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身麻醉复合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应用 被引量:16
1
作者 孙立新 王彬 +1 位作者 王明山 时飞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3-216,共4页
目的 探讨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应用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OPCABG患者60例,年龄50~75岁,体重56~85 kg,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P组... 目的 探讨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应用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OPCABG患者60例,年龄50~75岁,体重56~85 kg,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P组)和单纯全麻组(G组).P组患者麻醉诱导前经T3~4间隙行双侧胸椎旁间隙穿刺置管,两侧分别注射试验剂量0.375%罗哌卡因5 ml,5 min后分别给予首次量0.375%罗哌卡因15ml,然后分别持续泵入0.375%罗哌卡因5 ml/h.P组测定阻滞平面后,两组患者均置入漂浮导管后行全麻诱导.记录芬太尼用量、P组患者痛觉阻滞平面;记录置入漂浮导管后(Ta)、开胸骨后(Tb)、血管桥吻合完毕(Tc)和术毕(Td)的HR、MAP、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心脏指数(CI)、肺动脉阻塞压(PAOP)、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和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记录术中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低血压和高血压的发生率以评价循环的稳定性;记录患者术后ICU滞留时间、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 P组患者痛觉阻滞平面T(5.2±0.8)节段,P组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G组(P<0.05);Tc、Td时P组患者CVP、SVRI和PVRI明显低于G组,Td时CI明显高于G组(P<0.05);P组患者窦性心动过速和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G组(P<0.05);P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和ICU滞留时间明显短于G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侧胸椎旁阻滞复合全麻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OPCABG,镇痛完善,循环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冠状动脉搭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镇痛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及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52
2
作者 张高峰 陈斐 +3 位作者 孙立新 陈怀龙 尹曾 毕燕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4-237,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CFNB)镇痛或静脉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患者镇痛效果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ASAⅠ或Ⅱ...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CFNB)镇痛或静脉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患者镇痛效果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51-71岁,体重50-77kg,随机均分两组:PCIA组和患者自控股神经镇痛组(PCNA组)。PCIA组:术后持续输注芬太尼镇痛;PCNA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股神经置管,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分别于术前、术毕、术后6、12、24和48h时采集股静脉血,检测IL-6及IL-10浓度。观察并记录术后2、12、24、36、48h静止时和术后24、48、72h运动时VAS评分。记录尿潴留、低氧血症(SpO2〈90%)、恶心、呕吐、嗜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追加哌替啶例数。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点PCIA组IL-6、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PCNA组术后6、12hIL-6和术后6、12、24h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PCNA组比较,术后各时点PCIA组IL-6浓度明显升高(P〈0.05),而术后6h时PCIA组IL-10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PCNA组比较,PCIA组术后2、12、24、36、48h静止时VAS评分和术后24、48、72h运动时VAS明显升高(P〈0.05)。与PCNA组比较,PCIA组术后恶心、嗜睡、追加哌替啶例数明显增加(P〈0.05)。两组无一例患者发生低氧血症。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可以减轻TKA术后患者机体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控静脉镇痛 自控股神经阻滞镇痛 全膝关节置换术 炎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38MAPK在炎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及CCR2对其调控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陈春生 万效梅 +2 位作者 时飞 刘玉秋 刘孝洁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750-754,共5页
目的:观察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在炎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的表达及趋化因子受体2(chemokine receptor 2,CCR2)对其调控的影响。方法:青年雌性SD大鼠72只,1... 目的:观察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在炎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的表达及趋化因子受体2(chemokine receptor 2,CCR2)对其调控的影响。方法:青年雌性SD大鼠72只,150~180 g。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在右后足底皮下注射100μl生理盐水)、炎性疼痛模型组(B组,在右后足底注射100μl完全弗氏佐剂CFA制备大鼠炎性痛模型)、拮抗剂组(C组,在右后足底注射100μl CFA,同时腹腔注射CCR2拮抗剂RS102895 20 mg/kg,连续注射7天)。三组分别于制模前和制模后1、3、5、7天测定制模侧后足机械刺激缩足阈值(MWT),在3、5、7天分别处死8只大鼠,取制模侧L4~5 DRG,采用免疫组化与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CCR2和p-p38MAPK表达水平。结果:与A组相比,B组与C组制模侧后足MWT显著降低(P〈0.05),制模后3、5、7天CCR2和p-p38MAPK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B组与C组比较,C组大鼠制模后相应时间点MWT显著增高(P〈0.05),CCR2和p-p38MAPK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p38MAPK在炎性痛大鼠DRG中表达升高;抑制CCR2活性可以降低p38MAPK在大鼠DRG的磷酸化水平,达到减轻炎性疼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节 趋化因子受体2 炎性痛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