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刈割频次对滨海盐碱地饲用芒草产量及青贮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董建恩 李燕南 +4 位作者 范树生 侯海鑫 于少彤 王萌 王丛鹏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01-207,共7页
为探究不同刈割频次对滨海盐碱地饲用芒草鲜草产量及青贮品质的影响,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盐碱地试验田(土壤含盐量0.3%)设置1年刈割1、2、3次3种处理,系统分析鲜草产量、青贮营养成分(干物质、粗蛋白、可溶性糖、中性洗涤纤维、酸... 为探究不同刈割频次对滨海盐碱地饲用芒草鲜草产量及青贮品质的影响,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盐碱地试验田(土壤含盐量0.3%)设置1年刈割1、2、3次3种处理,系统分析鲜草产量、青贮营养成分(干物质、粗蛋白、可溶性糖、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发酵品质(pH值和乳酸、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及微生物数量(乳酸菌、酵母菌、霉菌、大肠杆菌含量)的变化规律,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青贮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年刈割3次处理的年鲜草总产量最高,达142.58t/hm^(2),较1年刈割1、2次处理分别提高41.59%、6.13%。青贮营养品质方面,1年刈割3次处理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第1茬粗蛋白含量达11.59%,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为40.49%),相对饲喂价值最高(153.60);可溶性糖含量随1年中刈割频次增加而降低,刈割3次第3茬可溶性糖含量仅为2.02%,显著低于1年刈割1次处理。发酵品质中,1年刈割1次处理的pH值最低(3.71)、乳酸含量最高(11.08%),而1年刈割3次处理的乳酸菌数量显著增加,且丙酸、丁酸均未被检出。综合隶属函数评价显示,1年刈割3次处理的综合得分最高,明显优于其他处理。综上,尽管1年刈割3次处理发酵青贮的乳酸含量较低,但其通过促进乳酸菌增殖、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同时显著提升粗蛋白含量及饲用价值,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优化滨海盐碱地饲用芒草的产量与青贮品质,具有重要的生产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芒草 青贮品质 刈割频次 营养品质 发酵品质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冬山茶酵母双杂交文库构建及CjCBF1互作蛋白筛选与分析
2
作者 侯茂洋 杨金霖 +4 位作者 崔灿 陈博 李伟 殷恒福 孙迎坤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67,共8页
低温是影响山茶在我国北方分布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扩大山茶的分布范围,提升北方园林植物的多样性,以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耐冬山茶岛城春早的叶片为材料,通过Gateway重组技术构建酵母文库,获得的初级文库总克隆数为1.44×10^(7)cfu,次... 低温是影响山茶在我国北方分布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扩大山茶的分布范围,提升北方园林植物的多样性,以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耐冬山茶岛城春早的叶片为材料,通过Gateway重组技术构建酵母文库,获得的初级文库总克隆数为1.44×10^(7)cfu,次级文库总克隆数为1.12×10^(7)cfu,重组阳性率为100%,酵母文库滴度为1.00×10^(8) cfu/mL,酵母克隆平均插入片段>1000 bp,符合建库标准。利用双酶切同源重组方式构建诱饵载体pGBKT7-CjCBF1,其在酵母细胞中无毒性及自激活活性。使用质粒共转法进行筛库,获得46个与CjCBF1相互作用的候选蛋白,功能涉及植物生长发育、开花结实及响应胁迫等多个方面,选取CjRAV1作为候选蛋白。参考耐冬山茶转录组数据库和茶树基因组数据库设计引物,克隆得到CjRAV1基因,该基因CDS全长为1023 bp。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编码341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37.99 ku,蛋白质等电点9.10,不稳定指数34.74,脂肪指数76.60。选取与CjRAV1同源性较近的物种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其与狭叶油茶、君迁子以及中华猕猴桃亲缘关系较近。为了降低筛库的假阳性概率,构建pGADT7-CjRAV1载体,与pGBKT7-CjCBF1进行点对点验证,证实二者之间存在互作关系,为后续深入研究耐冬山茶低温应答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冬山茶 酵母双杂交 CjCBF1 低温胁迫 蛋白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种植密度对马唐和稗草生长及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3
作者 唐伟 李子光 +1 位作者 赵庆田 孙娟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9-164,共16页
探讨不同燕麦种植密度对杂草马唐和稗草生长及其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可为杂草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田间研究结果,室内盆栽试验设置3种燕麦种植密度[240,360(推荐密度)和480株·m^(-2)],并对杂草马唐和稗草分别进行... 探讨不同燕麦种植密度对杂草马唐和稗草生长及其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可为杂草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田间研究结果,室内盆栽试验设置3种燕麦种植密度[240,360(推荐密度)和480株·m^(-2)],并对杂草马唐和稗草分别进行单种或混种处理。研究测定植物生长指标、光合特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根际真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类群。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燕麦种植密度的增加(240~480株·m^(-2)),对马唐和稗草株高、分蘖数、生物量、净光合速率及气孔导度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其中480株·m^(-2)处理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P<0.05)。根际真菌分析显示,与稗草+马唐混种处理相比,燕麦+稗草+马唐混作处理显著(P<0.05)降低了稗草根际真菌的Shannon指数和马唐根际真菌的Chao1指数。同时,在360和480株·m^(-2)燕麦种植密度下,杂草根际显著(P<0.05)富集了被孢霉科、线黑粉菌科和小囊菌科等真菌菌群,并显著(P<0.05)降低了曲霉科和丝膜菌科的相对丰度。冗余分析显示,土壤硝态氮、速效磷、全碳和p H是影响杂草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关键环境因子(P<0.05)。关于真菌的营养模式,FUNGuild分析表明,与稗草+马唐处理相比,提高燕麦种植密度(360和480株·m^(-2))显著(P<0.05)升高了稗草根际共生型真菌的相对丰度,同时显著(P<0.05)降低了病理-腐生型真菌的相对丰度。而在马唐根际,提高燕麦种植密度对大多数真菌营养类群的相对丰度影响不大,但显著(P<0.05)降低了病理型真菌的丰度。综上所述,提高燕麦种植密度(360和480株·m^(-2))不仅显著抑制了马唐和稗草的生长和光合作用,还通过调控根际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特性,削弱了杂草的竞争力。本研究为实现杂草综合管理和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竞争 真菌群落 多样性 杂草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冠果HD-Zip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及其对盐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华利 陈玉霞 +5 位作者 钱程 陈玉金 于涵 姜涛 李璐璐 鲁仪增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8-391,共14页
【目的】对文冠果同源异型域—亮氨酸拉链(Homedomain-leucine zipper,HD-Zip)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在盐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情况,为挖掘文冠果耐盐基因及培育文冠果耐盐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文冠果全基因组数据为基础... 【目的】对文冠果同源异型域—亮氨酸拉链(Homedomain-leucine zipper,HD-Zip)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在盐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情况,为挖掘文冠果耐盐基因及培育文冠果耐盐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文冠果全基因组数据为基础,鉴定获得HD-Zip基因家族成员,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对HD-Zip基因家族的理化性质、保守基序、基因结构、顺式作用元件、系统发育进化关系进行预测分析和双酶切法亚细胞定位。对2个月苗龄的文冠果幼苗进行盐胁迫处理(NaCl浓度为50、100、150 mmol/L),以NaCl浓度0 mmol/L为对照组(CK),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文冠果盐胁迫下根和叶HD-Zip基因家族的组织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从文冠果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出29个HD-Zip基因家族成员,命名为XsHB1~XsHB29,除XsHB29外,XsHB1~XsHB28基因均定位到文冠果的12条染色体上。HD-Zip家族成员编码的氨基酸数量为202~838个,分子量为23567.07~92421.90 kD,理论等电点(pI)为4.75~8.98;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该家族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中。系统进化发育分析将29个HD-Zip基因家族成员分为4个亚家族(Ⅰ、Ⅱ、Ⅲ、Ⅳ),各亚家族成员基因和蛋白结构具有相似性。通过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发现,HD-Zip基因家族启动子共有22种顺式作用元件,如非生物胁迫和植物激素响应元件。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50 mmol/L NaCl处理的叶片中,XsHB1、XsHB12、XsHB13和XsHB2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下同);而XsHB5、XsHB12、XsHB13、XsHB24、XsHB29基因相对表达量在150 mmol/L NaCl处理后的根中均显著下调。亚细胞定位和瞬时转化结果显示,XsHB5是定位于细胞核上的蛋白,能负调控文冠果耐盐性。【结论】从文冠果基因组中鉴定出29个XsHD-Zip基因家族成员,分为4个亚家族,各亚家族成员基因和蛋白结构具有相似性。其中,XsHB1、XsHB5、XsHB12、XsHB13、XsHB24和XsHB29等基因在文冠果盐胁迫响应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文冠果HD-Zip基因家族参与调控文冠果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及其他应急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冠果 HD-Zip基因家族 盐胁迫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冠果TCP基因家族鉴定及盐胁迫下表达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玉金 于涵 +6 位作者 朱华利 姜涛 刘博 李伟 赵永军 鲁仪增 解孝满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1-451,共11页
【目的】对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TCP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分析其在盐胁迫下的表达情况,探究文冠果的盐胁迫响应机制,为文冠果耐盐种质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文冠果TCP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进行蛋白... 【目的】对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TCP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分析其在盐胁迫下的表达情况,探究文冠果的盐胁迫响应机制,为文冠果耐盐种质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文冠果TCP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进行蛋白理化性质、系统发育进化和保守基序分析,以及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盐胁迫下文冠果TCP基因(XsTCPs)在叶片和根部的表达情况。【结果】共鉴定出24个文冠果TCP基因家族成员(XsTCP1~XsTCP24),编码的氨基酸残基数量为185~576个,蛋白分子量为20576.21~63366.92 kD,理论等电点为4.62~10.25,均属于亲水性蛋白且定位于细胞核。基于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可将24个XsTCPs蛋白划分到3个亚家族,其中PCF亚家族包含14个成员、CIN亚家族包含6个成员、CYC/TB1亚家族包含4个成员。除XsTCP23和XsTCP24基因无法定位到染色体外,其余文冠果TCP基因家族成员以单个基因或基因簇的形式不均匀地分布在11条染色体上。在24个XsTCPs蛋白中共发现10个保守基序,其中Motif 1为所有蛋白共有。文冠果TCP基因家族成员含有光响应元件、激素反应元件、应激反应元件和植物生长发育作用元件,其中XsTCP4、XsTCP6、XsTCP7、XsTCP10、XsTCP12、XsTCP13、XsTCP21和XsTCP22基因含有干旱诱导的MYB结合元件;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盐胁迫下上述基因在文冠果叶片和根部的表达情况均发生明显变化,推测上述8个XsTCPs基因参与盐胁迫响应过程。【结论】XsTCPs蛋白可能通过调控涉及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应激反应的多种靶基因参与生物学过程,推测含有干旱诱导的MYB结合元件的8个XsTCPs基因有助于提高文冠果对盐胁迫的抵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冠果 TCP基因家族 盐胁迫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崂山针阔混交林林分结构与林木生长特征
6
作者 杨金明 王舶鉴 +1 位作者 姜小蕾 卢慧翠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5-535,共11页
暖温带针阔混交林是我国暖温带区域的典型植被,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探究林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林木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崂山北九水1 hm2固定样地中的3种树种配置组合,分别为Ⅰ100%常绿针叶树种、Ⅱ... 暖温带针阔混交林是我国暖温带区域的典型植被,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探究林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林木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崂山北九水1 hm2固定样地中的3种树种配置组合,分别为Ⅰ100%常绿针叶树种、Ⅱ60%落叶阔叶树种+40%常绿针叶树种和Ⅲ40%落叶阔叶树种+60%常绿针叶树种,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及生长量的特征,以及林分结构对林分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该林分优势树种的胸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倒“J”型或呈偏正态分布,林分状态发展稳定。(2)不同树种配置的角尺度主要为随机分布,树种混交程度均较弱,其中针阔树种混交配置的林分大小比数为0的占比较高。(3)不同树种配置的林分胸高断面积和地上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且针阔混交林的林分生长量较大。(4)大小比数越小或混交度越高,林分的胸高断面积和林木生物量越高。综上,针阔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林木的竞争,丰富相邻木的大小配比和异种树种配比,有利于促进森林演替,提高生产力,在森林经营管理中应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空间结构参数 相邻木 生物量 断面积 树种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冠果LBD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对盐胁迫的响应
7
作者 于涵 杨磊 +6 位作者 姜涛 刘博 钱程 陈玉金 朱华利 李伟 王景才 《南方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333-3345,共13页
【目的】对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侧生器官边界域(LBD)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在盐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情况,为文冠果抗逆品种选育及其在盐碱地的推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文冠果全基因组数据为基础,从文冠果基... 【目的】对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侧生器官边界域(LBD)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在盐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情况,为文冠果抗逆品种选育及其在盐碱地的推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文冠果全基因组数据为基础,从文冠果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获得LBD基因家族成员,通过ExPASy、MEME等生物信息学工具对XsLBD家族蛋白的理化性质、保守基序、顺式作用元件、基因结构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预测分析。对2个月苗龄的文冠果苗进行NaCl浓度为50、100、150 mmol/L盐胁迫处理,以NaCl浓度为0 mmol/L为对照组(CK),对盐胁迫下文冠果根和叶组织中Xs LBD家族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从文冠果基因组中共鉴定到43个基因家族成员,命名为XsLBD1~XsLBD43。XsLBD家族蛋白编码138~404个氨基酸残基,理论等电点(pI)为4.60~9.75,分子量为15696.60~44476.88 k D,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除XsLBD4、XsLBD8、XsLBD9、XsLBD20蛋白外,其余所有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有42个XsLBD家族基因分布在13条染色体上,XsLBD43基因则游离在染色体外。基于文冠果、拟南芥、水稻和毛果杨LBD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178个LBD家族蛋白可分为两大组(Class I和Class II),其中Class I中包含38个XsLBD家族蛋白。XsLBD基因家族成员的外显子数目为1~5个,内含子数目为0~4个;所有Xs LBD家族蛋白均含有Motif2和Motif3。XsLBD家族基因启动子中包含激素(水杨酸、脱落酸、生长素等)、应激(低温、干旱诱导等)及植物生长发育(种子特异性调控和昼夜节律控制等)响应元件。对文冠果苗进行不同浓度NaCl盐胁迫处理,结果显示,与CK相比,文冠果根、叶13个XsLBD家族基因中相对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同)的基因分别有12和11个,其中,XsLBD42基因在根和叶中相对表达量较CK高出约40倍。【结论】筛选获得43个XsLBD基因家族成员,其结构相对简单,具有一定保守性;XsLBD家族基因参与调控文冠果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应激反应等过程;XsLBD9、XsLBD11、XsLBD23和XsLBD42等基因在文冠果盐胁迫响应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冠果 LBD基因家族 表达分析 盐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