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带-热带外大气环球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再分析
1
作者 王宏 黄菲 杨宇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共8页
基于前人关于热带-热带外大气环球遥相关(CGT)的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CGT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的方差贡献,发现CGT主要以年际变化为主,但存在较为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发现CGT指数所表征的CGT遥相关波列中心在1979年之后有所加强,且CG... 基于前人关于热带-热带外大气环球遥相关(CGT)的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CGT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的方差贡献,发现CGT主要以年际变化为主,但存在较为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发现CGT指数所表征的CGT遥相关波列中心在1979年之后有所加强,且CGT主要表现为2种EOF主模态的杂合特征;并且发现这种年代际变化主要是由于ElNio的年代际转型以及相应的季风-ENSO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年代际变化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球遥相关 年代际变化 热带-热带外耦合 北半球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环流优势模态对北极海冰变化的响应Ⅰ.北极涛动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宏 周晓 黄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7-67,共11页
利用美国冰雪中心海冰密集度数据,分析了1979-2012年北极海冰面积的时间变化特征,发现北极海冰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别在1997和2007年前后存在两次年代际转型突变点,相应的大气环流优势模态——北极涛动(AO)也存在显著的时空... 利用美国冰雪中心海冰密集度数据,分析了1979-2012年北极海冰面积的时间变化特征,发现北极海冰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别在1997和2007年前后存在两次年代际转型突变点,相应的大气环流优势模态——北极涛动(AO)也存在显著的时空变化。1979-1996年阶段海冰下降趋势较弱并以较强的年际振荡为主,AO模态较强且显示出低频振荡特征;1997-2006年阶段北极海冰快速减退趋势占优,同时伴随着较弱的年际振荡,AO模态减弱且振荡周期缩短;2007-2012年阶段海冰范围较快下降同时具有极强的年际振荡,方差变化是前两个阶段的2~3倍,AO不仅强度加强,空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极涡中心分别向格陵兰岛和白令海峡一侧延伸,这种结构有利于极地冷空气入侵欧洲和北美。利用ECHAM5大气模式进行的数值试验结果也证实了较强振荡的海冰强迫对AO模态的改变具有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 北极涛动 大气环流 年际振荡 年代际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典型高压型海雾过程中海上大气波导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3
作者 袁夏玉 高山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7-917,共11页
2009年4月9—12日黄海海域发生了一次受高压系统影响的海雾过程。利用卫星观测与探空数据、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对此次海雾过程及相伴的大气波导进行了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海雾与波导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1... 2009年4月9—12日黄海海域发生了一次受高压系统影响的海雾过程。利用卫星观测与探空数据、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对此次海雾过程及相伴的大气波导进行了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海雾与波导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1)大气波导先于海雾存在于黄海海面;受高压下沉影响,黄海上空存在逆温层和较强的湿度梯度,表现为较强的贴海表面波导和非贴海表面波导。(2)海雾始于高压西部,并随高压系统逐渐东移减弱,向黄海北部扩展;辐射冷却虽然使雾顶附近逆温增强,但海雾的机械湍流使其顶部湿度梯度减小,雾顶附近对应弱悬空波导或波导消失。(3)高压系统影响使干空气下沉到雾区导致黄海海雾消散;雾顶附近逆温仍存在,同时湿度梯度增大,黄海上空逐渐变为非贴海表面波导。本研究结果表明:高压系统不仅极易为波导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而且有利于海雾的生成,在海雾演变过程中主要是雾顶水汽梯度的变化导致了波导类型及强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大气波导 海雾 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观测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区经向热力差异对夏季南京气候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孙即霖 丛明 +1 位作者 吴德星 高山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共6页
研究东海黑潮流区海域与黄海海域海水热含量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以下简称经向热力差异Meridional Ther-mal Difference,MTD)对其西侧陆地(以南京为代表)气候变化的影响。利用WRF模式进行的数值模拟试验和对南京的实测结果分析表明,MTD... 研究东海黑潮流区海域与黄海海域海水热含量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以下简称经向热力差异Meridional Ther-mal Difference,MTD)对其西侧陆地(以南京为代表)气候变化的影响。利用WRF模式进行的数值模拟试验和对南京的实测结果分析表明,MTD的加强,使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减弱,减弱了向东的水汽和热量输送,对陆地气候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对SODA再分析资料的分析表明,自1979—2010年,7月份的MTD有增强的趋势;对南京气温实测资料的分析表明,对应东部海区MTD较强的年份,东部地区西南夏季风减弱,使南京气温异常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海区 经向热力差异(MTD) 东向热量与水汽输送 影响陆地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初我国南方低温冻雨灾害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启 吴方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共9页
根据2008年初中国南方低温冻雨灾害发生的时间和范围定义了中国南方地表气温异常指数(STAI)。研究表明,STAI与欧亚大陆的中、高纬度系统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都有很好的相关性,并且中纬度系统在中层占优,高纬度系统在低层占优。根据STAI... 根据2008年初中国南方低温冻雨灾害发生的时间和范围定义了中国南方地表气温异常指数(STAI)。研究表明,STAI与欧亚大陆的中、高纬度系统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都有很好的相关性,并且中纬度系统在中层占优,高纬度系统在低层占优。根据STAI合成的典型冷(暖)年850和500hPa欧亚大陆位势高度异常场呈"北正南负"("南正北负")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加强),我国南方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2008年STAI的前期大气环流背景既具有典型冷年的特征:欧亚大陆位势高度异常呈"北正南负"型;又具有典型暖年的特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显著增强,中国南方水汽同时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低温冻雨灾害 位势高度异常场 水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s年代际转型前后南海季风系统的气候季节内振荡(CISO)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邢雯 黄菲 +1 位作者 王宏 黄少妮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1-40,共10页
利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分解(MV-EOF)等方法,研究了在季节内振荡尺度上南海季风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在1993/1994年前后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型,由爆发偏晚转变成爆发偏早。第一模态反映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时季风... 利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分解(MV-EOF)等方法,研究了在季节内振荡尺度上南海季风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在1993/1994年前后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型,由爆发偏晚转变成爆发偏早。第一模态反映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时季风系统的时空特征,转型前后特征类似,降水场自赤道向北依次呈现干-湿-干交替分布的特征,南海中心为异常气旋。相应的大范围环流场主要反映了转型前的偏晚年,南海夏季风槽位置偏南,转型后的偏早年,南海夏季风槽位置偏北。第二模态体现了南海季风系统夏季的时空特征,转型前后共同特征表现为南海地区夏季北湿南干的南北偶极子降水分布及南海中心区的异常西风。相应的大范围环流场主要反映了南海季风活动与东亚季风呈现反位相的特点,且对流信号向北传播。转型前的偏晚年,季风活动受准双周振荡控制,对流信号由西北方向传入南海;转型后的偏早年,季风活动以30~60天振荡为主,对流信号由东南方向传播至南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爆发 1990s年代际转型 气候季节内振荡(CISO)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天气尺度扰动过程对东海北部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的影响
7
作者 王磊 张苏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20,共8页
利用2013年6月船载GPS探空、云高仪资料,结合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卫星资料,分析一次天气尺度扰动(锋面过境)过程对东海北部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垂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梅雨锋影响,航测区域上空在整个过程中都有低云覆盖,MABL... 利用2013年6月船载GPS探空、云高仪资料,结合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卫星资料,分析一次天气尺度扰动(锋面过境)过程对东海北部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垂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梅雨锋影响,航测区域上空在整个过程中都有低云覆盖,MABL没有呈现日变化特征;当MABL为稳定边界层时,锋面与站位距离越近,站位上空增强的上升运动导致MABL高度越高。梅雨锋过境前后云层之上都覆盖有较为稳定的逆温层,受锋面抬升作用,云底高度和云顶逆温层高度在锋面过境后高度变高;锋面过境导致航测区域上空700hPa以下大气的上升运动增强,水汽上升到更高位置,云底从MBAL中脱离。锋面过境后,3 000m以下整层大气相对湿度较大,大气层结退耦的产生导致云分层形成高度不同的多层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探空 海洋大气边界层 梅雨锋 低云 逆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偶极子模态的气候演变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梦兮 胡瑞金 刘梅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7-186,共10页
利用1960年1月—2008年12月共49 a的SODA资料和滑动EOF方法,对热带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偶极子模态(IODM)的气候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热带印度洋SSTA在间隔1 a,长度为10 a的滑动过程中IODM空间型经历了由南北向偶极... 利用1960年1月—2008年12月共49 a的SODA资料和滑动EOF方法,对热带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偶极子模态(IODM)的气候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热带印度洋SSTA在间隔1 a,长度为10 a的滑动过程中IODM空间型经历了由南北向偶极子向东西向偶极子分布的演变,并非总是呈东西向的分布;(2)在南北向偶极子期间,10°S以北(以南)的热带印度洋SST总体上是降温(升温)的,而在东西向偶极子期间,热带东(西)印度洋SST总体上呈现准年代际尺度的升(降)温与降(升)温交替变化特征;(3)IODM还存在4次明显的准年代际变化,时间分别出现在1976、1987、1994和2005年;(4)IODM的方差贡献率与滑动EOF第一模态间有一种反位相变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 SSTA 滑动EOF IODM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海雾天气特征与逆温层成因分析 被引量:27
9
作者 杨悦 高山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30,共12页
基于日本气象厅Multi-functional Transport Satellite(MTSAT)可见光卫星云图、韩国气象局天气图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CFSR)数据,选取2007-2012年2~6月发生的32次黄海海雾个例进行研究.首先... 基于日本气象厅Multi-functional Transport Satellite(MTSAT)可见光卫星云图、韩国气象局天气图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CFSR)数据,选取2007-2012年2~6月发生的32次黄海海雾个例进行研究.首先统计分析了黄海海雾的天气特征,接着归纳总结了有利于黄海海雾生成的天气系统类型,进而分别挑选了各类型的一次个例,解释其海上大气逆温层成因.结果表明:(1)黄海海雾天气系统可分为入海变性高压(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和独立高压)、中国大陆东移低压或低槽、北太平洋高压脊和入西太平洋高压4类,各自所占比例约为62.5%、21.9%、9.4%和6.2%.(2)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冷暖平流与海面湍流冷却作用决定了海上大气逆温层的形成.海雾生成前,天气系统在演变过程中支配着形成逆温的暖气团,暖气团来源于陆上,则主要是上层强暖平流、下层弱暖(冷)平流导致逆温;暖气团来源于海上,则多由近冷海面的湍流混合、冷却降温形成逆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海雾 天气特征 逆温层 平流效应 湍流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同化卫星辐射数据的黄海海雾数值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冉 高山红 王永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20,共11页
基于中尺度大气模式WRF及其3DVAR模块,采用循环3DVAR数据同化方案,针对6次明显的黄海海雾过程,实施了一系列直接同化ATOVS卫星辐射数据数值试验。在试验中设计了不同化任何观测数据、仅同化GTS常规数据、仅直接同化辐射数据,同时同化二... 基于中尺度大气模式WRF及其3DVAR模块,采用循环3DVAR数据同化方案,针对6次明显的黄海海雾过程,实施了一系列直接同化ATOVS卫星辐射数据数值试验。在试验中设计了不同化任何观测数据、仅同化GTS常规数据、仅直接同化辐射数据,同时同化二者,以及同化不同疏密程度辐射数据的对比研究方案。利用地面水平能见度与卫星云图对模拟的海雾雾区进行了评估,并比较了各种同化方案所形成初始场的差异。对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同化试验较好地再现了影响海雾的天气系统,模拟雾区与实际观测较为吻合,并且初始温度场和湿度场对比不同化任何观测数据的试验有明显的改善;仅同化辐射数据的结果略优于仅同化常规数据的结果,疏化或者只同化海上辐射数据几乎不影响模拟的雾区,但却可以大幅节约计算资源;同时同化常规数据与辐射数据的结果为单独同化它们所得结果的综合体现,总体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海雾 卫星辐射数据 同化试验 WRF循环3DV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冬季极端低温事件的多尺度特征 被引量:8
11
作者 黄菲 胡蓓蓓 +1 位作者 周晓 房永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2-50,共9页
利用1961—2010年中国487站逐日气温资料,以35°N为界分北方区域和南方区域研究中国冬季极端低温事件的多尺度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南、北方区域极端低温站点发生率呈现出准双周的气候季节内振荡,南、北方区域冬季极端低温频数和强... 利用1961—2010年中国487站逐日气温资料,以35°N为界分北方区域和南方区域研究中国冬季极端低温事件的多尺度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南、北方区域极端低温站点发生率呈现出准双周的气候季节内振荡,南、北方区域冬季极端低温频数和强度的长期变化一致,均呈减小趋势,频数和强度的趋势变化分别为-0.247d/10a(北方)、-0.352d/10a(南方)和-0.332℃/10a(北方)、-0.467℃/10a(南方),南方区域减小更迅速。北方区域极端低温频数和强度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信号强度相当,南方区域则以年际变化为主。进一步研究表明,当极端低温频数的线性趋势由正值变为负值,相应的大气环流由北极涛动负位相变为正位相。对年际变化分量(<8a),北方区域极端低温事件偏多时,海平面气压场表现为2波的定常波结构,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增强,对流层中层贝加尔湖槽加强;南方区域极端低温事件偏多时,海平面气压表现为偶极子型的1波结构,欧亚大陆和大西洋为正距平,北美大陆和太平洋为负距平,对流层中层东亚大槽加强南伸。对年代际变化分量(≥8a),大气环流形势都表现为北极涛动负位相,南方区域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低温频数 多尺度变化特征 线性趋势 西伯利亚高压 东亚大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土台风生成及发展过程海气热通量交换特征 被引量:12
12
作者 蒋迪 黄菲 +2 位作者 郝光华 黄健 吕卫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88-896,共9页
利用1985—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定义生成于南海范围内并且发展强度达到热带风暴(TS)等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为南海土台风,统计了南海土台风的季节演变特征,发现南海生成的TC约有68%发展成为土台风,其强度普遍较弱且与TC生... 利用1985—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定义生成于南海范围内并且发展强度达到热带风暴(TS)等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为南海土台风,统计了南海土台风的季节演变特征,发现南海生成的TC约有68%发展成为土台风,其强度普遍较弱且与TC生成纬度和路径均有关。其频数的季节变化呈双峰结构,5月和7—9月是南海土台风的高发期。结合同期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1°×1°客观分析海气通量(WHOI_OAFlux)日平均资料,分析了南海土台风生成及发展各阶段的海气热通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土台风形成过程中,海洋向大气释放的热通量逐日递增,台风眼南侧的海洋为台风形成提供主要能量来源,随着台风发展热通量高值区都沿顺时针方向向台风北侧传播,体现了台风外围涡旋罗斯贝波的能量频散特征,土台风形成后,热通量的加强不再明显。在土台风整个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净热通量、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三者的变化较为一致,以潜热对净热的贡献为主,最大热量交换位于台风移动方向的南半圆,可能与南海西南季风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学 南海土台风 合成 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和海冰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14
13
作者 黄菲 高聪晖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14,共8页
通过谐波分析的方法,对东亚31个冬季(1980—2010年)的气温提取年际变化分量(周期小于8a部分)进行EOF分析。结果发现: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东亚冬季气温表现为高纬模态和低纬模态2个主要模态,它们一起可以解释总方差73%的变化。进一... 通过谐波分析的方法,对东亚31个冬季(1980—2010年)的气温提取年际变化分量(周期小于8a部分)进行EOF分析。结果发现: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东亚冬季气温表现为高纬模态和低纬模态2个主要模态,它们一起可以解释总方差73%的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年际变化尺度上,与气温变化的高纬模态相联系的大气环流表现为显著的北极涛动(AO)负位相分布,海平面气压场上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北移,对流层中层东亚大槽西移,高层西风急流向西北方向移动;副热带北太平洋和阿拉斯加湾的海表面温度(SST)变化呈偶极子振荡分布,这种准两年的周期振荡对这一模态的出现有一定的预示意义。而与气温变化的低纬模态相联系的大气环流表现为类AO正位相分布,与之相关的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南移,对流层中层东亚大槽东移,高层的西风急流则是向东南方向移动;赤道东太平洋的SST异常可能对这一模态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而东亚近海的SST则更多是被动地改变。此外,海冰异常变化与东亚冬季气温变化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在前夏和前秋,东西伯利亚海-波弗特海海冰异常减少(增加)对应着随后东亚冬季气温变化的高纬模态(低纬模态),而冬季东亚气温变化的高纬模态(低纬模态)又与后期春季北极东半球的海冰异常增加(减少)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此外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的海冰异常变化是伴随东亚冬季气温变化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气温 东亚冬季风 年际变化 海面温度 海冰密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极端高温事件的年代际突变及其与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12
14
作者 周晓 黄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9-27,共9页
基于中国730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50年间的日平均地面气温观测资料,研究了中国极端高温事件频数的年代际时空分布及其突变特征,并探索了其与海表面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极端高温事件频数有明显的线性增加趋势,但空间上呈不... 基于中国730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50年间的日平均地面气温观测资料,研究了中国极端高温事件频数的年代际时空分布及其突变特征,并探索了其与海表面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极端高温事件频数有明显的线性增加趋势,但空间上呈不均匀分布,北方和西南地区增加快而南方地区增加慢,甚至个别地区出现减小的趋势,时间上在19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突变。中国极端高温频数的时空变化主要表现在主成分分析的前两个模态上:全国一致型(第一模态)和南北振荡型(第二模态),方差贡献率分别分18.8%和17.2%,且分别反映了199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初期两次年代际转型特征。第一模态主要与北大西洋多年代振荡(AMO)和印-太暖池的变化有关,第二模态则主要与AMO和ENSO正负位相转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极端高温 时空分布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海冰的年代际转型与中国冻雨年代际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5
15
作者 牛璐 黄菲 周晓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5-117,共13页
基于1961-2013年HadISST海冰密集度资料,定义了北极海冰的季节性融冰指数,结果显示近几十年来北极季节性融冰范围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并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型,相应地,中国冻雨发生频数总体上呈现出显著... 基于1961-2013年HadISST海冰密集度资料,定义了北极海冰的季节性融冰指数,结果显示近几十年来北极季节性融冰范围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并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型,相应地,中国冻雨发生频数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但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型。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北极季节性融冰范围较小但显著增长,中国冻雨频数年际变化振幅较大,且主要受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北极季节性融冰范围维持振荡特征,没有显著的线性趋势,中国冻雨频数变化振幅减小,与北极海冰相关较弱,主要相关因子为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而90年代中期以后,北极海冰融化加快,特别是2007年以后,季节性融冰范围大大增加,而中国冻雨频数处于低发时段,其变化与太平洋扇区海冰及堪察加半岛附近海温呈显著负相关,季节性融冰的显著区域也从东西伯利亚海逆时针旋转向波弗特海-加拿大群岛北部扩张,同时向北极中央区扩张。不同年代影响冻雨的海温或海冰关键海区不同,产生特定的大气环流异常响应,进而影响到我国冻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雨 季节性融冰 年代际转型 大气环流异常 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雪水当量季节和年际尺度时空主模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月亮 黄菲 +1 位作者 王宏 房永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17,共7页
利用美国冰雪中心提供的29年(1979—2007)月平均卫星遥感雪水当量(SWE)资料,研究了北半球雪水当量季节和年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在季节尺度上,欧亚大陆中西伯利亚高原及以东高纬度和北美大陆高纬度区域都有相比其它区域积雪早、融雪晚的特... 利用美国冰雪中心提供的29年(1979—2007)月平均卫星遥感雪水当量(SWE)资料,研究了北半球雪水当量季节和年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在季节尺度上,欧亚大陆中西伯利亚高原及以东高纬度和北美大陆高纬度区域都有相比其它区域积雪早、融雪晚的特点;北半球平均的雪水当量在春、秋季节一般都有2个月的持续性,但晚冬到春季则存在春季障碍;季节变化的时空主模态以冬夏年周期振荡的半球一致型为主,方差贡献达93%。在年际尺度上,整个时间段各季节的SWE没有显著的线性减少趋势;SWE的时空分布主要存在两个主模态,分别占总方差贡献的13.1%和8.3%。第一模态主要反映了欧亚大陆中西部SWE的变化特征,第二模态则主要反映了北美中高纬度地区SWE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雪水当量 时空变化 经验正交系数(E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海温预报指数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少妮 黄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15,共8页
使用1979—2009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气候预测系统(CFSR)的日平均资料,确定了1979—2009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具体日期。使用英国Hadley中心提供的海表面温度月平均资料,根据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和海温距平的相关场,定义热带西太... 使用1979—2009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气候预测系统(CFSR)的日平均资料,确定了1979—2009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具体日期。使用英国Hadley中心提供的海表面温度月平均资料,根据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和海温距平的相关场,定义热带西太平洋海温距平指数(WPI)和赤道中太平洋海温距平指数(CEPI)。通过对季风爆发早晚年和正常年的分析对比,定义客观标准:(1)WPI和CEPI从前1年秋季9月到季风爆发前3月份基本保持相反的位相,并且WPI没有发生正负位相转换;(2)WPI从前1年9月到该年3月这7个月的月平均指数的绝对值≥0.2;(3)满足(1)(2)条件后,当WPI<-0.2且CEPI>0,则南海夏季风爆发可能异常偏晚,而当WPI>0.2且CEPI<0时,南海夏季风爆发可能异常偏早;(4)当WPI·CEPI>0时,季风可能正常时间爆发,而满足条件(1)但不满足(2)时季风正常时间爆发的可能性较大。并对2010、2011和2012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做出了比较合理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预报指数 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代中期南海季风系统年代际转型模态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菲 董静舒 +1 位作者 黄少妮 黄健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38-944,共7页
利用1979--2007年的CMAP降水、HadlSST的海表面温度数据和NCEP的850hPa风场数据,应用多变量联合季节经验正交分解(MY—SEOF)方法,研究了南海季风系统的前两个主模态特征,发现一个模态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模态,一个是在1... 利用1979--2007年的CMAP降水、HadlSST的海表面温度数据和NCEP的850hPa风场数据,应用多变量联合季节经验正交分解(MY—SEOF)方法,研究了南海季风系统的前两个主模态特征,发现一个模态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模态,一个是在1990年代中期的年代际转型模态。区域敏感性试验发现南海季风系统的1990年代中期的年代际转型在去除南海热带区域(105~125°E,5-25°N)的范围内是最显著的,年代际转型模态出现在MV-SEOF的第一模态中,且主要体现在“季风年”季节循环顺序的MV.SEOF中;而变换其它纬度和经度以及非“季风年”季节循环顺序时,ENSO模态出现在第一模态中,同时年代际转型信号都会减弱并出现在第二模态中。南海季风系统的年代际转型反映了南海局地季风型海.气耦合系统的特征,其中南海局地海表面温度(SST)的年代际变化表现出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特征,而南海局地的海.气耦合作用则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使南海中北部SST的年代际信号强化并影响到整个季风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年代际转型 MV-SEOF 南海季风 1990年代中期 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中国冻雨潜在发生指数的建立 被引量:2
19
作者 牛璐 黄菲 王国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15,共8页
利用中国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贵州等地冻雨发生时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冻雨发生时地面温度较低,处于-7.3~0.9℃;湿度较高,温度露点差0~3.9℃;风速1~2 m/s;降水量不太大;且高空存在逆温层,在对流层中下层随高度升高,... 利用中国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贵州等地冻雨发生时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冻雨发生时地面温度较低,处于-7.3~0.9℃;湿度较高,温度露点差0~3.9℃;风速1~2 m/s;降水量不太大;且高空存在逆温层,在对流层中下层随高度升高,温度在某一特定值上下波动,达到某一高度后,温度随高度递减.根据冻雨发生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定义了一个新的中国冻雨潜在发生指数,用以表征冻雨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并对2005-2014年中国冻雨的发生进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效果检验对各台站冻雨情况模拟准确率在90%以上,对几次冻雨过程均能很好地表征出来.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将该指数与降水结合,模拟准确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雨 冻雨潜在发生指数 气象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海岸带近地层湍流参数观测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蒋迪 黄菲 黄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15,共9页
利用广州茂名2008年5月-2009年8月期间三维湍流观测资料,采用涡动相关法计算摩擦速度等湍流动力参数,研究不同风向下湍流参数随风速等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不同气流来向对华南海岸带局地湍流特性造成较大差异。华南海岸带近地层常... 利用广州茂名2008年5月-2009年8月期间三维湍流观测资料,采用涡动相关法计算摩擦速度等湍流动力参数,研究不同风向下湍流参数随风速等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不同气流来向对华南海岸带局地湍流特性造成较大差异。华南海岸带近地层常年平均摩擦速度值为0.235m/s,离岸风和向岸风下分别为0.274和0.209m/s,可以分别与风速拟合为线性函数:u=0.066U+0.060(离岸风),u=O.034U+0.028(向岸风)。三维平均湍强值为Iu=0.136,Iv=0.121,1w=0.075,离岸风和向岸风下分别为Iu=O.245,Iv:0.199,Iw=O.125,和Iu=O.092,Iv=0.089,1w=0.055。研究还发现,拖曳系数与大气稳定度存在较密切关系,大气层结越偏向中性,拖曳系数越大,动量通量输送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海岸带 涡动相关法 摩擦速度 湍流强度 拖曳系数 稳定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