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电极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乔保光 吴方方 +3 位作者 陈巧艳 朱岩 张雁 何睿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9-195,共7页
目的:探讨双电极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4年2月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且病程在3个月内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80例,择期行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 目的:探讨双电极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4年2月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且病程在3个月内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80例,择期行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电极组和双电极组,每组40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异感覆盖范围、治疗时间、治疗相关的并发症例数(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感染、脑脊液漏、电极移位)和术后6个月有效率;比较术前、治疗结束时、术后1、6个月的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结果:两组术后各时间点NRS评分和PSQI评分均小于术前(P<0.05),术后双电极组各时间点NRS评分和PSQI评分均小于单电极组(P<0.05)。双电极组手术总时间长于单电极组(P<0.05),双电极组异感覆盖范围大于单电极组(P<0.05),两组治疗天数和治疗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电极组术后6个月有效率大于单电极组(P<0.05)。结论:双电极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明显增加异感覆盖范围,疗效优于单电极短时程脊髓电刺激,可作为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双电极 短时程脊髓电刺激 异感覆盖 神经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不同压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乔保光 高飞 +4 位作者 王海峰 陈巧艳 张雁 赵欢 苗韶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50-85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压强条件下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肱骨外上髁炎病人根据治疗压强不同分为3组,每组30例,压强分别为1 bar、2 bar、3 bar。三组均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为一疗程。比较治疗前、末次治疗后1... 目的:探讨不同压强条件下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肱骨外上髁炎病人根据治疗压强不同分为3组,每组30例,压强分别为1 bar、2 bar、3 bar。三组均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为一疗程。比较治疗前、末次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数字疼痛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s, NRS)和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三组组内治疗后不同时点N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05);II组和III组治疗后6个月NRS评分低于I组(P <0.05);II组和III组治疗后6个月NRS评分相比无明显变化(P> 0.05);II组和III组治疗后6个月优良率大于I组(P <0.05);III组不良反应(治疗后短期内疼痛加重)多于I组和II组(P <0.05)。结论:压强为2 bar的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压强 体外冲击波 肱骨外上髁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热像图对体外冲击波治疗急性腰部肌筋膜炎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4
3
作者 乔保光 王燕敏 +2 位作者 赵欢 张雁 杨中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21-624,共4页
腰部肌筋膜炎(myofascitis)是指腰部肌筋膜软组织及肌肉发生水肿、渗出及变性而出现疼痛、运动障碍等一系列症状,常因外伤、过度劳损等导致形成痛点引起[1]。该病病程反复,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久坐久站等行为增加了腰部肌筋膜炎的... 腰部肌筋膜炎(myofascitis)是指腰部肌筋膜软组织及肌肉发生水肿、渗出及变性而出现疼痛、运动障碍等一系列症状,常因外伤、过度劳损等导致形成痛点引起[1]。该病病程反复,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久坐久站等行为增加了腰部肌筋膜炎的发病以及增加急性发作的概率[2]。急性发作时疼痛程度加重、腰部功能受限,影响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炎 现代生活方式 红外热像图 运动障碍 功能受限 急性发作 痛点 肌肉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芯穿刺法在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乔保光 王海峰 +4 位作者 乔保华 吴方方 张雁 苗韶华 何睿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02-607,共6页
目的:探讨三芯穿刺法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菏泽市立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芯法组(D组)和三芯法组(S组)... 目的:探讨三芯穿刺法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菏泽市立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芯法组(D组)和三芯法组(S组),每组40例。两组均在Dyna-CT引导下行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比较两组充盈“梨”形的穿刺次数、手术时间、球囊容量、球囊破裂次数和相关并发症(面部疱疹、麻木、复视、角膜炎)等指标,并比较术前和术后1天、1个月、6个月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以及术后6月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D组穿刺次数多于S组(P<0.05),D组手术时间长于S组(P<0.05),两组球囊容量、球囊破裂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各时间点NR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1个月、6个月NRS评分均小于术后1天(P<0.05)。两组术后6个月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面部疱疹、麻木、复视、角膜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芯穿刺法球囊压迫术和单芯穿刺法疗效及安全性并无差异,但三芯穿刺法可明显减少穿刺次数和缩短手术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节 球囊压迫术 三芯穿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