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保护剂防治鼻咽癌放射性皮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
作者 王琴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6期191-192,共2页
目的:观察皮肤保护剂防治鼻咽癌同期放化疗患者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54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鼻咽低分化鳞癌初治、有完整资料的患者,27例在第1次放射治疗及化疗后给予皮肤保护剂涂抹为用药组;27例只做常规放射治疗... 目的:观察皮肤保护剂防治鼻咽癌同期放化疗患者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54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鼻咽低分化鳞癌初治、有完整资料的患者,27例在第1次放射治疗及化疗后给予皮肤保护剂涂抹为用药组;27例只做常规放射治疗宣教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经6MV-X线三维适形技术照射,并联合顺铂同步化疗。结果:两组患者皮肤反应发生率为100%.两组之间放射性损伤级别有显著性差异(P<0.01)。皮肤反应发生剂量,用药组33.3%(9/27)、对照组96.2%(26/27)出现于照射40 Gy以前。用药组未发现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预防性使用皮肤保护剂具有减轻皮肤放射性损伤,提高皮肤对射线的耐受剂量及加速急性放射性皮炎创面愈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保护剂 鼻咽癌同期放化疗 放射性皮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胸腺法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宇明 张经良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8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2b(IFNα-2b)联合胸腺法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9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联合组(A组)32例,给予IFNα-2b治疗,第1个月300万IUμd-1,肌内注射,第2、3个月改为隔日300万IU,肌内注...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2b(IFNα-2b)联合胸腺法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9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联合组(A组)32例,给予IFNα-2b治疗,第1个月300万IUμd-1,肌内注射,第2、3个月改为隔日300万IU,肌内注射,胸腺法新1.6mg,皮下注射,前4d,1次/d,之后每周2次,连续用6个月。IFNα-2b组(B组)31例,单用IFNα-2b治疗,剂量、方法同A组。胸腺法新组(C组)31例,单用胸腺法新治疗,剂量、方法同A组。3组均3个月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果疗程结束时,3组患者ALT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HBeAg阴转率分别为56.3%、35.3%、32.3%,HBV-DNA阴转率分别为62.5%、38.7%、35.3%,A组的疗效明显高于B、C两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胸腺法新具有改善肝功能和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等功效,两者联合应用可作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种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干扰素Α-2B 胸腺法新 慢性乙型肝炎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立替康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致严重迟发性腹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楠楠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25期165-166,共2页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致严重迟发性腹泻的相关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入选46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了解严重迟发性腹泻发生率及临床特征。结果 46例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为43.5%(20/46),其中,严重迟发型腹泻主要...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致严重迟发性腹泻的相关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入选46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了解严重迟发性腹泻发生率及临床特征。结果 46例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为43.5%(20/46),其中,严重迟发型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腹泻。结论严重迟发性腹泻的发生与年龄、性别、肿瘤原发部位无关,与饮食管理及是否规范治疗相关,针对性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使用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立替康 晚期结直肠癌 迟发性腹泻 针对性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氨茶碱采用不同的给药方式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楠楠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13期242-244,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用氨茶碱采用不同的给药方式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6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采用单次静滴氨茶碱... 目的:探讨分析用氨茶碱采用不同的给药方式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6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采用单次静滴氨茶碱的方法为对照组患儿进行治疗,采用分次氧驱动雾化吸入氨茶碱的方法为观察组患儿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各项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55%,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患儿,但差异并不十分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喘憋、咳嗽及气促等症状的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35%,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分次氧驱动雾化吸入氨茶碱的方法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茶碱 不同给药方式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