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复冠状动脉痉挛致三次急性心肌梗死及长期随访一例 被引量:2
1
作者 高东学 刘艳华 李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62-763,共2页
冠状动脉痉挛是引起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AMI)甚至猝死的重要病因。由于冠状动脉痉挛发作突然,与AMI的关系很难在临床或病理检查中证明,诊断比较困难,因此报道较少。因反复冠状动脉痉挛致多次AMI报道更为少见。现... 冠状动脉痉挛是引起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AMI)甚至猝死的重要病因。由于冠状动脉痉挛发作突然,与AMI的关系很难在临床或病理检查中证明,诊断比较困难,因此报道较少。因反复冠状动脉痉挛致多次AMI报道更为少见。现报道1例10余年冠状动脉痉挛反复发作,5次住院治疗,其中3次伴有心肌生化标志物明显升高,历经3次冠状动脉造影,其中1次证实为右冠状动脉痉挛所致A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梗死 心绞痛 不稳定型 心律失常 心性 冠状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血单个核细胞经静脉途径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高东学 刘艳华 王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2-384,共3页
目的评价脐血单个核细胞经静脉途径治疗心力衰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慢性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21例,心功能分级(NYHA)Ⅳ级。行脐血单个核细胞经静脉途径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3及6个月心功能、血浆N末端钠尿肽前体(NT-proBNP)... 目的评价脐血单个核细胞经静脉途径治疗心力衰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慢性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21例,心功能分级(NYHA)Ⅳ级。行脐血单个核细胞经静脉途径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3及6个月心功能、血浆N末端钠尿肽前体(NT-proBNP)、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指标。结果 21例心力衰竭患者中,20例有效,1例无效,30d内死亡。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1、3个月心功能Ⅱ、Ⅲ级比例较治疗前明显升高(90.5%,95.2%vs 0%,P<0.05),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3045.3±103.8)ng/L,(3367.5±111.4)ng/L vs(5312.1±121.9)ng/L,P<0.05)]。结论脐血单个核细胞经静脉途径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安全性高,无明显副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可改善心功能、缓解心力衰竭症状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血 单核细胞 心力衰竭 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诱导有丝分裂因子收缩大鼠主动脉壁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途径探讨
3
作者 张洪强 段淑香 +1 位作者 杨永曜 徐庆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96-1198,共3页
目的 探讨发现于炎症区域1(FIZZ1)对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RASMC)的收缩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贴壁法培养RASMC,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终浓度1×10^-7 mol/L),FIZZ1刺激组、2倍FIZZ1刺激组和4倍FIZZ1刺激组(分别... 目的 探讨发现于炎症区域1(FIZZ1)对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RASMC)的收缩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贴壁法培养RASMC,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终浓度1×10^-7 mol/L),FIZZ1刺激组、2倍FIZZ1刺激组和4倍FIZZ1刺激组(分别用1×10^-8 mol/L、2×10^-8 mol/L和4×10^-8 mol/L FIZZ1),调钙蛋白(CaM)抑制剂组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抑制剂组(分别采用FIZZ1+CaM抑制剂W-7或MLCK抑制剂ML-7),各组分别刺激RASMC 48h。用RT-PCR测定各组CaM和MLCK mRNA表达。结果 4倍FIZZ1刺激组CaM mRNA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2±0.31 vs 0.28±0.06和0.60±0.10,P<0.05)、且MLCK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2±2.60)×10^-4 vs (2.01±1.08)×10^-4和(4.80±1.21)×10^-4,P<0.05]。CaM抑制剂组和MLCK抑制剂组较3个FIZZ1刺激组CaM和MLCK mR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IZZ1可能通过Ca2+-CaMMLCK途径引起RASMC收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细胞 平滑肌 缺氧 有丝分裂 高血压 肺性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 主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