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沂南县典型蔬菜区土壤肥力特征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卢敏 刘燕 +4 位作者 李彦 王婷婷 井永苹 刘兆东 张英鹏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2-128,共7页
为了解山东沂南县设施菜地土壤肥力状况,以沂南县6个乡镇和1个街道的设施黄瓜和番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土壤pH、盐分、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指标,通过内梅罗公式法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为了解山东沂南县设施菜地土壤肥力状况,以沂南县6个乡镇和1个街道的设施黄瓜和番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土壤pH、盐分、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指标,通过内梅罗公式法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沂南设施黄瓜和番茄土壤均出现一定程度的酸化,微酸性占比分别为25.00%和44.83%。设施黄瓜土壤以轻度盐渍化和无盐渍化为主,占比分别为43.75%和34.37%,而设施番茄土壤则以无盐渍化、轻度和中度盐渍化为主,占比分别为34.48%、31.03%和24.14%。沂南县设施黄瓜和番茄土壤的主要肥力指标,除钾外(全钾处于中等),其余均处于较高和高等级。设施黄瓜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等级为一般和肥沃,而设施番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等级为瘦瘠、一般和肥沃。其中,盐分、全钾和pH是影响设施黄瓜和番茄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由于土壤酸化和盐分积累均与土壤表层氮、磷积累有关,沂南县典型设施菜区的氮、磷养分投入应根据土壤氮、磷含量来确定,适当补充钾素,降低土壤盐渍化和酸化程度,从而保持较高的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蔬菜 肥力特征 土壤盐渍化 土壤肥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保护税的负担变化和分成机制研究——基于山东省企业排污收费数据的测算 被引量:3
2
作者 杨璇 李兆轶 高凤勤 《金融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39,共5页
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以2015年山东省微观企业排污收费数据为依据,对比排污费的收费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征税标准,得出:费改税后,固体废弃物整体税负平移,水污染以及大气污染整体税负大幅提升,噪声污染税负分等级下降,... 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以2015年山东省微观企业排污收费数据为依据,对比排污费的收费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征税标准,得出:费改税后,固体废弃物整体税负平移,水污染以及大气污染整体税负大幅提升,噪声污染税负分等级下降,山东省整体环境保护税收入相比排污费收入有所提高。进一步分析认为,环境保护税的分成机制要分长期和过渡期区别对待:从理论上来看,针对不同的污染物征税应该有不同的划分:水污染征税、大气污染征税应划分为中央地方共享税,而对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征税划分为地方税;但短期从规模限制和地方激励而言,环境保护税在推出伊始规模有限,适宜留置地方所有,由地方来征收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税 税收负担 分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五莲县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与主要技术特点 被引量:1
3
作者 徐衍忠 王迎春 《农村生态环境》 CSCD 1997年第3期55-57,共3页
山东省五莲县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与主要技术特点徐衍忠(山东省五莲县环保监测站,五莲262300)王迎春(山东省五莲县气象局)五莲县地处鲁东南,总面积150154km2。所辖22处乡镇,634个行政村,总人口504万... 山东省五莲县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与主要技术特点徐衍忠(山东省五莲县环保监测站,五莲262300)王迎春(山东省五莲县气象局)五莲县地处鲁东南,总面积150154km2。所辖22处乡镇,634个行政村,总人口5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万人。境内有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建设 生态农业 技术 山东 五莲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肥替代及减量施用对设施黄瓜产量、品质及土壤氮磷损失的影响
4
作者 李洪杰 孙明 +4 位作者 王婷婷 李彦 赵同凯 刘兆辉 张英鹏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159,共7页
为筛选设施黄瓜的适宜基肥替代及减施量,提高黄瓜产量和品质,降低土壤氮磷损失,选择设施黄瓜长季越冬栽培模式,以德瑞特118黄瓜品种为试验材料,施用基肥时用生物有机肥(BM)代替常规有机肥(OM)、稳定性肥料(SF)代替常规复合肥(CF)。设置... 为筛选设施黄瓜的适宜基肥替代及减施量,提高黄瓜产量和品质,降低土壤氮磷损失,选择设施黄瓜长季越冬栽培模式,以德瑞特118黄瓜品种为试验材料,施用基肥时用生物有机肥(BM)代替常规有机肥(OM)、稳定性肥料(SF)代替常规复合肥(CF)。设置常规施肥(FP)(OM+CF)、优化施肥(OPT)(BM+SF等量替代)和4个基肥替代及减量处理(T1:75%BM+75%SF;T2:75%BM+50%SF;T3:50%BM+75%SF和T4:50%BM+50%SF),共6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作为基肥的有机肥和复合肥替代及减量施用对设施黄瓜产量、品质以及土壤氮磷损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基肥替代及减量施用各处理均能保持设施黄瓜的产量。其中,与FP相比,T4处理的设施黄瓜2年增产幅度分别为3.25%和8.11%;OPT处理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T2处理的黄瓜硝酸盐含量最低;T4处理的总氮淋溶量和T3处理的总磷淋溶量均最低,分别比FP处理降低22.48%和31.71%;2个生长季T4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PFP_(N))比FP处理分别提高58.97%和66.45%。综上,用生物有机肥代替普通有机肥减施50%用量,同时稳定性肥料代替常规复合肥减施50%作为基肥施用,不仅能够提高黄瓜产量和改善品质,提高氮肥偏生产力,而且显著降低总氮淋溶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氮磷的淋溶损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黄瓜 基肥替代 基肥减量 产量 品质 氮磷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山东潮土有效磷及磷库演变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仲子文 孙翠平 +5 位作者 张英鹏 孙明 井永苹 罗加法 薄录吉 李彦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12期59-67,共9页
为研究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磷素的影响,在山东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通过连续33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土壤有效磷变化、磷库的演变及两者比值(PAC)的变化关系。试验设8个处理:不施肥(CK)、氮(N)、氮磷(NP)、氮钾(NK)、磷钾(... 为研究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磷素的影响,在山东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通过连续33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土壤有效磷变化、磷库的演变及两者比值(PAC)的变化关系。试验设8个处理:不施肥(CK)、氮(N)、氮磷(NP)、氮钾(NK)、磷钾(PK)、氮磷钾(NPK)、减量氮磷钾(N_(15)PK)和增量氮磷钾(N_(25)PK),同时设置8种不同施肥模式下增施有机肥处理。结果表明,对于土壤全磷、有效磷及PAC值,增施有机肥处理高于不施有机肥处理,施用磷肥处理高于不施磷肥处理;随着年限增加,不施磷肥和只施化学磷肥由于作物吸收、养分流失及形态转化等原因导致土壤磷库有所减小,而增施有机肥处理保持稳定;对于PAC值变化,不施有机肥处理随年限增加而降低,增施有机肥处理随年限增加而增加,PAC值总体较低,与土壤性质有关。综合来看,化学磷肥配施有机肥更能有效地提高土壤磷含量,保证磷素的供应,这为潮土区施肥管理和土壤培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潮土 全磷 有效磷 磷库 活化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松和秸秆还田对旋耕农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2
6
作者 田慎重 张玉凤 +3 位作者 边文范 董亮 Jiafa Luo 郭洪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5-192,共8页
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及其活性组分能够敏感响应耕作方式变化及有机物输入。为对比长期旋耕农田进行深松后土壤有机碳各活性组分及比例变化,该研究基于连续7a的旋耕转变为深松和秸秆管理长期定位试验,对比了旋耕无秸秆... 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及其活性组分能够敏感响应耕作方式变化及有机物输入。为对比长期旋耕农田进行深松后土壤有机碳各活性组分及比例变化,该研究基于连续7a的旋耕转变为深松和秸秆管理长期定位试验,对比了旋耕无秸秆还田处理(rotary tillage with straw removal,RT)、旋耕秸秆还田处理(rotary tillage with straw return,RTS)、旋耕转变为深松无秸秆还田处理(rotary tillage conversion to subsoiling with straw removal,RT-DT)、旋耕转变为深松秸秆还田处理(rotary tillage conversion to subsoiling with straw return,RTS-DTS)下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ROC)、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活性有机碳(labile organic carbon,LOC)在土壤有机碳中比例的变化及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从旋耕转变为深松和秸秆还田对SOC及其各活性组分均产生显著影响,耕作方式转变、秸秆还田及两者的交互效应是影响SOC及其活性组分的主要因素。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RTS处理和RTS-DTS处理的SOC含量,分别比RT和RT-DT处理高6.1%~15.6%和19.1%~32.3%。并且转变耕作方式后RTS-DTS处理比于RTS处理SOC含量提高16.9%~20.0%。同时,RTS-DTS处理的POC含量比RTS处理高13.6%~53.8%;但RT-DT和RTS-DTS处理的土壤ROC含量较RT和RTS处理都呈下降趋势,RTS-DTS处理的ROC含量比RTS处理下降4.6%~10%;MBC含量降低23.8%~30.6%。虽然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各处理的DOC含量,但RTS转变为RTS-DTS处理后,其3个土层的DOC含量下降了8%~41%。相比于RT和RTS处理,RT-DT和RTS-DTS处理0~30 cm各土层中LOC在SOC中的比例显著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POC与ROC之间无显著性相关关系外,SOC及各组分间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关系。耕作方式转变为深松和秸秆还田提高了SOC含量的同时,显著降低了SOC中的活性有机碳组分,这更有利于SOC的有效积累,促进土壤碳库的稳定固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秸秆还田 深松 活性有机碳 旋耕 碳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耕转深松和秸秆还田增加农田土壤团聚体碳库 被引量:40
7
作者 田慎重 王瑜 +4 位作者 张玉凤 边文范 董亮 罗加法 郭洪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133-140,共8页
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影响土壤结构和养分周转,也是土壤团聚体分布及更新周转的主要驱动因素。该研究基于连续9 a的旋耕-深松定位试验,对比了长期旋耕农田转变为深松以及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0~50 cm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团聚... 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影响土壤结构和养分周转,也是土壤团聚体分布及更新周转的主要驱动因素。该研究基于连续9 a的旋耕-深松定位试验,对比了长期旋耕农田转变为深松以及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0~50 cm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团聚体碳含量的影响,分析了团聚体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及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将长期旋耕农田转变为旋耕-深松农田显著影响了0~50 cm土层的团聚体分布及其碳含量。旋耕-深松配合秸秆还田(RTS-STS)模式能够显著提高表层土壤较大粒级团聚体的比例,且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分别比旋耕-深松无秸秆还田(RTA-STA)、旋耕秸秆还田(RTS)和旋耕无秸秆还田(RTA)处理高6.1%、65.4%和87.8%;同时,RTS-STS处理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团聚体碳含量和对有机碳的贡献率,虽然在20~30和30~50 cm土层之间,2个处理的团聚体碳含量差异并不明显,但RTS-STS处理的团聚体碳含量对有机碳的贡献率较0~20 cm土层和RTS处理显著降低。通过耕作方式转变、秸秆还田和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碳含量影响的作用力分析可看出,耕作、秸秆及其交互作用是影响不同土层中各处理在不同粒级团聚体分布比例及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通过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稳定性及其自身碳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旋耕-深松配合秸秆还田(RTS-STS)模式促进了0~20 cm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碳库和对有机碳的贡献,对提升土壤有机碳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秸秆 深松 旋耕 秸秆还田 土壤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鱼肉中22种磺胺类药物残留 被引量:20
8
作者 张晓强 张波 +2 位作者 方萍 林慧 颜春荣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9-374,共6页
结合QuEChERS前处理技术,提出了测定鱼肉中22种磺胺类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样品用含0.1%(体积分数,下同)甲酸的乙腈溶液提取后,经QuEChERS试剂盒净化。净化液在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上分离,以0.1%甲酸溶... 结合QuEChERS前处理技术,提出了测定鱼肉中22种磺胺类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样品用含0.1%(体积分数,下同)甲酸的乙腈溶液提取后,经QuEChERS试剂盒净化。净化液在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上分离,以0.1%甲酸溶液-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源及计划式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测定,以内标法定量。磺胺硝苯、磺胺、磺胺喹噁啉的线性范围为0.5~50μg·L-1,检出限(3S/N)为0.5μg·L-1;其他19种磺胺类兽药的线性范围为0.1~50μg·L-1,检出限(3S/N)为0.1μg·L-1。加标回收率在78.2%~118%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在3.4%~19%之间。方法用于鱼肉中多种磺胺类药物残留的快速测定,结果与标准方法测定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CHERS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鱼肉 磺胺类药物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土壤调理剂对玉米生长及土壤的改良效果 被引量:28
9
作者 张玉凤 林海涛 +6 位作者 王江涛 郭洪海 沈玉文 杨力 张昌爱 田叶 罗加法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4-138,共5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以糠醛渣、腐植酸尿素等为主成分研制的盐碱土壤调理剂对玉米生长及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在氮、磷、钾用量相同的情况下,与速效肥料处理相比,盐碱土壤调理剂处理的玉米生物量增加1.86%~48.56%,叶绿素含量增加2.6...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以糠醛渣、腐植酸尿素等为主成分研制的盐碱土壤调理剂对玉米生长及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在氮、磷、钾用量相同的情况下,与速效肥料处理相比,盐碱土壤调理剂处理的玉米生物量增加1.86%~48.56%,叶绿素含量增加2.60%~4.77%,植株的氮、磷、钾吸收量增加3.51%~64.2%,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2.77%~14.28%,土壤氮、磷、钾增加0.70%~9.46%,土壤含水量增加11.29%~11.36%,土壤pH值下降0.03,土壤EC_(25)降低15.8%~20.10%。说明施用盐碱土壤调理剂能促进玉米生长,增强玉米叶片光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调理剂 盐碱地 腐植酸尿素 糠醛渣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施木醋液与有机水溶肥协同对小麦抗干热风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玉凤 刘兆辉 +3 位作者 田慎重 边文范 董亮 李瑞琴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4-240,共7页
为了检验木醋液与有机水溶肥协同作用能否提高小麦抗干热风的能力。采用盆栽试验,通过模拟干热风胁迫,研究了叶面肥、木醋液、木醋液+含海藻酸水溶肥(木+海肥)、木醋液+含腐植酸水溶肥(木+腐肥)对小麦产量、叶绿素、养分、抗氧化酶等指... 为了检验木醋液与有机水溶肥协同作用能否提高小麦抗干热风的能力。采用盆栽试验,通过模拟干热风胁迫,研究了叶面肥、木醋液、木醋液+含海藻酸水溶肥(木+海肥)、木醋液+含腐植酸水溶肥(木+腐肥)对小麦产量、叶绿素、养分、抗氧化酶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水处理相比,叶面肥、木醋液、木+海肥、木+腐肥处理的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分别增加1.15%~26.57%、5.36%~23.00%、0.88%~7.99%;木醋液、木+腐肥处理的秸秆重分别增加7.43%和14.76%;木醋液、木+腐肥处理的根重分别增加27.26%和13.89%;木+腐肥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最高,增幅为0.88%~3.94%;木醋液处理的秸秆氮、磷含量分别增加9.20%和11.11%;叶面肥、木醋液、木+海肥、木+腐肥处理的籽粒氮、磷、钾含量增幅分别为2.19%~6.57%、13.04%~23.91%、9.68%~12.90%;5月11日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幅分别为9.09%~18.15%、1.08%~15.30%,丙二醛(MDA)含量降低0.94%~11.69%。说明木醋液与有机水溶肥协同能够提高小麦抗干热风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提高小麦产量、生物量及氮磷钾向籽粒的转移,提高SOD、POD活性,降低MDA含量。在产量、生物量、叶绿素、SOD、POD、MDA方面,木醋液+含腐植酸水溶肥效果最好;在促进养分向籽粒转移方面木醋液+含海藻酸水溶肥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醋液 含海藻酸水溶肥 含腐植酸水溶肥 小麦 干热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对生物脱氮除磷系统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6
11
作者 刘长青 毕学军 +3 位作者 张峰 张波 张亚雷 赵建夫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8-21,共4页
本试验主要研究了在低温条件下,生物脱氮除磷倒置A2/O工艺小试系统处理效果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通过试验确定了所研究水质硝化效果变差的临界温度。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水温度下降到15~7℃时,小试的硝化及除磷效果会随之明显下降。该水... 本试验主要研究了在低温条件下,生物脱氮除磷倒置A2/O工艺小试系统处理效果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通过试验确定了所研究水质硝化效果变差的临界温度。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水温度下降到15~7℃时,小试的硝化及除磷效果会随之明显下降。该水质条件下生物硝化效果变差的临界水温为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硝化 除磷 倒置A^2/O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效及其机理初探 被引量:17
12
作者 刘苹 张博 +5 位作者 齐军山 林海涛 沈玉文 宋效宗 李庆凯 赵海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32-1137,共6页
为研究生物有机肥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效并初步分析其影响机理,采用盆栽试验法,分析微生物菌有机肥、复合生物有机肥、商品有机肥和发酵干鸡粪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生物有... 为研究生物有机肥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效并初步分析其影响机理,采用盆栽试验法,分析微生物菌有机肥、复合生物有机肥、商品有机肥和发酵干鸡粪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有机肥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效分别为29.38%和27.91%,明显优于其他肥料;施用有机肥均能明显提高小麦根部土壤中脲酶、中性磷酸酶和蔗糖酶的活性,显著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且以复合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有机肥处理土壤的磷酸酶活性和有效磷含量增幅最大;复合生物有机肥能显著促进小麦生长,其株高、地上干重、根干重、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8.08%、37.32%、37.50%、14.27%、17.16%和40.77%,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微生物菌有机肥处理的地上干重也显著高于对照。总之,复合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有机肥能有效提高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促进磷素循环,增强拮抗和有益微生物对禾谷镰孢菌的抗性并促进小麦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根腐病 生物有机肥 禾谷镰孢菌 土壤酶 小麦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缓控释肥品种对玉米养分吸收、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刘苹 李庆凯 +5 位作者 林海涛 刘开昌 赵海军 宋效宗 沈玉文 王江涛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73-77,共5页
在同等养分投入条件下,于山东省泰安市研究了6种缓控释肥对玉米养分吸收、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制缓释氮肥A和众德掺混肥料-多功能长效肥具有较好的增产、增效作用,主要通过增加穗粒数、千粒重、籽仁中钾含量及秸秆中氮... 在同等养分投入条件下,于山东省泰安市研究了6种缓控释肥对玉米养分吸收、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制缓释氮肥A和众德掺混肥料-多功能长效肥具有较好的增产、增效作用,主要通过增加穗粒数、千粒重、籽仁中钾含量及秸秆中氮、磷、钾含量达到增产效果,分别比常规尿素处理增产15.16%和10.42%;在不同缓控释肥处理中,以自制控释氮肥A处理的玉米氮肥利用率最高,比常规尿素处理增加了58.25%。初步确定自制缓释肥A和众德掺混肥料-多功能长效肥为适合当地土壤条件及玉米栽培的缓控释肥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肥 玉米 养分吸收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分级萃取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 被引量:12
14
作者 崔兆杰 周长利 +1 位作者 张春阳 高连存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6期72-76,共5页
本工作用超临界CO2对环境模拟样品中的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超临界分级萃取方法及超临界CO2的压力,温度和用量对分级效率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压、低温下(80MPa,50℃)能成功地分级萃取正构烷烃和多... 本工作用超临界CO2对环境模拟样品中的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超临界分级萃取方法及超临界CO2的压力,温度和用量对分级效率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压、低温下(80MPa,50℃)能成功地分级萃取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其C10~C18的萃取率为99.94%~59.28%,而多环芳烃基本未被萃取。当压力升至26.0MPa、温度升至80℃时,可有效地萃取多环芳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构烷烃 多环芳烃 超临界流体萃 分级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木醋液水溶肥对干热风胁迫下小麦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玉凤 刘兆辉 +4 位作者 田慎重 边文范 董亮 谭德水 李瑞琴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9-524,共6页
为明确在干热风胁迫下含木醋液水溶肥(简称木肥)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以济麦22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通过设置清水、木肥、市购水溶肥(简称市购)、含海藻酸水溶肥(简称海肥)4个处理,研究了干热风胁迫3 d情况下,木肥对小麦生长、抗氧化... 为明确在干热风胁迫下含木醋液水溶肥(简称木肥)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以济麦22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通过设置清水、木肥、市购水溶肥(简称市购)、含海藻酸水溶肥(简称海肥)4个处理,研究了干热风胁迫3 d情况下,木肥对小麦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水处理相比,木肥处理使小麦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提高24.22%、8.85%、9.95%和6.07%;秸秆、根生物量分别增加16.58%和11.84%;叶绿素含量提高2.41%~8.92%;籽粒氮含量提高6.28%;干热风胁迫处理后第1天(5月7日)所取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提高6.14%、105.32%、45.91%,丙二醛(MDA)含量降低6.76%。市购、海肥、木肥处理间相比,海肥处理的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和根重均最高,木肥处理的穗数、秸秆重最高,海肥、木肥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基本显著高于市购处理,干热风胁迫处理后第9天(5月15日)所取叶片海肥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木肥处理;海肥、木肥处理的秸秆钾含量高于市购处理,海肥处理的根钾含量高于市购处理,海肥、木肥处理的籽粒氮、磷、钾含量均高于市购处理;海肥、木肥处理的SOD、POD、CAT活性、5月7日所取叶片的MDA含量均高于市购处理。综合各项结果,在轻干热风胁迫3 d情况下,含木醋液水溶肥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穗粒数,主要原因是促进了小麦籽粒氮的吸收及干物质的累积,提高了小麦叶片合成叶绿素的能力,提高了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小麦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进而提高了小麦抗干热风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干热风 木醋液 抗氧化酶 水溶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尿素在农业生产和面源污染防控中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薄录吉 李冰 +3 位作者 李彦 刘兆辉 曲召令 王艳芹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40-251,共12页
近年来,随着《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发布与实施,减肥增效已成为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腐植酸尿素因其在减肥增效方面独特的优势,为我国农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尽管如此,腐植酸尿素的生产工艺及其... 近年来,随着《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发布与实施,减肥增效已成为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腐植酸尿素因其在减肥增效方面独特的优势,为我国农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尽管如此,腐植酸尿素的生产工艺及其在农业生产和面源污染防控方面的应用推广仍存在许多问题。在农业减肥增效与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文中系统综述了腐植酸的活化方法、腐植酸与尿素的作用机理、腐植酸尿素的生产工艺、田间应用效果及在面源污染防控中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目前腐植酸尿素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研究重点及应用推广建议,为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 活化 工艺流程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 减肥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粪和玉米秸秆混合堆肥好氧发酵菌剂筛选 被引量:19
17
作者 张玉凤 田慎重 +6 位作者 边文范 郭洪海 宫志远 刘兆辉 李瑞琴 陈剑秋 罗加法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2-178,共7页
为筛选出适合牛粪和秸秆混合物料快速发酵的微生物菌剂,采用槽式堆肥方法,通过设置不接菌种、接种菌剂M1、M2、M3共4个处理,以发酵温度、pH值、发芽指数、有机质、氮、磷、钾等为评价指标,研究菌剂M1、M2、M3对堆肥发酵过程的影响。结... 为筛选出适合牛粪和秸秆混合物料快速发酵的微生物菌剂,采用槽式堆肥方法,通过设置不接菌种、接种菌剂M1、M2、M3共4个处理,以发酵温度、pH值、发芽指数、有机质、氮、磷、钾等为评价指标,研究菌剂M1、M2、M3对堆肥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菌剂处理达到50℃时间比不接种处理提前4d,高温维持时间延长10~12d,接种菌剂处理堆温在50℃以上时间持续了24d,达到了GB/T7959-2012标准;发酵过程中接种处理的pH值低于对照,pH值呈现下降、上升、下降、平稳的趋势;接种M1、M2处理的油菜发芽指数达到100%;C/N逐渐下降,30d时接种处理由最初的27.75∶1下降到14.47∶1~17.27∶1,而对照仅下降到20.55∶1;堆肥结束时,菌剂处理的有机质、N+P2O5+K2O含量与NY525-2012标准接近,发酵产物适合做生产商品有机肥的原料。综合各项指标,菌剂1和菌剂2的发酵效果优于菌剂3,菌剂1和菌剂2更适合牛粪和秸秆混合物料发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粪 玉米秸秆 好氧发酵 发酵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磺树脂包膜尿素氮素释放与小麦、玉米需氮规律的匹配性及最佳配施比例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玉凤 沈玉文 +7 位作者 王江涛 杨力 张强 陈剑秋 林海涛 边文范 田慎重 刘兆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5-255,共11页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专用硫磺树脂包膜尿素(SRCU)在水中和土壤中的氮素释放规律及其与作物氮素吸收的匹配性,并研究现有条件下其与普通尿素的配施比例,为调整该产品的氮素释放特征、提高其利用效率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包括氮素...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专用硫磺树脂包膜尿素(SRCU)在水中和土壤中的氮素释放规律及其与作物氮素吸收的匹配性,并研究现有条件下其与普通尿素的配施比例,为调整该产品的氮素释放特征、提高其利用效率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包括氮素静水、土壤释放规律试验以及缓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最佳配比试验。供试缓控释肥料静水释放期分别为3个月(SRCU3)和2个月(SRCU2)。静水氮素释放试验取10.00 g SRCU于孔径为0.15 mm的尼龙袋中,置于200 mL无离子水内,在25℃恒温培养,定期取样,测定水中氮素含量,直至80%以上氮素释放;土壤氮素释放规律试验在小麦、玉米播种后第1天,将20.00 g SRCU装入尼龙网袋,埋入20 cm深土壤中,从第1天起,定期取出肥料袋,称量肥料袋质量,以相邻取样时期的质量差作为氮素释放量。肥料配比试验设不施氮肥(CK)、普通尿素常规施用(FP)、普通尿素全部基施(100%U)和100%、70%、50%、30%SRCU分别与普通尿素配合一次性基施,共7个处理。在小麦、玉米收获期取植株和籽粒样品,测定氮素含量、产量,调查了小麦、玉米产量构成,计算氮肥表观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结果】1)SRCU2和SRCU3在静水中第1天氮素累积释放率分别为9.29%和7.09%,28天的氮素累积释放率分别为63.45%和43.86%;SRCU2在64天的氮素累积释放率为89.77%,SRCU3在90天的氮素累积释放率为85.70%。2)埋入土壤中的SRCU2在玉米苗期(1-14天)、拔节期(14-42天)、大喇叭口期(42-56天)、开花期(56-70天)、灌浆期(70-94天)的氮素累积释放率分别为8.96%、25.28%、9.54%、21.77%、15.82%;氮素日均释放率在拔节期较高,至开花期最高。埋入土壤中的SRCU3在小麦越冬期(1-128天)、返青期(128-170天)、拔节期(170-201天)、开花-收获期(201-239天)的氮素累积释放速率分别为21.54%、7.60%、26.96%、26.24%;氮素日均释放率在拔节期、灌浆期较高。3)与常规施肥(FP)相比,100%SRCU和70%SRCU处理玉米产量显著升高,70%SRCU处理小麦产量显著升高;经济效益的增减与产量结果一致,施用100%SRCU、70%SRCU、50%SRCU处理玉米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107.82、1348.70、1065.80元/hm2,70%SRCU、50%SRCU处理小麦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609.98、683.71元/hm2,效益最高的均是70%SRCU处理。70%SRCU处理在玉米、小麦上的氮肥表现利用率分别提高8.97、7.10个百分点。【结论】小麦和玉米专用硫磺树脂包膜尿素的氮素释放率符合行业标准要求,但还需根据作物需求调整。目前SRCU3的氮素释放量在小麦返青期和拔节期不足,SRCU2需要增加玉米开花期后的释放量。本试验条件下,硫磺树脂包膜尿素在玉米和小麦上适宜的一次性配施比例为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磺树脂包膜尿素 氮素释放规律 土壤埋袋法 掺混比例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缓控释肥对小麦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7
19
作者 刘苹 李庆凯 +5 位作者 林海涛 刘开昌 赵海军 宋效宗 沈玉文 王江涛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2期70-74,共5页
为探索不同缓控释肥对小麦的节肥增产效果,通过大田小区试验,在山东省泰安市邱家店镇黄沟岗村设置不施氮(CK)、常规氮优化施肥(OPT)及5种缓控释肥一次性施入7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探索不同缓控释肥对小麦的节肥增产效果,通过大田小区试验,在山东省泰安市邱家店镇黄沟岗村设置不施氮(CK)、常规氮优化施肥(OPT)及5种缓控释肥一次性施入7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不施氮对照相比,施用氮肥增产显著。(2)自制控释氮肥和鲁西缓释掺混肥料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比OPT处理增产11.4%和10.2%;高塔有机硅缓释肥处理则显著低于其他施氮处理。(3)不同缓控释肥处理小麦秸秆和籽粒含氮量差异不显著,但秸秆生物量差异较明显,以鲁西脲甲醛复合肥处理最高。(4)自制控释氮肥和鲁西缓释掺混肥料处理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比OPT处理分别增加37.3%和35.3%。本试验条件下自制控释氮肥和鲁西缓释掺混肥料为适合当地土壤条件及小麦栽培使用的缓控释肥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缓控释肥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掺混尿素对章丘大葱—小麦产量、效益及土壤氮素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玉凤 沈玉文 +7 位作者 王江涛 刘兆辉 陈剑秋 张强 董亮 边文范 田慎重 罗加法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1-238,共8页
为了筛选出适合章丘大葱—小麦的缓控释尿素(CRU)与普通尿素(U)掺混比例,实现缓控释肥的一次性施用增产增效。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探讨CRU与U不同掺混比例对章丘大葱—小麦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经济效益和土壤氮素等指标的影响。结... 为了筛选出适合章丘大葱—小麦的缓控释尿素(CRU)与普通尿素(U)掺混比例,实现缓控释肥的一次性施用增产增效。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探讨CRU与U不同掺混比例对章丘大葱—小麦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经济效益和土壤氮素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相比,50%CRU+50%U、70%CRU+30%U处理两季大葱总产量提高2.2%~6.0%,两季小麦总产量提高4.3%~5.2%;大葱季50%CRU+50%U、70%CRU+30%U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3.44~8.48,2.74~3.77个百分点,小麦季50%CRU+50%U、100%CRU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6.41~6.96,3.00~6.98个百分点;大葱季50%CRU+50%U、70%CRU+30%U效益分别增加10783.93,5823.04元/hm^2;小麦季50%CRU+50%U、70%CRU+30%U效益分别增加2035.33,1448.24元/hm^2;0—20cm100%CRU、70%CRU+30%U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习惯施肥,20—100cm土层含有缓控释肥处理的土壤硝态氮的累积高于习惯施肥,而且呈现缓控释肥掺混比例越高,保留的养分量越高。综合各项指标,50%CRU+50%U是应用在章丘大葱—小麦上的最佳配比,其次为70%CRU+30%U,这2个配比能够实现缓控释肥一次性施用,同时提高氮肥表观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延长土壤供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尿素 掺混比例 章丘大葱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