身自我发展(尤其是道德发展)进行的思想言说。当代社会儒学的创构,不仅要根据社会结构的转型建立完善新儒家自身的"新民说",还要"返本开新",系统梳理和挖掘经典儒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说,以为社会儒学的创发提供基础性的原始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儒学 儒家民说 孔子 孟子 荀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一体的社会儒学 被引量:3
7
作者 涂可国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40,共11页
作为一种儒学的新兴形态,社会儒学尚处于初创阶段,这主要是由于其倡导者对"社会"概念的理解存在差异,理论出发点和研究视角也各有不同。社会儒学须顾及源远流长的儒学历史形态,从而建构一种贯通古今中外的儒学形态。而要建构较为完善... 作为一种儒学的新兴形态,社会儒学尚处于初创阶段,这主要是由于其倡导者对"社会"概念的理解存在差异,理论出发点和研究视角也各有不同。社会儒学须顾及源远流长的儒学历史形态,从而建构一种贯通古今中外的儒学形态。而要建构较为完善的普通社会儒学,就应明确其研究的对象、范围和内容,深入探讨儒家的社会活动论、社会理想论、社会结构论、社会关系论、社会分层论、社会规范论、社会价值论等。儒学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思想资源,儒学的社会功能仍在不断呈现,儒学的历史遗存得到保护和充实,社会儒学的学理基础扎实有力,这些为社会儒学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条件。而"返本开新"、"体用无间"和"反向格义"则是构建具有生命力的社会儒学的重要方法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一体 社会儒学 返本开新 体用无间 反向格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义务伦理学与当代中国道德文化重建 被引量:3
8
作者 涂可国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1-78,共8页
义务是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核心范畴,康德把义务视作整个伦理学理论架构的基石。康德义务伦理学具有普遍主义、超验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特征。当代中国社会由于传统道德纲常体系瓦解,而新的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整个社会道德生活陷入失... 义务是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核心范畴,康德把义务视作整个伦理学理论架构的基石。康德义务伦理学具有普遍主义、超验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特征。当代中国社会由于传统道德纲常体系瓦解,而新的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整个社会道德生活陷入失序、失控、失范的状态。因此,重温康德义务伦理学,对于当代中国道德文化重建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文化 康德 义务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涂可国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7-69,共3页
中国文化随着社会的转型正在经历着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与此同时,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建构也势在必然。探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程、特点,反思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命运,研究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建设的规律,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中国文化随着社会的转型正在经历着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与此同时,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建构也势在必然。探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程、特点,反思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命运,研究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建设的规律,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荣辱观 价值体系 肯定性评价 个人追求 中国社会 价值选择 心理感受 现当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战时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研究
10
作者 胡天国 李玲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7-142,共6页
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事业在国际社会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并且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在冷战时期,由于澳大利亚自身的地理位置和自身的优势,受到冷战的波及较小,在冷战时期高等教育事... 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事业在国际社会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并且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在冷战时期,由于澳大利亚自身的地理位置和自身的优势,受到冷战的波及较小,在冷战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创新发展。首先,冷战时期,澳大利亚大学的数量急剧增长;其次,澳大利亚实施的英国教育制度,却在美国化。而且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非大学机构也可提供大学课程,澳大利亚大学可以换专业与学校,澳大利亚大学的奖学金普遍较少,强调相对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些都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时期 澳大利亚 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视域下外宣文学众包翻译统筹发展模式研究
11
作者 赵增韬 李玲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I0005-I0006,共2页
众包翻译(Crowdsourced Translation)是新世纪以来基于互联网及社交网络技术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翻译组织模式。随着互联网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深度渗透,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网络众包翻译活动发展异常迅猛。基于互联网的众包翻译模式突... 众包翻译(Crowdsourced Translation)是新世纪以来基于互联网及社交网络技术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翻译组织模式。随着互联网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深度渗透,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网络众包翻译活动发展异常迅猛。基于互联网的众包翻译模式突破了传统翻译活动在时空上的限制,并大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为翻译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新动力,也为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添加了双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众包翻译 传统翻译 互联网 人类生产生活 中国文学走出去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视域下 发展模式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气袭人知昼暖”释论——兼谈《红楼梦》中的陆游诗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文成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6-148,共13页
《红楼梦》引用陆游“花气袭人”句时,半遮半掩、刻意安插、营造巧合的精心笔法,显示出曹雪芹对此句非同一般的重视。小说中的这句诗相比陆游原诗,有“骤”改为“昼”的一字之易,这种改动并非误引,而是曹雪芹有意的匠心之举,取得了精妙... 《红楼梦》引用陆游“花气袭人”句时,半遮半掩、刻意安插、营造巧合的精心笔法,显示出曹雪芹对此句非同一般的重视。小说中的这句诗相比陆游原诗,有“骤”改为“昼”的一字之易,这种改动并非误引,而是曹雪芹有意的匠心之举,取得了精妙的艺术效果。分析这一字之易能为红学研究中袭人形象之争等重要问题的探讨提供新的思路。“花气袭人”句的下句“鹊声穿树喜新晴”被隐含于小说文本之中,显现出宝玉在袭、晴与钗、黛间的情感倾向。出自陆游诗的“重帘不卷”一联经《红楼梦》征引,展现出清代陆诗评价的3个维度,并隐含着钗、黛之辨。陆游“风急江天”一联亦于《红楼梦》中留下踪迹,曹雪芹对其进行了恰当的化用,使得诗句符合行文逻辑的同时展露出黛玉的衷曲。《红楼梦》对陆游诗的选用,体现了清人对陆诗体裁和风格的偏好,展现出清代诗坛对于陆诗评价的不同维度,反映了陆诗在清代的风行程度和传播接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曹雪芹 陆游 宋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山辞赋的隐逸情怀与审美书写
13
作者 姜维枫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5-145,共11页
文学是传统士人安放心灵的最佳精神场域,隐逸则是其理想的身心栖居之境。通览历代泰山辞赋,隐逸虽非士人的主流思想意识,然其中所蕴含的幽微而细腻的隐逸情怀却映照出辞赋作者所思所想的另一向度。泰山辞赋的隐逸表达启自六朝;至唐宋,... 文学是传统士人安放心灵的最佳精神场域,隐逸则是其理想的身心栖居之境。通览历代泰山辞赋,隐逸虽非士人的主流思想意识,然其中所蕴含的幽微而细腻的隐逸情怀却映照出辞赋作者所思所想的另一向度。泰山辞赋的隐逸表达启自六朝;至唐宋,泰山已然成为赋家疏解穷愁烦酷的理想之地,“登泰山”“履崔嵬”“荫白云”“听石溜”系士人“心隐”之外化;元明清三代,隐逸情怀于王朝政治的宏大书写中时隐时显。赋家体物咏怀以传达对隐逸人格的持守与向慕,松柏系其敷陈贞固不渝、气清不淫、宏远逍遥等隐逸情志的主要物象与审美客体,泰山秦松在蒲松龄笔下形塑出忘怀仕隐的审美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山辞赋 隐逸文化 松柏审美 多元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诚信伦理及其价值观意蕴 被引量:10
14
作者 涂可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25,共7页
讲诚信、守信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也是历代中国人崇高的价值追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精华之一,儒家的诚信伦理包括诚实不欺、言行一致和诚信合一等丰富内涵,它在儒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作... 讲诚信、守信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也是历代中国人崇高的价值追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精华之一,儒家的诚信伦理包括诚实不欺、言行一致和诚信合一等丰富内涵,它在儒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作为求真务实价值意蕴的"常道"、"常理"深刻地烙印于民族心灵之中,成为人们的立身之方、交友之道和为政之纲。诚信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而传统儒家诚信伦理为培育和践行诚信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必须对儒家诚信道德作创造性转换,以便更好地发挥它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诚信伦理 核心价值观 创造性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天命责任伦理论纲 被引量:6
15
作者 涂可国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23,共10页
儒家的天命责任概念与西方的自然责任范畴较为接近,大体呈现两种意蕴:一是指儒家有关人为自然所赋予的责任;二是指儒家关于人所应履行的事关天命的责任。儒家天命责任伦理思想是儒家责任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儒家的道德本体论。... 儒家的天命责任概念与西方的自然责任范畴较为接近,大体呈现两种意蕴:一是指儒家有关人为自然所赋予的责任;二是指儒家关于人所应履行的事关天命的责任。儒家天命责任伦理思想是儒家责任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儒家的道德本体论。要建构一种儒家天命责任论,就必须从纵向上梳理不同时期的儒家道德天命说,分析儒家天命论的道德责任意蕴,阐述儒家天命责任伦理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天命 责任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责善论面临的合理性挑战 被引量:8
16
作者 涂可国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7-134,共8页
围绕孟子的责善论,后世学者既有辩护、传承、创新和发展,也有批评、责难。作为处理父子这一特殊人际关系的学说,孟子的责善论自古以来引起了长久而又广泛的争议和驳难,面临三种合理性挑战:一是己他关系向度的合理性挑战,孟子说的"... 围绕孟子的责善论,后世学者既有辩护、传承、创新和发展,也有批评、责难。作为处理父子这一特殊人际关系的学说,孟子的责善论自古以来引起了长久而又广泛的争议和驳难,面临三种合理性挑战:一是己他关系向度的合理性挑战,孟子说的"古者易子而教"并不像他所担忧的那样一定会造成双方关系恶化;二是血亲伦理向度的合理性挑战,孟子"父子之间不责善"的理念与儒家一贯主张的谏亲理念难以融洽,导致血缘亲情与道德理性难以统一、亲情伦理与社会伦理难以统一;三是孟子的"父子之间不责善"理念因担心直谏、义诤和厉言会损害父子仁爱亲情走向拒绝"父子责善",这与他的仁宅义路观念、与仁义礼智"四德"为人的类特质思想相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责善 合理性 挑战 化解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生态责任伦理的义理结构 被引量:4
17
作者 涂可国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33,共8页
儒家虽然总体上强调天人合一,却并不否定天人相分,而是把两者辩证统一起来;而且,儒家的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共同为促进天人和谐、生态责任提供了精神支撑。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学建构了天人相分的生态责任伦理根据、天人合一的生... 儒家虽然总体上强调天人合一,却并不否定天人相分,而是把两者辩证统一起来;而且,儒家的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共同为促进天人和谐、生态责任提供了精神支撑。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学建构了天人相分的生态责任伦理根据、天人合一的生态责任伦理前提、仁民爱物的生态责任伦理情感、取予有度的生态责任伦理行为和天人相参的生态责任伦理追求在内的生态责任伦理义理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生态 责任伦理 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正论的五元结构 被引量:4
18
作者 涂可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12,共8页
儒家视域中的"正",既表达优秀人格特质,又用来评价社会关系、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如制度)的良好特性。中国古代文献中,"正"既有平正、无偏无斜、合规的含义,也有整治、修理、使端正的意蕴。儒家固然创发了正气、正... 儒家视域中的"正",既表达优秀人格特质,又用来评价社会关系、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如制度)的良好特性。中国古代文献中,"正"既有平正、无偏无斜、合规的含义,也有整治、修理、使端正的意蕴。儒家固然创发了正气、正德、正政、正家、正意、正风、正性、正法和正道等范畴理念,但更重要的是把"正"纳入身心关系、人己关系、义利关系、公私关系和名实关系的思维框架之中,阐发了正身与正心、正己与正人、正义与正利、正私与正公、正名与正实等概念范式,由此从主导方面创构了正论的五元结构,从而丰富了中国正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正论 五元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责过伦理思想管窥 被引量:3
19
作者 涂可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0,共6页
儒家责过思想十分丰富,它深刻揭示了"责"和"过"的丰富内涵。如果说责是手段,是工具理性,那么过是责行为的内容,是施与的对象;从善则是责的目的,是改过的目标,也是一种价值理性。历代儒家阐述了极为丰富、需要精深... 儒家责过思想十分丰富,它深刻揭示了"责"和"过"的丰富内涵。如果说责是手段,是工具理性,那么过是责行为的内容,是施与的对象;从善则是责的目的,是改过的目标,也是一种价值理性。历代儒家阐述了极为丰富、需要精深挖掘的"过"论及其"过失"论。虽然儒家不大直接使用"责过"这一组合词,但经常把"责"和"过"联系起来阐释问责、思过、改过等问题,由此既丰富了儒家的过论又补充完善了儒家的责任伦理思想。概括起来,儒家的责过伦理思想大致由人必有过、过而必责、有过必改和责过改过必责志四大部分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责过 过失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优秀传统消费思想及其现代转换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迎芳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9-43,共5页
中国传统消费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崇俭抑奢、倡导理性消费、生态消费、精神至上等优秀内容,对于当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消费思想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使其从典... 中国传统消费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崇俭抑奢、倡导理性消费、生态消费、精神至上等优秀内容,对于当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消费思想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使其从典籍书斋走向广泛的社会认知和践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现实消费引导发展等各个方面释放正能量,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消费思想 奢俭 当代价值 现代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