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暗视野显微镜在眼科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廷 王瑶 +1 位作者 王宜强 董晓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08-810,共3页
目的探讨暗视野显微镜在眼科实验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使用Nikon E800研究显微镜,透射光模式和暗视野模式下直接观察眼科常见的实验标本,包括培养1周的角膜上皮细胞爬片、小鼠角膜缘血管网、视网膜铺片和玻璃体手术中切取的视网膜前膜组... 目的探讨暗视野显微镜在眼科实验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使用Nikon E800研究显微镜,透射光模式和暗视野模式下直接观察眼科常见的实验标本,包括培养1周的角膜上皮细胞爬片、小鼠角膜缘血管网、视网膜铺片和玻璃体手术中切取的视网膜前膜组织。结果显微镜透射光模式观察培养角膜上皮细胞胞浆内结构不清;暗视野模式下可观察到细胞内微丝的走行和排列方式,细胞立体感明显增强。显微镜透射光模式观察可见细胞层次不清,血管形态不清晰;暗视野模式下观察可见小鼠角膜缘组织血管网立体感强,色彩对比良好,细胞层次清晰,细胞形态和界限明显,血管走行和形态非常清楚。暗视野显微镜模式与透射光模式相比较,可清晰观察到视网膜前膜内增生的新生血管,血管走行和分布规律均可得到较好的显示。结论暗视野显微镜简便易行,提高对病变的观察和认识,可广泛用于眼科科研工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视野显微镜 角膜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刺激剂CpGODN防治烟曲霉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李思媛 赵格 +3 位作者 李长优 杨玲玲 陈豪 王宜强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8-313,共6页
背景研究证实免疫调节剂CpGODN对蛋白类过敏原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有防治作用,但其对真菌引发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是否有类似作用尚不清楚。目的研究局部应用CpGODN是否能够预防或减轻烟曲霉菌引发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方法建立烟曲... 背景研究证实免疫调节剂CpGODN对蛋白类过敏原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有防治作用,但其对真菌引发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是否有类似作用尚不清楚。目的研究局部应用CpGODN是否能够预防或减轻烟曲霉菌引发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方法建立烟曲霉菌变态反应性结膜炎小鼠模型,用CpGODN或对照ODN(GpCODN)对其进行干预,PBS干预作为阴性对照。实验分为预防实验(模型动物在变态反应原再次激发前给药)和治疗实验(激发后给药),对小鼠眼部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取小鼠结膜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计数标本中的炎性细胞。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法动态观察小鼠结膜组织中TLR4mRNA的变化;将烟曲霉菌免疫原与眼部回流淋巴结和脾脏的细胞进行共培养,流式细胞分析培养细胞中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比例和活化状态。结果预防实验中,结膜下注射CpGODN组与GpCODN对照组、PBS对照组比较,小鼠眼部过敏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pGODN组与GpCODN对照组、PBS对照组比较结膜组织中性粒细胞数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1.25±11.59vs30.75-4-_11.44,21.25±11.59vs69.00±9.90;t=5.140,t=3.210,P〈0.01);TLR4mRNA表达上调。在治疗实验中,CpGODN组与GpCODN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比较,跟部过敏症状评分降低(t=4.000,t=2.750,P〈O.05);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减少(t=4.870,t=3.829,P〈0.01)。CpGODN治疗组小鼠眼部回流淋巴结CD4^+CD25^+细胞以及CD4^+CD25^+CD69’细胞所占的比例均显著高于GpCODN组和PBS对照组(P〈0.05)。结论CpGODN通过上调结膜TLR4的表达、活化Treg细胞来预防和治疗烟曲霉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预先结膜下注射和点眼均可减轻小鼠眼部过敏症状和晚期结膜炎性细胞的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曲霉菌 变态反应性结膜炎 CpG ODN 调节性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部疾病中上皮细胞转型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马健利 刘廷 董晓光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78-683,共6页
上皮细胞间质转型(EMT)是一种基本的病理生理现象,参与胚胎发育、组织重构和肿瘤转移等过程,以上皮细胞表型的缺失及间质特性的获得为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化成具有活动能力、能够在细胞基质间自由移动的间质细胞。... 上皮细胞间质转型(EMT)是一种基本的病理生理现象,参与胚胎发育、组织重构和肿瘤转移等过程,以上皮细胞表型的缺失及间质特性的获得为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化成具有活动能力、能够在细胞基质间自由移动的间质细胞。研究发现,各种刺激通过多种不同的信号途径诱导上皮细胞发生EMT是许多眼部疾病,如视网膜母细胞瘤、创伤后白内障、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等重要的病理变化过程。就眼部疾病中与EMT有关的信号通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细胞 间质细胞 转型 细胞运动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口角膜保护剂与国产角膜保护黏弹剂对眼科手术患者角膜上皮的保护作用和安全性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慧琳 原公强 +3 位作者 赵灿 李凤洁 罗燕 王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4-217,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进口角膜保护剂与国产角膜保护黏弹剂对眼科手术患者角膜上皮的保护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7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拟行单眼白内障手术或眼底手术的患者52例(52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 目的对比分析进口角膜保护剂与国产角膜保护黏弹剂对眼科手术患者角膜上皮的保护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7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拟行单眼白内障手术或眼底手术的患者52例(52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眼。试验组使用国产角膜保护黏弹剂,对照组使用波兰产角膜保护剂。主要保护作用评价指标为光学清晰度保持成功率,次要保护作用评价指标包括产品在术前、术后的保护剂眼表覆盖厚度、光学清晰度保持时间及光学清晰度评分。术前和术后对患者行泪膜破裂时间(TBUT)、泪液分泌试验(SIt)检查以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CFS)评分,并对产品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光学清晰度保持成功率分别为100.00%、96.15%,率差为3.85%(95%可信区间为-3.55%~11.24%)。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保护剂眼表覆盖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光学清晰度保持时间、光学清晰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7 d的TBUT及术后7 d的SI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 d的CF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的CF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4.62%(9/26)和26.92%(7/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9)。结论国产角膜保护黏弹剂在防止术中因角膜干燥而导致的角膜上皮损伤方面安全有效,与已上市的进口角膜保护剂疗效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保护黏弹剂 角膜保护剂 临床试验 保护作用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梁网生物力学性能在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部倩雯(综述) 潘晓晶(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4-568,共5页
小梁网作为房水外流通路的首个阻力部位,对眼压调控有重要影响。小梁网生物力学性能改变可能会影响滤过系统房水的排出,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发病有重要意义。眼压与小梁网生物力学性能改变可能有相关性,但目前研究表明,小梁网生... 小梁网作为房水外流通路的首个阻力部位,对眼压调控有重要影响。小梁网生物力学性能改变可能会影响滤过系统房水的排出,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发病有重要意义。眼压与小梁网生物力学性能改变可能有相关性,但目前研究表明,小梁网生物力学性能主要由遗传与基因突变、年龄、细胞外基质和细胞骨架成分、溶血磷脂酸、地塞米松、Rho相关蛋白激酶抑制剂等因素影响。此外,其他眼内疾病也可能会对小梁网生物力学性能产生影响。在机械牵拉下,小梁网产生的应变可能暗示了高眼压状态下房水外流的分子机制、流出通路的调节机制及POAG的发病机制。小梁网生物力学性能研究将为青光眼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更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本文就小梁网生物力学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以及传感通路对小梁网细胞生物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对POAG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做进一步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网 青光眼 生物力学 房水流出 传感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常用非甾体类抗炎滴眼液对人角膜上皮细胞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曲明俐 段豪云 +2 位作者 王瑶 王茜 周庆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27-632,共6页
背景 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和溴芬酸钠滴眼液是眼科临床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长期应用可导致人角膜上皮细胞(HCECs)的损伤,但3种滴眼液导致HCECs的损伤程度及滴眼液中添加物的细胞毒性尚不清楚. 目的 评价双... 背景 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和溴芬酸钠滴眼液是眼科临床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长期应用可导致人角膜上皮细胞(HCECs)的损伤,但3种滴眼液导致HCECs的损伤程度及滴眼液中添加物的细胞毒性尚不清楚. 目的 评价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和溴芬酸钠滴眼液及其相应原料药对HCECs的毒性,明确其细胞毒性的主要来源. 方法 常规培养HCECs,分别在培养液中添加1∶1、1∶2、1∶5、1∶10稀释的滴眼液或原料药,使最终质量分数分别为0.10%、0.05%、0.02%和0.01%.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各组药物处理后HCECs的增生率;3种滴眼液均稀释至质量浓度0.002%(1∶50),以Transwell法检测各组药物处理后HCECs迁移率;采用乳酸脱氢酶(LDH)检测法测定各组药物处理后HCECs损伤程度.结果 3种滴眼液对HCECs的毒性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其中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对HCECs增生、迁移和损伤影响最大,溴芬酸钠滴眼液对HCECs损伤程度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增生:F药物=20.25,P=0.00;迁移:F=103.43,P=0.00;损伤:F药物=164.16,P=0.00).与滴眼液相比,原料药的细胞毒性作用普遍较小,其中普拉洛芬原料药对HCECs增生、迁移和损伤影响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增生:F药物=332.27,P=0.00;迁移:F=23.02,P=0.00;损伤:F药物=154.83,P=0.00). 结论 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和溴芬酸钠滴眼液中以双氯芬酸钠对角膜上皮的毒性作用最大;3种药物的细胞毒性来源是添加物本身或原料药与添加物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抗炎滴眼液 细胞毒性 原料药 添加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D-OCT、Visante OCT及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人中央角膜厚度的比较 被引量:10
7
作者 徐玲娟 赵靖 +2 位作者 谢立信 吴洁 孙大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比较FD-OCT、Visante OCT及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人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为临床检查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27人(54眼),依次用FD-OCT、VisanteOCT及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双眼中央角膜厚度,三种仪器均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对所得数... 目的比较FD-OCT、Visante OCT及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人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为临床检查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27人(54眼),依次用FD-OCT、VisanteOCT及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双眼中央角膜厚度,三种仪器均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4眼志愿者中央角膜厚度测量结果:FD-OCT测量值为(530.74±31.74)μm,Visante OCT为(554.06±33.32)μm,A超为(531.61±31.76)μm。三种测量方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53,P<0.01)。两两比较显示:FD-OCT测量结果与A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isante OCT与A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isante OCT和FD-OCT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测量结果高度相关(r=0.949),前者所测中央角膜厚度较后者厚(23.32±10.46)μm,两者差值的95%可信区间为20.46~26.17μm。结论 A超作为目前角膜厚度测量的金标准,随着检查舒适度、检查速度等要求的提高,使用渐显局限。新的角膜测厚仪的出现,有望改善这些问题,但是诊断分析时需注意其可能带来的测量结果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角膜厚度 A超角膜测厚仪 FD-OCT Visante OCT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基质细胞Nrf2-ARE信号通路活化缺陷在圆锥角膜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边江 曲明俐 +3 位作者 王瑶 杨玲玲 史伟云 周庆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9-114,共6页
背景 氧化应激在圆锥角膜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Nrf2-ARE)信号通路是介导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的关键通路,但其在圆锥角膜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鲜见报道. 目的 研究正常角膜与圆锥角膜基质细胞中Nrf... 背景 氧化应激在圆锥角膜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Nrf2-ARE)信号通路是介导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的关键通路,但其在圆锥角膜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鲜见报道. 目的 研究正常角膜与圆锥角膜基质细胞中Nrf2-ARE信号通路活化的区别及Nrf2-ARE通路对角膜基质降解酶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圆锥角膜发病的具体机制.方法 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青岛眼科医院收集圆锥角膜患者术中的角膜组织样本和正常供体角膜样本,采用中性蛋白酶和胶原蛋白酶联合消化法分离角膜基质细胞并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细胞,待细胞80%融合后在培养基中加入200 μmol/L H2O2处理1h以模拟氧化应激微环境.采用DCFH-DA荧光底物孵育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含量,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细胞核内Nrf2mRNA及其蛋白、Nrf2-ARE信号通路下游抗氧化蛋白、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uPA受体(uPAR)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明胶酶谱法检测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活性.结果 正常培养条件下,圆锥角膜基质细胞中ROS荧光强于正常角膜基质细胞,细胞核内Nrf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角膜基质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55,P<0.01),但在H2O2处理条件下,圆锥角膜基质细胞中ROS荧光强度明显强于正常角膜基质细胞,且圆锥角膜基质细胞核内Nrf2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培养条件下的圆锥角膜基质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23,P<0.01).正常培养条件下,圆锥角膜基质细胞间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还原酶1(NQO-1)、血红素氧合酶1(HO-1)、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角膜基质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在H2O2培养条件下2种细胞间未见明显变化(NQO-1:t=2.209,P=0.092;HO-1:t=0.293,P=0.784;SOD2:t=0.749,P=0.495);圆锥角膜基质细胞uPA、uPAR表达量和MMP-2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角膜基质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164、15.458、4.818,均P<0.01). 结论 圆锥角膜基质细胞在Nrf2-ARE信号通路活化方面存在缺陷,且这种缺陷与其表达基质降解酶的水平密切相关,说明该通路异常可能是圆锥角膜发病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信号通路 角膜基质细胞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CK抑制剂Y-27632在角膜保存时对角膜缘干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瑶 段豪云 +2 位作者 杨玲玲 曲明俐 周庆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87-792,共6页
背景 角膜缘干细胞(LSCs)对维持角膜上皮的稳定和角膜组织透明性有重要作用.Rho关联卷曲螺旋蛋白激酶(ROCK)抑制剂Y-27632能够促进人胚胎干细胞、角质上皮细胞等的增生,减少细胞凋亡.目的 探讨Y-27632对离体兔角膜保存和体外LSCs扩... 背景 角膜缘干细胞(LSCs)对维持角膜上皮的稳定和角膜组织透明性有重要作用.Rho关联卷曲螺旋蛋白激酶(ROCK)抑制剂Y-27632能够促进人胚胎干细胞、角质上皮细胞等的增生,减少细胞凋亡.目的 探讨Y-27632对离体兔角膜保存和体外LSCs扩增能力的影响. 方法 在细胞培养基MEM中加入质量分数12.5%硫酸软骨素、质量分数10.0%低分子右旋糖酐、20.0 mg/L地塞米松、100 mg/L妥布霉素注射液、9.5 g/L Hepes,使用时添加0.375 mg/L L-谷氨酰胺,制备成角膜活性保存液.将新西兰大白兔的角膜组织片分别置于含或不含Y-27632的角膜活性保存液中保存4、7、14d,采用质量分数0.25%锥虫蓝和质量分数0.2%茜素红染色法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采用Giemsa染色法并使用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计数克隆球数量和LSCs活性,计算LSCs存活率和克隆形成效率. 结果 角膜片保存4d时,Y-27632保存液组和单纯角膜中期保存液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别,角膜片保存7d时,Y-27632保存液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仍保持规则的六边形,而单纯角膜中期保存液组角膜内皮细胞的细胞膜轻微皱缩,少数细胞体积变大.角膜片保存14 d时单纯角膜中期保存液组角膜内皮细胞可见较多的茜素红斑.单纯角膜中期保存液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 262±75)/mm2,Y-27632保存液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 425 ±95)/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新鲜角膜片和角膜片保存4d时,Y-27632保存液组和单纯角膜中期保存液组LSCs的克隆球均较大,其内细胞数较多,而保存7d和14 d时,与Y-27632保存液组比较,单纯角膜中期保存液组LSCs克隆球直径明显缩小.新鲜分离的角膜片和角膜片保存4d时,Y-27632保存液组与单纯角膜中期保存液组LSCs的克隆形成率和角膜上皮细胞存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片保存7d和14d时,角膜缘上皮细胞的活性率分别为(73.00±2.12)%和(56.00±0.71)%,明显高于单纯角膜中期培养液组的(66.00±4.00)%和(49.00±0.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98,P=0.018;t=9.798,P=0.000);角膜片保存7d和14 d时,Y-27632保存液组与单纯角膜中期保存液组LSCs的克隆形成效率分别为(11.05±0.21)%和(3.10±1.97)%,明显高于单纯角膜中期保存液组中的(2.05±1.20)%和(0.4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107,P=0.000;t=3.184,P=0.017).结论角膜保存液中添加Y-27632可明显提高离体角膜保存的效果,同时可维持LSCs的活性及克隆形成能力.Y-27632可作为角膜保存液的有效添加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o相关激酶/拮抗剂& 抑制剂 细胞培养 角膜缘/细胞学 干细胞 角膜上皮 细胞生存/药物作用 角膜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儿童白内障25G扁平部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由彩云 吴晓明 +1 位作者 应良 谢立信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54-457,共4页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观察儿童白内障25G扁平部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后穿刺口的愈合过程及特点。方法行25G无缝线扁平部前段玻璃体切割术的儿童先天性白内障7例(11眼),观察切割时间、术中术后临床效果、术...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观察儿童白内障25G扁平部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后穿刺口的愈合过程及特点。方法行25G无缝线扁平部前段玻璃体切割术的儿童先天性白内障7例(11眼),观察切割时间、术中术后临床效果、术后穿刺口渗漏、眼压变化、并发症和穿刺口UBM影像学征象。结果所有患儿平均切割时间为(40.9±8.4)s。术中玻璃体波动小,术后炎症反应轻、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巩膜穿刺口无明显渗漏。患儿眼压平稳,术前(13.41±3.44)mmHg(1kPa=7.5mmHg)与术后1d(13.77±4.47)mmHg、1周(13.11±3.20)mmHg、1个月(13.39±2.55)mmHg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UBM影像学检查显示术后3d巩膜穿刺口部位可见贯穿巩膜及睫状体扁平部的连续低回声缝隙;术后7d缝隙明显缩小;术后2周穿刺口内口已愈合;术后3周8眼(72.7%)已不能检测到扁平部穿刺口;术后4周所有穿刺口完全愈合。结论通过UBM观察到儿童25G无缝线扁平部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后巩膜穿刺口的恢复迅速、愈合良好,未见切口渗漏及玻璃体嵌顿发生,临床表现和UBM影像学征象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前段玻璃体切割 巩膜穿刺口 超声生物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PRK)及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后眼轴长度及角膜光密度的变化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嘉璠 吴洁 +2 位作者 刘坤 毕文娇 崔嵬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74-1179,共6页
目的观察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PRK)及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及角膜光密... 目的观察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PRK)及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及角膜光密度(corneal density,CD)的变化,并探讨二者间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IOL Master 500测量TPRK组(72眼)和FS-LASIK组(42眼)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眼轴长度,同时使用Pentacam进行角膜厚度测量及CD分析。对手术前后眼轴差与角膜消融厚度之间的差异性、相关性及一致性进行分析,同时分析IOL Master眼轴测量偏差(眼轴差与角膜消融厚度间差值)与CD变化的相关性。结果TPRK组及FS-LASIK组手术前后眼轴差分别为(0.09±0.04)mm、(0.11±0.05)mm,角膜消融厚度分别为(0.09±0.02)mm、(0.09±0.03)mm,二者之间显著正相关(r=0.486、0.494,均为P<0.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34、1.995,均为P>0.05),Bland-Altman分析显示二者一致性好。TPRK组角膜前层(120μm)及全层的CD术后低于术前,中间层及后层(60μm)的CD术后高于术前。FS-LASIK组眼轴测量偏差仅与0~2 mm前层的CD中等相关(r=0.356,P<0.05)。结论TPRK及FS-LASIK术后患者眼轴长度均较术前短,二者差值与角膜消融厚度相符。TPRK及FS-LASIK术后3个月CD略有降低,但IOL Master眼轴测量偏差与CD的变化基本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眼轴长度 角膜消融厚度 角膜光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培养组织工程细胞膜片重建眼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付燕(综述) 周庆军(审校) 谢立信(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87-891,共5页
角膜缘干细胞是角膜上皮细胞再生的来源,是维持眼表稳态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对成体干细胞认识的加深以及组织工程、生物材料及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体外培养的细胞膜片移植,包括角膜缘和口腔黏膜上皮细胞膜片移植进行眼表重建的基础研究... 角膜缘干细胞是角膜上皮细胞再生的来源,是维持眼表稳态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对成体干细胞认识的加深以及组织工程、生物材料及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体外培养的细胞膜片移植,包括角膜缘和口腔黏膜上皮细胞膜片移植进行眼表重建的基础研究获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临床应用中也得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眼表重建的临床效果和移植细胞的体内转归方面仍无定性的结论。本文主要对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的自体或异体角膜缘上皮细胞、口腔黏膜上皮细胞膜片移植重建眼表的基础研究进展、临床应用情况及移植细胞体内转归的进展进行介绍和比较,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探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缘 上皮细胞 角膜 口腔黏膜上皮细胞 眼表重建 角膜缘干细胞缺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手术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孙洁 荆丽丽 +2 位作者 代云海 刘廷 刘立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41-1044,1048,共5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手术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青岛眼科医院就诊并行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次入院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分析患者再手术...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手术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青岛眼科医院就诊并行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次入院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分析患者再手术发生率、再手术时间以及发生原因等。结果将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手术36例(42眼)患者纳入本研究。计划外再手术占前三位的疾病分别为后发性白内障(54.76%,23/42)、继发性青光眼(21.43%,9/42)、瞳孔闭锁(14.29%,6/42);其他原因有人工晶状体异位(7.14%,3/42)、视网膜脱离(2.38%,1/42)。计划外再手术发生率在0~3个月龄组为13.29%,显著高于4~12个月龄组(3.82%)和>12个月龄组(1.9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低月龄(≤3个月)白内障手术、一期未植入人工晶状体与后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和瞳孔闭锁均高度相关(均为P<0.05)。结论后发性白内障、瞳孔闭锁和继发性青光眼为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低月龄(≤3个月)患者行白内障手术与计划外再手术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术后并发症 计划外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茄葡柄霉致真菌性角膜溃疡诊疗1例
14
作者 李鹏 张莉 +2 位作者 李晓凤 杜满 鹿秀海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8-1119,共2页
患者男,60岁,农民,2017年10月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眼红、干涩,伴溢泪和视力下降于当地医院就诊,无视物变形等不适症状,既往诊断不详,予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遂至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 患者男,60岁,农民,2017年10月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眼红、干涩,伴溢泪和视力下降于当地医院就诊,无视物变形等不适症状,既往诊断不详,予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遂至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否认外伤史。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部检查:左眼视力手动/眼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溃疡 全身检查 左眼视力 眼部检查 眼科医院 普拉洛芬滴眼液 视物变形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及角膜上皮细胞毒性比较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瑶 陈豪 +2 位作者 王茜 杨玲玲 周庆军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96-500,共5页
目的比较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的抗菌活性及对角膜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细菌与细胞共孵育1h后,抗生素处理1h,行荧光染色和CFU计数;MTT法和划痕法检测细胞的增生和迁移能力,评价3种抗生素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 3种抗生素... 目的比较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的抗菌活性及对角膜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细菌与细胞共孵育1h后,抗生素处理1h,行荧光染色和CFU计数;MTT法和划痕法检测细胞的增生和迁移能力,评价3种抗生素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 3种抗生素的抗菌效果均非常显著,其中莫西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左氧氟沙星对绿脓杆菌的抑菌活性最强,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黏质沙雷菌的抗菌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质量浓度低于125mg/L时,左氧氟沙星的毒性明显低于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结论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3种抗生素在抗菌活性和上皮细胞毒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活性 药物/毒性 左氧氟沙星 加替沙星 莫西沙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肽P物质与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的关系及其应用现状 被引量:3
16
作者 万珊珊(综述) 周庆军 谢立信(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3-237,共5页
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是由多种因素损伤角膜感觉神经,导致角膜知觉减退,进而引起角膜营养障碍和炎症性改变,其常表现为复发性或持续性的角膜上皮缺损、角膜创伤愈合的延迟,产生角膜溃疡,甚至穿孔。目前临床靶向性治疗神经修复仍有一定难度... 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是由多种因素损伤角膜感觉神经,导致角膜知觉减退,进而引起角膜营养障碍和炎症性改变,其常表现为复发性或持续性的角膜上皮缺损、角膜创伤愈合的延迟,产生角膜溃疡,甚至穿孔。目前临床靶向性治疗神经修复仍有一定难度。P物质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在眼部神经、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基质细胞及多种免疫细胞中广泛表达,通过启动胞内信号通路产生相应生物学功能。近年来,随着P物质相关研究增多,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的治疗方式逐渐发生改变。本文回顾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从感染、手术及全身性疾病导致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方面,总结神经肽P物质与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关系及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 P物质 疱疹病毒感染 眼部手术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中乙酰肝素酶及串珠素的表达 被引量:2
17
作者 万磊 董晓光 +2 位作者 刘廷 程钧 谢立信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0-215,共6页
目的研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过程中乙酰肝素酶(HPA)及其作用底物串珠素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方法将65只新生幼鼠于生后7d在体积分数(75±2)%高氧环境中饲养5d后,再置于相对低氧环境中诱导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为高氧诱导组。另外65... 目的研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过程中乙酰肝素酶(HPA)及其作用底物串珠素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方法将65只新生幼鼠于生后7d在体积分数(75±2)%高氧环境中饲养5d后,再置于相对低氧环境中诱导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为高氧诱导组。另外65只新生幼鼠在正常环境中饲养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在小鼠生后第12、13、17、21、30天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视网膜病理切片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态变化。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组织中HPA和串珠素在mRNA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组织中HPA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高氧诱导组与正常对照组的HPA 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group=16.303,P=0.000),各时间点的HPA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time=18.614,P=0.000),生后第12、13、17、21天相应时间点2组小鼠视网膜HPA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0,P=0.000,P=0.001)。高氧诱导组与正常对照组HPA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group=458.134,P=0.000),各时间点的HPA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time=78.466,P=0.000)。高氧诱导组与正常对照组的串珠素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group=7.351,P=0.013),各时间点的串珠素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time=9.098,P=0.000)。生后第13、17、21天的高氧诱导组小鼠视网膜串珠素mRNA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应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00,P=0.003)。伴随着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增多和消退,HPA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及串珠素在基因水平的表达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结论HPA及其作用底物可能是促进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 乙酰肝素酶 串珠素 高氧性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生前膜的观察及细胞表型的检测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廷 原公强 +1 位作者 于滨 董晓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21-725,共5页
目的探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视网膜增生前膜的病理形态改变和细胞表型的变化。方法视网膜前膜组织来自10例PDR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中取出的视网膜前增生膜,直接铺片进行光镜暗视野模式下... 目的探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视网膜增生前膜的病理形态改变和细胞表型的变化。方法视网膜前膜组织来自10例PDR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中取出的视网膜前增生膜,直接铺片进行光镜暗视野模式下观察形态变化。视网膜前增生膜组织包埋在冷冻胶中,冰冻切片后进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上皮细胞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PDR患者的视网膜前膜内含大量毛细血管,并包含有色素上皮细胞成分,可观察到无管腔的内皮细胞条索和微血管瘤。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表明TGF-β1在8例Ⅴ期PDR患者血管增生膜中强表达,而对照组正常视网膜中表达阴性。增生膜内钙黏蛋白E表达较弱,而波形蛋白表达呈强阳性。结论PDR的视网膜前膜内含丰富血管和细胞,TGF-β1表达的升高可能是细胞表型变化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前膜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细胞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canstatin蛋白抑制体外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珊珊 王晔 +2 位作者 陈鹏 孟丽娜 董晓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35-738,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血管能抑素(canstatin)蛋白对体外培养的恒河猴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F/6A)迁移、增殖及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hospho-extracellu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pERK)、磷酸化Akt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重组canstatin蛋... 目的观察重组血管能抑素(canstatin)蛋白对体外培养的恒河猴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F/6A)迁移、增殖及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hospho-extracellu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pERK)、磷酸化Akt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重组canstatin蛋白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RF/6A细胞系,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重组canstatin蛋白和等量的PBS,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各组发生迁移的内皮细胞并计数;铺Matri-gel胶,行体外成管实验,观察canstatin蛋白对内皮细胞成管的抑制作用;用MTT法检测重组canstatin蛋白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canstatin蛋白对血清刺激30min后RF/6A细胞pERK、磷酸化Akt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加入重组canstatin蛋白后,显著抑制了细胞的迁移,重组canstatin蛋白组迁移的细胞数每视野(7.75±1.50)个显著低于PBS组(25.25±2.36)个(t=12.505,P=0.000);两组内皮细胞成管数分别为重组canstatin组每视野(18.67±7.02)个,也显著低于PBS组每视野(44.67±2.52)个(t=6.036,P=0.004)。与PBS组相比,重组canstatin蛋白组的内皮细胞的增殖也受到抑制,后者48h后平均吸光度A490为0.2869±0.0140,低于前者0.3349±0.0217(t=3.723,P=0.01)。同时,重组canstatin蛋白降低了RF/6A细胞中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重组canstatin蛋白能通过下调pERK蛋白的表达抑制RF/6A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具有潜在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能抑素 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迁移 增殖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Ak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圆锥角膜患者术后屈光状态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曲利军 谢立信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45-847,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eep lamellar keratoplasty,DLKP)治疗圆锥角膜患者术后屈光状态的改变及相关因素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改良DLKP治疗圆锥角膜患者45例(45眼)。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完全拆除缝线后6个月)... 目的探讨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eep lamellar keratoplasty,DLKP)治疗圆锥角膜患者术后屈光状态的改变及相关因素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改良DLKP治疗圆锥角膜患者45例(45眼)。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完全拆除缝线后6个月)的视力情况,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时的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散光、角膜曲率和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术前裸眼矫正视力均小于0.30,其中0.05以下者占26.7%;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患眼最佳矫正视力均在0.30以上,0.60以上者占24.4%。与术后1个月相比,术后12个月时SE增加了-2.25D(P=0.012),而散光减小了2.45D(P=0.015)。与术后1个月相比,术后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平均角膜曲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平均角膜曲率(>60D或≤60D)对患者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的SE、散光和角膜曲率均无显著影响(P=0.110,P=0.322,P=0.466)。术后1a内CCT有变薄趋势;术后18个月时CCT为(571.9±27.8)μm,与术后12个月时CCT(577.0±31.7)μ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3)。结论改良DLKP可以有效地改善圆锥角膜患者术后屈光状态,提高术后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深板层角膜移植术 屈光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