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夏季游泳动物的组成特征 被引量:32
1
作者 徐炳庆 吕振波 +2 位作者 李凡 包家国 徐维柱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9-65,共7页
根据2008年8月在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游泳动物组成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海域共捕获游泳动物54种,平均相对资源量为129.9 kg/h。以生物量为单位计算群落多样性,Shannon-Wiener种类多样性指数... 根据2008年8月在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游泳动物组成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海域共捕获游泳动物54种,平均相对资源量为129.9 kg/h。以生物量为单位计算群落多样性,Shannon-Wiener种类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1.43,Margalrf种类丰富度指数D平均为1.18,Pielou种类均匀度指数J′平均为0.63。优势种为鳀和戴氏赤虾,重要种为方氏锦鳚、日本蟳、小黄鱼、矛尾虾虎鱼、口虾蛄和枪乌贼。通过聚类分析表明该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异质性,主要包括3组,引起组间平均相异性贡献的分歧种主要包括戴氏赤虾、方氏锦鳚、矛尾虾虎鱼、日本蟳、双斑蟳、枪乌贼和口虾蛄等。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渔业资源呈现出小型化和低质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动物 群落结构 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 相对重要性指数 聚类分析 相对资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养殖技术之三 中国对虾增殖苗种池塘暂养技术探讨
2
作者 王勇 王永强 +2 位作者 李春猛 张建生 唐尔斌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4-45,共2页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恢复天然水域渔业资源种群数量,保障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黄渤海海域一直将中国对虾作为传统增殖放流品种,20年来累计放流中国对虾200亿尾,回捕对虾2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渔业生产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恢复天然水域渔业资源种群数量,保障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黄渤海海域一直将中国对虾作为传统增殖放流品种,20年来累计放流中国对虾200亿尾,回捕对虾2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渔业生产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对虾杆状病毒病也波及到中国对虾的增殖放流,原因在于放流的对虾苗种不能从育苗车间直接放入大海而必须要经过一个池塘中间培育阶段,或者称作暂养阶段,而恰恰在中间培育的过程中虾苗往往会感染病毒病,造成全军覆没,无法向大海放流增殖虾苗,这种情况在胶东半岛时有发生,人力、物力、财力损失巨大。2001年-2006年,我们一直从事中国对虾人工增殖放流工作,为此整理归纳多年来暂养虾苗的经验和教训,供广大同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增殖放流 技术探讨 暂养 养殖技术 池塘 苗种 对虾杆状病毒病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菱鲆分苗操作要点
3
作者 王勇 王永强 李春猛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46-47,共2页
大菱鲆苗种刚刚人池养殖时,为了节省电费、药费、水费、人力,也为了便于集中管理,放养密度往往非常大,一般在400尾/m2左右.随着大菱鲆苗种的生长,鱼体的体长、体重在不断增大,必须要减小养殖密度(养殖密度过大,养殖生态条件无法满足鱼... 大菱鲆苗种刚刚人池养殖时,为了节省电费、药费、水费、人力,也为了便于集中管理,放养密度往往非常大,一般在400尾/m2左右.随着大菱鲆苗种的生长,鱼体的体长、体重在不断增大,必须要减小养殖密度(养殖密度过大,养殖生态条件无法满足鱼类的生长要求,大菱鲆会发病死亡),将原本在一个水泥池中养殖的大菱鲆苗种一分为二或者一分为三,稀疏到几个水泥池中进行养殖,生产实践中将这个过程称为大菱鲆分苗操作,它是养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生产环节.为了提高大菱鲆养殖成活率,避免人为损伤大菱鲆鱼苗,减少疾病的发生,现将分鱼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介绍给大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技术 操作要点 大菱鲆 分苗 养殖密度 集中管理 放养密度 生态条件 发病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