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栓形成标志物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被引量:10
1
作者 芦璐 宗俊学 高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0-232,共3页
目的判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pretbrombotic state,PTS),并探讨PTS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意义.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发色底物法、凝固法等检测手段,检测了1 000例原发性高... 目的判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pretbrombotic state,PTS),并探讨PTS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意义.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发色底物法、凝固法等检测手段,检测了1 0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100例健康成人的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含量、血栓素B2(TXB2)含量、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的含量和活性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2级高血压组及3级高血压组患者血浆TXB2、Fib水平、PAI-1含量及活性、血黏度均显著升高(P<0.01);而6-K-PGF1α含量、t-PA含量及活性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PTS,PTS与高血压病患者的病情发展,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栓形成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探讨 被引量:7
2
作者 欧东仁 房淑欣 芦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主要发病原因。方法分析50例脑梗死合并LDVT患者(脑梗死合并LDVT组)的临床特点及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分子标记物指标的变化,另选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50例脑梗死合并LDV...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主要发病原因。方法分析50例脑梗死合并LDVT患者(脑梗死合并LDVT组)的临床特点及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分子标记物指标的变化,另选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50例脑梗死合并LDVT组患者中,卧床2—4周的发病率最高;伴发疾病中以高血压、血脂异常最常见;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合并LDVT组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表面a颗粒膜蛋白、凝血酶原片断1+2含量、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均明显升高,而抗凝血酶活性、总蛋白S含量、蛋白C活性、纤溶酶原活性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长期卧床夏血液的高凝状态是LDVT发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静脉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和抗凝及纤溶功能改变在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吕涌涛 芦璐 葛汝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01-403,共3页
目的研究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进展型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比检测了209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与209例完全型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 目的研究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进展型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比检测了209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与209例完全型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抗凝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水平。结果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比较,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缩短,抗凝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显著降低,而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血和较低的抗凝和纤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血液凝固 抗凝血酶类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急性期并发LDVT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高辉 许延路 +1 位作者 葛汝村 房淑欣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30-31,共2页
检测38例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与50例健康人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GMP-140)、凝血酶原片段1+2(F1+2)、总蛋白S(PS)水平及抗凝血酶(AT)、蛋白C(PC)、纤溶酶原(Plg)、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活... 检测38例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与50例健康人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GMP-140)、凝血酶原片段1+2(F1+2)、总蛋白S(PS)水平及抗凝血酶(AT)、蛋白C(PC)、纤溶酶原(Plg)、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急性期并发LDVT患者的vWF、GMP-140、F1+2水平、PAI-1活性均明显升高,而总PS水平、AT、PC、Plg活性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脑梗死急性期并发LDVT患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较低的抗凝、纤溶活性,临床工作中应及早应用必要的抗凝药物,防止LDVT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期 血栓 深静脉 凝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