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三角洲退化刺槐林地的土壤水分生态特征 被引量:22
1
作者 夏江宝 许景伟 +1 位作者 李传荣 陆兆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5-80,共6页
为揭示黄河三角洲人工刺槐林的退化机理及其土壤水分生态特征对退化程度的响应关系,采用野外典型抽样调查分析和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研究了退化刺槐林地土壤水文物理性状、土壤入渗特性及土壤贮水性能的差异。结... 为揭示黄河三角洲人工刺槐林的退化机理及其土壤水分生态特征对退化程度的响应关系,采用野外典型抽样调查分析和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研究了退化刺槐林地土壤水文物理性状、土壤入渗特性及土壤贮水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刺槐林退化程度的加剧,林地土壤的容重增加,而土壤有机质、孔隙度和孔隙比等表征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指标明显降低,0—20cm土层土壤指标状况好于20—40cm土层。轻度、中度、重度退化刺槐林地的土壤容重与未退化相比分别增加了3.68%,9.56%,14.71%;总孔隙度降低2.38%,4.86%,9.57%。Horton模型比较适合描述退化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入渗过程,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初渗率和稳渗率均表现出降低趋势。轻度、中度、重度退化类型下的稳渗速率值分别比未退化(4.02mm/min)下降了25.62%,55.47%,85.07%。刺槐林地土壤吸持、滞留贮水量、土壤涵蓄降水量、有效涵蓄量也表现出降低趋势,0—20cm土层的贮水性能均强于20—40cm土层,轻度、中度、重度退化类型下的40cm土层土壤饱和贮水量分别比未退化(195.78mm)下降了2.37%,4.85%和9.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林 黄河三角洲 土壤入渗 土壤贮水 土壤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3种灌木光合生理特征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夏江宝 田家怡 +1 位作者 张光灿 李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452-1459,共8页
以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5年生的酸枣、杠柳及柽柳为材料,采用CIRAS-2型光合测定系统测定它们叶片的光合、蒸腾、水分利用效率等生理参数及其光响应过程,探讨3种灌木在当地自然生境下的光合生理特征。结果表明:柽柳和酸枣的光响应曲线符合... 以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5年生的酸枣、杠柳及柽柳为材料,采用CIRAS-2型光合测定系统测定它们叶片的光合、蒸腾、水分利用效率等生理参数及其光响应过程,探讨3种灌木在当地自然生境下的光合生理特征。结果表明:柽柳和酸枣的光响应曲线符合非直角双曲线模型(R2>0.98),杠柳光响应曲线符合二次多项式模型(R2=0.95);3种灌木的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暗呼吸速率、羧化效率、光饱和点、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在树种间差异显著(P<0.05);酸枣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是柽柳和杠柳的1.30和1.23倍,柽柳和酸枣弱光下羧化效率要高于杠柳,柽柳暗呼吸速率最大且生理活性最高;3种灌木的蒸腾耗水能力表现为柽柳>酸枣>杠柳,且在高光强下均具有通过降低蒸腾作用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特性,杠柳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是酸枣、柽柳的1.26和1.71倍;3种灌木具有较强的向阳喜光特性,但酸枣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要好于杠柳和柽柳。研究发现,3种灌木在贝壳堤岛相同自然生境下表现出不同的光合行为,而酸枣和杠柳具有高光合、低蒸腾及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特性,酸枣具有较宽的光照生态幅,它们适宜于该区域大面积人工栽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生理特征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酸枣 杠柳 柽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水文特性 被引量:38
3
作者 许景伟 李传荣 +2 位作者 夏江宝 刘立杰 王月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3-176,共4页
以无林地为对照,对黄河三角洲滩地3种林分类型的土壤水文物理性状、土壤入渗特性及土壤贮水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与无林地相比,有林地具有一定的压碱抑盐效果。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孔隙比等表征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指... 以无林地为对照,对黄河三角洲滩地3种林分类型的土壤水文物理性状、土壤入渗特性及土壤贮水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与无林地相比,有林地具有一定的压碱抑盐效果。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孔隙比等表征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指标明显好于无林地,且0-20 cm土层好于20-40 cm。各指标林地间差异较大,其中刺槐林好于杨树林,而白蜡林最差。②乘幂方程能较好地反映研究地区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入渗过程,有林地土壤入渗性能好于无林地,刺槐林、杨树林、白蜡林的平均渗透速率值分别是无林地(1.84 mm/min)的2.22,1.78,1.59倍。③有林地的土壤吸持、滞留贮水量、土壤涵蓄降水量、有效涵蓄量均表现为刺槐林>杨树林>白蜡林>无林地,且0-20 cm土层的贮水性能均好于20-40 cm。说明在涵养水源和水分有效性方面,刺槐林优于杨树林,白蜡林较差。从贮蓄水分、涵养水源角度来考虑,可在盐碱程度类似的生境中首先考虑刺槐、杨树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地 黄河三角洲 土壤入渗 土壤贮水 水源涵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叶底珠叶片光合作用对CO2浓度及土壤水分的响应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淑勇 夏江宝 +3 位作者 张光灿 王冰 赵洪峰 刘京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937-1945,共9页
为阐明黄河三角洲贝壳砂生境叶底珠叶片光合作用对CO2浓度的响应规律,明确其光合生产力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以2年生叶底珠(Securinega suffruticosa)苗木为材料,采用旱棚人工控水试验,利用光合测定系统测定分析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叶底... 为阐明黄河三角洲贝壳砂生境叶底珠叶片光合作用对CO2浓度的响应规律,明确其光合生产力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以2年生叶底珠(Securinega suffruticosa)苗木为材料,采用旱棚人工控水试验,利用光合测定系统测定分析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叶底珠叶片光合作用的CO2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叶底珠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光合作用特征参数对土壤水分(SRWC)变化具有阈值效应。维持叶底珠叶片较高光合生产力的SRWC为50.3%—83.2%,CO2浓度为700—1100μmol/mol,其中最适宜的SRWC为70.5%,最大值出现在CO2浓度为900μmol/mol,而正常CO2浓度和倍增CO2浓度下维持叶底珠叶片较高光合生产力水平的SRWC范围分别为45.5%—90.0%和47.0%—92.6%。叶底珠叶片表观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c)和羧化效率(CE)随着SRWC的增加而呈抛物线变化。CO2补偿点(Г)呈现与Pmax,c和CE相反的变化规律,在SRWC为70.5%时,Г达到最低值(51.3μmol/mol)。光呼吸速率(Rp)在SRWC为50.3%时达到最小值(2.62μmol·m-2·s-1),随着SRWC的增加,Rp增加缓慢。说明黄河三角洲贝壳砂生境条件下,叶底珠叶片光合作用对CO2浓度和土壤水分具有宽泛的适应范围,对贝壳砂生境经常出现的干湿交替逆境表现出一定适应能力,在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可引种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作用 CO2浓度 土壤水分 叶底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滩涂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数量特征 被引量:21
5
作者 夏江宝 李传荣 +2 位作者 许景伟 郑莉 刘立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68-1373,共6页
在对黄河三角洲河口滩涂区主要立地类型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物种丰度、生物量、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及生态优势度指数等指标对3种梯度带8类典型样地下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群落特征... 在对黄河三角洲河口滩涂区主要立地类型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物种丰度、生物量、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及生态优势度指数等指标对3种梯度带8类典型样地下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群落特征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①黄河口滩涂区共有大型底栖动物30种,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及环节动物门,共7纲24科25属;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由多到少为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9.48g·m-2,平均丰度为679.04ind·m-2,生物量由多到少为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②随着由水生生境过渡到旱生生境,河口滩涂区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有减少趋势,生态优势度有增加的趋势,其生物种类、生物量和丰度表现为芦苇湿地>海防林带>盐碱滩。③随着季节的变化,不同样地类型的物种丰度和生物量变化幅度很大,夏季比春季高;但生态优势度指数随季节变化不明显,由春季到夏季底栖动物在物种均匀度上表现为减弱趋势,而物种多样性总体上表现为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滩涂区 大型底栖动物 物种多样性 数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贮水功能 被引量:22
6
作者 夏江宝 陆兆华 +2 位作者 高鹏 许景伟 李传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2-75,95,共5页
以滩涂裸地为对照,对黄河三角洲滩地乔木林、灌木林、草地及农田等4种植被类型改良土壤的盐碱程度、容重和孔隙度状况、土壤入渗性能及蓄水能力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均具有一定的压碱抑盐效应,且表土层盐碱含量多低于20-... 以滩涂裸地为对照,对黄河三角洲滩地乔木林、灌木林、草地及农田等4种植被类型改良土壤的盐碱程度、容重和孔隙度状况、土壤入渗性能及蓄水能力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均具有一定的压碱抑盐效应,且表土层盐碱含量多低于20-40 cm土层;同时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的效应显著,并且对土壤表层的改良效果好于20-40 cm土层。不同植被类型均能改善土壤入渗性能,渗透性能由强到弱表现为乔木林>灌木林>农田>草地,其平均渗透速率分别是滩涂裸地的4.9,3.7,2.9,1.9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饱和蓄水量、毛管蓄水量、非毛管蓄水量均表现为乔木林>灌木林>草地>农田,其饱和蓄水量分别比滩涂裸地高18.3%,11.8%,3.7%和3.5%;土壤涵蓄降水量和有效涵蓄量大小均表现为乔木林>草地>灌木林>农田,且0-20 cm土层的贮水性能均好于20-4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植被类型 土壤蓄水能力 土壤入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植被类型改良土壤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夏江宝 许景伟 +1 位作者 陆兆华 李传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8-152,共5页
为探讨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的改良效应,选取东营市河口区内乔木林、灌木林、草地及对照农田4种典型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数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植被类型都有良好的改善土壤物理性能、化... 为探讨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的改良效应,选取东营市河口区内乔木林、灌木林、草地及对照农田4种典型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数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植被类型都有良好的改善土壤物理性能、化学特性和微生物活性的效应,且对上层土壤的改良效果好于下层。②表层土壤容重、pH值和含盐量低于20-50 cm土层,乔木林地下土壤通气、透水性及压碱抑盐效果好于灌木林地,而农田和草地则较差。③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N,P,K养分及微生物数量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数量大小表现乔木林>农田>灌木林>草地。细菌数量最多,占到微生物总数的97%以上,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数量最低。④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理化指标密切相关,且20-50 cm土层相关性比表层要显著,随着盐碱条件的改善及土壤速效养分的增多,盐碱滩地微生物数量有增多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滩地 土壤理化性质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光谱反演 被引量:29
8
作者 韩兆迎 朱西存 +2 位作者 刘庆 房贤一 王卓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45-1552,共8页
【目的】土壤有机质(SOM)具有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团粒结构形成、增加土壤疏松性、改善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以及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传统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方法,虽然精度高,但是实时性差。本文通过对土壤高光谱数据进行变换和分析,筛... 【目的】土壤有机质(SOM)具有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团粒结构形成、增加土壤疏松性、改善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以及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传统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方法,虽然精度高,但是实时性差。本文通过对土壤高光谱数据进行变换和分析,筛选出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性高的敏感波长,构建能够实时、快速反演黄河三角洲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数学统计模型。【方法】60个土壤样品采于黄河三角州。利用ASD Fieldspec3光谱仪,在室内环境下对黄河三角洲不同有机质含量的风干土壤样本进行了光谱测量,利用化学方法测定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在对土壤样品高光谱反射率进行去包络线处理的基础上,与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筛选敏感波长;运用主成分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和支持向量机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有机质含量的反演模型。【结果】确定了估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敏感波长,建立了能够快速反演黄河三角洲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数学统计模型。从土壤光谱反射率曲线可以看出在1400 nm、1900 nm和2200 nm等波段附近有十分明显的水分吸收谷。经对比相关性可以看出,去包络线的数据处理方法明显提高了光谱反射率与土壤有机质之间的相关性。1278 nm、1307 nm、1314 nm、1322 nm、1328 nm、1334 nm、1343 nm 7个相关性较高的波长作为估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敏感波长。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和支持向量机回归分析方法,分别构建了反演有机质含量的模型。其中,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校正集的决定系数达到了0.865,验证集的决定系数最大,达到了0.837,为黄河三角洲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最佳反演模型。【结论】去包络线的数据处理方法可提高光谱反射率与土壤有机质之间的相关性,确定的1278 nm、1307 nm、1314 nm、1322 nm、1328 nm、1334 nm、1343 nm 7个波长是估测黄河三角洲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敏感波长。由于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校证集的决定系数最高、均方根误差最小,其拟合效果最好。因此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对反演黄河三角洲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最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包络线 高光谱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芦苇功能性状对不同水分生境的适应性 被引量:7
9
作者 岳喜元 岳伟 严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21,30,共5页
植物功能性状反映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对策,对揭示植物的环境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三角洲不同水分生境(草地、河岸)的优势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种不同水分生境条件下芦苇功能性状变化特征、功能... 植物功能性状反映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对策,对揭示植物的环境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三角洲不同水分生境(草地、河岸)的优势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种不同水分生境条件下芦苇功能性状变化特征、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土壤含水率与芦苇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地生境的芦苇株高、叶长、叶面积、比叶面积显著小于河岸生境,而叶片厚度显著大于河岸生境(P<0.05),说明芦苇对生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发生了改变,其在草地生境下表现为保守的生存策略。芦苇株高与叶长、叶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片厚度与株高、叶长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叶片厚度与比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P<0.05),株高、叶长、叶面积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叶片厚度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深度(h)为10 cm<h≤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对芦苇株高、叶长、叶面积、叶片厚度、比叶面积影响最大。黄河三角洲芦苇对不同水分生境适应策略存在差异,其通过调整个体大小与主要叶性状适应水分生境条件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状 芦苇 土壤含水率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芦苇湿地不同恢复阶段种群生态特征 被引量:13
10
作者 孙文广 孙志高 +1 位作者 孙景宽 孙万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5804-5812,共9页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择黄河口未恢复区(R0)、恢复5a区(R2007)和恢复10a区(R2002)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建群种芦苇的株高、密度、立枯物量、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的芦苇株高整体均呈增加趋势,且R2002与...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择黄河口未恢复区(R0)、恢复5a区(R2007)和恢复10a区(R2002)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建群种芦苇的株高、密度、立枯物量、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的芦苇株高整体均呈增加趋势,且R2002与其它两个恢复阶段差异显著(P<0.01);不同恢复阶段的芦苇密度亦具有明显季节动态,R0与其它两个恢复阶段差异显著。不同恢复阶段芦苇地上及不同器官生物量整体均表现为R2002>R2007≈R0,其季节动态符合抛物线模型(y=b0+b1t+b2t2,R2≥0.90,P<0.01)。不同恢复阶段芦苇地上器官对地上生物量的平均贡献率均无显著差异,但均以茎的贡献率最高,且表现为R2002>R2007>R0。不同恢复阶段芦苇的立枯物量随时间变化均符合指数增长模型(y=A0ebT+B0,R2>0.95,P<0.01),整体表现为R2002>R2007>R0,但其差异不显著。研究发现,不同恢复阶段的湿地水文情势(积水深度和水质)是导致芦苇种群生态特征和地上生物量差异的重要因素,故建议下一步湿地恢复工程蓄水应采取少量多次补水措施,并应避开水质较差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芦苇湿地 生态特征 水文情势 黄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浇灌方式对芦苇地土壤水文生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夏江宝 谢文军 +2 位作者 陆兆华 贾琼 董立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4137-4143,共7页
为提高再生水资源在芦苇群落生态恢复中的高效利用,采用温室内模拟实验的方法,以未灌溉(CK)为对照,对再生水(FS)、再生水清水轮灌(QF)及清水灌溉(QS)等3种浇灌方式下的芦苇地盐碱含量及水文物理参数进行测定分析,以其阐明不同浇灌方式... 为提高再生水资源在芦苇群落生态恢复中的高效利用,采用温室内模拟实验的方法,以未灌溉(CK)为对照,对再生水(FS)、再生水清水轮灌(QF)及清水灌溉(QS)等3种浇灌方式下的芦苇地盐碱含量及水文物理参数进行测定分析,以其阐明不同浇灌方式下芦苇地的土壤水文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清水灌溉、清废轮灌降盐压碱效果显著(P<0.001),而再生水灌溉后土壤含盐量增加12.8%。与未灌溉相比,3种浇灌方式均使土壤容重减小,孔隙度增大,改善土壤水文物理效果表现为清废轮灌>清水灌溉>再生水灌溉。Horton模型比较适合描述灌溉后芦苇地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清水灌溉、清废轮灌改善了土壤水分的渗透性能,初渗率和稳渗率均比未灌溉增加,而再生水灌溉后初渗率下降15.0%。3种浇灌方式均能增强芦苇地贮蓄和保持土壤水分的能力,清废轮灌、清水灌溉、再生水灌溉的饱和蓄水量分别比未灌溉增加11.5%、4.3%、2.4%,涵蓄降水和供植物生长有效水分贮存能力表现为清废轮灌最好,其次为清水灌溉,而再生水灌溉则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芦苇 水文物理性质 土壤入渗 土壤蓄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潮滩湿地土壤CH4氧化潜力及其对有机物输入的响应 被引量:10
12
作者 孙万龙 孙志高 +4 位作者 孙文广 翁虹 吕迎春 姜欢欢 王玲玲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4-112,共9页
2010年11月,采集了黄河口北部滨岸高潮滩、中潮滩、低潮滩和光滩表层土壤样品,基于短期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潮滩土壤CH4氧化潜力及其对有机物输入的响应.结果表明,尽管4种湿地土壤的CH4氧化潜力存在一定差异(P>0.05),但整体变化规律... 2010年11月,采集了黄河口北部滨岸高潮滩、中潮滩、低潮滩和光滩表层土壤样品,基于短期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潮滩土壤CH4氧化潜力及其对有机物输入的响应.结果表明,尽管4种湿地土壤的CH4氧化潜力存在一定差异(P>0.05),但整体变化规律相似.12~60 h,CH4氧化潜力均呈先增加后降低变化;60~132 h,CH4氧化潜力均呈迅速增加趋势.4种湿地土壤CH4氧化潜力整体表现为光滩(2.37 μg/g·d)>低潮滩(2.29 μg/g·d)>中潮滩(1.70 μg/g·d)>高潮滩(1.47 μg/g· d).甲醇输入整体抑制了湿地土壤的CH4氧化潜力,抑制程度表现为光滩>中潮滩>低潮滩>高潮滩.4种湿地土壤的CH4氧化潜力分别为1.27,0.49,0.67和0.38 μg/(g·d),较对照组降低13.56%,70.98%,70.65%和83.83%;酵母膏输入对高潮滩、中潮滩和光滩土壤的CH4氧化潜力表现为促进作用,促进程度表现为中潮滩>高潮滩>光滩.3种湿地土壤的CH4氧化潜力分别为2.89,2.41和2.96μg/(g·d),较对照组增加69.38%,64.01%和24.76%.与之相比,酵母膏对低潮滩土壤的CH4氧化潜力表现为弱抑制作用,其氧化潜力为2.14 μg/(g·d),较对照组降低6.67%.可见,不同有机物对潮滩湿地土壤CH4氧化潜力的影响差异较大,在当前外源有机物为黄河入海主要污染物情况下,潮滩湿地CH4的源/汇功能将会发生明显变化,这就使得在估算黄河口潮滩CH4排放清单时应特别关注不同有机物输入对CH4释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潮滩湿地 CH4氧化潜力 酵母膏 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氮输入对黄河口碱蓬湿地土壤碳氮含量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胡星云 孙志高 +4 位作者 张党玉 孙文广 王伟 王苗苗 陈冰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4-211,共8页
2014年4—11月,选择黄河入海口北部滨岸高潮滩的碱蓬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原位氮输入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输入梯度下(N0,无氮输入;N1,低氮输入;N2,中氮输入;N3,高氮输入)湿地土壤碳氮含量动态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氮输入处... 2014年4—11月,选择黄河入海口北部滨岸高潮滩的碱蓬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原位氮输入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输入梯度下(N0,无氮输入;N1,低氮输入;N2,中氮输入;N3,高氮输入)湿地土壤碳氮含量动态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氮输入处理下土壤的SOC、TN、NH_4^+—N和NO_3^-—N含量整体上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各土层的SOC和NO_3^-—N含量在N2处理最高,而TN和NH_4^+—N含量在N3处理最高。尽管不同氮输入处理并未改变湿地土壤中TN和NH_4^+—N含量的动态变化模式,但随氮负荷增强二者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不同的氮输入处理明显改变了土壤中SOC和NO_3^-—N的动态变化模式,适量氮输入(N1和N2)明显提高了土壤中的NO_3^-—N含量,过量氮输入(N3)则不利于NO_3^-—N的累积;不同氮输入处理下(特别是N2和N3处理)湿地表层土壤(0—20cm)的SOC含量在7月中旬后远大于N0处理(P<0.05),说明持续的氮输入可能不利于表层土壤中SOC的转化。研究发现,当未来黄河口湿地氮养分达到N1和N2水平时将有利于土壤氮矿化,而这将使得土壤氮养分的供给更为充足;但氮负荷持续增强可能使土壤表层的SOC转化受到抑制,而这将有助于提升土壤的储碳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输入 碳氮 潮滩湿地 碱蓬 黄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不同氮基质碱蓬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盐分及氮输入的响应 被引量:8
14
作者 胡星云 孙志高 +3 位作者 张党玉 孙文广 祝贺 任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8499-8510,共12页
2014年4-11月,选择黄河入海口北部滨岸高潮滩的碱蓬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原位氮负荷增强模拟试验(N0,无额外氮输入;N1,低氮输入;N2,中氮输入;N3,高氮输入),获取相应的不同氮基质种子(S0,S1,S2和S3),以研究其发芽率以及幼苗生长状况... 2014年4-11月,选择黄河入海口北部滨岸高潮滩的碱蓬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原位氮负荷增强模拟试验(N0,无额外氮输入;N1,低氮输入;N2,中氮输入;N3,高氮输入),获取相应的不同氮基质种子(S0,S1,S2和S3),以研究其发芽率以及幼苗生长状况对不同盐分胁迫和氮浓度交互作用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氮负荷影响下碱蓬成熟种子中的氮含量整体表现为S2>S0>S1>S3,中氮输入更利于种子中氮养分的累积。盐分和氮交互作用下4种氮基质种子的发芽率总体表现为S2>S1>S0>S3(P>0.05),S2在不同盐分胁迫下的发芽率最高,幼苗的生长状况也最好。随着盐分的增加,4种氮基质种子的发芽率及幼苗生长状况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较低的盐分有助于其幼苗长度的增长,且随着氮输入量的增加这种抑制作用可得到一定程度缓解。盐分胁迫、氮浓度和种子类型作为单独因素出现时对碱蓬的发芽率、幼苗长度、鲜重和干重均产生显著影响,除幼苗长度受氮浓度和盐分胁迫交互作用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外(P<0.05),其他因子交互作用对诸生态指标的影响并不明显。研究发现,不同氮输入处理不仅改变了原生环境碱蓬种子的氮含量,而且也使这些具备不同氮基质的种子对不同盐分胁迫与氮浓度环境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对策,中氮输入下的碱蓬种子(S2)无论在萌发率还是在幼苗生长状况上均优于其他氮基质的种子。未来,随着黄河口新生湿地氮养分供给的不断增加,当湿地氮养分达到中氮水平时,将更有利于碱蓬种子的萌发以及幼苗的生长,当氮养分达到更高水平时,碱蓬种子的萌发以及幼苗生长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基质种子 氮输入 盐分胁迫 碱蓬 黄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胁迫对两种高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0
15
作者 何磊 陆兆华 +3 位作者 管博 赵艳云 王睿彤 刘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62-369,共8页
以纤维高粱和普通高粱种子为材料,将NaCl、Na2SO4和NaHCO3按不同比例混合,模拟15种盐度和碱度各不相同的复杂盐碱条件,采用培养皿纸上发芽法研究了混合盐碱胁迫对两种高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探讨两种高粱种子和幼苗的耐盐碱能... 以纤维高粱和普通高粱种子为材料,将NaCl、Na2SO4和NaHCO3按不同比例混合,模拟15种盐度和碱度各不相同的复杂盐碱条件,采用培养皿纸上发芽法研究了混合盐碱胁迫对两种高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探讨两种高粱种子和幼苗的耐盐碱能力及在盐碱胁迫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盐低碱环境促进了两种高粱种子的萌发;随着盐碱胁迫的增强,高粱种子的萌发率、萌发指数与对照相比均显著下降,而纤维高粱的累积萌发率下降幅度较普通高粱小,表明纤维高粱对盐渍环境的适应性略高于普通高粱。在高粱幼苗生长过程中,随着盐碱胁迫的增强,两种高粱的幼根和幼芽长均显著下降,且与对照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盐度对两种高粱的萌发率、萌发指数、幼苗长均有极显著影响,盐度与pH相互作用对两种高粱的幼根长有极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PH 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纸废水灌溉对芦苇生长及其土壤改良效应 被引量:16
16
作者 夏江宝 谢文军 +3 位作者 孙景宽 刘京涛 刘擎 陆兆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0-113,118,共5页
为研究造纸废水灌溉对中度盐碱退化芦苇湿地的土壤改良效应及对芦苇生长的影响,在大田内设置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4种废水灌溉次数下的芦苇生长指标、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废水灌溉次数的增加,芦苇密度、... 为研究造纸废水灌溉对中度盐碱退化芦苇湿地的土壤改良效应及对芦苇生长的影响,在大田内设置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4种废水灌溉次数下的芦苇生长指标、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废水灌溉次数的增加,芦苇密度、株高、盖度及地上生物量等生长指标显著增加;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分别有减小和增大趋势;土壤pH值有所上升,而含盐量下降趋势显著。土壤有机质、速效N、速效P、速效K、全N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均表现出随废水灌溉次数增加有增多趋势,其中有机质、速效N在灌溉2~4次后,分别比CK显著增加32.0%,52.2%,84.6%;8.1%,16.2%,29.4%;而速效P(13.26mg/kg)、全N(0.45g/kg)均在灌溉3次后达到最高;废水灌溉后土壤C/N有减小趋势,有机质腐殖化程度不高。随着废水灌溉次数的增加,磷酸酶、脱氢酶显著增加,灌溉3次后均达到最高;灌溉1~4次后的脲酶含量分别是CK的1.1,1.4,2.0,2.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纸废水 灌溉 芦苇 土壤理化性状 湿地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水灌溉对芦苇地土壤水文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夏江宝 刘庆 +3 位作者 谢文军 孙景宽 刘擎 陆兆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3-68,共6页
为研究造纸废水灌溉对黄河三角洲内陆盐碱芦苇地土壤水文特征的影响,通过设置芦苇地不同废水灌溉次数下的随机区组试验,采用田间测量土壤入渗过程和实验室内测定水文物理参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造纸废水灌溉前后土壤pH值、含盐率及土壤... 为研究造纸废水灌溉对黄河三角洲内陆盐碱芦苇地土壤水文特征的影响,通过设置芦苇地不同废水灌溉次数下的随机区组试验,采用田间测量土壤入渗过程和实验室内测定水文物理参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造纸废水灌溉前后土壤pH值、含盐率及土壤水文物理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废水灌溉后,土壤pH均值降低6.0%;废水灌溉1~2次,土壤含盐率降低11.7%,废水灌溉3~4次后,增壤含盐率增加12.6%。2)废水灌溉后土壤体积质量均值减小6.5%,总孔隙度均值增大18.1%;随着废水灌溉次数的增多,土壤体积质量和总孔隙度分别有减小和增大的趋势。3)Horton模型比较适合描述废水灌溉后芦苇群落的土壤入渗过程,废水灌溉降低了初渗率,但随着废水灌溉次数的增多,稳渗率增加明显。4)废水灌溉增强了土壤贮蓄水分的能力,废水灌溉3次吸持贮水量达到最高(90.15mm),灌水4次滞留贮水量达到最高(4.51mm)。与未灌溉相比,废水灌溉具有明显的压碱抑盐、改良土壤水文物理性状、提高土壤入渗和贮水能力的作用,但不同灌溉次数处理间差异性显著。该研究为黄河三角洲内陆盐碱地区芦苇群落在造纸废水灌溉下的适宜灌溉次数和灌溉水量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利于造纸废水资源的合理化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纸 废水 土壤 芦苇 水文物理性质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对金银花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夏江宝 张淑勇 +2 位作者 张光灿 周泽福 陈安强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03-807,共5页
利用CIRAS-2型便携式光合作用仪,测定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3年生金银花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等生理参数的光响应过程,阐明其气体交换参数及水分利用效率对土壤水分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规律... 利用CIRAS-2型便携式光合作用仪,测定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3年生金银花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等生理参数的光响应过程,阐明其气体交换参数及水分利用效率对土壤水分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规律,探讨了金银花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土壤水分和光照条件。结果表明:金银花叶片的P。一及WUE对土壤水分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阈值响应;金银花叶片正常生长(同时具有较高Pn和WVE)的适宜土壤质量含水量(Wm)为121~206g·kg^-1,适宜的光合有效辐射为600~1600μmol·m^-2·s^-1;Wm为172g·kg^-1左右为“最佳高产高效水”,最佳光合有效辐射为800~1000μmol·m^-2·s^-1。以光合生理参数为指标对金银花土壤水分有效性及生产力进行分级与评价,确定既在62g·kg^-1以下为“无效水”;Wm在234g·kg^-1以上和62~90g·kg^-1阈值内属于“低产低效水”;在121~145g·kg^-1阈值内为“中产中效水”;在172~206g·kg^-1阈值内为“高产高效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土壤水分 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刺玫叶片光合生理参数的土壤水分阈值响应及其生产力分级 被引量:22
19
作者 张淑勇 夏江宝 +1 位作者 张光灿 周泽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519-2528,共10页
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以3年生天然次生灌木黄刺玫为材料,研究了叶片光合生理参数对土壤水分(RWC)的响应特征及光合生产力分级。结果表明:当RWC在33.8%—81.3%时,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的变化曲线为明显的双峰曲线;上午阶段(11... 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以3年生天然次生灌木黄刺玫为材料,研究了叶片光合生理参数对土壤水分(RWC)的响应特征及光合生产力分级。结果表明:当RWC在33.8%—81.3%时,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的变化曲线为明显的双峰曲线;上午阶段(11:00时之前)Pn的下降主要是气孔限制引起的,下午以非气孔限制为主;随着RWC的增加,Pn、Tr第1峰值出现的时间延后;在此水分范围内,Pn日均值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Pn最高值((8.5±1.8)mmol·m-2·s-1)出现在RWC为71.7%时。水分利用效率(WUE)对RWC的响应有所差异,当RWC大于47.1%时,WUE呈不明显的双峰曲线,第1峰值出现在13:00时,并且前后时段WUE变化不大。RWC为47.1%时,WUE维持在最高水平,日均值为(2.72±0.59)μmol/mmol。根据Pn、Tr、WUE和RWC的定量分析,以及从黄土丘陵区生态、经济效益同时考虑,适合黄刺玫生长的RWC在33.8%—71.7%之间。以光合生理参数为指标对黄刺玫土壤水分有效性及生产力进行分级与评价,确定RWC>90.4%或RWC<33.8%时为"中产中效水";RWC在71.7%—81.3%和47.1%—71.7%时分别为"高产中效水"和"高产高效水",!其中RWC在57.4%左右时为"最优产效水";RWC在18.8%—26.5%时为"低产低效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阈值效应 土壤水分 生产力分级 黄刺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常春藤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夏江宝 张光灿 +1 位作者 许景伟 李传荣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8-82,共5页
利用CIRAS-2型便携式光合仪对干旱胁迫下3a生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var.sinensis)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日动态及其主要生态生理因子进行测定分析,以阐明干旱胁迫下Pn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午休原因,并探讨了影响常春藤Pn的主要影响因子... 利用CIRAS-2型便携式光合仪对干旱胁迫下3a生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var.sinensis)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日动态及其主要生态生理因子进行测定分析,以阐明干旱胁迫下Pn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午休原因,并探讨了影响常春藤Pn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常春藤Pn日动态与土壤水分及微环境因子密切相关。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其Pn日均值及最大值下降显著,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干旱胁迫下,其Pn日均值分别比对照下降15%,47%,70%;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常春藤Pn日动态由"单峰"向"双峰"型变化,光合作用午休原因由气孔限制为主逐渐过渡到以非气孔限制为主。多元回归及主成分分析表明,适宜水分条件下,影响常春藤Pn的日动态因素可归纳为两类,一类以气温、相对湿度和大气CO2浓度为主,其次是以光照强度为主;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强,光照强度、大气CO2浓度、相对湿度等生态因子对常春藤Pn的影响越大,其中相对湿度对Pn的影响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春藤 干旱胁迫 净光合速率 日变化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