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三角洲不同经济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改良土壤效应
1
作者 芦月 杨静 +5 位作者 李仕辉 刘文静 徐海东 高芳磊 赵西梅 夏江宝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0-189,共10页
为探究黄河三角洲不同经济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碳汇潜能以及改良土壤能力,明确经济林对土壤有机碳、土壤结构和肥力的影响规律。选取黄河三角洲典型经济林树种沾化冬枣(ZJ)、油桃(PN)、鸭梨(PB)、油桃+鸭梨混交林(PNPB)作为研究对象... 为探究黄河三角洲不同经济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碳汇潜能以及改良土壤能力,明确经济林对土壤有机碳、土壤结构和肥力的影响规律。选取黄河三角洲典型经济林树种沾化冬枣(ZJ)、油桃(PN)、鸭梨(PB)、油桃+鸭梨混交林(PNPB)作为研究对象,以当地典型防护林树种白杨(PA)作为对照,测定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水分物理和速效养分指标。结果显示:1)0~40 cm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分别为3.85~10.76 g/kg和0.97~3.00 kg/m^(2),与PA相比,经济林分别增加49.76%和51.12%;土壤蓄水性能为PNPB>PA>单一林分经济林;土壤速效养分质量分数为PB最高,PA最低。2)土壤有机碳、蓄水性能和速效养分质量分数为0~20 cm>20~40 cm。3)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与土壤含水量、土壤蓄水性能、pH、速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研究发现,土壤碳汇潜能和速效养分质量分数均为PB最好,其次是PN和ZJ;土壤蓄水性能PNPB最好,其次是单一林分;PB和PNPB是提升土壤碳汇潜能和改良土壤效果较好的栽植模式。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经济林改良土壤效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养分 土壤改良 经济林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柽柳防护林伴生草本植物对盐渍土质量的影响
2
作者 闫凌骁 杨红军 +4 位作者 郭瑾昊 崔倩 宋爱云 孙景宽 马金昭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955-5969,共15页
选取黄河三角洲滨海滩涂大致相同密度柽柳林下伴生草本植物群落土壤为对象,测定分析了其pH、电导率、盐分、养分含量、草本植物群落α、β多样性指数等指标,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定量评价了不同草本植物群落对盐渍土的改良效果,解析了不... 选取黄河三角洲滨海滩涂大致相同密度柽柳林下伴生草本植物群落土壤为对象,测定分析了其pH、电导率、盐分、养分含量、草本植物群落α、β多样性指数等指标,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定量评价了不同草本植物群落对盐渍土的改良效果,解析了不同因子在滨海盐渍土改良中的作用和贡献。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滨海柽柳防护林下引入不同草本植物群落对降低土壤盐分、缓解土壤碱化、提升土壤养分含量均有一定的帮助,并且不同草本植物群落对盐渍土的改良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以芦苇为优势种的草本植物群落在抑盐培肥、防止碱化等方面效果最佳。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对土壤改良效果有较大影响。土壤化学性质分析表明不同草本植物群落对盐渍土改良呈现出不同的生态功能:在降低土壤盐分、提升有效氮方面,以灰绿藜作为优势种的草本植物群落效果最好;在提升土壤全磷养分方面,芦苇群落效果最好;在提升土壤全钾、有效磷、速效钾方面,以盐地碱蓬为优势种的草本植物群落效果最好。在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柽柳防护林构建过程中,以芦苇作为优势种的草本植物群落(搭配碱蓬、灰绿藜、鹅绒藤、盐地碱蓬、狗尾草)建议被优先选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耐阴草本植物 柽柳防护林 土壤质量 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生态用地质量状况及生态因子的相关性
3
作者 杜鑫鑫 赵昕 +4 位作者 夏江宝 李晓东 李淑甲 肖晨阳 郭子琦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5-153,160,共10页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变化剧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已被列入国家“十四五”发展战略。以黄河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区,根据2002—2023年的陆地资源卫星数据与2023年7月份的野外调查数据,构建3种生态质量状...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变化剧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已被列入国家“十四五”发展战略。以黄河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区,根据2002—2023年的陆地资源卫星数据与2023年7月份的野外调查数据,构建3种生态质量状况评价方案(方案Ⅰ、方案Ⅱ和方案Ⅲ),对比分析并确定了黄河三角洲地表生态质量评价的最适宜方案,并进一步分析综合遥感生态指数(I)与生态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方案Ⅲ构建的地表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增加了土壤信息在综合遥感生态评估中的贡献(R^(2)=-0.558),并涵盖了水体、土壤、温度和植被4个指标因子的92.17%的信息量。(2)2002—2023年黄河三角洲地表的生态质量状况表现为局部减退,林地作为主要的生态用地之一,生态质量平均值最高,生态质量稳定。所有变化区域均集中在综合遥感生态指数I≤0.4的区域范围内,主要由水体的波动引起生态质量退化;I>0.4的区域生态质量相对稳定。(3)黄河三角洲地表的生态质量状况与植被覆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的氮和土壤有机碳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土壤酸碱度的增加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因子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柽柳人工林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霞 杜振宇 +5 位作者 董爱新 马丙尧 魏海霞 曹琪琪 张军 李永涛 《山东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32-39,共8页
为探讨滨海盐碱区柽柳人工林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以黄河三角洲不同林龄(3 a、8 a、12 a)柽柳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以毗邻的无林地(CK)为对照,研究了林龄变化对土壤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DOC、MBC、EOC... 为探讨滨海盐碱区柽柳人工林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以黄河三角洲不同林龄(3 a、8 a、12 a)柽柳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以毗邻的无林地(CK)为对照,研究了林龄变化对土壤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DOC、MBC、EOC)、惰性有机碳(ROC)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林龄能够影响不同土层SOC及其组分含量,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林龄对SOC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一致,均表现为12 a>8 a>3 a>CK,其中3种林龄SOC平均含量(0-60 cm)较CK分别增加23.95%、46.38%和111.03%,DOC、MBC和EOC平均含量则以12 a增加最多,分别增加了127.06%、68.99%和78.49%,明显高于其它林龄,而ROC分别为CK的1.22倍、1.59倍和1.87倍,增加显著;不同林龄0-20 cm表层SOC及其组分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土层(P<0.05),呈现明显的表聚现象,除3 a、12 a土层20-40 cm与40-60 cm土壤MBC含量无显著差异外,其它土层间均差异显著(P<0.05);林龄的增加提高了各层土壤的CPMI,其中以12 a最高、8 a次之,且8 a与12 a提高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SOC及各组分间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土壤EOC、DOC、MBC及ROC碳组分分别解释了SOC变化的93.50%、83.00%、53.82%和91.89%。综上,在滨海盐碱地区,林龄的延长有利于林地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的积累和CPMI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柽柳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永涛 王振猛 +5 位作者 杨庆山 张子龙 董爱新 周健 曹琪琪 张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0-93,共14页
【目的】探究黄河三角洲不同林龄柽柳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的影响,对评价人工林土壤质量动态变化和后期栽培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无林地(WLD)和3种不同林龄(TC3a、TC8a、TC12a)的柽柳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探究黄河三角洲不同林龄柽柳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的影响,对评价人工林土壤质量动态变化和后期栽培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无林地(WLD)和3种不同林龄(TC3a、TC8a、TC12a)的柽柳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进行分析。【结果】3种林龄及无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细菌>真菌,随着林龄的增加,优势菌群未发生改变。林龄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α多样性的影响有限,其中细菌Chao1index、ACE index和Shannon指数表现为TC8a>TC3a>TC12a,而真菌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则表现为TC3a>TC8a>TC12a。细菌的群落组成数量在门、纲、目、科、属水平上与真菌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细菌的群落组成在各个分类水平上均表现为TC12a>TC8a>TC3a>WLD,而真菌则表现不规律,但均以TC3a数量最多。土壤微生物优势群落和主要群落组成基本一致,但在相对丰度上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unidentified Bacteria相对丰度均超过10%,是优势菌门,而真菌群落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均超过45%,是绝对优势菌门。林龄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均存在一定影响,其中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铵态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加,且均高于WLD,而土壤含盐量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冗余分析表明,不同林龄的微生物群落受养分影响明显,细菌群落中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真菌群落中盐分、有机碳、全氮、全磷,分别是影响细菌和真菌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柽柳人工林调控了滨海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但对林龄的响应变化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柽柳人工林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重度退化滨海湿地盐地碱蓬的生态修复效果 被引量:34
6
作者 管博 于君宝 +3 位作者 陆兆华 谢文军 陈小兵 王雪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4835-4840,共6页
采用翻地、施肥和芦苇碎屑培肥等土壤改良方法,利用盐地碱蓬在黄河三角洲重度退化区进行生态修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重度退化湿地土壤改良后,盐地碱蓬能够成功生长,3种改良方法均可有效的降低重度退化盐碱地的土壤含盐量,改良后的土壤N... 采用翻地、施肥和芦苇碎屑培肥等土壤改良方法,利用盐地碱蓬在黄河三角洲重度退化区进行生态修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重度退化湿地土壤改良后,盐地碱蓬能够成功生长,3种改良方法均可有效的降低重度退化盐碱地的土壤含盐量,改良后的土壤Na离子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表明改良后土壤肥力得到了改善。3种改良方法比较,培肥处理组土壤Na离子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两种方法;盐地碱蓬生物量达到最高值,说明增加有机物的培肥方法可有效的改良重度退化盐碱湿地土壤,达到较为理想的生态修复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退化湿地 盐地碱蓬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退化刺槐林地的土壤水分生态特征 被引量:22
7
作者 夏江宝 许景伟 +1 位作者 李传荣 陆兆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5-80,共6页
为揭示黄河三角洲人工刺槐林的退化机理及其土壤水分生态特征对退化程度的响应关系,采用野外典型抽样调查分析和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研究了退化刺槐林地土壤水文物理性状、土壤入渗特性及土壤贮水性能的差异。结... 为揭示黄河三角洲人工刺槐林的退化机理及其土壤水分生态特征对退化程度的响应关系,采用野外典型抽样调查分析和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研究了退化刺槐林地土壤水文物理性状、土壤入渗特性及土壤贮水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刺槐林退化程度的加剧,林地土壤的容重增加,而土壤有机质、孔隙度和孔隙比等表征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指标明显降低,0—20cm土层土壤指标状况好于20—40cm土层。轻度、中度、重度退化刺槐林地的土壤容重与未退化相比分别增加了3.68%,9.56%,14.71%;总孔隙度降低2.38%,4.86%,9.57%。Horton模型比较适合描述退化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入渗过程,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初渗率和稳渗率均表现出降低趋势。轻度、中度、重度退化类型下的稳渗速率值分别比未退化(4.02mm/min)下降了25.62%,55.47%,85.07%。刺槐林地土壤吸持、滞留贮水量、土壤涵蓄降水量、有效涵蓄量也表现出降低趋势,0—20cm土层的贮水性能均强于20—40cm土层,轻度、中度、重度退化类型下的40cm土层土壤饱和贮水量分别比未退化(195.78mm)下降了2.37%,4.85%和9.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林 黄河三角洲 土壤入渗 土壤贮水 土壤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材料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化土壤的改良效应 被引量:40
8
作者 孙在金 黄占斌 陆兆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86-190,共5页
针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化土壤的特点,选取4种含盐量分别为0.13%,0.24%,0.86%和2.07%的土壤,采用脱硫石膏和腐植酸作为改良剂,通过单施与配施组合处理开展土壤改良的淋溶试验,分析4种淋滤液的酸碱度(pH)、电导率(EC)、淋溶后土壤的pH、... 针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化土壤的特点,选取4种含盐量分别为0.13%,0.24%,0.86%和2.07%的土壤,采用脱硫石膏和腐植酸作为改良剂,通过单施与配施组合处理开展土壤改良的淋溶试验,分析4种淋滤液的酸碱度(pH)、电导率(EC)、淋溶后土壤的pH、水溶性全盐、Na+、Ca2+、Mg2+含量,以及钠吸附比(SAR)变化。结果表明:脱硫石膏处理(A)和腐植酸+脱硫石膏处理(C)的土壤淋滤液pH值均显著低于对照(CK)和腐植酸处理(B),而EC显著高于处理A和处理C。对于淋溶后的盐碱化土壤,处理A、B、C均能降低土壤pH、代换性Na+含量和土壤SAR。处理B能够降低土壤水溶性盐含量,但差异不显著,处理A和C能显著提高土壤水溶性盐含量。测定发现,处理C对滨海盐碱土的改良效应最显著,4种土壤淋溶后pH分别较对照CK降低0.26%,0.83%,1.05%,1.83%;Na+含量分别降低82.4%,92.6%,89.1%,78.6%;SAR分别降低97.4%,98.5%,97.7%,94.7%。综合比较认为,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土壤改良中,在保证灌溉量的基础上采用脱硫石膏与腐植酸配施可达到良好的盐碱地改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硫石膏 腐植酸 淋溶 盐碱土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与GIS的黄河三角洲绿色空间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20
9
作者 刘庆 李伟 陆兆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38-1843,共6页
基于黄河三角洲1987、1997和2007年的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和野外调查结果,得到研究区三个年度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图。然后从土地利用的角度重新审视绿色空间的概念和内涵,建立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绿色空间生态评估体系,分析黄河三角洲地... 基于黄河三角洲1987、1997和2007年的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和野外调查结果,得到研究区三个年度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图。然后从土地利用的角度重新审视绿色空间的概念和内涵,建立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绿色空间生态评估体系,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绿色空间生态服务价值及其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987—2007年间黄河三角洲地区绿色空间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其中,水体面积增加明显,农田、林地面积略有增加,湿地和草地面积显著减少,未利用地面积略有减少。土地利用面积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期间湿地生态服务价值减少了77.72亿元,草地减少9.00亿元,未利用地减少0.16亿元;水体的生态服务价值增加54.54亿元,农田和林地共增加3.41亿元。研究区绿色空间生态服务价值呈逐年减少的趋势,20年间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减少了28.94亿元。通过对绿色空间单项生态服务价值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单项生态服务价值以湿地、农田和水体占主要地位,这与各单项生态系统的面积及其单位生态服务价值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空间 生态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遥感 GIS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媛 李甲亮 +4 位作者 程建光 刘庆 田家怡 赵怀浩 管银屏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4期45-50,57,共7页
采用谢高地分类系统和评价方法分析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区域分布,并与Costanza分类系统和评估方法进行了对比。从生态类型来看,湿地、森林、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 采用谢高地分类系统和评价方法分析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区域分布,并与Costanza分类系统和评估方法进行了对比。从生态类型来看,湿地、森林、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占总价值的63.3%,20.7%,15.6%,0.43%。从生态服务功能来看,废物处理、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等方面的价值较大,分别占总价值的23.37%,21.88%,2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高效生态经济区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评估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不同宿根花卉对黄河三角洲盐渍土盐分和养分的影响
11
作者 李仕辉 赵西梅 +6 位作者 王元波 陈为峰 芦月 夏江宝 陈印平 张子涵 李怡然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0,56,共9页
[目的]探究种植不同宿根花卉对黄河三角洲土壤盐分和养分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宿根花卉进行盐渍土生态改良提供物种参考,助力黄河国家战略和盐碱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方法]以种植马蔺(Iris lactea)、紫穗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 [目的]探究种植不同宿根花卉对黄河三角洲土壤盐分和养分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宿根花卉进行盐渍土生态改良提供物种参考,助力黄河国家战略和盐碱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方法]以种植马蔺(Iris lactea)、紫穗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subsp.purple)、常夏石竹(Dianthus plumarius)、天人菊(Gaillardia pulchella)、大花萱草(Hemerocallis hybrida)和八宝景天(Sedum spectabile)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未种植宿根花卉的裸地土壤为对照,分析花卉种植对土壤含盐量、电导率、Na^(+),Cl^(-),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①种植宿根花卉对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具有一定的生态调控效果。种植马蔺和紫穗狼尾草可显著降低0—10 cm土层的含盐量,同时马蔺对10—20 cm土层的含盐量也有一定的降低效果,电导率与含盐量趋势一致。②天人菊、常夏石竹可显著降低0—10 cm土层的Na^(+)和Cl^(-)含量;马蔺和天人菊对土壤中Cl^(-)去除效果较好。③不同宿根花卉对表土层速效钾含量影响不显著,而种植不同宿根花卉可降低10—20 cm土层的有效磷含量,紫穗狼尾草降低效果较小。[结论]种植马蔺、紫穗狼尾草对盐渍土的改良效果较好,在选择宿根花卉进行黄河三角洲地区盐渍土的生态改良时可优先考虑;大花萱草居中;常夏石竹、天人菊、八宝景天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盐渍土 宿根花卉 土壤盐分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湿地柽柳种群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4
12
作者 夏江宝 赵西梅 +3 位作者 刘俊华 赵自国 刘庆 陈印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4801-4808,共8页
为探明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灌丛环境因子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柽柳灌丛空间分布类型的影响,采用样地与样方相结合的测定方法,对柽柳灌丛样地距海远近、地下水水位、土壤盐碱含量、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等基本物理参数... 为探明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灌丛环境因子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柽柳灌丛空间分布类型的影响,采用样地与样方相结合的测定方法,对柽柳灌丛样地距海远近、地下水水位、土壤盐碱含量、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等基本物理参数以及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养分等13个环境因子参数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莱州湾柽柳种群空间分布表现为聚集型分布,林分密度与距海距离和地下水水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含盐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地下水水位和土壤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含水量与地下水位呈极显著负相关。莱州湾柽柳灌丛13个环境因子的变异系数在0.060—1.296之间,土壤K+含量、土壤含盐量和林分密度变化幅度较大;其次为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地下水水位的空间变异性高于至海距离,而土壤p H值、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等基本物理性状变化幅度较小。土壤盐碱含量分别为0.47%和p H为8.48,呈重盐土和偏碱性特征。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盐碱含量是影响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湿地柽柳灌丛分布的主导因素,其次是距海距离,土壤速效磷和地下水位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柽柳 分布格局 环境因子 湿地 盐碱地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分和底物对黄河三角洲区土壤有机碳分解与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33
13
作者 李玲 仇少君 +3 位作者 檀菲菲 杨红军 刘京涛 陆兆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6844-6852,共9页
土壤盐碱化能抑制微生物活性,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与转化。以黄河三角洲盐碱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设置3个NaCl盐分梯度(S1:0.1%;S2:0.5%;S3:0.9%),通过在土壤中添加不同底物(CK:不添加底物;N:添加氮;C:添加碳;C+N:添加碳... 土壤盐碱化能抑制微生物活性,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与转化。以黄河三角洲盐碱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设置3个NaCl盐分梯度(S1:0.1%;S2:0.5%;S3:0.9%),通过在土壤中添加不同底物(CK:不添加底物;N:添加氮;C:添加碳;C+N:添加碳+氮),研究该土壤释放CO2-C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土壤微生物呼吸商(qCO2)及溶解性有机碳(DOC)对盐分和底物的响应。结果表明:在45 d的培养期内,CK、N处理中S1盐分土壤释放CO2-C量最高,S2和S3明显低于S1,降低幅度分别为18.3%—23.7%和24.3%—39.8%。C、C+N处理中3个盐分土壤释放CO2-C量差异较小,特别是在C+N处理中,3个盐分土壤释放CO2-C差异不显著。4个底物处理中,SMBC均在S1和S2盐分中含量较高,S3盐分最低。与CK相比,N处理并不能提高SMBC含量,C、C+N处理可明显提高SMBC,但S1和S2盐分土壤提高的幅度(80.4%—80.5%、58.0%—58.7%)明显高于S3(68.9%、49.7%)。4个底物处理中,qCO2均在S1盐分土壤中最高,C、C+N处理可明显提高qCO2。CK、N处理中3个盐分土壤DOC差异不显著,C、C+N处理中S3盐分土壤DOC较高。说明在无碳源输入条件下,增加盐分含量能明显抑制土壤释放CO2量。添加碳源后,盐分含量对土壤释放CO2的影响变小。微生物对碳源和盐分胁迫的响应较快,添加碳源能明显提高微生物数量及其活性。但较高盐分(含盐量>0.5%)可明显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对外源碳的利用率,导致较高盐分SMBC及qCO2较低而DOC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分 底物 CO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呼吸商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来黄河三角洲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28
14
作者 池源 石洪华 +3 位作者 孙景宽 李捷 杨帆 付战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683-2697,共15页
我国拥有丰富的海岸带蓝色碳汇,准确把握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状况,辨识不同人为干扰下蓝碳生态系统NPP的时空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以近30a(1987年、1995年、2005年、2016—2017年)为时间尺度,... 我国拥有丰富的海岸带蓝色碳汇,准确把握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状况,辨识不同人为干扰下蓝碳生态系统NPP的时空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以近30a(1987年、1995年、2005年、2016—2017年)为时间尺度,通过遥感手段和现场调查,对黄河三角洲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近30年来研究区NPP均值和总量呈现先下降又略微增长的特征,2016—2017年度NPP平均值为294.38g C m^(-2)a^(-1),总量为710.05Gg C/a,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2)研究区NPP在各行政区、保护区和地表覆盖类型中均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分异性;2016—2017年度NPP分区结果显示,不同分区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中生产力区(49.5%)、低生产力区(38.3%)和高生产力区(12.1%)。(3)研究区NPP的时空分异性是地表覆盖类型和植被生长状况共同影响的结果,海陆交互作用、开发利用活动和近年来的生态建设是NPP时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4)湿地植被和农田是研究区碳汇的主要贡献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二者NPP均值逐渐上升,在2016—2016年度分别达570.28g C m^(-2)a^(-1)和335.92g C m^(-2)a^(-1);近30年来,湿地植被NPP总量逐渐减少,农田NPP总量则逐渐增加。湿地植被是海岸带蓝碳的典型载体,农田作为位于滨海地区、由湿地植被转化而来、本身具有较高固碳能力和潜力的碳汇类型,可作为海岸带蓝碳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蓝色碳汇 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特征 人类活动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滩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被引量:60
15
作者 吕圣桥 高鹏 +2 位作者 耿广坡 张杰 夏江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4-138,共5页
土壤粒径分布影响土壤的水力特性、土壤肥力以及土壤侵蚀状况等,是重要土壤物理性状之一。以黄河三角洲滩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单重与多重分形学理论和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机质的相关性... 土壤粒径分布影响土壤的水力特性、土壤肥力以及土壤侵蚀状况等,是重要土壤物理性状之一。以黄河三角洲滩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单重与多重分形学理论和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机质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单重分形维数D有显著影响,D值介于2.465 7~2.678 9,其中,林地的D值最大,粘粒含量最高,砂粒含量最低;而荒草地的D值最小,粘粒含量最低,砂粒含量最高;土壤粒径分布的多重分形参数D0(容量维数)、D1(信息维数)和D1/D0(信息维数/容量维数)的值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出现规律性的趋势,均表现为刺槐林地>欧美杨林地>棉花地>荒草地;土壤单重分形和多重分形参数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且普遍高于土壤质地与有机质的相关性。土壤分形及多重分形参数能较好地表征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结构性状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与改变,可为黄河三角洲滩地的治理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分布 土地利用方式 多重分形 黄河三角洲滩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水文特性 被引量:38
16
作者 许景伟 李传荣 +2 位作者 夏江宝 刘立杰 王月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3-176,共4页
以无林地为对照,对黄河三角洲滩地3种林分类型的土壤水文物理性状、土壤入渗特性及土壤贮水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与无林地相比,有林地具有一定的压碱抑盐效果。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孔隙比等表征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指... 以无林地为对照,对黄河三角洲滩地3种林分类型的土壤水文物理性状、土壤入渗特性及土壤贮水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与无林地相比,有林地具有一定的压碱抑盐效果。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孔隙比等表征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指标明显好于无林地,且0-20 cm土层好于20-40 cm。各指标林地间差异较大,其中刺槐林好于杨树林,而白蜡林最差。②乘幂方程能较好地反映研究地区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入渗过程,有林地土壤入渗性能好于无林地,刺槐林、杨树林、白蜡林的平均渗透速率值分别是无林地(1.84 mm/min)的2.22,1.78,1.59倍。③有林地的土壤吸持、滞留贮水量、土壤涵蓄降水量、有效涵蓄量均表现为刺槐林>杨树林>白蜡林>无林地,且0-20 cm土层的贮水性能均好于20-40 cm。说明在涵养水源和水分有效性方面,刺槐林优于杨树林,白蜡林较差。从贮蓄水分、涵养水源角度来考虑,可在盐碱程度类似的生境中首先考虑刺槐、杨树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地 黄河三角洲 土壤入渗 土壤贮水 水源涵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改良剂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土的改良效应 被引量:50
17
作者 王睿彤 陆兆华 +3 位作者 孙景宽 何磊 郭彩红 荣戗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39-244,共6页
采用牛粪(A)、石膏(B)、秸秆(C)、保水剂(D)4种改良剂,通过4因素4水平正交设计方案,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土进行土壤改良试验,筛选出较好的改良方案,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土的改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土壤pH和钠吸附比(SAR)随... 采用牛粪(A)、石膏(B)、秸秆(C)、保水剂(D)4种改良剂,通过4因素4水平正交设计方案,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土进行土壤改良试验,筛选出较好的改良方案,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土的改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土壤pH和钠吸附比(SAR)随着改良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呈上升趋势;4种改良剂对盐碱土改良指标的贡献值存在差异,综合考虑最佳配方为A4B4C1D4,其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增高113.93%,1 014.23%,828.32%,265.45%;其土壤pH和SAR比对照分别下降4.71%,33.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剂 黄河三角洲 滨海盐碱土 正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3种灌木光合生理特征研究 被引量:24
18
作者 夏江宝 田家怡 +1 位作者 张光灿 李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452-1459,共8页
以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5年生的酸枣、杠柳及柽柳为材料,采用CIRAS-2型光合测定系统测定它们叶片的光合、蒸腾、水分利用效率等生理参数及其光响应过程,探讨3种灌木在当地自然生境下的光合生理特征。结果表明:柽柳和酸枣的光响应曲线符合... 以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5年生的酸枣、杠柳及柽柳为材料,采用CIRAS-2型光合测定系统测定它们叶片的光合、蒸腾、水分利用效率等生理参数及其光响应过程,探讨3种灌木在当地自然生境下的光合生理特征。结果表明:柽柳和酸枣的光响应曲线符合非直角双曲线模型(R2>0.98),杠柳光响应曲线符合二次多项式模型(R2=0.95);3种灌木的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暗呼吸速率、羧化效率、光饱和点、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在树种间差异显著(P<0.05);酸枣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是柽柳和杠柳的1.30和1.23倍,柽柳和酸枣弱光下羧化效率要高于杠柳,柽柳暗呼吸速率最大且生理活性最高;3种灌木的蒸腾耗水能力表现为柽柳>酸枣>杠柳,且在高光强下均具有通过降低蒸腾作用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特性,杠柳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是酸枣、柽柳的1.26和1.71倍;3种灌木具有较强的向阳喜光特性,但酸枣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要好于杠柳和柽柳。研究发现,3种灌木在贝壳堤岛相同自然生境下表现出不同的光合行为,而酸枣和杠柳具有高光合、低蒸腾及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特性,酸枣具有较宽的光照生态幅,它们适宜于该区域大面积人工栽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生理特征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酸枣 杠柳 柽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退化刺槐林地不同改造模式下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特征 被引量:26
19
作者 王群 夏江宝 +2 位作者 张金池 张静 刘京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3-137,共5页
为探索黄河三角洲重度退化刺槐林不同改造模式的改良土壤效果,以改造后的棉田、纯林(白蜡林)、农林间作(白蜡+棉花)、混交林(白蜡+刺槐)为研究对象,未改造的重度退化刺槐林作为对照,分析比较不同改造模式下的土壤酶活性、养分特征及其... 为探索黄河三角洲重度退化刺槐林不同改造模式的改良土壤效果,以改造后的棉田、纯林(白蜡林)、农林间作(白蜡+棉花)、混交林(白蜡+刺槐)为研究对象,未改造的重度退化刺槐林作为对照,分析比较不同改造模式下的土壤酶活性、养分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4种改造模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土壤剖面表层普遍高于20-40cm土层,农林间作与混交林在退化刺槐林土壤修复中具有较好的效果;棉田属于掠夺式的土地利用方式,虽能暂时提高表层土壤的养分,但不利于土壤的持续利用。磷酸酶、脲酶、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和土壤养分等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用来指示该区域不同改造模式下土壤质量的变化特征。4种改造模式土壤酶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混交林、农林间作、纯林、棉田。从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特征等改良土壤效应来看,混交林和农林间作改造模式较好,其次为纯林,棉田不宜作为长期营建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模式 黄河三角洲 刺槐林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叶底珠叶片光合作用对CO2浓度及土壤水分的响应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淑勇 夏江宝 +3 位作者 张光灿 王冰 赵洪峰 刘京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937-1945,共9页
为阐明黄河三角洲贝壳砂生境叶底珠叶片光合作用对CO2浓度的响应规律,明确其光合生产力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以2年生叶底珠(Securinega suffruticosa)苗木为材料,采用旱棚人工控水试验,利用光合测定系统测定分析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叶底... 为阐明黄河三角洲贝壳砂生境叶底珠叶片光合作用对CO2浓度的响应规律,明确其光合生产力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以2年生叶底珠(Securinega suffruticosa)苗木为材料,采用旱棚人工控水试验,利用光合测定系统测定分析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叶底珠叶片光合作用的CO2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叶底珠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光合作用特征参数对土壤水分(SRWC)变化具有阈值效应。维持叶底珠叶片较高光合生产力的SRWC为50.3%—83.2%,CO2浓度为700—1100μmol/mol,其中最适宜的SRWC为70.5%,最大值出现在CO2浓度为900μmol/mol,而正常CO2浓度和倍增CO2浓度下维持叶底珠叶片较高光合生产力水平的SRWC范围分别为45.5%—90.0%和47.0%—92.6%。叶底珠叶片表观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c)和羧化效率(CE)随着SRWC的增加而呈抛物线变化。CO2补偿点(Г)呈现与Pmax,c和CE相反的变化规律,在SRWC为70.5%时,Г达到最低值(51.3μmol/mol)。光呼吸速率(Rp)在SRWC为50.3%时达到最小值(2.62μmol·m-2·s-1),随着SRWC的增加,Rp增加缓慢。说明黄河三角洲贝壳砂生境条件下,叶底珠叶片光合作用对CO2浓度和土壤水分具有宽泛的适应范围,对贝壳砂生境经常出现的干湿交替逆境表现出一定适应能力,在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可引种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作用 CO2浓度 土壤水分 叶底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