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细化护理管理对提高神经外科护理质量的效果 被引量:3
1
作者 葛红梅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第14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管理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临床价值,以期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随机将该院神经外科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7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精细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理质量...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管理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临床价值,以期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随机将该院神经外科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7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精细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理质量。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记录书写合格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管理在神经外科中效果显著,不仅提高了科室的护理质量,另外还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缓和了护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护理管理 神经外科 护理质量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群+飞信”信息传递模式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艳芬 《中国医学工程》 2018年第4期26-29,共4页
目的研究"Q群+飞信"信息传递模式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该院神经外科患者120例进行实验研究,采用数字法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护理过程中实施"Q群+飞信"信息传递模... 目的研究"Q群+飞信"信息传递模式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该院神经外科患者120例进行实验研究,采用数字法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护理过程中实施"Q群+飞信"信息传递模式,对照组护理过程中实施普通口头传递信息方式。对比观察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满意率、总满意率分别70.00%(42/60)、96.67%(58/6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1.67%(31/60)、81.67%(49/60)(P<0.05);观察组患者的重要信息知晓情况、推广执行情况以及重点工作的完成情况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9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4/60),低于对照组的21.67%(13/60)(P<0.05)。结论 "Q群+飞信"信息传递模式能够提升神经外科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提升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此种信息传递模式较为方便,管理实施的对象较容易接受,管理的效果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群 飞信 信息传递 神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内镜对食管及胃黏膜下病变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增福 贺迎春 +2 位作者 葛红梅 袁海峰 吴卫东 《中国医学工程》 2019年第9期44-47,共4页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对食管及胃黏膜下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食管及胃黏膜下病变患者7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超声内镜检查,对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对超声内镜的临床诊断...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对食管及胃黏膜下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食管及胃黏膜下病变患者7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超声内镜检查,对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对超声内镜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全部70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共检查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80个,具体包括25个食管病变,48个胃部病变,7个十二指肠病变;病理类型主要为间质瘤、平滑肌瘤以及息肉等。全部80例病变中,超声内镜检查共检出73例,诊断符合率为91.3%。结论选择超声内镜能对食管及胃黏膜下病变的性质进行明确,还能对病变和邻近组织结构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解,能为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 食管 胃黏膜下病变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被引量:10
4
作者 吴翠云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10期123-124,共2页
为了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我院从1997年以来开展整体护理工作,对28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从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全面评估病人的情况,应用护理程序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及评价。病人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 为了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我院从1997年以来开展整体护理工作,对28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从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全面评估病人的情况,应用护理程序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及评价。病人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病人出院后能坚持服药,定期复查,降低了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疗法对重型脑外伤患者TNF-α、IL-6及IL-10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信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27期46-47,共2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8分)共28例,于伤后24h内行亚低温治疗,控制...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8分)共28例,于伤后24h内行亚低温治疗,控制直肠温度33℃~35℃,持续5d;同期入选2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监测两组患者外周血清TNF-α、IL-6及IL-10在伤后第1、3、5天的动态变化。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患者血清TNF-α、IL-6浓度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而IL-10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亚低温通过调节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了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低温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蜜冷冻保存自体颅骨回植的实验及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宋景元 《中国医学工程》 2004年第3期73-74,共2页
目的探讨人自体颅骨离体保存回植修复颅骨缺损的新方法。方法采用蜂蜜或75%酒精分别浸泡冷冻离体颅骨后3,6,12及18个月对照观察颅骨组织形态及基质结构,并对53例病人56块颅骨蜂蜜冷冻后原位回植,术后随访观察及头颅X线追踪检查。结果蜂... 目的探讨人自体颅骨离体保存回植修复颅骨缺损的新方法。方法采用蜂蜜或75%酒精分别浸泡冷冻离体颅骨后3,6,12及18个月对照观察颅骨组织形态及基质结构,并对53例病人56块颅骨蜂蜜冷冻后原位回植,术后随访观察及头颅X线追踪检查。结果蜂蜜实验组颅骨有成活骨细胞,酒精组骨细胞全部死亡。临床应用蜂蜜保存颅骨原位回植均获成功,颅骨瓣复位良好,能达到骨性愈合。结论蜂蜜冷冻保存自体颅骨原位回植方法安全、简便,颅骨成形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蜜 冷冻保存 自体颅骨 颅骨缺损 骨骼移植术 手术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IL-1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琪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9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丹参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21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GCS评分≤8分)随机分为丹参组11例和对照组10例。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患者伤后第1...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丹参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21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GCS评分≤8分)随机分为丹参组11例和对照组10例。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患者伤后第1、3、5、7天血清中sICAM-1、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丹参组第3、5、7天血清中的sICAM-1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P<0.01),IL-10则高于对照组。结论丹参能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sICAM-1的表达,促进IL-10的表达,有助于减轻颅脑外伤所致的脑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丹参 细胞间黏附分子-1 IL-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微出血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白家赫 王永超 +3 位作者 李凯 李玉文 周松 于永鹏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10期38-42,共5页
目的脑微出血(CMBs)病因涉及诸多可控、不可控以及遗传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CMBs及其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检索包括Pubmed、Cochrane和Embase的数据库,收集与CMBs危险因素相关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提取数据并评估... 目的脑微出血(CMBs)病因涉及诸多可控、不可控以及遗传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CMBs及其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检索包括Pubmed、Cochrane和Embase的数据库,收集与CMBs危险因素相关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提取数据并评估纳入研究的质量后使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鉴定494篇文献,其中51篇文献符合meta分析纳入标准。本meta分析发现1A级证据(汇总人数>6000,I^(2)<25%)中,5种因素(血糖水平、三酰甘油、既往卒中、心脏病史、载脂蛋白E4)增加了CMBs的风险,而适量饮酒史、低密度脂蛋白是CMBs的保护因素。本研究发现1B级证据(汇总人数>6000,I2<50%)中,6种因素(舒张压、降压药、抗血小板药物、糖尿病、吸烟、性别)增加了CMBs的风险,而高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与CMBs的发生呈负相关。本研究发现2级证据(汇总人数>6000,I^(2)>50%)中,5种因素(体重指数、收缩压、年龄、高血压、他汀类药物)增加了CMBs的风险。本研究发现3级证据(汇总人数<6000,I^(2)<50%)中,8种因素(尿素氮、心率、肌酐、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房颤、肾功能)增加了CMBs的风险,而高脂血症与CMBs呈负相关。本研究发现4级证据(汇总人数<6000,I2>50%)中,4种因素(脑白质疏松症、腔隙性梗死、C-反应蛋白、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了CMBs的风险。结论血压、既往疾病、性别、年龄、吸烟及部分生化指标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CMB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微出血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