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性及取向玄武岩纤维增强烟片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1
作者 周博文 李伟帅 +4 位作者 张泽明 党东营 黄存盛 张德伟 汪传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9,共11页
用锆酸酯对玄武岩纤维(BF)进行表面改性,并对烟片胶(RSS)基体内的BF进行取向,研究了不同长度、添加份数和取向方式对BF/RSS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添加BF及添加BF未取向的BF/RSS复合材料相比较,BF取向的BF/RSS复合材料的综... 用锆酸酯对玄武岩纤维(BF)进行表面改性,并对烟片胶(RSS)基体内的BF进行取向,研究了不同长度、添加份数和取向方式对BF/RSS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添加BF及添加BF未取向的BF/RSS复合材料相比较,BF取向的BF/RSS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其中,长度为3 mm、添加份数为5 phr并经径向取向的BF/RSS复合材料相较于其它长度、份数及取向方式的综合性能最好,300%定伸应力增加了22.8%,撕裂强度提高了25%,且Payne效应较弱,损耗因子峰值小,扫描电镜分析表明BF在RSS基体中的分散性较好。BF长度为6 mm、添加份数为5 phr并经过径向取向制得的复合材料,在胶轮转速720 r/min、冲击速度120 c/min条件下,耐切割性能最优提高了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 烟片胶 改性 锆酸酯 短纤维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武岩纤维改性对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王景 任建彬 +2 位作者 汪传生 于本会 张德伟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89-94,101,共7页
采用不同浓度的油酸钾(C_(18)H_(33)KO_(2))溶液对玄武岩纤维(BF)进行了表面改性,并制备了天然橡胶(NR)为基体的BF/NR复合材料,通过实验分析了不同油酸钾浓度的溶液对BF/NR复合材料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进行纤维表面改性处理的... 采用不同浓度的油酸钾(C_(18)H_(33)KO_(2))溶液对玄武岩纤维(BF)进行了表面改性,并制备了天然橡胶(NR)为基体的BF/NR复合材料,通过实验分析了不同油酸钾浓度的溶液对BF/NR复合材料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进行纤维表面改性处理的BF/NR复合材料相比,进行表面改性后的BF/NR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与其它浓度相比,当油酸钾溶液体积分数为6%时,其表面改性BF所制备的BF/NR复合材料综合性能最佳,其中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了16%,储能模量差最小,Pyane效应最弱,其损耗因子的峰值最小。通过BF的能谱图及扫描电镜照片,可以看出油酸钾成功接枝到BF表面,且6%体积分数油酸钾溶液对BF的表面包覆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 天然橡胶 复合材料 改性 油酸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酸钾浓度及玄武岩纤维取向对天然橡胶/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任建彬 周博文 +2 位作者 李伟帅 张德伟 汪传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9,共10页
通过油酸钾溶液对玄武岩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油酸钾溶液对玄武岩纤维表面处理及玄武岩纤维取向对天然橡胶(NR)/玄武岩纤维(BF)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油酸浓度的增大,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及... 通过油酸钾溶液对玄武岩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油酸钾溶液对玄武岩纤维表面处理及玄武岩纤维取向对天然橡胶(NR)/玄武岩纤维(BF)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油酸浓度的增大,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及断裂伸长率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且在油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为7%时取得最大值,拉伸强度提高了15.6%,撕裂强度提高了12.1%;BF经定向排列后,复合材料的Payne效应减弱,采用径向取向制备的复合材料,其拉伸强度提高了2.3%,断裂伸长率降低了17.8%,但磨耗增加了8.3%。扫描电镜缝隙表明,7%浓度的油酸钾可以均匀地包覆在BF表面,纤维在橡胶中分散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 油酸钾 复合材料 纤维取向 天然橡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锆酸酯表面处理的BF/NR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4
作者 张德伟 王景 +1 位作者 任建彬 汪传生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3-167,共5页
采用锆酸酯对玄武岩纤维进行表面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锆酸酯溶液对玄武岩纤维(BF)/天然橡胶(NR)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进行BF表面处理的BF/NR复合材料相比,进行BF表面处理后的BF/NR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其中... 采用锆酸酯对玄武岩纤维进行表面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锆酸酯溶液对玄武岩纤维(BF)/天然橡胶(NR)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进行BF表面处理的BF/NR复合材料相比,进行BF表面处理后的BF/NR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其中,10%锆酸酯溶液处理后的BF,其BF/NR复合材料相较于其他浓度综合性能最优,其拉伸强度提高了13.8%,Pyane效应最弱,损耗因子tanδ峰值最小,通过BF的能谱图可以看出锆酸酯接枝到BF表面;扫描电镜结果显示,10%锆酸酯溶液对纤维的包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 天然橡胶 复合材料 表面处理 锆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武岩纤维增强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英豪 王景 +1 位作者 汪传生 张德伟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5期87-93,100,共8页
以天然橡胶(NR)为基体,玄武岩纤维(BF)为增强体,制备了玄武岩纤维-天然橡胶(BF/NR)复合材料,研究分析了玄武岩纤维的长度及取向方向对BF/NR复合材料的硫化性能、基本物理性能、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玄武岩纤维取向方向... 以天然橡胶(NR)为基体,玄武岩纤维(BF)为增强体,制备了玄武岩纤维-天然橡胶(BF/NR)复合材料,研究分析了玄武岩纤维的长度及取向方向对BF/NR复合材料的硫化性能、基本物理性能、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玄武岩纤维取向方向相同的情况下,BF/NR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随纤维长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当玄武岩纤维长度为6 mm时,BF/NR复合材料的性能最佳;在纤维长度相同的情况下,经轴向取向制得的BF/NR复合材料性能最佳,与无纤维的胶料相比,经轴向取向制得的6 mm BF/NR复合材料其拉伸强度提高了10.85%,撕裂强度提高了17.78%。通过扫描电镜(SEM)测试发现,玄武岩纤维与橡胶基体的界面结合性较好,并且在橡胶基体中的取向状态及分散情况较为良好,因而发挥了玄武岩纤维的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 天然橡胶 复合材料 纤维取向 硫化胶物理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或N掺杂SiC纳米线的制备、场发射性能及第一性原理计算 被引量:4
6
作者 李镇江 马凤麟 +2 位作者 张猛 宋冠英 孟阿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91-1198,共8页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气相掺杂法,分别制备了La或N掺杂的Si C纳米线.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分析和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手...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气相掺杂法,分别制备了La或N掺杂的Si C纳米线.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分析和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手段对两种产物的微观形貌、元素组成和物相结构进行了系统表征.以合成产物作为阴极,对其场发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Si C纳米线的开启电场值和阈值电场值由未掺杂的2.3、6.6 V*μm-1分别降低为1.2、5.2 V*μm-1(La掺杂)和0.9、0.4 V*μm-1(N掺杂).采用Material Studio软件中的Castep模块建立(3×3×2)晶格结构模型,对未掺杂、La或N掺杂Si C的能带结构和态密度进行计算,结果显示:La或N掺杂后,在费米能级附近产生了新的La 5d或N 2p掺杂能级,导致禁带宽度(带隙)变窄,使得价带电子更容易跨越禁带进入导带,从而改善Si C纳米线的场发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发射性能 LA掺杂 N掺杂 SIC纳米线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多孔及实心ZnO微纳米棒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镇江 张运搏 +2 位作者 孟阿兰 邢静 胡居秀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6-19,25,共5页
以硝酸锌和六次甲基四胺为原料,水为溶剂,采用低温水热法制备出具有优异光催化性能的六方纤锌矿结构ZnO微纳米棒,并研究了合成过程中磁力搅拌及原料溶液浓度对制备产物形貌及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其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动力学方程。... 以硝酸锌和六次甲基四胺为原料,水为溶剂,采用低温水热法制备出具有优异光催化性能的六方纤锌矿结构ZnO微纳米棒,并研究了合成过程中磁力搅拌及原料溶液浓度对制备产物形貌及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其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搅拌条件下制备的产物为纵向多孔的棒状ZnO,无搅拌条件下制备的产物为实心ZnO纳米棒.优选出的硝酸锌和六次甲基四胺浓度均为0.025mol/L。相比于实心ZnO纳米棒,纵向多孔的棒状ZnO具有更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在紫外光照射20min后,对甲基橙的降解率达到100%。通过动力学模型拟合发现,纵向多孔的棒状ZnO具有更大的催化速率常数(0.2942 min^(-1)),是实心ZnO纳米棒催化速率常数(0.1306min^(-1))的2.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微纳米棒 纵向多孔 低温水热法 光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步法制备N掺杂SiC纳米线及场发射性能研究
8
作者 张栋梁 宋冠英 +1 位作者 李镇江 孙莎莎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1期53-57,共5页
采用简单的化学气相沉积法,首次以尿素(CO(NH_2)_2)为N掺杂剂,与Si/SiO_2粉体混合,一步法实现了高质量的N掺杂SiC纳米线的制备,并系统研究了不同原料质量比m(Si/SiO_2)∶m(CO(NH_2)_2)、不同合成温度对N掺杂SiC纳米线场发射性能的影响... 采用简单的化学气相沉积法,首次以尿素(CO(NH_2)_2)为N掺杂剂,与Si/SiO_2粉体混合,一步法实现了高质量的N掺杂SiC纳米线的制备,并系统研究了不同原料质量比m(Si/SiO_2)∶m(CO(NH_2)_2)、不同合成温度对N掺杂SiC纳米线场发射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得出:原料质量比m(Si/SiO2)∶m(CO(NH_2)_2)为1∶3,合成温度为1 250℃时,产物具有最优的场发射性能,其开启电场和阈值电场分别为1.2V·μm-1和3.3V·μm-1。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能谱仪(EDS)等测试手段对优选工艺条件下所得产物的微观形貌、元素组成和物相结构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所得产物为具有立方结构的β-SiC晶体,纳米线的直径均匀,约为80nm,长度可达数十微米,N元素在产物中的原子分数为3.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纳米线 N掺杂 一步化学气相沉积法 场发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纳米线初期微观生长模式的理论计算与模拟研究
9
作者 翟美欣 李镇江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5期71-75,共5页
运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模拟研究了气-液-固(VLS)生长机制下碳化硅纳米线(SiC NWs)在镍催化剂表面最初生长阶段的微观生长机理。结果表明:活性碳原子在镍催化剂表面上各位置的吸附能均大于活性硅原子,所以碳原子优先吸附在镍... 运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模拟研究了气-液-固(VLS)生长机制下碳化硅纳米线(SiC NWs)在镍催化剂表面最初生长阶段的微观生长机理。结果表明:活性碳原子在镍催化剂表面上各位置的吸附能均大于活性硅原子,所以碳原子优先吸附在镍催化剂表面;随后,由于活性硅原子在已吸附在镍催化剂表面的碳原子上的吸附能要大于活性碳原子在其上的吸附能,使得活性硅原子优先吸附在碳原子上,形成活性碳原子与活性硅原子交替吸附生长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SiC)纳米线 从头算分子动力学 模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