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亮氨酸与缬氨酸交互作用对刺参生长、体壁氨基酸组成及消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陆国峰 王际英 +4 位作者 李宝山 刘经未 郝甜甜 孙永智 黄炳山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198,共11页
本实验旨在研究亮氨酸和缬氨酸的交互作用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体壁氨基酸组成及消化能力的影响。采用双因素实验(two-way ANOVA)设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6%、2.34%、3.40%的包膜亮氨酸和0、1.74%、2.50%、3.48... 本实验旨在研究亮氨酸和缬氨酸的交互作用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体壁氨基酸组成及消化能力的影响。采用双因素实验(two-way ANOVA)设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6%、2.34%、3.40%的包膜亮氨酸和0、1.74%、2.50%、3.48%的包膜缬氨酸,配制成4个亮氨酸水平(实际含量为1.00%、1.50%、2.10%和2.60%)×4个缬氨酸水平(实际含量为0.65%、1.40%、1.70%和2.20%)的16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16.80±0.18)g的刺参60 d。结果表明,亮氨酸和缬氨酸的含量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刺参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当饲料中缬氨酸含量为1.40%时,刺参体壁粗脂肪含量随着亮氨酸含量的升高而升高,二者之间存在协同作用,且L1.0V1.4组(亮氨酸1.00%,缬氨酸1.40%)显著低于其他组。亮氨酸和缬氨酸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刺参体壁异亮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含量。当饲料中亮氨酸含量为2.10%时,随着缬氨酸含量的升高,肠道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均先升高后降低,二者之间表现出先协同后拮抗的作用。淀粉酶活性在L2.6V1.4(亮氨酸2.60%,缬氨酸1.40%)组活性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综上所述,亮氨酸和缬氨酸的含量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刺参的生长性能、体壁氨基酸组成及消化酶活力,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刺参饲料中亮氨酸和缬氨酸的比值为1.90(亮氨酸含量2.60%,缬氨酸含量1.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亮氨酸 缬氨酸 生长 体壁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海域虾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被引量:8
2
作者 任中华 郑亮 +1 位作者 李凡 吕振波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3-201,共9页
根据2010年5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12月(冬季)在莱州湾海域(37°12′~ 37°40′N、119°05′~120°00′E)进行的4次虾类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 根据2010年5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12月(冬季)在莱州湾海域(37°12′~ 37°40′N、119°05′~120°00′E)进行的4次虾类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虾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捕获虾类13种,隶属于8科12属,其中冬季种类数最多(11种),其余季节种类数均为8种.优势种组成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四季共有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1种,其余为季节性优势种;相对资源量及其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夏季资源量最高,其次为春季和冬季,秋季最低,平均网获质量的变化范围为0.82~3.55 kg&#183;h-1,平均网获尾数为509~1234 ind&#183;h-1.春季虾类资源量空间分布比较均匀,夏季、秋季和冬季资源量主要分布在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虾类种类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的变化范围为0.22 ~0.69,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30~0.78,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26 ~0.46,且多样性指数均以冬春季节较高,夏秋季节较低.多元统计分析表明,冬季莱州湾虾类群落结构可划分为3个组群:莱州湾东南部近岸组群(A族群)、西部近岸组群(C族群)和湾口组群(B族群).ANOSIM分析表明,冬季3个组群之间差异极显著,两两之间差异亦极显著;各组群典型种与组群间分歧种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明显;组群的划分与各水域环境关系较为密切.本研究旨在为莱州湾虾类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及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虾类 群落结构 相对重要性指数 多样性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盐度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相智巍 姜柯君 +7 位作者 褚洪永 王忠全 孙琰晴 孙春晓 陈丽竹 郝明梅 刘财礼 李斌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4-73,共10页
本研究以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E.lanceolatus ♂)幼鱼[(29.99±2.60)g]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不同盐度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机体化学组成、消化能力、抗氧化能力及血清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 本研究以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E.lanceolatus ♂)幼鱼[(29.99±2.60)g]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不同盐度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机体化学组成、消化能力、抗氧化能力及血清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设计6个盐度梯度,分别为10、15、20、25、30和35,分别命名为S1、S2、S3、S4、S5和S6,每个实验组3个重复,实验期为28 d。结果显示,增重率(WGR)和饲料效率(FE)随盐度升高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最大值均在S4组,显著高于S1和S6组(P<0.05),存活率在不同实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呈现同WGR相似的变化趋势。肠道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在S3和S4组处于较高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S1和S6组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在S3和S4组较低,显著低于其他4个实验组(P<0.05)。随盐度升高,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S3和S4组处于较低水平,且显著低于S1和S6组(P<0.05)。以WGR和FE作为评价指标,经二次回归模型分析得出,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最适盐度分别为22.18和23.16。综上所述,适宜的盐度(20~25)能促进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生长,提高肠道消化能力,同时,鱼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能够响应不同的盐度条件,保持机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龙胆石斑鱼 盐度 生长性能 消化酶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酶解海带粉对刺参幼参生长、体组成、消化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美琪 宋志东 +5 位作者 郭鹏 李宝山 王际英 黄炳山 孙永智 李培玉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6-187,共12页
以海带粉饲料为对照(D1),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饲料中等梯度添加3%(D2)、6%(D3)、9%(D4)、12%(D5)和15%(D6)的酶解海带粉(EKP),共配制6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实验幼参初重为(11.40±0.04)g,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 以海带粉饲料为对照(D1),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饲料中等梯度添加3%(D2)、6%(D3)、9%(D4)、12%(D5)和15%(D6)的酶解海带粉(EKP),共配制6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实验幼参初重为(11.40±0.04)g,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头幼参,每天投喂1次,养殖周期为56 d。结果显示,随着EKP添加量从0上升到15%,幼参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先升高后略有降低,添加6%以上EKP显著提高幼参WGR和SGR;添加12%和15%EKP显著降低了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添加6%~9%EKP显著提高了总磷和总能表观消化率;添加3%~9%EKP显著提高了幼参肠道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脂肪酶活性不受影响;随EKP添加水平的升高,肠道葡萄糖激酶(GK)、丙酮酸激酶(PK)、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GK和PK的活性在9%添加水平达到最大;PEPCK、ALT和AST的活性在12%添加水平达到最大。添加15%EKP显著提高了幼参肠道Na^(+)-K^(+)-ATPase活性,而添加6%~15%EKP显著提高了幼参肠道Ca^(2+)-Mg^(2+)-ATPase活性;添加6%~15%EKP增强了幼参肠道总抗氧化能力,SOD活性在9%~12%的添加水平下显著提高,但在15%水平下显著降低。12%~15%添加水平显著升高了丙二醛含量。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适量EKP可提高刺参幼参的生长性能、消化和代谢活力以及抗氧化能力。经一元二次回归分析得出,EKP在刺参幼参饲料中的最适添加量为10.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酶解海带粉 生长 消化代谢 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