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乏脂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三种常见病理类型肾癌的CT鉴别诊断 被引量:3
1
作者 耿琳琳 吕英强 房中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66-69,95,共5页
目的探讨CT平扫征象及CT动态增强在鉴别乏脂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 with minimal fat,AMLmf)与三种常见病理类型肾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3例肾脏实性肿块,其中15例经病理确诊为AMLmf,15例经病理确诊为肾脏乳头状细胞癌(P... 目的探讨CT平扫征象及CT动态增强在鉴别乏脂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 with minimal fat,AMLmf)与三种常见病理类型肾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3例肾脏实性肿块,其中15例经病理确诊为AMLmf,15例经病理确诊为肾脏乳头状细胞癌(PRCC),27例经病理确诊为肾脏透明细胞癌(CCRCC),26例经病理确诊为肾脏嫌色细胞癌(ChRCC)。83例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检查,分别测量肿块实性区域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CT绝对值,随后计算平扫与增强各期之间CT绝对值,三组(乏脂性AML与乳头状细胞癌、乏脂性AML与透明细胞癌、乏脂性AML与嫌色细胞癌)病例各期CT绝对值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四类病例分别观察病灶平扫密度是否均匀、强化密度是否均匀、是否囊变、有无星芒状瘢痕、有无劈裂征、有无钙化,随后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结果AMLmf皮质期-平扫CT绝对值、排泄期-实质期CT绝对值均显著大于PRCC,实质期-皮质期CT绝对值显著小于PR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mf皮质期-平扫CT绝对值、实质期-皮质期CT绝对值、排泄期-实质期CT绝对值均显著小于CCRCC(P<0.05);AMLmf皮质期-平扫CT绝对值小于ChR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mf最大径显著小于PRCC、ChR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劈裂征方面,AMLmf与三种肾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强化是否均匀、有无囊变、肿瘤生长内生/外生方面,AMLmf与CCRC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动态增强各期CT绝对值及CT征象有利于鉴别AMLmf及三种常见类型肾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肾乳头状细胞癌 肾透明细胞癌 肾嫌色细胞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诊断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贵昌 李文进 +1 位作者 周平 陈清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273-274,311,共3页
目的 :探讨MRI对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6例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行CT和MRI检查。 3 6例非出血性挫伤灶中 ,位于胼胝体 16例 ,脑干 8例 ,小脑蚓部 2例 ,放射... 目的 :探讨MRI对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6例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行CT和MRI检查。 3 6例非出血性挫伤灶中 ,位于胼胝体 16例 ,脑干 8例 ,小脑蚓部 2例 ,放射冠 8例 ,内囊 4例 ,额、颞叶 2 0例。CT扫描仅 2例 ( 5 .6% )显示出低密度灶。MRIT1WI均呈等或略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结论 :MRI是诊断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最佳的影像学手段 ,对临床正确诊断本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影像学诊断 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CT 合并症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单发脑转移瘤的CT诊断 被引量:8
3
作者 杨贵昌 李文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5期376-377,共2页
关键词 肺癌 脑转移瘤 CT检查 诊断 临床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洞型肺转移瘤的CT表现 被引量:4
4
作者 杨贵昌 袭军祥 李文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50-151,共2页
关键词 空洞型肺转移瘤 CT表现 X线胸片 X线平片 诊断水平 研究回顾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体微腺瘤的MR成像(附25例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文进 杨贵昌 +1 位作者 邵明利 高国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431-432,共2页
目的 :探讨MR尤其是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已明确诊断的 2 5例垂体微腺瘤MR增强前、后扫描资料。结果 :增强前 11例显示垂体内低信号或略低信号 (4 4 % ) ,等信号 14 (5 6% )。增强扫描后低信号... 目的 :探讨MR尤其是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已明确诊断的 2 5例垂体微腺瘤MR增强前、后扫描资料。结果 :增强前 11例显示垂体内低信号或略低信号 (4 4 % ) ,等信号 14 (5 6% )。增强扫描后低信号显示率 88%。标准剂量增强 12例中由增强前显示 7例 (5 8% )低信号上升到 11例 (91% ) ,半剂量法增强 8例均显示垂体内低信号 (10 0 % ) ,非动态增强 5例中 ,3例显示低信号。结论 :MRI对诊断垂体微腺瘤有较高特异性及敏感性 ,动态增强扫描 ,尤其是半剂量法增强应作为诊断垂体微腺瘤常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 微腺瘤 MRI 动态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