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频超声治疗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王风云 李延辉 +2 位作者 杨霞峰 孙义华 冯春青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2704-2706,2721,共4页
目的观察低频超声治疗颈动脉斑块以及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37例,并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6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 目的观察低频超声治疗颈动脉斑块以及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37例,并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6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低频超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直径、形态、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脂指标〔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直径、斑块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MT、斑块直径、斑块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MT、斑块直径、斑块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动脉中度狭窄率和重度狭窄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C、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TC、LDL-C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低频超声可以有效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开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疗法 颈部动脉斑块 颈动脉狭窄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患者不同剂量甘露醇治疗前后的尿酶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孙义华 杨霞峰 +1 位作者 李桂萍 李延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318-320,共3页
关键词 脑出血 用药剂量 甘露醇 药物治疗 血清尿素氮 肌酐 尿γ-谷氨酰转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关系的多中心登记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陶昀璐 华扬 +19 位作者 贾凌云 邢英琦 惠品晶 孟璇 于德林 潘晓芳 房亚兰 宋彬彬 吴春霞 张春梅 隋秀芳 金友贺 张京芬 李建卫 王凌 穆玉明 钟经馨 朱榆红 张恒 蔡晓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92-296,共5页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于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连续纳入20家卒中筛查与防治项目基地医院临床诊断明确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10 711例。根据颈动脉...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于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连续纳入20家卒中筛查与防治项目基地医院临床诊断明确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10 711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从中筛选出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率≥50%者1 560例,并将存在颈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重度狭窄(70%~99%)组及轻中度狭窄(<70%)组。分析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水平在两组颈动脉狭窄人群中的分布,并依据血脂正常值范围进行量化分类,应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级别血脂水平分布的差异。结果颈动脉重度狭窄组高脂血症发生率高于轻中度狭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4%(319/586)比48.3%(470/974),P<0.05],高脂血症为颈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7,95%CI:1.24~1.30,P<0.01)。颈动脉重度狭窄组患者TC及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轻中度狭窄组[TC:3.98(3.31,4.82)mmol/L比3.91(3.31,4.53)mmol/L;LDL-C:2.48(1.86,3.14)比2.30(1.79,2.80);均P<0.01],随着TC和LDL-C水平的升高,重度狭窄与轻中度狭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重度狭窄组患者TC>5.80 mmol/L的比率高于轻中度狭窄组[7.3%(43/586)比0.4%(4/974)],LDL-C>3.12 mmol/L的比率高于轻中度狭窄组[26.3%(154/586)比10.0%(97/974)]。结论高LDL-C和TC水平可增加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动脉硬化 闭塞性 血脂异常 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颅内外动脉病变的多中心检查登记研究设计方案 被引量:11
4
作者 贾凌云 华扬 +18 位作者 邢英琦 惠品晶 孟璇 于德林 潘晓芳 房亚兰 宋彬彬 吴春霞 张春梅 隋秀芳 金友贺 张京芬 李建卫 王凌 穆玉明 钟经馨 朱榆红 张恒 蔡晓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81-284,共4页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病死原因,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缺血 颅内外动脉病变 血管超声 多中心登记研究 设计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年龄特征与头颈部大动脉病变分布的多中心研究结果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娜 华扬 +19 位作者 贾凌云 邢英琦 惠品晶 孟璇 于德林 潘晓芳 房亚兰 宋彬彬 吴春霞 张春梅 隋秀芳 金友贺 张京芬 李建卫 王凌 穆玉明 钟经馨 朱榆红 张恒 蔡晓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85-291,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大动脉病变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差异,为不同年龄段卒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中心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共10 711例,从40岁起始,...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大动脉病变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差异,为不同年龄段卒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中心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共10 711例,从40岁起始,以每10岁为一年龄段将所有患者分为5个年龄段,比较不同年龄段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差异。再将所有患者按性别分开,应用趋势卡方检验比较同一性别不同年龄段患者颅内、外及前、后循环大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和血管病变支数。结果 (1)老年患者危险因素以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居多(χ~2值分别为61.938、13.349、55.940,均P<0.01);中青年吸烟史、脑血管病家族史及肥胖者居多(χ~2值分别为131.505、7.298、100.911,均P<0.01)。(2)线性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女性、男性颅外动脉病变中多支血管病变所占的比例均逐渐增加(χ~2值分别为54.799、161.370,均P<0.01);女性患者颅内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所占比例逐渐下降(χ~2=5.328,P=0.021),而男性患者颅内动脉病变中多支血管狭窄所占的比例无明显变化趋势(χ~2=0.289,P=0.591)。(3)线性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女性、男性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均逐渐减少(χ~2=20.090;χ~2=42.351,均P<0.01),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均逐渐升高(χ~2=40.311;χ~2=90.698,均P<0.01),颅内外动脉均存在狭窄的发生率逐渐升高(χ~2=12.077,P=0.001;χ~2=45.887,P<0.01);女性单纯后循环血管狭窄发生率逐渐升高(χ~2=16.434,P<0.01),男性单纯后循环血管狭窄发生率无变化趋势(χ~2=1.701,P=0.192),女性、男性前后循环动脉均狭窄的发生率逐渐升高(χ~2=4.587,P=0.032;χ~2=35.156,P<0.01)。结论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布存在差异,不论女性还是男性,中青年患者主要为颅内动脉病变,老年患者主要为颅外动脉病变,女性老年患者存在后循环动脉病变较多。认识不同年龄段患者颅内动脉病变特征,将有助于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制定个体化的卒中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年龄 动脉狭窄 分布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颅内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1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尹国阳 司俊臣 +6 位作者 肖以磊 许崇福 高志宇 蒋海涛 冉然 杨凤海 傅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2-115,共4页
报告1例罕见的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患儿男,5岁,于2017年7月17日因“头痛伴恶心、呕吐2个月,视力减退2 d”入院。查体见:双眼视力约0.1,余未见明显异常。术前磁共振示右额颞叶占位性病变。入院后给予补液、脱水降颅压、抑酸等对症... 报告1例罕见的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患儿男,5岁,于2017年7月17日因“头痛伴恶心、呕吐2个月,视力减退2 d”入院。查体见:双眼视力约0.1,余未见明显异常。术前磁共振示右额颞叶占位性病变。入院后给予补液、脱水降颅压、抑酸等对症治疗,于2017年7月20日行开颅肿瘤切除术,术中快速病理示:小圆细胞恶性肿瘤。术后病理结果:颅内小圆细胞恶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非典型性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术后复查磁共振示肿瘤无残留,患者分别于2017年9月26日、2017年10月17日行2周期化疗,化疗结束后,给予全脑全脊髓放疗。放疗结束后继续给予原方案化疗4周期。随访至2022年1月,多次复查颅脑磁共振未见肿瘤复发,现生活简单自理,就读于一家特殊学校。这提示此类患儿若行肿瘤完整全切除,配合早期及时规范的放疗及化疗,或可能获得较为理想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 儿童 胚胎性肿瘤 综合治疗 放疗 化疗 开颅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超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肉痉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延辉 王风云 +2 位作者 孙义华 杨霞峰 徐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6期578-579,共2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的效果。方法选择因脑卒中致上肢痉挛患者15例,在彩超引导下,按照断层解剖作为指南,将肉毒毒素准确注入到肱二头肌、肱肌、指深屈肌、指浅屈肌、尺侧腕屈肌、拇长肌、掌长肌、旋前...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的效果。方法选择因脑卒中致上肢痉挛患者15例,在彩超引导下,按照断层解剖作为指南,将肉毒毒素准确注入到肱二头肌、肱肌、指深屈肌、指浅屈肌、尺侧腕屈肌、拇长肌、掌长肌、旋前圆肌、旋前方肌。注射后继续进行康复训练。注射前、注射后2周、注射后4周采用改良Ashworth(MAS)、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进行相关评价。结果注射组在注射后2周、4周,肌肉痉挛的改善以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注射前。结论在彩超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定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定位准确、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 肉毒毒素A 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检测吸烟与颅内动脉狭窄相关性的多中心研究结果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刘然 华扬 +19 位作者 贾凌云 邢英琦 惠品晶 孟璇 于德林 潘晓芳 房亚兰 宋彬彬 吴春霞 张春梅 隋秀芳 金友贺 张京芬 李建卫 王凌 穆玉明 钟经馨 朱榆红 张恒 蔡晓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97-301,312,共6页
目的分析吸烟与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卒中防治基地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缺血性卒中住院的患者共10 711例,排除吸烟及戒烟年限不详者76例,最终纳入10 635例患者。应用经... 目的分析吸烟与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卒中防治基地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缺血性卒中住院的患者共10 711例,排除吸烟及戒烟年限不详者76例,最终纳入10 635例患者。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病变。记录患者脑血管病基本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吸烟及年限、是否戒烟及年限、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卒中家族史)。根据患者吸烟年限不同,分为5个组:无吸烟(7 088例)、吸烟时间≤10年(293例)、11~20年(770例)、21~30年(1 185例)、>30年(1 299例)组进行趋势卡方检验。再根据吸烟者中戒烟年限不同,分为4个组:无戒烟组(2 756例)、戒烟时间1~10年(587例)、11~20年(153例)、>20年(51例)进行趋势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吸烟年限及吸烟者不同戒烟年限对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的影响。结果 (1)吸烟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40.4%(1 433/3 547)]显著高于无吸烟患者[29.4%(2 085/7 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850,P<0.01),并且吸烟者脑梗死发生率[91.6%(3 250/3 547)]显著高于无吸烟者[85.0%(6 027/7 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328,P<0.01)。吸烟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03;95%CI:1.456~1.765;P<0.01);随着吸烟年限的增长,颅内动脉狭窄检出率逐渐升高(趋势χ~2=115.437,P<0.01);≥20年烟龄患者是否戒烟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趋势χ~2=1.043,P=0.307)。结论吸烟是影响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患病风险随着吸烟年限的增加而上升。而长期吸烟者即使戒烟亦不能减轻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颅内动脉狭窄 吸烟 经颅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F-MRA、3D-ASL联合区域选择ASL对烟雾病血管重建术后的血流评估 被引量:18
9
作者 时传迎 陈军 +4 位作者 张传臣 王纪鹏 肖以磊 栾继昕 苏道庆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9期735-740,共6页
目的探讨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ime-of-flight MR angiography,TOFMRA)、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联合区域选择ASL(territory arterial spin labeling,T-ASL)监测烟雾病血管重建术后血... 目的探讨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ime-of-flight MR angiography,TOFMRA)、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联合区域选择ASL(territory arterial spin labeling,T-ASL)监测烟雾病血管重建术后血流状态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18例进行血管重建术的烟雾病患者的19个大脑半球。分别于术前、术后进行TOF-MRA、3D-ASL及T-ASL检查,术后随访时间为3.5~14.5个月。运用TOF-MRA观察术后颅内-外沟通血管状态;在依据Alberta卒中操作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me Early Computed Tomography Score,ASPECTS)分区基础上,运用3D-ASL对比术前术后脑组织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及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值,评估脑组织灌注情况。运用T-ASL计算同侧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供血脑组织的体积及血流覆盖深部脑组织的范围。结果TOF-MRA显示术后颅内-外沟通血管包括单一的、粗大的搭桥血管(73.7%,14/19)和簇状的、较细的新生侧支血管(57.9%,10/19)。手术前后ASL-CBF分别为(41.4±19.3)ml/100 g·min、(48.9±15.1)ml/100 g·min,rCBF分别为0.88±0.34、1.08±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流重建区(revascularization area,RA)体积范围4.85~370.91 ml,中位数为109.72 ml。RA对深部脑组织的灌注显示,15.8%(3/19)的RA区域覆盖了基底节、丘脑等深部脑组织,63.2%(12/19)的RA区域覆盖了同侧大脑深部皮层,21.1%(4/19)的RA区覆盖了对侧大脑深部皮层。RA体积大于100 ml的10例大脑半球9例同时显示搭桥动脉及簇状新生侧支动脉,RA体积小于100 ml的9例患者,仅显示搭桥动脉或仅显示稀疏的新生侧支动脉。结论联合应用TOF-MRA、3D-ASL、T-ASL可以显示烟雾病血管重建术后颅内-外血管情况、监测脑血流量变化、客观显示RA体积及覆盖范围,在烟雾病血管重建术后血流状态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血管重建术 动脉自旋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脑颈动脉狭窄地域分布差异性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唐煜 华扬 +19 位作者 贾凌云 邢英琦 惠品晶 孟璇 于德林 潘晓芳 房亚兰 宋彬彬 吴春霞 张春梅 隋秀芳 金友贺 张京芬 李建卫 王凌 穆玉明 钟经馨 朱榆红 张恒 蔡晓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08-314,共7页
目的探讨中国南北方地区缺血性卒中患者脑、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分布及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基地医院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共9346例。联合应用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彩色多... 目的探讨中国南北方地区缺血性卒中患者脑、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分布及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基地医院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共9346例。联合应用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并经CT血管成像或MR血管成像验证。根据我国地理位置标准,将患者分为南方地区组和北方地区组,比较两组间脑、颈动脉病变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的差异性;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脑、颈部动脉病变(≥50%狭窄,含闭塞)分为动脉病变组和无动脉病变组,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南北分布差异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南北分布差异在脑、颈部动脉病变中的作用。结果9346例患者中,南方地区组2561例,北方地区组6785例。北方地区脑、颈部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50%狭窄,含闭塞)检出率显著高于南方地区[33.1%(2243/6785)比25.0%(639/2561),χ2=57.295,P<0.01]。除颈总动脉外,颈内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外段、锁骨下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终末段、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发生率北方地区均明显高于南方地区(均P<0.05)。南、北方地区组间动脉病变在颅内、颅外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90,P=0.248),均以单纯颅内动脉病变多见。南、北方地区患者动脉病变在前、后循环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33,P=0.001),南方地区患者单纯前循环动脉病变占比明显高于北方地区患者[58.5%(374/639)比50.3%(1129/2243)],而北方地区患者单纯后循环动脉病变[27.2%(609/2243)比23.0%(147/639)]及前、后循环动脉联合病变占比[22.5%(505/2243)比18.5%(118/639)]均显著高于南方地区。9346例患者中,动脉病变组2882例,无动脉病变组646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男性、高血压病、糖尿病、卒中家族史、吸烟史、肥胖是缺血性卒中患者脑、颈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06、1.670、1.202、1.176、1.546、1.414及1.230,均P<0.05)。校正上述因素后,生活在北方地区仍为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85,95%CI:1.237~1.550,P<0.01)。结论中国南北地区缺血性卒中患者脑、颈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缺血性卒中 动脉狭窄 地域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