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州湾不同环境介质中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和生态风险评价
1
作者 王晓雪 曹亚俐 +6 位作者 金红 梁星祖 王瑶瑶 王林鑫 李宏观 叶曦雯 梁生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0-112,共13页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一类具有强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高强度人类活动背景下,近海环境中PAHs的分布、来源和风险评估备受关注。本文通过2022年8月(丰水期)和2023年4月(枯水期)在...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一类具有强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高强度人类活动背景下,近海环境中PAHs的分布、来源和风险评估备受关注。本文通过2022年8月(丰水期)和2023年4月(枯水期)在胶州湾海域开展的2次调查,分析了胶州湾表层海水中PAHs(DPAHs)、悬浮颗粒物中PAHs(PPAHs)和表层沉积物中PAHs(SPAHs)污染状况、来源及介质分配行为,并评估了其生态风险。胶州湾丰水期16种DPAHs、PPAHs和SPAH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24.7±19.7)、(345.8±141.7)和(634.4±121.9)ng·g^(-1);枯水期DPAHs和PPAH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22.5±215.8)和(239.6±313.9)ng·L^(-1)。丰水期DPAHs以3环为主,平均占比为28.1%±4.5%,枯水期以4环为主,平均占比为42.9%±5.3%;丰水期与枯水期PPAHs均以3环为主,平均占比分别为40.5%±6.6%和42.2%±10.4%;SPAHs以2—4环为主,平均占比为84.4%±3.1%。DPAHs和PPAHs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陆源输入是胶州湾水体中PAHs的重要来源;丰水期PPAHs浓度与颗粒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而2环SPAHs与沉积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有机碳含量是影响PPAHs和SPAHs分布的重要因素。丰水期和枯水期16种PAHs的颗粒物-水有机碳归一化系数的对数(lg K_(OC(SPM-W)))大部分低于经典平衡分配模型的预测值下限且与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lg K_(OW))之间的斜率小于1,表明胶州湾颗粒物对PAHs的亲和力较差。特征比值解析结果表明,胶州湾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煤炭、生物质燃烧。胶州湾DPAHs丰水期为低风险,枯水期为中高风险;PPAHs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均为中低风险;SPAHs则为中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环境介质 来源解析 生态风险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环境空气中PM_(2.5)与O_(3)的复合污染特征与时空变化趋势 被引量:24
2
作者 张淼 丁椿 +5 位作者 孟赫 高健 李彦 王桂霞 林晶晶 许杨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6-259,共14页
山东省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突出,空间差异性明显,本文基于2016—2020年国控和省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监测数据以及同期各气象代表站气象监测数据,分析PM_(2.5)和O_(3)时空分布的变化特征,初步探究其与气象因子及前体物的关系.结... 山东省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突出,空间差异性明显,本文基于2016—2020年国控和省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监测数据以及同期各气象代表站气象监测数据,分析PM_(2.5)和O_(3)时空分布的变化特征,初步探究其与气象因子及前体物的关系.结果表明:(1)2016—2020年山东省空气质量逐步改善,优良天数比例上升了7.1%,重污染天数比例下降了3.5%.除O_(3)年评价值上升9.6%以外,SO_(2)、PM_(10)、PM_(2.5)、CO和NO_(2)的浓度均下降,降幅依次为61.3%、29.8%、28.6%、26.3%和11.4%.各市PM_(2.5)年评价值均下降(范围为18.4%~34.9%);除德州市外,其他15市O_(3)年评价值均上升,滨州市的升幅(30.8%)最大.1月PM_(2.5)平均浓度最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年变化趋势,6月O_(3)平均浓度最高,且逐年上升.(2)山东省PM_(2.5)和O_(3)均呈现内陆地区高于沿海地区的分布特征,PM_(2.5)浓度在西部内陆地区较高,O_(3)浓度在中北部内陆地区较高,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在中西部地区较明显.统计期间共计出现PM_(2.5)-O_(3)复合污染日224 d,分布在2—11月,出现天数逐年减少.(3)为探究PM_(2.5)-O_(3)复合污染的影响因素及气象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及气象因子阈值筛查,结果表明,PM_(2.5)日均浓度和O_(3)_8 h(臭氧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与其主要前体物和气象因子均呈现相反的相关关系,且对不同因子的响应有一定区域性差异.当气温为14.9~24.1℃、相对湿度为55.5%~75.1%、风速为0.6~2.9 m/s、气压为992.8~1018.8 hPa时PM_(2.5)-O_(3)复合污染易于发生,该条件下大部分城市的气温、相对湿度和气压平均值介于PM_(2.5)和O_(3)污染单独发生时的对应因子平均值,但平均风速小于PM_(2.5)和O_(3)污染单独发生的平均风速.研究显示,“十三五”期间山东省PM_(2.5)浓度波动下降,O_(3)浓度波动上升,二者的协同关系日趋明显,气象因素对PM_(2.5)和O_(3)的生成和累积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和O_(3) 污染特征 时空分布 气象因子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市农用地土壤重金属背景值研究与土壤环境容量的计算 被引量:3
3
作者 安文超 王艳玲 +2 位作者 汪进生 王发园 张书武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62-1669,共8页
以青岛市农用地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确定As、Cd、Cr、Cu、Hg、Ni、Pb、Zn的背景值分别为5.770、0.088、35.900、15.700、0.027、20.900、21.400、46.600 mg/kg。以此背景... 以青岛市农用地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确定As、Cd、Cr、Cu、Hg、Ni、Pb、Zn的背景值分别为5.770、0.088、35.900、15.700、0.027、20.900、21.400、46.600 mg/kg。以此背景值为基础,结合GB 15618—2018风险筛选值,对农用地表层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进行计算,8种重金属的现存环境容量均值分别为74.37、0.42、227.12、69.16、3.95、99.14、151.33、327.65 kg/hm^(2)。8种重金属的环境容量均处于中容量水平,容量较大,但受轻微污染。土壤环境综合容量以中容量区为主,面积比例达到78.75%,全市农用地无超载区和警戒区,低容量面积比例仅为2.02%,主要分布在即墨区丰城镇、店集镇和龙泉镇以及莱西市南墅镇。内梅罗污染指数结果显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较好,以清洁状态为主,面积比例达到96.61%,污染空间分布情况与低环境容量区域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 表层土壤 重金属 背景值 环境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某县级市土壤重金属富集状况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安文超 汪进生 +1 位作者 孙立娥 张书武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4-92,共9页
以山东省某县级市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选出73个“清洁”土壤点位,分析后确定该研究区域内As,Cd,Cr,Cu,Hg,Ni,Pb和Zn的背景值分别为6.29,0.078,39.0,15.4,0.033,21.1,19.0和44.9μg·g^(-1)。以此背景值为评... 以山东省某县级市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选出73个“清洁”土壤点位,分析后确定该研究区域内As,Cd,Cr,Cu,Hg,Ni,Pb和Zn的背景值分别为6.29,0.078,39.0,15.4,0.033,21.1,19.0和44.9μg·g^(-1)。以此背景值为评价依据,Hankanson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Hg处于中等生态风险,其余重金属处于低等生态风险,75.4%的农田土壤处于低风险,22.7%的农田土壤处于中风险,处于高风险和重风险的农田土壤面积比例分别为1.7%和0.2%。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重金属来源发现,Cr,Cu,Ni和Zn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小,主要受到以岩石风化和土壤侵蚀为主的自然因素影响;Cd,Hg和Pb受到不同人为源的影响,主要包括矿产开发、农业活动及交通排放等;Cd可能由多重因素控制,存在两种不同的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重金属 背景值 风险评价 来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场噪声监测中的背景噪声影响及其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曲伟 焦聪颖 汪赟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4-240,共7页
基于典型飞机噪声事件监测数据,采用声级叠加方法分析背景噪声对飞机噪声暴露声级LAE的影响。结果显示,为了保证测量数据的有效性,开展机场噪声监测时,背景噪声应低于单次飞机噪声事件最大声级15 dB以上。通过比选等效声级L_(eq)和累积... 基于典型飞机噪声事件监测数据,采用声级叠加方法分析背景噪声对飞机噪声暴露声级LAE的影响。结果显示,为了保证测量数据的有效性,开展机场噪声监测时,背景噪声应低于单次飞机噪声事件最大声级15 dB以上。通过比选等效声级L_(eq)和累积百分声级L_(10)、L_(50)、L_(90)、L_(95)等常用噪声监测指标,证明采用与单次飞机噪声事件同期的5~10 min累积百分声级L_(50)作为背景噪声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并基于此提出了机场噪声监测中的背景噪声测量及处理方法。此方法科学、高效,适用于通过噪声监测设备自动获取背景噪声,对完善机场噪声监测方法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噪声事件 背景噪声 噪声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沿海城市大气PM_(2.5)组分特征及来源分析:以青岛市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玉卿 张韬 +3 位作者 方渊 魏巍 孟赫 刘保双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5-535,共11页
为探究北方沿海城市大气PM_(2.5)的化学组分特征及其关键来源,本文选择典型代表城市青岛市作为研究对象,在2021年3月−2022年2月采集大气PM_(2.5)样品,测定水溶性无机离子、碳组分及化学元素等组分,深入分析大气PM_(2.5)化学组分特征,采... 为探究北方沿海城市大气PM_(2.5)的化学组分特征及其关键来源,本文选择典型代表城市青岛市作为研究对象,在2021年3月−2022年2月采集大气PM_(2.5)样品,测定水溶性无机离子、碳组分及化学元素等组分,深入分析大气PM_(2.5)化学组分特征,采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和潜在源贡献函数(PSCF)对青岛市PM_(2.5)的主要贡献源类和潜在源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采样期间青岛市PM_(2.5)浓度平均值为42.2μg/m^(3),NO_(3)^(−)、NH_(4)^(+)、SO_(4)^(2−)、OC是PM_(2.5)的主导成分,浓度分别为11.77、5.76、5.20和6.67μg/m^(3),占比分别为27.88%、13.65%、12.32%和15.80%.②各组分浓度季节性变化与PM_(2.5)浓度变化基本一致,呈现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春季、秋季相差较小的变化特征.③PMF模型解析结果表明,二次无机源是青岛市PM_(2.5)的主要来源,贡献率达42.8%;其次为二次有机源以及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源,贡献率分别为18.1%、15.7%;机动车源贡献率为8.8%,海盐和船舶源贡献率为6.0%;而扬尘源和工艺过程源贡献率相对较低,分别为5.3%和3.3%.冬季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源贡献率(24.4%)明显高于其他季节;春季和秋季扬尘源贡献率较高,分别为6.5%和9.8%;夏季二次有机源、海盐和船舶源以及机动车源的贡献率高于其他季节,贡献率分别达23.1%、12.4%和16.3%.④江苏省北部以及山东省中东部是青岛市各类源的主要潜在源区,江苏省东北部、长三角地区以及黄海海域是海盐和船舶源的主要潜在源区.研究显示,二次源是青岛市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燃煤源和生物质燃烧源、机动车源、海盐和船舶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二次源、机动车源以及海盐和船舶源可能是北方沿海城市PM_(2.5)的重点关注源类,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制定时需要加强对其的精细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市 PM_(2.5) 组分特征 源解析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 潜在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某燃煤电厂排污口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7
作者 赵子昂 冯永亮 +1 位作者 王明丽 汝少国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3-155,共13页
沿海地区燃煤发电厂海水烟气脱硫系统长期、大量排放含有重金属的脱硫海水,可能会对排污口附近海域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然而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尚少。本研究连续3年跟踪监测了该排污口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As、Cd、Cr、Cu、Hg、Pb... 沿海地区燃煤发电厂海水烟气脱硫系统长期、大量排放含有重金属的脱硫海水,可能会对排污口附近海域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然而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尚少。本研究连续3年跟踪监测了该排污口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As、Cd、Cr、Cu、Hg、Pb和Zn的含量,其平均浓度分别为3.54、0.36、26.22、18.04、0.04、24.37和47.21 mg·kg^(-1)。为降低传统沉积物重金属风险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分别采用Monte Carlo模拟与沉积物质量基准(SQGs)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PERI)相结合的概率方法对其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SQGs结果显示,4次监测Cu、Pb和Cd分别以50%、65%和80%的概率处于低风险,其他4种重金属以90%以上的概率处于低风险。PERI结果显示,4次监测Hg分别以34.41%、79.72%、60.39%和85.91%的概率处于中等风险,其他6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均以100%的概率为轻微程度,7种重金属的综合生态危害以90%以上的概率为轻微程度。总体来讲,4次监测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均为轻微,表明燃煤电厂脱硫海水的长期排放并未造成排污口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同时,本文结果表明采用Monte Carlo模拟法与传统污染指数法相结合的概率方法能够更好地表征重金属的生态危害,为工业污染水域风险缓解提供更加详细的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沉积物 风险评价 燃煤电厂 Monte Carlo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冬季不同天气类型PM_(1)中金属元素污染来源及健康风险评估——以青岛市为例
8
作者 杜金花 陶文鑫 +8 位作者 张宜升 刘子杨 杨建立 张苏凡 王超龙 崔杉杉 薛莲 张厚勇 孙英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179-4192,共14页
于2018年~2022年秋冬季(每年11月至次年1月)开展大气PM_(1)逐日采样和20种金属元素分析,分析了不同天气类型下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来源,并评估了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沙尘日金属元素含量(2022.88±2298.00ng/m^(3))高于其他天气,霾... 于2018年~2022年秋冬季(每年11月至次年1月)开展大气PM_(1)逐日采样和20种金属元素分析,分析了不同天气类型下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来源,并评估了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沙尘日金属元素含量(2022.88±2298.00ng/m^(3))高于其他天气,霾日、污染雾日分别为清洁日的2.06倍和1.70倍.致癌金属元素(Ni、Cd、As、Cr、Co、Pb)和非致癌金属元素(Mn、Zn、Cu、V、Al、Ba)在霾日和污染雾日富集程度更高.正定矩阵因子模型结果表明,PM_(1)中金属元素主要来自机动车源、煤/生物质燃烧源、海盐源、地壳源、工业源和船舶源,其中雾日和霾日来自机动车和煤/生物质燃烧源的贡献达72.1%以上,清洁雾日船舶源贡献比上升至1.9%.后向气流轨迹分析表明霾日主要受西北向中长距离污染气团传输影响.污染雾日受海陆环流下本地排放和高污染气团长距离输送共同影响,沙尘日以西北向长、中距离沙尘气团输送为主导,同时受近距离沙尘气团二次回流影响.PM_(1)中金属元素经呼吸途径的非致癌风险可忽略,但As和Cr的终生致癌风险高于10^(-6)的阈值但低于10^(-4),且污染雾日和霾日风险概率最高,建议继续加强燃煤、冶金和电镀等工业过程As和Cr污染控制,重点防控秋冬季重污染事件中的污染雾日、霾日等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元素 来源解析 健康风险评估 PM_(1) 青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市雾日PM_(1)中金属元素来源及健康风险评估
9
作者 陶文鑫 杜金花 +7 位作者 杨建立 谭玉冉 王超龙 薛莲 隋浩新 张厚勇 刘晓环 张宜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45-1956,共12页
为了解青岛市雾日PM_(1)中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及其来源,并评估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依据能见度及湿度数据对雾日进行划分,结合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源解析模型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研究青岛市雾日亚微米颗粒物(PM_(1))中金属元素的来源... 为了解青岛市雾日PM_(1)中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及其来源,并评估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依据能见度及湿度数据对雾日进行划分,结合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源解析模型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研究青岛市雾日亚微米颗粒物(PM_(1))中金属元素的来源和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清洁雾日PM_(1)浓度略高于清洁日,而污染雾日PM_(1)浓度是霾日PM_(1)的1.11倍,清洁日的3.07倍.秋冬季雾日金属元素受人为源影响,K元素含量最高;夏季雾日的主要贡献元素是典型的地壳元素Ca、Fe、Al及海盐Na元素.PMF结果表明秋冬季雾日PM_(1)中金属元素主要来自煤/生物质燃烧、机动车源、地壳源、海盐源、船舶源和工业源;夏季雾日PM_(1)中金属元素主要来自煤/生物质燃烧、机动车源、地壳源、海盐源、船舶源和工业源.夏季采样点位临海,海雾频发,海盐源为夏季雾日金属元素的重要贡献.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成年人与儿童暴露于青岛秋冬季雾日PM_(1)的非致癌风险均低于阈值.成人和儿童呼吸途径Mn的非致癌风险最高,儿童手口摄食As的非致癌风险(HQAS=0.50)最高.As(3.1×10^(-6))和Cr(1.9×10^(-6))的致癌风险均已超过致癌风险阈值,建议加强含Mn、As、Cr排放源的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1) 金属元素 雾日 来源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雷达观测的青岛市暖季臭氧污染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孟赫 张淼 +4 位作者 王桂霞 张玉卿 马艳 薛莲 许杨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13-1523,共11页
为探究暖季臭氧(O_(3))污染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差分吸收臭氧激光雷达和相干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等对青岛市沿海地区2023年6−9月大气边界层2000 m以内O_(3)浓度和边界层风场开展长期连续观测,并基于O_(3)输送通量垂直分布揭示... 为探究暖季臭氧(O_(3))污染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差分吸收臭氧激光雷达和相干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等对青岛市沿海地区2023年6−9月大气边界层2000 m以内O_(3)浓度和边界层风场开展长期连续观测,并基于O_(3)输送通量垂直分布揭示可能的污染来源。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共发生O_(3)污染日24 d,O_(3)-8 h浓度(O_(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平均值为(183±24)μg/m^(3);清洁日共98 d,O_(3)-8 h浓度平均值为(118±30)μg/m^(3)。O_(3)污染过程多与升温过程密切相关,在较强太阳辐射和低相对湿度条件下更容易发生O_(3)污染。②垂直方向上O_(3)主要分布在1000 m以下。清洁日各高度层日间和夜间O_(3)浓度变幅较小,污染日各高度层O_(3)浓度单峰型日变化特征显著,且日变化特征随高度升高而逐渐减弱。清洁日日间、夜间以及污染日夜间O_(3)浓度垂直廓线均存在峰值,峰值浓度分别为(115±3)(112±2)和(130±3)μg/m^(3),峰值高度范围为400~650 m,可能与近地面NO滴定效应等消耗O_(3)有关,也可能是残留层储存的日间高浓度O_(3)或残留层O_(3)水平输送导致,但污染日日间垂直廓线呈随高度上升而O_(3)浓度逐步下降的特征,表明近地面前体物光化学生成是O_(3)污染的主要来源。③当西北风和西南风更替、低空暖平流和较强下沉气流等大气条件发生时,有利于污染物累积和O_(3)生成,从而引发O_(3)污染。清洁日低空(近地面至600 m高度)受较为清洁的海洋气流影响,污染日受内陆方向气流影响。④污染日凌晨至上午受来自偏西、西南或西北上风向O_(3)水平输送影响,高空O_(3)伴随下沉气流向下混合,与本地排放前体物在日间高温、强太阳辐射等气象条件下生成的O_(3)叠加,从而加剧地面O_(3)污染,午后高浓度O_(3)在较高水平风速影响下也可能向下风向地区输送。研究显示,O_(3)污染防治不仅要做好本地前体物的精准管控,还要加强区域联防联控,从而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 垂直分布 输送通量 边界层风场 激光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观测的青岛O_(3)污染特征及生成敏感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薛莲 方渊 +4 位作者 刘岳峰 孟赫 郝勇 代玮 韩矗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100,共8页
文章基于哨兵-5P卫星和激光雷达等观测结果,研究了2022年5月17-22日青岛市O_(3)污染过程的变化特征、对流层柱浓度分布及生成敏感性。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受区域增温、太阳辐射增强、逆温等不利污染扩散条件影响,还受区域污染物的传输和... 文章基于哨兵-5P卫星和激光雷达等观测结果,研究了2022年5月17-22日青岛市O_(3)污染过程的变化特征、对流层柱浓度分布及生成敏感性。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受区域增温、太阳辐射增强、逆温等不利污染扩散条件影响,还受区域污染物的传输和高空沉降影响。对流层O_(3)及前体物HCHO、NO_(2)柱浓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O_(3)生成敏感性分析表明,青岛市区和郊区的大部分地区处在VOCs和NOx协同控制区,需要优化两者减排比例,协同控制;远郊区一般处在NOx控制区;石化区主要处在VOCs控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观测 O_(3)污染过程 柱浓度 生成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膜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海水中8种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
12
作者 任真 马继平 +3 位作者 刘雅静 张澜 吴阁格 李爽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235-1243,共9页
基于阳离子型金属有机骨架膜材料,建立了一种分散膜萃取(DME)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用于同时检测海水中8种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优化的色谱-质谱条件如下: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 基于阳离子型金属有机骨架膜材料,建立了一种分散膜萃取(DME)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用于同时检测海水中8种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优化的色谱-质谱条件如下: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进样体积为10μL,柱温保持在40℃,流速为0.4 mL/min,采用1.0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负离子模式下,通过电喷雾离子源(离子源电压-2500 V,离子源温度300℃)进行质谱检测,并使用多反应监测模式采集化合物质谱信息。在最优条件下,8种PFASs在各自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0.9907,方法的检出限为0.07~0.49 ng/L,定量限为0.22~1.63 ng/L。在10、50和100 ng/L加标水平下PFASs的回收率为50.4%~116.4%,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0%~19.2%和2.2%~19.5%。将该方法应用于胶州湾表层海水中8种PFASs的检测,共检出7种PFASs。其中,全氟-11-氯-3-氧杂十一烷磺酸检出浓度最高,平均质量浓度为17.11 ng/L。与2018年胶州湾表层海水中PFASs的检出结果对比,全氟辛酸的平均质量浓度水平明显降低。同时新型PFASs中全氟-9-氯-3-氧杂壬烷磺酸钾在胶州湾表层海水中被检出,可能与近些年PFASs的生产转型有关。新型PFASs的广泛使用可能带来与传统PFASs类似的环境风险,需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综上所述,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且灵敏度高,适用于海水中8种PFASs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 分散膜萃取 阳离子型金属有机骨架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苯二胺类橡胶防老剂及其醌类转化产物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3
作者 程嘉雯 朱家顺 +2 位作者 刘雅静 华静 李爽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68-880,共13页
对苯二胺类化合物(PPDs)以其优异的抗氧化和抗臭氧性能成为橡胶工业中重要的抗老化添加剂。但其在使用与释放过程中形成的醌类转化产物(PPD-Qs)具有潜在的环境风险与生态毒性。PPDs及PPD-Qs已在空气、水体、沉积物和生物体等多种介质中... 对苯二胺类化合物(PPDs)以其优异的抗氧化和抗臭氧性能成为橡胶工业中重要的抗老化添加剂。但其在使用与释放过程中形成的醌类转化产物(PPD-Qs)具有潜在的环境风险与生态毒性。PPDs及PPD-Qs已在空气、水体、沉积物和生物体等多种介质中检出,且通常浓度低,反应活性高,易受复杂基质干扰,给准确定量带来挑战。本文系统梳理了PPDs及PPD-Qs在不同类型样品中的分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涵盖气态、液态与固态等多种介质的样品前处理与检测策略。在气态样品中,滤膜采样与溶剂洗脱流程有助于目标物的有效富集与干扰去除;对于液态样品,固相萃取(SPE)技术显著提升PPDs及PPD-Qs的富集效率并降低基质效应;固态/半固态样品(如沉积物和海产品)的分析中,超声辅助萃取(UAE)结合净化策略则展现出对痕量目标物的优异萃取能力。仪器检测方面,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凭借其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已成为主流手段,可实现PPDs及PPD-Qs的高效识别与准确定量;电化学传感技术则在快速响应与便携监测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合评估了各类分析策略的适用性与技术优势,为PPDs类污染物的检测方法优化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二胺 橡胶防老剂 样品前处理 仪器检测 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风对胶东沿海城市臭氧污染的影响
14
作者 魏巍 张玉卿 +4 位作者 方渊 孟赫 隋玟萱 兰培文 叶子恒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85-1495,共11页
为探究海陆风对胶东沿海城市臭氧(O_(3))污染的影响,以青岛市为代表城市,基于2023年4-10月地面空气、气象自动监测站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海陆风对O_(3)浓度时空分布的影响,探讨有、无海陆风日气象要素、O_(3)生成潜势以及本地生成与外... 为探究海陆风对胶东沿海城市臭氧(O_(3))污染的影响,以青岛市为代表城市,基于2023年4-10月地面空气、气象自动监测站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海陆风对O_(3)浓度时空分布的影响,探讨有、无海陆风日气象要素、O_(3)生成潜势以及本地生成与外来传输对O_(3)浓度贡献等的差异。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青岛市共有69 d海陆风日,占比为35.9%,主要分布在7-10月。②海陆风日O_(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O_(3)-8 h浓度)的平均值(140μg/m^(3))明显高于无海陆风日(127μg/m^(3));相较于无海陆风日,海陆风日青岛市各点位O_(3)-8 h浓度平均值升高了3~23μg/m^(3),尤其是南部沿海点位表现更为明显。③海陆风日O_(3)最大小时生成速率[49.66μg/(m^(3)·h)]及日间O_(3)生成速率平均值[26.38μg/(m^(3)·h)]均高于无海陆风日。高温、低湿、强太阳辐射以及静稳的气象条件促进了海陆风日O_(3)的光化学生成和污染累积。海陆风日影响O_(3)生成的主要VOCs来源为机动车排放源、液化石油气和油气挥发源以及溶剂涂料使用源,其中以机动车排放源贡献率最大。④基于观测的模型(OBM)模拟结果显示,海陆风日06:00-08:00存在明显的外来传输影响,日均O_(3)本地生成和外来传输贡献率分别为85.1%和14.9%。日间尤其是上午时段较高的本地生成,加之早间外来传输进一步抬升了O_(3)的本底浓度,这是海陆风日O_(3)-8 h浓度较高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海陆风日O_(3)污染以本地生成为主,同时也受外来传输影响,因此在加强本地重点VOCs源管控的同时,也应注重区域联防联控,从而实现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O_(3)污染 O_(3)生成潜势 基于观测的模型(OBM) 沿海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青岛市O3快速来源解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静 束蕾 +4 位作者 石来元 薛莲 孟赫 陈璞珑 王体健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4-195,共12页
为了建立臭氧污染快速来源解析方法,提高解析结果的时空分辨率,以2017、2018年青岛市环境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实践为契机,利用CAMx-OSAT模型的污染源识别与追踪技术,预测解析未来时段特别是污染期间不同区域、行业的排放源对目标站点O3... 为了建立臭氧污染快速来源解析方法,提高解析结果的时空分辨率,以2017、2018年青岛市环境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实践为契机,利用CAMx-OSAT模型的污染源识别与追踪技术,预测解析未来时段特别是污染期间不同区域、行业的排放源对目标站点O3浓度的贡献量和贡献率。结果显示:模拟的春、夏季2个时段青岛市的O3来源主要为工业、电厂、交通、生活源,2个时段的模拟结果本地和外来源中工业源的贡献分别占62. 0%和65. 0%,交通源分别占24. 5%和16. 0%,生活源分别占8. 4%和8. 0%,电厂源分别占5. 0%和11. 0%,O3高浓度污染时,工业源的贡献上升明显,青岛市的O3浓度外来源的贡献约占40%~80%。该数值模型O3来源解析及预测方法已成功用于青岛市的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及应急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数值模型 快速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中有机胺的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清静 崔正国 +5 位作者 孟赫 白莹 宋若晗 陆长坤 王宏胜 曲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4-191,共8页
大气中的有机胺具有潜在的气候效应,这是当今国际的研究热点之一。海洋是大气中有机胺的重要来源,但由于海水中有机胺检测难度较大,导致海洋环境中有机胺的产生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概述了海洋生物体内有机胺前体物的浓度特征及其对环境... 大气中的有机胺具有潜在的气候效应,这是当今国际的研究热点之一。海洋是大气中有机胺的重要来源,但由于海水中有机胺检测难度较大,导致海洋环境中有机胺的产生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概述了海洋生物体内有机胺前体物的浓度特征及其对环境中有机胺的影响,阐述了沉积物、海水及大气中有机胺的浓度特征,分析了海洋大气气溶胶中有机胺的形成途径,并指出海水中有机胺检测的难点及现阶段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为深入认识海洋环境中有机胺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潜在气候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胺 海洋生物 盐度 形成途径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海岸大气中氨和有机胺的特征、来源及气粒分配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任晓萱 姚小红 孟赫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31,共13页
本研究聚焦2019年8—10月、11—12月在青岛近海岸地区在线离子色谱观测数据,并以8—10月Denuder采样器同步测定的气态和颗粒态氨和有机胺为辅助,分析了氨和有机胺的浓度变化、气体来源以及气粒分配。结果显示,观测期间氨气和气态有机胺... 本研究聚焦2019年8—10月、11—12月在青岛近海岸地区在线离子色谱观测数据,并以8—10月Denuder采样器同步测定的气态和颗粒态氨和有机胺为辅助,分析了氨和有机胺的浓度变化、气体来源以及气粒分配。结果显示,观测期间氨气和气态有机胺分别受海洋源和陆地源的影响。在8—10月观测时段,来自陆地源的氨和有机胺浓度水平要明显高于海洋源。NH_(3)和DMA_(gas)通常在每天的6:00—8:00、10:00—12:00出现较高值。NH^(+)_(4)、DMAH^(+)、NO^(-)_(3)通常在每天的3:00—6:00出现较高值。在11—12月观测时段,来自陆地源的浓度水平与海洋源相当,在此基础上,利用E-AIM-Ⅱ热力学平衡模型研究了氨和有机胺的气粒分配,模拟结果显示:在8—10月观测期间,气粒分配浓度与相对湿度具有一定的关系,而11—12月并非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胺 蜂窝状溶蚀器(Denuder) PM_(2.5) 气粒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和青岛市2014—2021年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治非 刘伟 +1 位作者 付华轩 孟赫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3-683,共11页
为研究济南市和青岛市臭氧(O_(3))浓度长期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基于2014—2021年近地面O_(3)连续8年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揭示O_(3)浓度长期变化特征,分析O_(3)浓度与气象因子关系,阐明O_(3)主要输送路径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 为研究济南市和青岛市臭氧(O_(3))浓度长期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基于2014—2021年近地面O_(3)连续8年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揭示O_(3)浓度长期变化特征,分析O_(3)浓度与气象因子关系,阐明O_(3)主要输送路径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①整体上,济南市O_(3)污染程度高于青岛市,2个城市O_(3)污染均集中在4—10月.长期趋势上,2014—2021年济南市O_(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第90百分位数(简称“O_(3)-8 h 90th浓度”)总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2019年;青岛市2019年和2017年O_(3)-8 h 90th浓度相对较高,其他年份O_(3)-8 h 90th浓度差异不大.月变化上,济南市O_(3)-8 h 90th浓度季节性变化较明显,呈单峰状;而青岛市受雨季和清洁海洋气流稀释作用,其O_(3)-8 h 90th浓度呈双峰状.②高温、低湿、小风等不利气象条件下更易发生O_(3)污染.相对于青岛市,济南市O_(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简称“O_(3)-8 h浓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更密切,尤其是与日间(08:00—17:00)平均气温(简称“T8-17”)的相关性最强,T8-17>15℃时,T8-17每升高1℃,O_(3)-8 h浓度升高6.1μg/m^(3);青岛市O_(3)-8 h浓度随T8-17的升高总体呈波动式升高趋势,但升幅有限,T8-17每升高1℃,O_(3)-8 h浓度仅升高1.5μg/m^(3).③济南市受来自西南、南偏东南方向的气流影响时,O_(3)浓度平均值较高,分别为(113±51)(109±57)μg/m^(3);青岛市受来自内陆方向的西南气流影响时,O_(3)浓度较高,平均值为(106±45)μg/m^(3).2个城市O_(3)外来主要潜在源区具有一定同源性,主要为苏皖鲁豫交界中东部和鲁中地区.研究显示,2个城市O_(3)污染均以本地污染为主,污染联防联控区域需要重点关注苏皖鲁豫交界中东部及鲁中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市 青岛市 臭氧(O_(3)) 长期趋势 气象因子 潜在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市春季一次臭氧污染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薛莲 徐以飞 +3 位作者 刘岳峰 王静 代玮 张玉卿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61-165,共5页
该文利用2018年5月22-25日春季一次O_(3)污染过程的监测数据,分析了青岛市O_(3)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污染成因。结果表明,23日、24日为污染日,O_(3)-8 h浓度分别为172、210μg/m^(3),气象特征表现为高温、强太阳辐射、弱西南风、相对湿... 该文利用2018年5月22-25日春季一次O_(3)污染过程的监测数据,分析了青岛市O_(3)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污染成因。结果表明,23日、24日为污染日,O_(3)-8 h浓度分别为172、210μg/m^(3),气象特征表现为高温、强太阳辐射、弱西南风、相对湿度70%左右,无降水;O_(3)小时浓度呈现单峰型变化规律,午后16时左右达全天峰值。空间分布显示,23日、24日午后青岛市高空0.5 km以下范围O_(3)污染较严重,23日夜间高空2 km处发现O_(3)传输过程,并逐渐沉降至地面,导致24日浓度更高;23日青岛市区O_(3)污染程度较郊区偏高,来源主要为本地生成,24日在本地生成和高空传输沉降的共同影响下,O_(3)浓度进一步升高,且市区升幅更显著。此次O_(3)污染过程主要受本地生成及西南方向区域污染传输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 春季 污染过程 时空分布 污染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环境空气中氟化物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静 张婷婷 楚翠娟 《农村科学实验》 2020年第4期57-58,共2页
本文主要从环境空气氟化物实际样品的采集到实验室线性关系、检出限、精密度和准确度、标准样品的测定,以及实际样品的测定对HJ 955-2018进行验证。通过证实,该方法能满足对环境空气中氟化物的采样及实验室检测要求,同时满足实验室的检... 本文主要从环境空气氟化物实际样品的采集到实验室线性关系、检出限、精密度和准确度、标准样品的测定,以及实际样品的测定对HJ 955-2018进行验证。通过证实,该方法能满足对环境空气中氟化物的采样及实验室检测要求,同时满足实验室的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以及质控要求,可以为环保领域环境空气中氟化物的测定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选择电极法 环境空气 氟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