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稠油蒸汽驱见汽时间表征指标及预测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姚秀田 盖平原 +3 位作者 张兆祥 郝婷婷 佟彤 张仲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81-3189,共9页
稠油作为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关键非常规油气资源,其开发效率提升备受关注。蒸汽驱技术虽然提高了稠油开采效率,但汽窜现象对热效率和油藏开发产生不利影响。传统的预测方法在处理油田长时间序列时存在精度不足和响应迟缓的问题。基于胜利... 稠油作为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关键非常规油气资源,其开发效率提升备受关注。蒸汽驱技术虽然提高了稠油开采效率,但汽窜现象对热效率和油藏开发产生不利影响。传统的预测方法在处理油田长时间序列时存在精度不足和响应迟缓的问题。基于胜利油田稠油区块13个蒸汽驱井组的数据,采用生产井与注汽井间瞬时温度比作为见汽时间的表征方法,并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精选出与汽窜时间相关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深度学习模型,成功实现了瞬时温度比的精确预测,并与实地观测数据高度吻合,展现了比传统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LSTM模型更高的预测精度与稳定性。研究成果不仅为稠油油藏汽窜时间的精确预测提供了新的视角,也进一步验证了深度学习技术在油田开发领域应用的广泛潜力,为油田智能化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蒸汽驱 见汽时间预测 自注意力机制 TRANSFORMER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改善单56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效果实验 被引量:12
2
作者 郭省学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2-126,共5页
为了解决单56超稠油油藏单纯蒸汽吞吐开采效果差的问题,开展了CO2辅助蒸汽吞吐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单56超稠油60℃单纯热水驱油效率仅26.5%,当温度达到150℃时才会有理想的吞吐效果;当CO2在原油中的溶解气油比达到23.9 sm3/m3时,60℃热... 为了解决单56超稠油油藏单纯蒸汽吞吐开采效果差的问题,开展了CO2辅助蒸汽吞吐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单56超稠油60℃单纯热水驱油效率仅26.5%,当温度达到150℃时才会有理想的吞吐效果;当CO2在原油中的溶解气油比达到23.9 sm3/m3时,60℃热水驱替效率达到了37.2%,大幅度改善了蒸汽的驱替效果;核磁在线扫描CO2在岩心中稠油的溶解扩散情况表明CO2的自发扩散速度很慢。实验得出单56超稠油CO2辅助蒸汽吞吐工艺参数:注汽前注入CO2焖井时间为5 d以上,蒸汽波及范围内CO2的溶解气油比为标况下23.9 m3/m3,水平井的最优注汽强度为10~12 t/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超稠油 蒸汽吞吐 溶解 扩散 工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产能预测新模型 被引量:9
3
作者 朱维耀 李兵兵 +2 位作者 翟勇 刘雅静 岳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4-69,共6页
针对稠油非达西流动特征,引入稠油油藏有效动用理论,根据蒸汽吞吐开发时井筒周围流体的流动状态进行分区,采用等值渗流阻力法,考虑拟启动压力梯度,分别推导直井和水平井蒸汽吞吐开发方式下的产能预测公式。通过数值计算,分析生产压差、... 针对稠油非达西流动特征,引入稠油油藏有效动用理论,根据蒸汽吞吐开发时井筒周围流体的流动状态进行分区,采用等值渗流阻力法,考虑拟启动压力梯度,分别推导直井和水平井蒸汽吞吐开发方式下的产能预测公式。通过数值计算,分析生产压差、拟启动压力梯度、开发方式以及开发井型等因素对稠油油藏有效动用范围和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认为:生产压差越大,油藏有效动用半径先增加,后趋于平缓,日产油量增加;拟启动压力梯度越大,有效动用半径逐渐变小,且递减幅度逐渐变缓,日产油量逐渐降低;拟启动压力梯度对天然能量和蒸汽吞吐开采的影响均不能忽略,且对蒸汽吞吐开采影响较大;直井和水平井产能均随拟启动压力梯度增加而减小,且水平井产能降低幅度较大。该研究为现场准确评估油井产能,选择合理开发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拟启动压力梯度 蒸汽吞吐 产能预测 有效动用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条件下CO2驱稠油微观运移特征 被引量:20
4
作者 郭省学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9-104,共6页
为深入探究高温高压(70℃,8MPa)条件下,CO2驱稠油的微观运移特征及其对采收率的影响,利用高温高压微观可视化模拟系统,模拟不同区域不同阶段的CO2驱稠油过程,研究CO2驱稠油的微观运移特征,并定量分析该过程中CO2对稠油采收率的影响。研... 为深入探究高温高压(70℃,8MPa)条件下,CO2驱稠油的微观运移特征及其对采收率的影响,利用高温高压微观可视化模拟系统,模拟不同区域不同阶段的CO2驱稠油过程,研究CO2驱稠油的微观运移特征,并定量分析该过程中CO2对稠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O2驱稠油过程可分为油气互溶、沥青质析出和气体携带部分沥青质颗粒运移3个部分。一次气驱阶段,CO2先以小气泡自由移动,随后发生变形、合并或分裂,最后以连续相运移为主;关井阶段,CO2气体溶解于稠油且伴随沥青质析出;二次气驱阶段,CO2携带部分沥青质颗粒呈连续状运移,扩大波及面积。此外,调整CO2驱稠油过程中的反应条件可以平衡气体降黏和沥青质析出的相互影响,促进油气有效运移,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稠油油藏 CO2驱油 可视化 微观运移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稠油影响因素及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范盼伟 朱维耀 +2 位作者 林吉生 高成 王善堂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1-36,共6页
CO_2驱是强化稠油开采的有效方法;但将CO_2注入储层达到其超临界条件会萃取稠油中的轻质组分,破坏稠油的胶体结构导致沥青质析出、堵塞孔喉。目前关于CO_2萃取原油的研究,主要存在被萃取物为模拟油(如柴油)、含油泥砂和油渣等和对萃取... CO_2驱是强化稠油开采的有效方法;但将CO_2注入储层达到其超临界条件会萃取稠油中的轻质组分,破坏稠油的胶体结构导致沥青质析出、堵塞孔喉。目前关于CO_2萃取原油的研究,主要存在被萃取物为模拟油(如柴油)、含油泥砂和油渣等和对萃取过程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在萃取压力和温度上这两个问题,对于真实稠油的研究较少,以及对萃取时间的影响规律研究不足。为此别用真实稠油对CO_2萃取前稠油的物性和萃取后萃取物组分进行分析,研究在CO_2萃取过程中压力、温度和萃取时间等因素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CO_2主要从稠油中萃取出轻质组分(烷烃),萃取量达到大约70%;随着轻质组分被萃取重质的沥青质发生聚沉、析出。CO_2萃取作用随着压力(10~20 MPa)的增大而增强,最终萃取率从8%增大到24%;但温度(60~90℃)对于最终萃取率的影响不大;压力和温度的升高都导致萃取过程中萃取增长率的升高,最高可达7.72%/h;且压力越大、温度越高萃取率也就最快达到平稳状态,此时萃取增长率在0.22%/h^0.35%/h之间;萃取时间为1~2h,萃取作用基本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萃取 稠油 压力 温度 时间 萃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绥中36-1油田氮气泡沫逐级调驱实验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文静 林吉生 +1 位作者 徐国瑞 王善堂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7-181,共5页
多层砂岩油藏非均质严重,大段多小层笼统注水时注入水沿高渗透层窜流;利用氮气泡沫驱可有效改善注入剖面。在前人双管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提出应用三管并联驱替注泡沫逐级调驱的实验方法,重点研究了不同渗透率级差、相同渗透率级差不... 多层砂岩油藏非均质严重,大段多小层笼统注水时注入水沿高渗透层窜流;利用氮气泡沫驱可有效改善注入剖面。在前人双管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提出应用三管并联驱替注泡沫逐级调驱的实验方法,重点研究了不同渗透率级差、相同渗透率级差不同渗透率级别和气液比对氮气泡沫调驱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氮气泡沫调驱后,泡沫有效发挥了调整分流作用,使高渗管、中渗管和低渗管的产液量趋于均匀,体现了"分级堵调、逐级启动"的特性,有效改善了非均质储层的开发效果,对该类油藏的高效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 氮气泡沫 三管实验 逐级调驱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含双键咪唑啉在饱和CO_(2)盐水中缓蚀行为研究
7
作者 邹斌 梁伟 +3 位作者 盖平原 陈晓春 程仕键 付朝阳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86,共9页
目的合成含有两个双键的亚油酸咪唑啉,与传统的含有单个双键油酸咪唑啉对比,研究其结构对其缓蚀性能的影响。方法在60℃下将Q235钢浸泡于饱和CO_(2)的3%(w)NaCl溶液中,通过失重、电化学测试和缓蚀效率测试,并通过表面分析方法观察腐蚀... 目的合成含有两个双键的亚油酸咪唑啉,与传统的含有单个双键油酸咪唑啉对比,研究其结构对其缓蚀性能的影响。方法在60℃下将Q235钢浸泡于饱和CO_(2)的3%(w)NaCl溶液中,通过失重、电化学测试和缓蚀效率测试,并通过表面分析方法观察腐蚀后钢片形貌变化,最后通过理论计算对合成缓蚀剂进行性能研究。结果电化学与失重结果显示在加入质量浓度为200 mg/L的亚油酸咪唑啉后,缓蚀效率能达到90%,缓蚀性能优于常见的油酸咪唑啉。在结构上,由于亚油酸咪唑啉分子比油酸咪唑啉多了一个双键,增加了咪唑啉缓蚀剂的吸附位点,使其能更好地吸附于金属的表面。结论亚油酸咪唑啉对碳钢有很好的缓蚀性能;在同等实验条件下,缓蚀性能优于油酸咪唑啉;其吸附满足Langmuir吸附等温线;吸附过程中主要通过N—Fe键吸附在Fe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蚀剂 亚油酸咪唑啉 电化学评价 量子化学计算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水平井SAGD开发效果分析及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于田田 梁伟 +6 位作者 段龙宾 帕尔哈提·阿布都克里木 徐宸 盖平原 陈丽媛 张兆祥 王新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5-180,共6页
单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有望提高薄层特稠油油藏开发效果,但开发效果受储层特性、工艺参数等影响大。采用CMG软件进行薄层特稠油油藏单水平井SAGD开发的数值模拟研究,明确油藏特性对单水平井SAGD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并以哈... 单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有望提高薄层特稠油油藏开发效果,但开发效果受储层特性、工艺参数等影响大。采用CMG软件进行薄层特稠油油藏单水平井SAGD开发的数值模拟研究,明确油藏特性对单水平井SAGD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并以哈浅22块油藏参数为基础,优化吞吐预热轮次、SAGD射孔注汽长度、注汽速度等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单水平井SAGD可实现薄层特稠油油藏的有效开发,最终采收率达21%,但开采油汽比仅约为0.082;在渗透率不小于2530×10^(-3)μm^(2),孔隙度不小于30.3%,含油饱和度不小于65%时,单水平井SAGD能达到较好的应用效果;优选最佳的单水平井SAGD蒸汽吞吐预热轮次为8次,趾端注汽长度为100 m,注汽速度为100 m^(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GD 单水平井 数值模拟 油藏特性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