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三角洲河滩与潮滩芦苇对盐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 被引量:25
1
作者 陈琳 张俪文 +4 位作者 刘子亭 路峰 冯光海 颜坤 韩广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90-2098,共9页
研究黄河三角洲两种生境芦苇对盐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差异,能为退化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中芦苇植株来源的选择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在盐胁迫(300 mmol/L NaCl)下,比较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河滩芦苇(低盐生境)和潮滩芦苇(高盐生境)叶片中的Na+含... 研究黄河三角洲两种生境芦苇对盐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差异,能为退化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中芦苇植株来源的选择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在盐胁迫(300 mmol/L NaCl)下,比较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河滩芦苇(低盐生境)和潮滩芦苇(高盐生境)叶片中的Na+含量、根部分生区Na+流速、叶片的光合作用参数、H2O2的含量、抗氧化酶的活性、丙二醛和脯氨酸的含量。结果表明:盐胁迫显著提高了河滩芦苇叶片中Na+含量,但对潮滩芦苇叶片Na+影响不显著。进一步通过非损伤微测技术研究发现,盐胁迫后,潮滩芦苇比河滩芦苇的根部分生区的Na+外排流速更高(潮滩芦苇:(1982.05±122.74)pmol cm^-2 s^-1 vs.(87.93±12.94)pmol cm^-2 s^-1,P<0.01;河滩芦苇:(1574.16±458.90)pmol cm^-2 s^-1 vs.(-126.88±23.01)pmol cm^-2 s^-1,P<0.01),能有效调节细胞内离子平衡。另外,盐处理7天后潮滩芦苇光合速率((16.36±1.09)μmol m^-2 s^-1 vs.(22.79±0.67)μmol m^-2 s^-1,P<0.01)显著高于河滩芦苇((12.71±0.97)μmol m^-2 s^-1 vs.(23.81±0.55)μmol m^-2 s^-1,P<0.01)。盐胁迫诱导了两种芦苇叶片中H2O2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的显著升高,而脯氨酸及抗氧化酶的活性也随之显著升高,并且也显著升高了潮滩芦苇的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6.90±1.73)U/mg蛋白质vs.(3.54±0.54)U/mg蛋白质,P<0.05)。综上,潮滩芦苇比河滩芦苇更适应盐胁迫,因其根系具有更高的排Na能力,且脯氨酸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较高,提高了抗逆性。因此,在黄河三角洲退化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中,可以优先选择潮滩芦苇作为植被修复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Na+流速 光合作用 抗氧化酶 脯氨酸 芦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量改变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新鸽 韩广轩 +4 位作者 朱连奇 孙宝玉 姜铭 宋维民 路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4806-4820,共15页
全球变化背景下,降雨模式变化造成土壤水分波动是引起土壤呼吸动态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但滨海湿地如何响应降雨模式变化,进而引起生态系统蓝碳功能改变的机制尚不清楚。依托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增减雨野外控制试验平台,采用土壤碳通量观... 全球变化背景下,降雨模式变化造成土壤水分波动是引起土壤呼吸动态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但滨海湿地如何响应降雨模式变化,进而引起生态系统蓝碳功能改变的机制尚不清楚。依托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增减雨野外控制试验平台,采用土壤碳通量观测系统(LI-8100)对湿地土壤呼吸速率进行监测,探究了2017年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呼吸及环境、生物因子对减雨60%、减雨40%、对照60%、对照40%、增雨40%、增雨60%等变化的响应及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降雨量增加,湿地土壤温度逐渐降低;同时增雨和减雨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湿地土壤湿度(P<0.05)。(2)降雨量变化显著影响湿地植被物种组成、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配以及植被根冠比(P<0.05)。增雨40%和增雨60%均显著提高了湿地植物种类和植被根冠比,但同时显著降低了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此外,增雨40%和减雨60%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湿地植被地下生物量。(3)降雨量变化对2017年湿地季节土壤呼吸无显著影响,但在湿地非淹水期,增雨60%和增雨40%均显著提高了湿地土壤呼吸速率(P<0.05)。(4)2017年湿地不同降雨处理的土壤呼吸与土壤湿度均呈二次曲线关系(P<0.05),相关系数随降雨量增加而降低;同时在非淹水期不同降雨处理的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均指数相关(P<0.05),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大。在淹水期不同降雨处理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无显著相关关系。(5)淹水期土壤呼吸速率与地表水位呈指数负相关(P<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处理 土壤呼吸 滨海湿地 植被生物量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黄河三角洲高潮滩芦苇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短期效应 被引量:3
3
作者 赵连军 张俪文 +4 位作者 衣华鹏 兰思群 陈琳 路峰 韩广轩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2期18-25,共8页
氮富集会影响到全球生态系统的植物生长繁殖和土壤理化性质。然而,目前关于氮富集对潮汐湿地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通过氮添加野外控制实验,研究了4个氮添加水平(CK:0 g·m^(-2)·a^(-1)、N1:5 g&... 氮富集会影响到全球生态系统的植物生长繁殖和土壤理化性质。然而,目前关于氮富集对潮汐湿地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通过氮添加野外控制实验,研究了4个氮添加水平(CK:0 g·m^(-2)·a^(-1)、N1:5 g·m^(-2)·a^(-1)、N2:20 g·m^(-2)·a^(-1)、N3:50 g·m^(-2)·a^(-1))对黄河三角洲高潮滩芦苇植被区的芦苇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短期效应。结果表明:N1添加水平显著增加芦苇高度,增长节间长和叶片宽度,但减短穗长;N2添加水平显著增加芦苇高度,增长节间长和叶片长度,增大叶片宽度,但减少叶片数;N3添加水平则对芦苇生长繁殖无显著影响。但氮添加对芦苇密度、叶片全碳、全氮和碳氮比的影响不显著。而除了N3添加水平增加了NO3--N(0-10 cm)含量外,其他土壤理化性质均不受氮添加的影响。因此,在短期内适量氮输入可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潮滩芦苇的生长,过量的氮则对其生长没有作用,保护区应控制对高潮滩芦苇植被过量的氮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氮添加 生长 繁殖 土壤理化性质 黄河三角洲 潮汐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白鹳卫星跟踪时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陈丽霞 程雅畅 +3 位作者 路峰 岳修鹏 张国钢 孙戈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0-186,共7页
【目的】利用东方白鹳卫星跟踪数据,分析不同繁殖种群、跟踪器型号、佩戴方式以及跟踪器重量对跟踪器工作时长和个体生存概率的影响,为未来鹤鹳类等大型水鸟的跟踪器设计和佩戴提供参考信息。【方法】于2014—2022年,分别在三江平原、... 【目的】利用东方白鹳卫星跟踪数据,分析不同繁殖种群、跟踪器型号、佩戴方式以及跟踪器重量对跟踪器工作时长和个体生存概率的影响,为未来鹤鹳类等大型水鸟的跟踪器设计和佩戴提供参考信息。【方法】于2014—2022年,分别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以及山东黄河三角洲,为149只东方白鹳幼鸟佩戴卫星跟踪器。跟踪器重量为相应跟踪幼鸟体重的0.76%±0.23%,均不超过跟踪个体体重的3%。利用专门针对时间-事件数据的生存率分析模型,探究不同因素对幼鸟死亡和跟踪器失效的影响。【结果】跟踪器重量占鸟体重的比例越大,个体的死亡风险越高;随着技术进步,新设备的年失败率相较上一年降低27%;不同种群、佩戴方式等因素对幼鸟的生存概率和设备故障率无显著影响。【结论】应优先选择对动物行为影响最小的跟踪器,跟踪器应朝着体积和重量更小、使用寿命更长、可定时脱落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幼鸟 生存率 跟踪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样品前处理方式对沉积物酶水解有机磷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友 吕迎春 +4 位作者 高丽 刘书花 徐刚 王安东 赵亚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35-641,共7页
磷酸酶水解技术是研究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有力工具.沉积物样品处理过程对酶水解有机磷的影响尚不清楚.为此,以天鹅湖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干燥方式、提取剂、提取比例、提取时间条件对沉积物酶水解有机磷的影响特征... 磷酸酶水解技术是研究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有力工具.沉积物样品处理过程对酶水解有机磷的影响尚不清楚.为此,以天鹅湖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干燥方式、提取剂、提取比例、提取时间条件对沉积物酶水解有机磷的影响特征,以寻求最佳的酶水解技术的实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自然风干处理引发了有机磷水解,降低了磷酸二酯磷(Diester-P)含量.而冻干处理更真实地保存了沉积物有机磷形态特征,比较合适有机磷分析.尽管HCl预提取显著增大了有机磷的提取比例,但是存在Diester-P水解风险,因此Na OH/EDTA一步提取更适合有机磷的测定.较长的提取时间和较大固液比同样也显著增大了有机磷的提取效率,但是同样存在Diester-P水解风险.研究显示Diester-P极不稳定,易受实验条件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总之沉积物样品采用冷冻干燥处理,固液比1∶30,采用0.25 mol·L^(-1)Na OH+50 mmol·L^(-1)EDTA提8 h更适合沉积物酶水解有机磷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磷酸酶 有机磷 提取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6
作者 谢宝华 路峰 韩广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70-1879,共10页
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在我国的分布面积约为5.46万hm^2,每年地上干物质总量为7.5×10^5~1.15×10^6t,其防治与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若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同时进行,可望收获生态和经济双重收益。我国对互... 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在我国的分布面积约为5.46万hm^2,每年地上干物质总量为7.5×10^5~1.15×10^6t,其防治与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若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同时进行,可望收获生态和经济双重收益。我国对互花米草利用的研究主要为对秸秆的直接利用,包括燃料化利用、饲料化利用、原料化利用,这些利用方式一般为低值化利用,另有研究涉及互花米草的药用价值和耐盐基因等高值化利用。在所有利用研究中,秸秆燃料化利用占比最大,为43%,秸秆肥料化利用和耐盐基因等其他利用形式的占比最小,合计约为8%。总体而言,过去对互花米草利用的研究集中于加工利用技术这一环节,缺少对互花米草收集技术和市场化推广的研究,未来应该重视互花米草利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加强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产学研同步配套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 互花米草 资源化利用 秸秆资源 药用价值 耐盐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