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渗透砂岩储层压驱裂缝起裂及扩展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孙强 张翼飞 +3 位作者 于春磊 孙志刚 曹虎 杨丽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0-167,共8页
针对水驱低渗透油藏地层能量补充困难、“注不进、采不出”的问题,胜利油田结合提液稳产技术需求,形成了针对低渗透油藏的压驱注水技术。压驱通过高压注水有效提高了水驱注水总量,矿场试验表明压驱过程中储层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裂缝,但压... 针对水驱低渗透油藏地层能量补充困难、“注不进、采不出”的问题,胜利油田结合提液稳产技术需求,形成了针对低渗透油藏的压驱注水技术。压驱通过高压注水有效提高了水驱注水总量,矿场试验表明压驱过程中储层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裂缝,但压驱破裂压力及裂缝扩展规律尚不明确。为了优化矿场施工参数,采用天然砂岩和真三轴水力压裂平台开展5组压驱与压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注入排量对压驱破裂压力和裂缝形态的影响,分析注入方式对裂缝形态的影响,并利用多孔弹性理论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压驱过程同时存在明显的起裂压力和破裂压力,裂缝发育呈现弹性变形、微破裂和失稳破裂3个阶段。随着注入排量升高,起裂压力基本不变,破裂压力逐渐降低。H-F模型可用于预测起裂压力,H-W模型可用于预测破裂压力的上限。压驱裂缝扩展方向受岩石非均质性的影响较大,非均质性通过影响井眼附近的孔隙压力场,进而改变应力场,使裂缝扩展方向不再垂直于最小地应力。定排量注入时,分支缝与主裂缝夹角大,形成鱼骨状裂缝;变排量注入时,分支缝与主裂缝近平行,在主裂缝两侧形成裂缝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驱 低渗透储层 孔隙压力场 起裂压力 裂缝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渗流特征非稳态实验
2
作者 陈挺 吕琦 +3 位作者 孙志刚 于春磊 王硕桢 高云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68,共8页
为形成一种适用于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渗流特征参数的高效而且精确的测试方法,基于一维非稳态渗流模型,建立了非稳态页岩油流动实验方法,分析不同裂缝发育情况下页岩的液测渗透率和启动压力梯度。结果表明:非稳态压力恢复法可准确测试页... 为形成一种适用于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渗流特征参数的高效而且精确的测试方法,基于一维非稳态渗流模型,建立了非稳态页岩油流动实验方法,分析不同裂缝发育情况下页岩的液测渗透率和启动压力梯度。结果表明:非稳态压力恢复法可准确测试页岩渗透率,测试时间可缩短约90%;由于气液两相间基础物性的巨大差异,液测渗透率约为气测渗透率的0.47%~2.83%;结合数值仿真和压力衰竭测试,可获得页岩液测启动压力梯度(101~102 MPa/m),其随着渗透率的增加呈幂指数递减;层理贯穿缝发育可显著降低页岩的启动压力梯度;相较于稳态法测试,非稳态压力衰竭法测试启动压力梯度数值略小。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油储层渗流参数的高效实验测试及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非稳态测试 渗流特征 裂缝发育 启动压力梯度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藏注CO_(2) 增能开发数值模拟研究
3
作者 张庆福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5-761,共7页
页岩油开发对胜利油田产能接替具有重要意义。页岩油藏渗透率低,难以注水补充能量,CO_(2)易注入地层且能够改善原油流动条件,是页岩油增能开发的有效方法。但是页岩油藏包含微纳米级孔隙-微米级微裂缝-米级大裂缝多个尺度孔隙空间,且开... 页岩油开发对胜利油田产能接替具有重要意义。页岩油藏渗透率低,难以注水补充能量,CO_(2)易注入地层且能够改善原油流动条件,是页岩油增能开发的有效方法。但是页岩油藏包含微纳米级孔隙-微米级微裂缝-米级大裂缝多个尺度孔隙空间,且开发过程涉及组分相态变化,是一个多尺度多相多组分渗流的复杂过程。本文构建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表征裂缝系统,建立不同尺度孔隙间传导率将基岩系统与裂缝系统联系在一起,实现页岩油藏注CO_(2)开发高效模拟。采用本模型研究了开发参数及裂缝参数等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吞吐能够有效补充地层能量,提高页岩油开发效果。页岩油注CO_(2)吞吐时机不宜过早或者过晚,应充分利用地层能量,同时考虑及时注气补充能量。而且人工裂缝对开发效果影响明显,需要结合经济因素优化压裂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注CO_(2) 多尺度孔隙 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压驱裂缝展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翼飞 孙强 +2 位作者 于春磊 孙志刚 贝君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2,共7页
压驱技术为低渗透油藏效益开发探索出了新途径,但尚有诸多机理问题认识不清。针对压驱注水涉及岩石断裂损伤过程,基于三轴应力流固耦合实验装置、智能渗透率场反演装置和微米CT扫描装置等,建立了压驱物理模拟方法,明确了压驱裂缝展布特... 压驱技术为低渗透油藏效益开发探索出了新途径,但尚有诸多机理问题认识不清。针对压驱注水涉及岩石断裂损伤过程,基于三轴应力流固耦合实验装置、智能渗透率场反演装置和微米CT扫描装置等,建立了压驱物理模拟方法,明确了压驱裂缝展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压驱注水对井周岩石造成区域性非均衡损伤,储层岩石在较大排量范围内均有破裂特征;压驱裂缝展布受注入流体黏度、排量影响,在注入参数达到岩石破裂条件下,注入排量和流体黏度越低,越有利于形成复杂缝网,随着注入流体黏度和排量的提高,压驱裂缝开度增加。研究成果可为现场压驱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驱 裂缝展布 物理模拟 破裂模式 复杂缝网 低渗透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低成熟页岩储集空间与分形特征——以民丰洼陷沙四段上亚段页岩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伟庆 王学军 +3 位作者 李政 王玉环 朱丽鹏 李朋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4,共11页
东营凹陷低成熟页岩分布广泛,具有丰富的页岩油资源,然而低成熟页岩的储集空间及分形特征尚不明确,制约了低成熟页岩油的高效开发。以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四段上亚段(Es4上)低成熟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有机地化测试、... 东营凹陷低成熟页岩分布广泛,具有丰富的页岩油资源,然而低成熟页岩的储集空间及分形特征尚不明确,制约了低成熟页岩油的高效开发。以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四段上亚段(Es4上)低成熟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有机地化测试、X射线衍射、低温氮气吸附、扫描电镜和能谱元素等手段,探讨低成熟页岩储集空间类型及纹层组合对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并开展了孔隙分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Es4上低成熟页岩岩相类型主要为富有机质纹层状灰质混合页岩和富有机质纹层状泥质混合页岩,其中前者以大介孔、大孔为主,后者以小介孔为主,并且发育较多大孔;低成熟页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晶间孔、黏土矿物片间孔和微裂缝。“泥晶方解石纹层+黏土纹层”和“亮晶白云石纹层+黏土纹层”2种纹层组合广泛发育,其中泥晶方解石纹层和亮晶白云石纹层以晶间孔为主,黏土纹层以黏土矿物片间孔为主,水平层理缝和晶间孔是页岩油重要的储集空间。低成熟纹层状页岩分形维数D1为2.4139~2.5277,D2为2.7046~2.8021。TOC、碳酸盐矿物含量与D1、D2均呈弱负相关关系,黏土矿物含量与D1呈弱正相关关系,碳酸盐矿物晶间孔和溶蚀孔表面光滑且孔隙空间简单,有利于页岩油的储集和渗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成熟页岩 储集空间 分形维数 沙河街组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纹层状页岩油流动能力影响因素实验 被引量:12
6
作者 马炳杰 范菲 +1 位作者 孙志刚 陈挺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3-159,共7页
纹层状页岩流动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对分析页岩油的流动机理意义重大。通过建立纹层状页岩油流动实验方法,分析流体介质、流体黏度、孔隙压力、有效应力、含水饱和度对济阳坳陷纹层状页岩油流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纹层状页岩的油测渗透... 纹层状页岩流动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对分析页岩油的流动机理意义重大。通过建立纹层状页岩油流动实验方法,分析流体介质、流体黏度、孔隙压力、有效应力、含水饱和度对济阳坳陷纹层状页岩油流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纹层状页岩的油测渗透率约为气测渗透率的1%;流体黏度增加导致纹层状页岩的渗流能力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随着驱替压力梯度的降低,纹层状页岩渗透率减小,页岩油为非线性流动;有效应力的增加使纹层状页岩渗透率快速下降,在拐点之后下降趋势变缓;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纹层状页岩渗透率呈现两端缓中间陡的台阶式特征;济阳坳陷纹层状页岩不同影响因素对油渗流能力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为流体介质、有效应力、含水饱和度、驱替压力梯度、流体黏度。研究成果为纹层状页岩油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纹层状页岩 渗流能力 流动实验 流体压力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_(2)驱固相沉积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郑文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1-136,共6页
低渗透油藏在进行CO_(2)驱开发过程中面临着固相沉积储层伤害问题,但目前的测量方法无法直观精确地对固相沉积进行定量表征,通过建立一种全新的微观可视化固相沉积实验方法,开展不同开发方式的固相沉积对比实验,并深入开展不同CO_(2)注... 低渗透油藏在进行CO_(2)驱开发过程中面临着固相沉积储层伤害问题,但目前的测量方法无法直观精确地对固相沉积进行定量表征,通过建立一种全新的微观可视化固相沉积实验方法,开展不同开发方式的固相沉积对比实验,并深入开展不同CO_(2)注入量和注入压力条件的固相沉积实验。结果表明:固相沉积主要以胶质、沥青质为主;CO_(2)驱固相沉积存在特定的门限压力,沉积区域主要位于混相区,沉积规律呈现缓慢增加、快速上升、逐渐放缓的变化趋势,且固相沉积的析出和溶解过程一定程度上是可逆的;根据实验成果进一步提出CO_(2)驱开发注入压力水平应低于固相沉积的门限压力,从而有效抑制固相沉积的发生,减少CO_(2)驱开发固相沉积储层伤害的程度。通过矿场实际应用发现,应用实验成果后可有效降低储层伤害程度,提高油田可持续开采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_(2)驱 固相沉积 压力水平 沥青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与孔径分布量化关系及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吴连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3,共8页
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常用于表征页岩的全孔径分布特征。为确定T2谱与页岩孔径的量化关系,选取济阳坳陷沙河街组7块页岩样品进行低温氮吸附、核磁共振实验。利用T2几何平均值和孔隙比表面积、孔隙体积之间的关系式,获得T2谱计算孔... 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常用于表征页岩的全孔径分布特征。为确定T2谱与页岩孔径的量化关系,选取济阳坳陷沙河街组7块页岩样品进行低温氮吸附、核磁共振实验。利用T2几何平均值和孔隙比表面积、孔隙体积之间的关系式,获得T2谱计算孔径分布的关键参数——表面弛豫率。7块页岩样品的表面弛豫率为1.52~3.06 nm/ms,平均值为2.53 nm/ms。由表面弛豫率计算的孔径分布结果与低温氮吸附的NLDFT模型计算结果相似度高,证实了页岩表面弛豫率确定方法和取值的合理性。利用上述方法确定了济阳坳陷典型页岩薄层的孔径分布,结合储层物性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认为页岩中泥质薄层主要起到生-储作用,而纤维状方解石薄层、粉晶方解石薄层和长英质薄层则可以作为储-渗通道。在研究页岩油微观富集、流动机制及评价页岩油“甜点”时,需细化分析不同薄层的孔径分布特征及其生-储-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 表面弛豫率 孔径分布 孔渗结构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演化陆相页岩孔缝特征及对页岩油赋存的意义:以济阳坳陷外围青南洼陷沙河街组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伟庆 王学军 +3 位作者 李政 王玉环 冯鲁川 李朋波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107,共14页
济阳坳陷低演化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是继中高成熟页岩油成功突破后的重要领域之一。为了明确低演化陆相页岩孔缝特征及对页岩油赋存的意义,以济阳坳陷外围青南洼陷沙河街组沙三下-沙四上纯上亚段为例,综合运用薄片观察、有机碳测试、X... 济阳坳陷低演化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是继中高成熟页岩油成功突破后的重要领域之一。为了明确低演化陆相页岩孔缝特征及对页岩油赋存的意义,以济阳坳陷外围青南洼陷沙河街组沙三下-沙四上纯上亚段为例,综合运用薄片观察、有机碳测试、X射线衍射(XRD)分析、溶剂抽提、低温N 2吸附、高压压汞、扫描电镜、能谱元素等多种技术,在划分页岩岩相基础上,探讨了低演化页岩孔隙类型、大小、分形特征及影响因素,明确了裂缝发育特征,阐明了页岩孔缝对页岩油赋存的重要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页岩总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多在1.0%~4.0%,矿物组分以长英质矿物为主,其次为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孔隙类型以墨水瓶孔、平板狭缝孔为主,包括石英粒间孔、黏土矿物片间孔、白云石晶间孔等,孔径多小于200 nm,呈多峰分布,主要集中在2~50,50~80,100~200 nm。页岩储层发育较多的水平层理缝、高角度缝和网状缝,多被沥青充填或浸染,裂缝有利于页岩油的赋存和运移。富长英质矿物岩相通常比富黏土矿物岩相具有更高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长英质矿物对孔隙有积极贡献,且随热演化程度的增加,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当镜质体反射率R_(o)>0.6%时,页岩油含量显著增加,主要与有机质开始大量生烃有关。水平层理缝、石英颗粒粒间孔、白云石和方解石晶间孔是页岩油有利的储集和赋存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南洼陷 沙河街组 低演化页岩 孔缝特征 赋存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陆相页岩油吸附控制因素 被引量:21
10
作者 王永诗 李政 +5 位作者 王民 包友书 朱日房 刘军 吴连波 于利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9-498,共10页
在页岩油勘探中,页岩吸附油量及其控制因素对于页岩油资源评价及有利区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河街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改进的热解实验确定页岩吸附油量,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微观吸附机理和宏观实验测试结果相结合,... 在页岩油勘探中,页岩吸附油量及其控制因素对于页岩油资源评价及有利区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河街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改进的热解实验确定页岩吸附油量,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微观吸附机理和宏观实验测试结果相结合,剖析了页岩物性、矿物组成和页岩油组分、有机质成熟度及温压等因素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页岩孔隙体积高、总有机碳(TOC)含量高、饱和烃含量低、有机质成熟度低以及温度低的页岩储层,吸附油量大;TOC含量和有机质成熟度是中-低熟陆相页岩油吸附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主控因素 分子模拟 页岩油 古近系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在饱和油岩心中扩散系数的测试方法及扩散规律 被引量:4
11
作者 吕广忠 王杰 +2 位作者 顾辉亮 王明 程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1-76,共6页
CO_(2)驱油技术能够在有效提高采收率的同时实现碳埋存,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因此研究CO_(2)在油藏中的扩散规律很有必要。通过自行设计的高温高压扩散夹持器进行CO_(2)在饱和油岩心中的扩散实验,建立计算CO_(2)在饱和油岩心中扩散... CO_(2)驱油技术能够在有效提高采收率的同时实现碳埋存,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因此研究CO_(2)在油藏中的扩散规律很有必要。通过自行设计的高温高压扩散夹持器进行CO_(2)在饱和油岩心中的扩散实验,建立计算CO_(2)在饱和油岩心中扩散系数的数学模型,拟合实测压力曲线和计算的理论压力曲线,从而得到CO_(2)扩散系数,并分析渗透率对CO_(2)在饱和油岩心中扩散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该数学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CO_(2)在饱和油岩心中的扩散规律,所测得的扩散系数具有较高的精度;在实验范围内CO_(2)在饱和油岩心中的扩散系数处于10^(-8) m^(2)/s数量级;CO_(2)在岩心中的扩散系数随着渗透率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幅越来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 岩心 扩散系数 测试方法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LH油田低渗砂岩孔隙分形定量表征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强 孙志刚 张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针对常规表征方法难以精确表征低渗砂岩储层孔隙空间分布复杂性和不规则性的问题,提出了适用于低渗砂岩储层的分形维数计算方法,实现了低渗砂岩储层孔隙特征的定量表征。基于不同分形维数计算方法差异性的分析,优选采用MIFA方法求解低... 针对常规表征方法难以精确表征低渗砂岩储层孔隙空间分布复杂性和不规则性的问题,提出了适用于低渗砂岩储层的分形维数计算方法,实现了低渗砂岩储层孔隙特征的定量表征。基于不同分形维数计算方法差异性的分析,优选采用MIFA方法求解低渗砂岩储层的分形维数(在2.042~2.324),相关性最佳;确定了排驱压力、平均孔喉半径、变异系数以及均值系数作为储层孔喉分布复杂程度和非均质程度的综合表征参数;基于恒速压汞分形维数的求解,发现低渗砂岩储层非均质程度呈中小孔喉大于微小孔喉,喉道分布大于孔隙分布的特点;低渗砂岩储层的分形维数与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性损害率的实验结果均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分形维数越大,孔喉分布的非均质性越强,启动压力梯度越大且应力敏感性的损害程度也将加剧。低渗砂岩储层分形维数的计算可用于室内实验结果的定性预测和判断,也可作为油藏工程中应用相渗曲线时的重要判别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砂岩 微观孔隙结构 分形维数 MIFA方法 高压压汞 恒速压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沙三段古水介质盐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鑫金 刘惠民 +1 位作者 杨怀宇 张鹏飞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5-133,共9页
东营凹陷沙三段浊积岩油藏是重要的油气增储领域,由于沉积期水体富灰特征明显,严重影响地球物理预测精度及储层的品质,因此恢复古水介质盐度、研究古盐度分布、寻找淡水稀释区显得尤为重要。综合利用微量元素、黏土矿物、碳-氧同位素等... 东营凹陷沙三段浊积岩油藏是重要的油气增储领域,由于沉积期水体富灰特征明显,严重影响地球物理预测精度及储层的品质,因此恢复古水介质盐度、研究古盐度分布、寻找淡水稀释区显得尤为重要。综合利用微量元素、黏土矿物、碳-氧同位素等多种测试数据,探索了不同恢复方法之间的量化联系,并建立了一套综合表征方法,用于量化恢复研究区的古盐度并剖析其纵、横向展布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控制古盐度展布规律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高盐区主要分布于坨-胜断裂区、草北地区、中央背斜带及斜坡带地区,低盐区主要分布于淡水物源注入区及深洼区;古盐度展布受控于古气候旋回、古物源性质和深部卤水上涌,其中,古气候旋回控制了纵向水体盐度旋回,古物源性质及供应量控制了物源通道附近的平面水体差异,沙四段深部卤水上涌造成了局部高盐度水体;前三角洲附近的淡水影响区和洼陷中心的淡水稀释区的浊积岩储层品质更高且灰质泥岩的影响更小,因此是重力流砂体下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盐度恢复 控制因素 浊积岩储层 古水介质 东营凹陷沙三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成藏流体动力差异性及表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守春 王学军 +2 位作者 王秀红 朱日房 邱贻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1-949,共9页
通过研究盆地各压力系统(超压带、过渡带及常压带)油藏烃类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性,建立地球化学指标变化与动力学条件的关联。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沾化凹陷为例,分析甾烷异构化参数、轻/重比参数随深度的变化,明确由超压充注到常... 通过研究盆地各压力系统(超压带、过渡带及常压带)油藏烃类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性,建立地球化学指标变化与动力学条件的关联。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沾化凹陷为例,分析甾烷异构化参数、轻/重比参数随深度的变化,明确由超压充注到常压驱动的过渡。选取东营凹陷博兴洼陷(单一压力结构)和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复合压力结构)的典型剖面,分析各区带地球化学参数差异性对应的动力学条件,各指标的变化与超压驱动及浮力驱动表现出良好的对应关系,并对成藏期异常压力的波及范围进行研究,该范围远大于现今油藏异常压力的分布范围,尤其在斜坡断阶带向外围有较大幅度延伸。在对动力条件进行地化表征的基础上,精细刻画成藏体系与供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断陷盆地 成藏动力 差异性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页岩油赋存特征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世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4-80,共7页
页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纳米尺度孔隙,页岩油在纳米尺度孔隙中的赋存状态对其流动规律会产生重要影响。利用核磁共振冻融技术得到了东营凹陷页岩孔隙结构的全尺寸孔径分布及纳米尺度孔隙的主频孔隙直径,基于东营凹陷牛斜55井的井流物组... 页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纳米尺度孔隙,页岩油在纳米尺度孔隙中的赋存状态对其流动规律会产生重要影响。利用核磁共振冻融技术得到了东营凹陷页岩孔隙结构的全尺寸孔径分布及纳米尺度孔隙的主频孔隙直径,基于东营凹陷牛斜55井的井流物组成,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建立东营凹陷典型纳米尺度孔隙模型,开展原油在有机质纳米尺度孔隙内赋存状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东营凹陷页岩储层纳米尺度孔隙的主频孔隙直径为15 nm;②有机质纳米尺度孔隙内的原油密度从孔隙壁面到孔隙中央逐渐降低;③页岩油分子会在有机质纳米尺度孔隙的壁面处形成“类固体”层,其密度约为孔隙中央游离态原油密度的1.1~3.15倍;④页岩油分子在有机质纳米尺度孔隙内发生四层吸附,第1吸附层的厚度最大,计算得到东营凹陷页岩油吸附态比例为1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分子动力学 赋存状态 孔径分布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压驱物理模拟与裂缝定量表征 被引量:20
16
作者 张翼飞 杨勇 +3 位作者 孙志刚 于春磊 孙强 贝君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3-149,共7页
为揭示压驱增注机理,加深对压驱裂缝的产生和拓展机制的认识,通过压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压驱破裂压力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注入排量越大,岩样破裂压力越大;随着岩石渗透率的增加,破裂压力呈指数降低;随着围压的增加,破裂压力呈... 为揭示压驱增注机理,加深对压驱裂缝的产生和拓展机制的认识,通过压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压驱破裂压力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注入排量越大,岩样破裂压力越大;随着岩石渗透率的增加,破裂压力呈指数降低;随着围压的增加,破裂压力呈线性增加。基于微米CT扫描,在微米尺度上分析压驱裂缝展布特征。结果表明,压驱过程中形成沿径向扩展的垂直裂缝,压驱裂缝呈平面状展布特征。在微米尺度上,裂缝扩展路径沿颗粒边界蜿蜒前进。结合压驱物理模拟实验和微米CT扫描,引入孔隙度、孔隙直径和裂缝开度为孔隙结构参数,建立了适用于低渗透油藏压驱物理模拟与微米尺度上裂缝的定量表征方法,该方法能够准确表征压驱破裂压力及微米尺度上压驱裂缝的宽度及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驱 破裂压力 裂缝 基质孔隙 微米尺度 低渗透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古近系页岩碳酸盐纹层内部结构与成因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伟庆 刘惠民 +2 位作者 刘雅利 方正伟 于杰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9,共9页
湖泊纹层是反映沉积过程与环境变化的沉积响应,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显微荧光等分析方法,探讨东营凹陷古近系页岩碳酸盐纹层内部结构与成因。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古近系页岩碳酸盐纹层分为泥晶碳酸盐纹层和亮晶碳酸盐纹层... 湖泊纹层是反映沉积过程与环境变化的沉积响应,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显微荧光等分析方法,探讨东营凹陷古近系页岩碳酸盐纹层内部结构与成因。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古近系页岩碳酸盐纹层分为泥晶碳酸盐纹层和亮晶碳酸盐纹层2大类,矿物组成与结构构造多样。碳酸盐透镜体与碳酸盐纹层具有成因上的继承关系,碳酸盐纹层的形成与微生物活动密切相关。纹层的发育和沉积受到环境条件和自身生长的双重控制,多种自生矿物组分证实纹层发育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过程,纹层内部结构与组合形态记录了多旋回的侵蚀-沉积活动。湖相页岩发育从透镜体到纹层,从单一纹层到纹层组的沉积序列,记录了湖泊水体环境变化、生态演化和沉积基准面波动等多重地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碳酸盐纹层 透镜体 生物成因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注采耦合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10
18
作者 郑文宽 杨勇 +2 位作者 吕广忠 李友全 张传宝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7-82,共6页
应用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确了注采耦合在气驱中的作用机理和开发规律。通过微观可视化实验,明晰了CO_(2)驱注采耦合扩大波及的主要机理是溶解扩散与弹性膨胀,其避免了注采井间流线直接沟通,消除了注采井间的高压差条... 应用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确了注采耦合在气驱中的作用机理和开发规律。通过微观可视化实验,明晰了CO_(2)驱注采耦合扩大波及的主要机理是溶解扩散与弹性膨胀,其避免了注采井间流线直接沟通,消除了注采井间的高压差条带,使得注采井控制区域压力均匀上升,CO_(2)均匀扩散,从而边角区的油更容易得到动用。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CO_(2)驱注采耦合的技术界限,初期耦合、高压力保持水平、短注长采是最优开发模式,可提高目标区块采收率约6.3%。研究结果可为注采耦合技术应用于气驱矿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注采耦合 波及系数 微观可视化实验 技术界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馏切割与色谱分析相结合的稠油井流物分析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丽娜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45-349,共5页
在优化色谱分析条件、改进色谱进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蒸馏切割与色谱分析相结合的稠油井流物分析方法。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稠油井流物进行分析,确定了稠油的脱气气体、轻质馏分和重质馏分的组成,测定了重质馏分的分子量。实验结... 在优化色谱分析条件、改进色谱进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蒸馏切割与色谱分析相结合的稠油井流物分析方法。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稠油井流物进行分析,确定了稠油的脱气气体、轻质馏分和重质馏分的组成,测定了重质馏分的分子量。实验结果表明,稠油蒸馏切割的最佳温度为300~350℃。优化蒸馏切割实验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油田稠油井流物的分析,为油田稠油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井流物 气相色谱 蒸馏 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_(2)驱采收率评价理论模型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传宝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1-139,共9页
经过多年开发实践,针对低渗透油藏CO_(2)驱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已相对成熟,但油藏工程理论研究尚不完善,目前尚无针对低渗透油藏CO_(2)驱采收率评价的理论模型。基于低渗透油藏CO_(2)驱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利用广义油藏工程... 经过多年开发实践,针对低渗透油藏CO_(2)驱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已相对成熟,但油藏工程理论研究尚不完善,目前尚无针对低渗透油藏CO_(2)驱采收率评价的理论模型。基于低渗透油藏CO_(2)驱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利用广义油藏工程方法,筛选用于CO_(2)驱采收率评价理论研究的基本相似准则及关键参数,建立能够表征低渗透油藏CO_(2)驱开发特点和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的主控因素表征函数,构建低渗透油藏CO_(2)驱采收率评价理论模型。依据代表性低渗透油藏CO_(2)驱开发实际参数,应用单因素虚拟开发模拟方法求解出该模型的各项系数。利用多因素虚拟开发模拟方法分析该模型的适用性,通过对比油藏实际采收率与理论模型公式计算采收率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研究表明,低渗透油藏CO_(2)驱采收率评价理论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较强的可靠性,对定量评价低渗透油藏CO_(2)驱开发效果、完善低渗透油藏CO_(2)驱评价方法和油藏工程理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采收率 理论模型 表征函数 低渗透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