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新、马模式:意识形态化的儒学
被引量:4
- 1
-
-
作者
刘宗贤
-
机构
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
-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9-115,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东方哲学的新进展"的结题成果之一
项目批准号 :99BZX0 2 3
-
文摘
东南亚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过程也就是意识形态一体化的整合过程。东南亚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具有注重本土和威权主义文化传统的倾向 ,但却是以经济上采取市场经济模式为前提的。它们的意识形态整合 ,明显地具有应对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冲突 ,维护国家稳定 ,引导人民确立国家认同的性质。新加坡的儒家伦理运动 ,以及新、马提出的“亚洲价值观”,都具有这种性质。当今有关亚洲价值观的争论并没有终止。需要回答的是 :在不同地区彼此互异的文化圈里 ,面对文化的多样性 ,人们如何才能在自己文化的认同和其他民族文化之间取得协调、平衡和发展 ?在这个问题上 ,无论是“新马模式”还是儒学的价值观、文化观 ,都可能会从新的角度给我们以启迪。
-
关键词
新加坡
马来西亚
意识形态化
儒学
-
Keywords
Sigapore
Malaysia
Ideologization
Confucianism
-
分类号
B15
[哲学宗教—世界哲学]
-
-
题名董仲舒新儒学体系与道家黄老学
被引量:3
- 2
-
-
作者
梁宗华
-
机构
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2-37,共6页
-
文摘
董仲舒所构建的新儒学体系实际呈现一种多元的开放的结构,其中道家黄老学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他借鉴了道家哲学的道论,通过重新诠解"元"概念,使其理念中的"天"开始具有本体的意义。而在对这种本体之"天"的具体阐释中,则主要借助了稷下黄老"气"的概念,他把黄岩'无为"思想探合到其儒学体系中,其理论基础发生了很大变化。董仲舒新儒学体系在表面的儒术独尊中,实际完成了中国文化两大主流儒、过二学的一次大融合。
-
关键词
董仲舒
新儒学体系
黄老学
道家
-
分类号
B23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儒学的伦理—非伦理“悖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被引量:3
- 3
-
-
作者
涂可国
-
机构
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
-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2-77,共6页
-
文摘
儒学是以性善论为滥殇,片面凸现人格系统中的伦理因素,偏重于从伦理视角进行理想人格设计,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强调重义轻利、重理轻欲等道德价值,从而被赋予伦理主义乃至泛伦理主义特质。儒学也将非伦理因素视为人的本质规定性,强调人的智、志、美在人格结构中的地位,它所推崇的圣贤人格也具有非伦理品格,因而它也注意到了人的非道德品性、修养和境界。儒学的伦理—非伦理"悖论"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但它过于偏重于人的道德层面,也会压抑人多方面才能和个性的展现,不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人"。
-
关键词
儒学
人学
伦理主义
非伦理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
悖论
人格系统
人生价值
-
Keywords
Confucianism
humanities
ethics
non-ethics
all-round development
-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038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关系的反思——以东亚模式为视角
- 4
-
-
作者
刘宗贤
-
机构
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9,共5页
-
基金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 (99BZX0 2 3)
-
文摘
儒学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一直是儒学研究中未解的难题。儒学似乎为近现代中国承载了过多的重负。其实 ,儒学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 ,之所以未能成为延续传统的活力源泉 ,其原因不能只从自身来找 ,还应着眼于儒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 ,与中国社会制度结构之间的历史交互作用过程。从社会大系统结构看 ,中国儒学有三个特点 :一是地域的原发性 (及与此相关的文化传承性 ) ,二是“大一统”的文化特性 ,三是文化整合性。中国近代 ,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有效领导 ,儒学也没能围绕现代化目标进行积极有选择的转换。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现代化步入正轨 ,儒学也再度恢复生机。总结历史经验 。
-
关键词
儒学
中国现代化
关系
反思
-
Keywords
Confucianism
China’s modernization
relationship
reflections
-
分类号
G04
[文化科学]
-
-
题名儒家伦理精神与小康社会建构
- 5
-
-
作者
涂可国
-
机构
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
-
出处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9,共5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学对人发展的影响研究"(05BZX040)。
-
文摘
要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就要努力弘扬儒家伦理精神,因为,儒学系统中所蕴含的各种伦理精神如忠恕、节俭、仁爱、重义、诚信、孝悌、克己等,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表征和重要源泉,也是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儒家伦理精神的张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价值目标,也是推进小康社会建构的强大精神力量,它能够为“小康”的实现提供社会规范、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
-
关键词
儒家伦理
小康社会
民族精神
建构
-
Keywords
Confucian ethics
well-off society
spirit
creation
-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82-052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孟子和谐观初探
被引量:5
- 6
-
-
作者
王其俊
-
机构
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
-
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2期92-97,共6页
-
文摘
近年来,学术界对孟子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思想予以不少有益的探讨,然而对其和谐观尚末有专文论述。笔者认为,孟子较全面地探讨了个体、社会、天人的和谐,丰富了中华民族和谐思想的理论宝库。探讨这个问题,对继承、发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将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一所谓和谐,就是指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或不同事物之间的和合相配、协调统一,是事物存在、发展的相对稳定状态。同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一样,孟子和谐观的产生亦有一定的社会政治根源和思想文化根源。
-
关键词
和谐思想
孟子
天人和谐
社会和谐
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
协调统一
个体
理性思维
文化根源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基本方法
被引量:2
- 7
-
-
作者
涂可国
-
机构
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
-
出处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53-58,共6页
-
文摘
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科学而又合理的、代表先进文化和和谐文化方向的现代化转化,就必须遵循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为此,必须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所提出来的方法论基础上,选择以下方法论原则,这就是既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区分文化的不同层次,又要坚持正确对待文化有机论、科学区分并处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中外文化的整合以及文化的综合创新。
-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现代化
方法论
-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ization
methodology
-
分类号
G0
[文化科学]
-
-
题名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刍议
被引量:1
- 8
-
-
作者
石永之
-
机构
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
-
出处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5-67,共3页
-
文摘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从破解以康德哲学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入手,重铸儒家新内圣,认为人有智的直觉,有限的人可以无限(圆善),智的直觉开出本体界,坎陷之后可以开出现象界,开出儒家新外王———科学和民主。但他由于时代的局限,未能对工具理性本身进行反思,也没有对形上学本身进行反思。
-
关键词
道德形上学
新外王
新内圣
主体性
-
分类号
B26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真理标准大讨论对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
- 9
-
-
作者
涂可国
-
机构
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
-
出处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9,共2页
-
文摘
1978年5月,一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全国展开。这场大讨论明辨了理论是非,澄清了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认识,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命题,恢复和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启了解放思想的先河,吹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号角。回顾这一历史,使人们深刻感受到这场大讨论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反思这场大讨论,也使人们认识到这场大讨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山东省社科界的专家学者在纪念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30周年之际,追昔抚今,畅谈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重要意义、丰富内容、理论拓展。本刊分两期发表一组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
关键词
当代中国哲学
哲学发展史
标准
真理
思想解放运动
“五四”运动
延安整风运动
政治解放
-
分类号
D264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B26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马融的学行及其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李俊岭
王成略
-
机构
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
出处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1-44,共4页
-
文摘
马融是西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家,由于他的著作多已亡佚,后世对其研究较少,这与马融的学术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本文通过对马融生平事迹的考述以追寻其思想根源,并通过与郑玄、王肃的比较而论定其在经学史上的地位。一般认为,郑玄用古文学,则王肃用今文学反对之;郑玄用今文学,则王肃用古文学反对之。从三者的比较看,情况并不尽如此。但无论如何,郑玄、王肃的经学体系无不脱胎于马融之学,这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没有马融,就没有郑学和王学,也就没有了后来的郑、王之争。马融在经学史上的地位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
关键词
马融
学行
经学史
地位
-
分类号
B23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G256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