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腹下腔-下腔静脉人工血管架桥术治疗布-加综合征 被引量:1
1
作者 杜福田 林洪峰 +2 位作者 丁伟 耿晓霞 李森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6年第1期36-36,共1页
1 临床资料 下腔静脉节段闭塞型布-加氏综合征16例,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45.5岁(28~6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胀痛不适,消化不良,不同程度的胸腹壁、下肢静脉曲张及肝脾肿大。伴有腹水13例,小腿皮肤溃疡3例,下肢明显肿胀... 1 临床资料 下腔静脉节段闭塞型布-加氏综合征16例,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45.5岁(28~6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胀痛不适,消化不良,不同程度的胸腹壁、下肢静脉曲张及肝脾肿大。伴有腹水13例,小腿皮肤溃疡3例,下肢明显肿胀2例,消化道出血3例。其中4例已行脾肺固定术,2例已行介入治疗。所有病人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诊断,上、下腔静脉会师造影联合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明确诊,确定病变范围及程度,并明确肝静脉通畅情况及肝短静脉代偿性扩张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节段 介入治疗 人工血管架桥术 布-加综合征 下肢静脉曲张 布-加氏综合征 彩色多普勒诊断 肝静脉造影 经腹 主要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治疗在主动脉外科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丁伟 董承伟 +5 位作者 郭玉林 李春友 杜福田 李加起 丁维宝 李森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8年第2期144-144,162,共2页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和主动脉夹层(aqortie dissection.AD)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手术切除同时重建腹主动脉血流是行之有效的传统治疗方法,目前择期手术死亡率低于5%,但对于合并心、脑、肺、肾等重要脏...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和主动脉夹层(aqortie dissection.AD)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手术切除同时重建腹主动脉血流是行之有效的传统治疗方法,目前择期手术死亡率低于5%,但对于合并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疾病的高龄患者,其手术死亡率可高达40%;AD的传统手术风险更高.预后更差,手术死亡率可高达3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外科 临床应用 腔内治疗 手术死亡率 腹主动脉瘤 AORTIC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大肝癌的外科切除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加起 牛家增 李森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8年第1期52-55,共4页
孤立性大肝癌是指单个直径>5cm呈膨胀性生长、有包膜或假包膜形成的大肝癌或巨大肝癌。孤立性大肝癌具有相对良好的肿瘤生物学特性和独特的分子病理学特征,其术后效果尤其是远期疗效并不比小肝癌差,而且随着对肝脏解剖学认识地加深... 孤立性大肝癌是指单个直径>5cm呈膨胀性生长、有包膜或假包膜形成的大肝癌或巨大肝癌。孤立性大肝癌具有相对良好的肿瘤生物学特性和独特的分子病理学特征,其术后效果尤其是远期疗效并不比小肝癌差,而且随着对肝脏解剖学认识地加深以及肝脏外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使得大肝癌的所在部位已不再是限制切除的主要因素。因此近几年孤立性大肝癌外科切除取得良好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大肝癌 分子病理学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腹肝上下腔与肝后下腔静脉人工血管架桥术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 被引量:1
4
作者 杜福田 林洪峰 +2 位作者 丁伟 耿晓霞 李森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6年第6期363-364,367,共3页
目的:探讨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肝后下腔静脉短节段闭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16例采用经腹行肝上下腔静脉与肝后下腔静脉人工血管架桥术(改良手术组),相同病理类型18例应用开胸行右心房与肝后下腔静脉人工... 目的:探讨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肝后下腔静脉短节段闭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16例采用经腹行肝上下腔静脉与肝后下腔静脉人工血管架桥术(改良手术组),相同病理类型18例应用开胸行右心房与肝后下腔静脉人工血管架桥术(传统手术组),进行疗效对比研究。结果:改良手术组16例中,术中1例急性右心衰,15例术中经过顺利。人工血管长度6~8cm,随访6~55个月人工血管内无血栓形成。传统手术组18例中,术中急性心包填塞1例。术后发生胸腔积液3例,肺部感染与急性心包炎各1例。人工血管长度12~14cm。术后随访60个月,有3例分别于术后37、42、58个月出现人工血管内血栓。结论:经腹腔行肝上下腔静脉与肝后下腔静脉人工血管架桥术临床效果优于传统的开胸行下腔静脉右心房人工血管架桥术,该手术是治疗肝后下腔静脉短节段闭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静脉血栓形成·人工血管·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smuthⅢ型肝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体会 被引量:1
5
作者 田峰 丁维宝 李森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9年第4期337-340,共4页
目的:总结BismuthⅢ型肝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7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39例BismuthⅢ型HCC患者资料。其中Ⅲa型16例,Ⅲb型23例。结果:30例完成切除手术,其中R0根治性切除16... 目的:总结BismuthⅢ型肝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7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39例BismuthⅢ型HCC患者资料。其中Ⅲa型16例,Ⅲb型23例。结果:30例完成切除手术,其中R0根治性切除16例,R1姑息性切除8例,R2姑息性切除6例,手术切除率77%(30/39),根治性切除率53%(16/30)。R0根治性切除组14例获得随访,1年生存12例,3年生存7例;R1姑息性切除组全部获得随访,1年生存5例,3年生存2例;R2姑息性切除组4例获得随访,1年生存2例,3年生存0例。另9例未完成病灶切除,行经肿瘤切开放置Y管内支架引流6例,胆囊桥式肝管-十二指肠吻合3例。9例患者中6例获得随访,1年生存1例,3年生存0例。结论:BismuthⅢ型HCC应积极手术治疗,根治性切除能明显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肿瘤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上静脉“胰后干”和门静脉干测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森 宋钦华 +4 位作者 林开祥 裴永泉 李春友 庄冠一 王建立 《肝胆外科杂志》 1999年第2期110-112,共3页
目的为提高近端胆管癌和壶腹周围癌的手术切除率,使该区域受肿瘤浸润的血管能一并与肿瘤器官同时切除,并使血管直接重建。方法本组在实施肝门胆管癌切除术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对术中病人的肝蒂内门内的肠系膜上静脉干即“胰后干”... 目的为提高近端胆管癌和壶腹周围癌的手术切除率,使该区域受肿瘤浸润的血管能一并与肿瘤器官同时切除,并使血管直接重建。方法本组在实施肝门胆管癌切除术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对术中病人的肝蒂内门内的肠系膜上静脉干即“胰后干”(post-pancreas-trunkPPT)进行解剖学定位并进行分段测量长度及可以纵向折叠的长度,以此估计可切除的静脉长度及重新再建血管的长度。结果测量肝蒂内门静脉干104例,长度标准差男性5.8±1.99cm,女性5.5±0.81cm,优势长度大于4.5cm,男性56例占76.7%,女性25例占80.6%。胰腺钩突内段肠系膜上静脉干测量54例长度标准差男性3.7±0.77cm,女性3.5±0.64cm,优势长度大于3.0cm者,男性28例占77.6%,女性14例占77.8%。门静脉纵向折叠移动的范围在1.8~4.2cm之间,平均折叠2.2cm者(1.8~2.4)占66.3%,平均折叠2.8cm(2.5~4.2)占33.7%。切除胰十二指肠后胰腺钩突内肠系膜上静脉段纵向折叠范围平均4.0cm,最长达5.2cm。结论这二类肿瘤切除术合并受浸血管切除在一定范围是可行的,为联合区域性整块切除术提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静脉 门静脉 胆管癌 胰十二指肠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解剖及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加起 李森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5年第3期132-134,137,共4页
关键词 下腔静脉前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头癌可切除性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丁维宝 李森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5年第6期331-333,共3页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原位肝移植动脉重建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方峰 林洪峰 李森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6年第6期327-329,共3页
关键词 肝移植·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暂时性门腔分流在背驮式肝移植中的应用
10
作者 林洪峰 李森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4年第4期201-203,共3页
关键词 肝移植 门腔分流术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对胰腺钩突位置的界定及其径线的测量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冠勇 李森 +7 位作者 刘慧泽 耿海 庄冠一 李春友 李加起 丁伟 杜福田 丁维宝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9年第12期1043-1046,共4页
目的:为胰腺钩突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非胰腺疾病患者120例,在螺旋CT横断面、冠状面界定胰腺钩突的上下、左右界线,测量钩突的上下、左右、前后径;观察正常胰腺钩突的边缘、形态及与肠系膜上血管的关系。结果... 目的:为胰腺钩突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非胰腺疾病患者120例,在螺旋CT横断面、冠状面界定胰腺钩突的上下、左右界线,测量钩突的上下、左右、前后径;观察正常胰腺钩突的边缘、形态及与肠系膜上血管的关系。结果:钩突大小、形态在不同个体间差异较大,钩突尖端到达肠系膜上动脉后方者较少,没有超越其左缘者。胰腺钩突的上下径为(2.6688±0.7337)cm,左右径为(2.2550±0.3854)cm,前后径为(1.6292±0.3102)cm。不同年龄、性别患者3种径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螺旋CT对正常胰腺钩突进行了界定、测量,在胰腺钩突肿瘤的术前诊断、评估及手术治疗方面有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钩突·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胰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