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水质成因研究:以山东省东营市孤岛镇为例
1
作者 王威 程行 +5 位作者 高旭波 田振环 刘春华 武占辉 李成城 孔淑琼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9-483,共15页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经济区。查明区域地下水水质特征和成因机制对于科学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三角洲生态环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山东省东营市孤岛镇为工作区,通过野外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球化学监测和室...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经济区。查明区域地下水水质特征和成因机制对于科学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三角洲生态环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山东省东营市孤岛镇为工作区,通过野外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球化学监测和室内分析测试,系统地揭示了研究区地下水水质和成因机制。研究表明:(1)黄河水、海水、地表水、微咸地下水和地下咸水与卤水的主要水化学类型分别为HCO_(3)·SO_(4)-Na·Ca、Cl-Na、Cl-Na、Cl·HCO_(3)-Na和Cl-Na型;(2)地表水和微咸水靠近硅酸盐端员,微咸水形成过程中主要发生了阳离子交换和硅酸盐岩溶解作用,同时受白云石和石膏溶解作用的影响,硅酸盐溶蚀起主导作用;(3)咸水主要受硅酸盐岩和蒸发岩溶蚀作用控制,卤水则主要受蒸发岩溶解作用影响,盐分来源均与海水入侵有关;(4)地下水中Cl^(-)的浓度分布大体趋势为从沿海区域向内陆逐渐降低,F^(-)的浓度分布大体趋势为从入海口位置往内陆延伸逐渐降低,Na^(+)、Mg^(2+)、Ca^(2+)和SO_(4)^(2-)的离子浓度分布与TDS浓度(溶解性固体总量)的分布规律整体一致,上述离子组分主要来源于古海水和现代海水入侵作用,而NH_(4)^(+)浓度的分布规律呈现相反的趋势,浓度变化主要受强烈人类活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地下水水化学 水污染 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